分类目录归档:PM之路

再聊增长

之前写过 《聊聊增长》,现在有些新认知,想再聊聊增长这个话题。

增长的第一步是用户触达(拉新),渠道包括:
线下媒体:地推、楼宇电梯、地铁公交、高铁机场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线上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
线上 App:厂商预装、应用商店
线上小程序:私域、门店
其他:异业合作

每个渠道都有其特点,楼宇电梯广告有本地属性,适合盒马、叮咚买菜等线下属性较重的产品,电视要看节目受众,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适合国民型产品,即满足的需求是大众刚需,再比如 2017 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应用综艺赞助潮,抖音赞助《中国有嘻哈》和《明星大侦探》、拼多多赞助《极限挑战》和《中国新歌声》、小红书赞助《偶像练习生》和《创造 101》,都对节目进行了选择,还是那句话,“目标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每个渠道也都有红利期,比如厂商预装,曾经困惑为什么晚上线的搜狐新闻 App 用户量高于 “有态度” 的网易新闻 App,直到后来在 《我不是产品经理》 中看到:“通过竞标进入中国电信的预算名单,把搜狐新闻客户端装进了当时中国电信定制的绝大多数安卓智能手机里,超过 1 亿台的手机预装早期是不用钱或者用很少的钱的,用钱的平均价格也很低,安装 0.4 元 / 台,激活 1.5 元 / 个,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在 2013 年年初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用户量过亿、DAU 过千万的新闻客户端”,再次意识到增长不是单纯的产品工作,当然现在预装市场又是另一番行情了。

以上是我们在外部平台打广告,流量能留下多少要看自己的本事,官网、App、小程序作为服务承接方要接得住流量,背后考验的是产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程度。我们还可以在站内打广告,比如搞运营活动,然后通过邮件、短信、App 推送、微信消息触达现有用户,促活跃促交易(看完一条动态、下单并完成一次支付等都算交易),再比如设计一些功能和活动进行 裂变,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通过社交分享(含口碑传播)触达站外用户。

聊聊私域

## 概况

私域是什么?根据《中国零售业公私域运营手册暨实施指引》:“私域是一个品牌直接拥有的可重复地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说人话就是企业微信粉丝群。

以零售业务为例,根据 《新零售》:“零售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呼叫中心,还可能是你去拜访陌生客户的行为”,那么微信这个场有什么特点呢?人接近于中国所有人,用黑话说,可以洗一遍。至于场,一是对于用户,能额外提供陪伴价值,这点和线下逛街类似,有时候明明可以线上买,之所以去线下是因为逛街带来快乐,购物只是其中一项价值;二是就购物而言,首先售前,商家可以基于线下门店建立本地化微信群进行相对精准的触达,同时微信消息是相对强触达的,对于群内用户可以持续运营促复购;其次售中,用户无需安装 App,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完成交易;最后售后,因为有运营人员在群里,可以相对快地解决问题。

最终要不要做私域,还可以看下自家产品中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情况,如果交易额中来自小程序渠道的占比较高,那就需要考虑在订阅消息之外通过粉丝群和现有用户做一些沟通,正如通过推送和 App 用户沟通一样。至于从微信群升级到企业微信群,好处是后者是 B 端产品,能很好地应对公司人员的入离职等系列问题。

## 方案

这两三年也加入了不少私域群,有些品牌完全把私域运营等同于发广告,体验很差,至少和瑞幸一样来点优惠券,这样即使不用也不会反感进而退群。根据已加入的群来看,目前更多的像是一个面向存量用户在微信平台的广告位,小程序作为落地页承接后续交易,远到不了中国式 CRM 的说法。

我们之前也做过私域项目,现在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当时团队中负责这块的运营同学会定期发红包、主动拉外部赞助搞抽奖,有用户反馈买的东西不错,也会接个茬给予回应,遇到售后或产品问题,也会安排专人跟进,当然该发的广告并不会少,最终的结果是群里很热闹,群成员流失很少,留下就意味着销售机会。

