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6月

聊聊召回

## 理由

用户使用一个产品大都有生命周期,从听说到离开不再使用,可以粗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拉新针对引入期,促活跃 & 交易针对成长期 & 成熟期,召回针对衰退期。为什么要召回,首先是不想用户离开,其次,平台获客成本已经很高,将用户留下来的性价比高于拉新,当然实际情况还要看召回效果。

回想自己作为用户有没有被成功召回过,有的,印象最深的是探探的短信,比如:“你最近共收到了 4 个妹子的喜欢!最近的离你只有 344m,打开查看谁喜欢我页面,右滑 100% 配对”,重新下载后发现开通会员才能看且费用不低就又删掉了。短期数据角度,召回是有效的,长期而言无效,当然只要探探能持续提高匹配效率,在我的心智中陌生人交友这块它还是国内 NO.1,后续有需求还会想到并下载它,从这个角度讲,最好的召回非召回,所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另一个有印象的产品是翼支付,它是发各种优惠券,我每次用完也会删掉,因为不想装那么多支付工具,有支付宝、微信足矣,但我对翼支付是有品牌好感度的。

回想自己作为产品经理有没有成功召回过用户,其实没有,曾经和运营一起取数针对曾有交易近期无交易的用户发优惠券,虽然 DAU 有短暂地恢复,但自己逐渐意识到这不长久,最终也的确如此,因为花钱非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是产品能持续提供有独特价值的服务,用户通过其他产品或不能解决,或解决的效率没我们高。

## 思路

一般而言,用户召回按步骤分为找到目标用户群体、分析流失原因、策划召回方案。其中目标用户群体,至少可以分两类:一是曾经有过交易(点赞评论、下单支付等都算交易)现在没有交易的,二是一直没有交易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再细分,比如《流量地图》提到:“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老用户历史贡献的价值,计算这个用户的 LTV,与在这个用户身上投入的 CAC 进行对比,如果 LTV 大于 CAC,那么召回这个用户是有价值的,如果相反那么召回的意义不大”。

至于流失原因,问卷调查大概率没用,更好的方式是看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的吐槽和行为数据,这和生活中情侣分手有点像,绝大多数时候没必要直接问原因,因为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对方有了更好的选择,这个 “更好的选择” 大部分情况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即转用其他产品,小部分是暂不解决,不解决也不想用我们,更残忍。

至于召回方案,针对原因(本质上还是需求)进行,粗暴地讲,给出用户想要的东西,以淘宝为例,包括收益侧的产品服务更新,比如疫情时代的口罩、药品等上新,成本侧的促销活动、优惠券发放通知等,比如加购、收藏、下单过的商品 618 有优惠。对曾有交易现在没交易的用户,我们可以收益成本并举,对一直没交易的用户,考虑之前转化无果,我们可以更侧重收益侧信息。具体文案要有自己的风格,要 “有助于让产品在用户的心智中留下印象”,哪怕用户这次不来。

应用推荐之微信键盘

## 概况

微信键盘是微信出品的输入法,为什么要重新设计输入法这个略古典的工具型产品,官方说法是 “因为用户频繁投诉自己的聊天记录被窃取,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才决定自研并推出输入法”。不过个人并不是那么关心隐私,因为早就没啥隐私了,主要关注输入效率。经过大半年的体验,我对微信键盘的评价是 “Yes”。

## 设计

先说说我所期待的输入法:一是不卡,之前也用过第三方输入法,但总要过几秒才弹出键盘,包括切换输入法时也是,当然可能跟当时手机比较旧有一定关系,总之后来用回了 iOS 原生输入法;二是和原生输入法差异不要太大,照顾下已有使用习惯,降低迁移成本;三是基础输入效率要高,对于其他的不管是语音输入、表情包斗图,还是微信键盘 PR 的 “智能推荐书影音” 功能反而没那么在意。

以上几点微信键盘做得不错,第一,卡顿发生率,个人感觉 0.01% 以下,可接受;第二,界面和原生输入法差别不大,适应成本低;第三,首先可以明确感知到的是候选词准确率高于原生输入法,同时标点符号的输入便捷程度也高于原生输入法。其次说说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小功能:一是移动光标位置,经常在手机上写东西的同学会很需要,原生输入法是长按空格键然后左右滑动,而微信键盘优化为在任意按键区域左右滑动;二是 “手写找字” 出现的时机,直接出现在候选词选项中,非传统的某一固定操作路径;三是 “拼写检查” 也还可以,纠正 “的得地” 比较方便。

当然微信键盘也有可提升的点,比如设置里部分功能不知道具体指什么,有尝试对比后搞清楚的 “九