社群运营还是要用户价值导向。为什么发内容?营造信息价值,促使用户从兴趣到信任,尤其那些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的品类,先让对方了解并喜欢你,之后的下单可能是分分钟的事,同时后期最好群成员能 UGC 内容,UGC 更真实、感染力更强同时也能降低内容生产成本。为什么搞活动、发优惠券?营造交易过程价值,影响用户决策。为什么互动?营造陪伴价值,让购物不止于购物。

关于购物,市场营销领域中有个 AIDA 模型(A 为 Attention,引起注意,I 为 Interest,诱发兴趣,D 为 Desire,刺激欲望,A 为 Action,促成购买)以及一些衍生模型,包括 4A、5A、AIPL 等,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对人类购物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点去设计方案,影响用户,进而完成预期行为。

## 扩展阅读

1、文章:QuestMobile2022 消费品牌私域布局洞察麦当劳如何玩转社群
2、播客:聊聊私域运营怎么落地

聊聊裂变

## 定义

最初指生物领域的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成指数级增长,在互联网领域指通过社交分享触达用户并快速获客的营销方式,因与细胞分裂类似而得名。

## 目标

最终还是产品目标,包括目标用户的获取、活跃和变现。

## 方案

第一层,将分享融入产品使用流程,比如即刻的动态分享、微信读书的书摘 & 读完 & 点评分享、京东的商品链接 & 物流信息分享、美团购买景点门票时邀请好友填写身份信息、《流量池》 中提到的星巴克礼品卡赠送等,至于用户为什么主动分享,因为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需要的底层可以追溯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用户使用产品除了功能,还涉及运营组织的活动,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各种趣味测试和年度听歌报告,它也会吸引用户去更多地使用网易云音乐。

第二层,在现有功能上嫁接分享流程,然后通过激发驱力或给予物质 & 精神激励促使用户进行分享,比如早期线下饭馆的集赞送小菜、线上 App 的邀请有礼(新用户注册下单)、拼多多的免费领商品(砍一刀)、携程旅行 & 智行火车票的助力抢票、淘宝联盟 & 京粉的商品分销、滴滴出行 & 美团外卖的下单后抢红包等。当然物质激励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曾经因为不想打扰到别人,专门组了个 “周末外卖红包分享群”,于外卖平台无法起到拉新作用了。

第三层,改造现有功能,比如网易云音乐的 “一起听”、B 站的 “一起看”、拼多多的拼单(拼团)、石墨文档的协作编辑等,这个多数时候涉及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使之变成一个联机产品(多人游戏)。当然有些时候也未必,比如微信读书的读书小队(组队读书赢取奖励)、不背单词的组队打卡挑战(组队背单词赢取奖励)等。

第四层,新增其他功能,比如支付宝的集五福、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互动游戏,其中涉及需要好友协助完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一是部分裂变方案不具普适性,比如社区产品,社区需要吸引同频的人,逐步扩张,再比如本地化属性较重的产品,供给同样可能跟不上;二是裂变只能吸引一部分目标用户,总有人不愿意分享,因此要和其他或旧或新的增长方案一起为产品目标服务,同时好的裂变一定是触动了人心的;三是如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提到的:“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我们要尽量让裂变与核心产品功能的使用结合起来,否则很容易出现用户一窝蜂地来然后又一窝蜂地走,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带走了我们的营销费用;四是要有传播意识,比如一些购物中心的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 xx” 路牌、海底捞的生日歌、瑞幸咖啡的杯套、蜜雪冰城的雪王等。

电商系列之购物车

## 概况

购物车的出现源自线下超市,主要场景是节假日集中采购食品日用品,对用户而言,如果要买较多的东西,提购物篮不够,对超市而言,希望用户一次买更多的东西。购物车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既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提升了客单价。

## 要不要

回归需求,是买卖,但各有各的情况,具体而言:一是需求端,一次买多件不同商品的需求强烈且高频,否则多一个购物车页,多一步操作,因此叮咚买菜有购物车,美团外卖最初没有跨店购物车现在有弱化的购物车,做机票酒店业务的携程没有购物车(当然会员商城等业务有自己的购物车)。京东 App 端商品详情页早期只有 “加入购物车” 按钮,后来增加了 “立即购买”。二是供给端要相对稳定,因此美团早期没有购物车。三是产品形态,因此拼团起家的拼多多早期没有购物车。

之后随着供给的稳定以及业务的多元化,美团的美食、外卖、买菜等模块有了自己的购物车,拼多多也有了购物车,不管是之前 “商品收藏” 页支持合并付款,还是现在多多买菜、跨店满返专区等活动页直接显示 “购物车” 按钮,亦或是商品详情页加购时支持 “一次选多款”。简言之,在当前业务场景下,用户有批量结算需求,就有购物车,但未必以 “购物车” 的形式出现。

## 如何设计

基于不同角色的价值诉求,可有如下功能:

1、用户:批量结算
批量结算是购物车的核心功能,同时相比于线下超市的要不要袋子,线上多了一些业务场景,比如运费,所以有凑单免运费功能(非绝对,比如作为电商行业后来者的拼多多直接全场包邮),再比如满减等促销活动,所以有凑单享优惠功能。

2、用户:商品暂存
很多人将购物车当商品暂存、对比的场所,尤其随着电商平台促销的常态化,不着急买的商品往往先加购物车放着,等大促时再下单,与此同时,能起到同样作用的收藏夹反而很少看。说到收藏夹,2021 年 1 月盒马才上线商品收藏功能,此时距离盒马 1.0 版上线已经过去 5 年时间,叮咚买菜也是在 2021 年 4 月才上线收藏功能。

3、平台:促活跃、交易
以京东购物车部分功能为例,顺带附上第一次使用时的感受:
– “比加入时降 x.x 元”,降价提示 // 惊艳
– “仅剩 x 件”,库存吃紧提醒 // 不错
– “去凑单”// 不错
– “领券结算”// 惊艳
– “砸京蛋”,定向发券 // 不错
– “换促销”,支持修改促销方式 // 不错

4、平台:促履约
2020 年双 11 很多人发现淘宝、京东 “秒收货”,其实是之前加购的商品(尤其是预购商品)被提前送到了附近的仓库甚至是配送站。

5、商家:促交易、供给
提供数据反馈,加购率反映商品的受欢迎程度,方便商家搞促销、补货。

## 扩展阅读

1、文章:拼多多为什么不做购物车
2、播客:我在抖音电商做大促
3、视频:说一下对电商购物车功能的理解

再说网络效应

## 概念

之前写过一篇介绍网络效应的文章,有些繁冗,前段听播客,@刘飞老师 讲得简单明了:规模效应利在供给侧,降低成本,网络效应利在消费侧,增加收益。

规模效应是随着规模扩大,单个产品成本降低(摊薄)。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成本因为管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始回升。叮咚买菜(前置仓)为什么难以推广到三四线城市,因为目标用户密度不够,这里面有用户时间成本相对低的因素存在,那里更适合美团优选(社区团购),用户到店自提,物流成本比配送到家有所减少,商品价格能低一些。

网络效应是随着用户增加,单个用户收益增加,比如电话、社交网络,为什么工作很难离开微信,因为大家都有微信,拉群方便。当然也存在反网络效应,比如微信好友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影响我们在朋友圈的表达频率,同时还会影响刷朋友圈的体验,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发的内容并非都是我们想看的。

互联网早期不涉及线下,更多的是信息流,只有比特,没有原子,供给端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随着 O2O、线上线下的融合,一方面反网络效应越来越强,比如滴滴的供给是有限且不稳定的,尤其上班、雨雪天气等打车高峰期时,其他用户更是我们强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比如生鲜的损耗、外卖相比打车服务更强的供给区域性问题。

至于协同效应,是品类扩张时,和现有品类达到 1+1>2 的效果,其中可能既有供给侧成本的降低,也有消费侧收益的增加,核心是对已有资源的复用,比如阿里从淘宝到天猫、飞猪、闲鱼等,美团从团购到电影、酒旅、外卖、打车等对现有用户端流量的复用,企业可以充分商业化现有流量,而用户也不用下载多个 App。

至于病毒效应,是传播阶段概念,印象中起源于社交网络初期,基于六度空间理论,典型案例如校内网、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各种谣言的传播、刷屏事件。

至于单边、双边、多边市场,是市场角度概念。单边市场,如@caoz 所讲,“一群人才能玩起来”。双边市场如@yusen 所说,“一边供给越多,另一边的体验越好”,产品的发展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相互依赖,典型如淘宝。至于三边市场则是双边市场的扩展,典型如美团优选,包含消费者、供应商、团长,也是各自影响。

## 如何做

鉴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不管什么产品,都需要考虑增加用户间的连接,从 “单机” 转向 “网络”,提高用户离开的成本,当然连接到对的人才会带来正向影响,比如我的豆瓣好友是一个一个关注的,微信读书也曾取关所有微信好友改为基于想法、书评等手动关注,结果是书影推荐(优先看好友的评论)更有参考价值。最近一个使用产品的惊喜时刻是在抖音视频下看到关注的其他博主的评论(系统做了置顶)。

以上所有效应都是用户增长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如何让目标用户不断地过来、留下、持续使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解这些效应可以扩展思路,但我们更需要自下至上地思考如何优化现有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流程。

## 扩展阅读

1、文章:浅谈互联网平台 4 大经济学效应双边市场下的互联网平台竞争
2、播客:No.17 平台的四个基本效应
3、图书:许小年《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

聊聊iPhone小组件

## 概况

小组件(widgets)是什么?苹果官方的解释是:“借助小组件,您只需轻松一瞥就能及时了解来自喜爱的 App 的最新信息”。

小组件安卓系统早就有过,苹果做的小组件有什么不一样?@cyanogen 提到其中不好的方面,首要的一点是 “更弱的交互能力”,“在 iOS 14 之前,Apple 也不建议在小组件做复杂的交互,很多操作是被禁止的,例如列表滚动和文字输入。而在 iOS 14 的小组件里面,Apple 将这个限制推到了极限:几乎做不了交互”,这导致 “iOS 14 小组件就是信息展示加上链接导航的一些方块”。苹果的想法是 “Widgets are not mini-apps”,它期望产品差异化,但如果因此没有特别好的小组件出现,导致使用率低,相信未来放宽一些限制也不无可能。

在用户侧,小组件的价值是什么?以支付宝的扫码支付为例,将支付宝放在首屏,需要付款时打开应用,点击扫一扫即可,或者长按支付宝,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点击扫一扫,为什么还要用小组件?个人理解是特定场景下的快捷,给一些人提供多一种方式打开扫一扫,因为小组件可以放在任一一屏。

哪些产品适合开发小组件?一是工具类,比如日历、电池等,相当于一个简化版 app;二是泛内容类,值得高频查看的,比如微博、知乎等资讯应用的热榜;比如京东、美团外卖等交易应用的物流,实际近几年的产品迭代中它们已经逐步将物流信息外露,前者在我的,后者在首页右下角浮窗(美团在首页功能区下方);比如高铁管家的行程,快上车前需要多次确认车次信息,尤其晚点时。

## 推荐

基于个人习惯推荐如下:
1、豆瓣日历,单纯觉得好看。
2、屏幕使用时间,看看时间去哪儿了。
3、电池,偶尔查看 AirPods 电量。
4、Fantastical,日历,查看本月和今日计划。
5、Pin,文本分词,针对微博等不支持选中部分文字的应用。
6、快捷指令,针对微信、微博等应用在 Safari 中打开已复制的链接等。

总的来说,小组件比较适合对于自己而言不是那么常用的产品功能,或者短时间内特别常用,但每次打开应用需要点击 N 次到达目标页面的。

## 扩展阅读

1、问答:iOS 14 有哪些优秀的支持小组件的应用为什么很多存在的技术和设计一旦被 Apple 来做就会做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热度

聊聊行为

## 背景

行业里有个说法:做产品要考虑人性,包括说有助于理解需求,有助于促使用户点赞评论传播。说来都是希望用户的行为按产品预期走,那行为是什么,行为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前段正好比较好奇,研究了下,包括重看 Richard J.Gerrig & Philip G.Zimbardo《心理学与生活》,最终结论如下:

## 基础

人是复杂的动物,行为由多种因素决定,整个是生理、心理和环境刺激的综合作用结果。生理基于大脑,心理包括个体和群体,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其中个体心理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动机(motivation),动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关于动机,马斯洛认为动机形成需要(需求),同时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食物、水、氧气休息的需要,性欲表达的需要,消除紧张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融入他人中间的需要,学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信的需要,价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潜力的需要,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的需要)”。至于媒体上流行的人性的弱点、自私的基因、七情六欲、贪嗔痴、七宗罪等说法,其中归属于动机的部分,可以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进行归类,属于其他方面的再议。

马斯洛的理论系统但略抽象,对产品经理的具体工作往往难以产生直接帮助。对此,一方面可以自上至下思考,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自下至上,根据实际情况归纳总结,补充完善前述理论。下面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的各种 UGC 内容为例聊聊用户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

## 案例

### 触发

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行为从何而起?一是感知层面,视听嗅味触,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渠道;二是认知层面,信息本身,或者有用,工具型强,比如年初的如何应对新冠,或者有趣,比如长期出现的星座、性格测试,但不管哪种,都要超出用户预期,这是触发的基础;三是记忆层面,重视场景,重视频繁出现,比如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过年收礼只收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

关于行为,B.J.Fogg 提出模型:行为(行动)= 动机(意愿)+ 能力 + 触发。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产品确实要主动和用户接触,移动应用这块,据说“今日头条早期的日活用户中,有接近 40% 是通过推送拉起的”,很多交易类产品热衷于发优惠券,也是因为有多次和用户接触的机会,发券时推送一次,券快过期时,可以进行二次、三次推送。很少有用户会反感你给他们东西,哪怕他们不太需要。

### 动机

心理的基础是生理,脱离生理谈认知和行为是有缺失的。David T. Courtwright 在《上瘾五百年》中提到烟、酒、咖啡等成瘾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咖啡中的咖啡因属于兴奋剂,酒精属于镇静剂,这些都会导致大脑多巴胺浓度增加,引起欣快状态,不过据此认为人就是为了追求多巴胺、内啡肽等,也将陷入片面。前两天刷抖音时还看到一个视频:身为烟民的爸爸因为烟头烫到了女儿而戒烟。

社交网络时代,用户创造内容部分是记录,为了自己,人都有探索、表达自我的需求,部分是分享,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用户展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当前的状态,本质是告诉朋友、告诉世界 “我是谁”。其中 P 图、美颜是希望呈现 “理想的我”,微信读书时长、各种应用的年度总结也是期望呈现好的形象,当然如果操作过头,可能有炫耀或作秀之嫌;再比如凌晨三点钟分享网易云音乐的歌曲,歌好听、有共鸣是一方面,同时也是想看看谁和我一样的品味,谁懂我的情绪。

人们想要的东西不光来自内部,也可以源于外部(诱因):一是物质激励(生理、利),比如微博抽奖、朋友圈集赞领取免费菜品;二是精神激励(心理、名),比如获得点赞,即刻曾在其内测版产品 “Jellow” 中删掉过点赞功能,但一段时间后又加了回来,或许证明点赞(like)对于创作者的影响,用户想要更多更即时的满足。

外部诱因可以理解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物,强化物很重要的一点是获得用户认可,比如早期微博抽奖中奖品是 iPhone 的活动转发量高,因为 iPhone 是硬通货,年轻人基本不会排斥,但如果目标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或许粮油米面是比较好的选择,银行、运营商搞活动就经常送这个。

### 决策

一是有限理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世界中,用户往往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结果并非完全理性(收益>成本),其中的一些点是可以利用的。比如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的前景理论中提到的对收益和损失的判断,因此,积分、优惠券、红包等快过期时适合给用户发通知,临近年底,我已经收到了支付宝的积分过期提醒。

二是社会性,John Donne 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用户的心理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典型现象包括从众,想起 2016 年中午饭后一堆同事聚在公司楼下打王者荣耀、2018 年在朋友圈风靡一时的养蛙游戏,还有这两年抖音的拍同款二次创作,流行的东西,大家都会聊一聊,流行的事情,大家都会模仿做一做;互惠,比如亲友群里的拼多多砍价链接、朋友圈里的邀请助力春节买火车票回家等。

## P.s.

人是复杂的,了解以上并不能完全预测、影响用户在具体场景下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一些,理解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多一些,那么总归是能提高预期行为的概率的,而这些行为或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扩展阅读

1、问答:动机是如何驱动消费者行为的
2、文章: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被什么所激励
3、书籍:Adam Alter《欲罢不能》Uri Gneezy & John List《隐性动机》Nir Eyal & Ryan Hoover《上瘾》Jonah Berger《疯传》

我是这样做产品的

多年前看了 @纯银 老师的《我的产品设计流程》后计划写一篇,现在终于上线:

## 前期规划

1、用户价值

首先,具体化,“谁(who)在什么情况下(when&where)遇到了什么问题(what),怎么一步步解决的(how)”。场景在移动端尤其重要,何时何地影响用户心智。有段时间上班滴滴快车,想早点到避开电梯的早高峰,下班滴滴拼车,晚几分钟到家也没关系。其次,深层化,比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覆盖哪些层,价值越触及底层,越不容易被后来者取代。国庆前不背单词搞了次组队背单词活动,临时群组带来一种遇见同类一起打 BOSS 的体验。最后,宏观化,什么大需求里的中需求,中需求里的小需求,什么用户群的需求,在地球人中占比如何。

换个角度,人是不同时空需求的载体(集合),我们占据的 24 小时内家里、公司、通勤路上等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越多,就越有价值。用户价值是商业价值的基础,创造的用户价值越多,潜在收益越大。继续以不背单词为例,本来只是背单词,开始还很难坚持,但买了应用内的柯林斯词典后,当需要查单词时也会打开不背,不背单词也成了常用应用。

2、商业价值

绝大多数产品的终极目标是盈利,少数产品可能是影响力等其他。对于 C 端产品,初期能否盈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需求,用户持续活跃,随后通过各种方式变现,但随着行业的成熟,竞争存量化,发展窗口期也在缩短。相比而言,B 端产品较为简单,主要通过增值(付费)服务创收,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实际上付费也是对需求以及产品价值的最大认可,是最好的 PMF 认证。

3、市场

一是未来,包括潜在规模、行业趋势等。如果是用户直接付费,希望用户花的钱多多的,比如京东、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如果是第三方付费,收入与用户量、使用时长正相关,比如百度、抖音。也可以换个角度,产品是个大漏斗,从首页开始漏,从 75 亿人开始漏,最终多少人留下并贡献收入;二是现状,包括现有规模(含增速)、格局(产品、供需、上下游、护城河)、投融资热度等。

4、竞品

假如产品上线,why always you?一是你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你如何解决好问题(保证流程中各环节体验良好)同时供给端做好支持(成本、效率);二是为什么用你(相比竞品),竞品包括之前的解决方案,即使并非成形产品,同时某种角度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俞军 提出的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公式很好地概括了前面两点。

## 中期落地

一是方案设计,目标即高 DAU、高 GMV 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指标,实施中关注 ROI 以及产品的传播性,设计层面包括功能、流程交互、界面,效果评估层面包括可用、易用、爱用;二是项目管理,确保设计开发测试上线都在计划中,涉及需求评审、资源协调、进度把控等。

## 后期运营

产品上线后,一方面通过数据统计 & 用户意见收集评估效果并进行后续迭代,另一方面通过运营、商务等让用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

## 扩展阅读

1、问答:百度地图是否能成为本地生活入口
2、文章:对话俞军谈产品

如何进行竞品分析

## 概念

竞品分析即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分析,学习其优点,规避其不足,让自家产品变得更好。

## 原因

产品为用户服务,谁做得更好,用户更可能选择谁,同时用户的时间、财力有限,最终我们将面临零和战争。为了变得更好,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熟悉对手,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方式

### 谁是竞品

之前写过《谁是竞品》系列,这是从完整的产品角度谈的,实际上我们可能只负责产品的某部分工作比如会员,此时我们还可以将凡是有会员模块的产品当成竞品进行分析,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会员服务包括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电商(京东、美团外卖)、阅读(微信读书)等。

向相关方学习是比较直观的,难的是 @王诗沐 说的向所有人学习(以人为镜),这需要意识,更需要谦逊的心态。知名产品自有其做得好的地方,不知名的产品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都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的,因此产品经理不应该止于当前业务领域,最好是兴趣广泛,个别深入,同时乐于将其他领域的经验复用到当前产品中。

### 分析内容

1、做法

看看对方做了哪些功能(含策略),细节如何。如果对方是移动应用,可到应用商店下载试用,当然试用只能了解对方的现在,我们还需要了解对方的过去以了解产品的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产品决策背后的原因同样重要,这块可以关注产品更新日志(官方网站、蝉大师)和媒体报道(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36 氪、知乎)。

提到更新日志,有些产品长期是 “问题修复以及性能提升、优化用户体验” 或 “优化了一些体验细节”,同时很多日志也只是提提大的功能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竞品,这样才能了解到细节,最好的方式是持续重度使用并阶段性总结。

2、效果

看看对方做得怎么样。用户意见(客服、访谈、问卷)是言,数据统计是行,合在一起就是用户对产品的完整反馈,我们参考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迭代。

对于用户意见,知乎、即刻、微博等社区和微信、QQ 等社群是比较好的观察地方,之前研究支付宝时,就发现好几个高质量的知乎回答。当然用户意见只能反映某个或某部分用户在某些场景下的需求满足情况,一叶可以知秋,亦可以障目,个体到群体到全体用户还有距离,因为对方可能并非产品的目标用户,或者只是目标用户群体之一。至于数据统计,应用下载量(蝉大师)、日活月活(QuestMobile)、交易数据(财报、社区爆料)是相对容易关注到的点。

### 后续动作

对方的做法,不管效果好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如果有,如何落地,是直接模仿,还是结合实际情况(需求、资源)微调?大多数产品的定位、发展阶段并不相同,直接模仿是下下策,同时这反映了产品经理的无能。2009 年种菜小游戏火爆 Facebook、校内、QQ 空间等 SNS 网站,七八年后却在支付宝、拼多多等应用中焕新重生。2017 年直播答题游戏鼻祖 HQ Trivia 上线,随后西瓜视频系利用答题拉新,微信读书利用答题促活并成为常驻功能,近期还跟付费会员权益挂上了钩,而 HQ Trivia 在今年 2 月一度关闭。或许这就是更极端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吧。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做一份出色的竞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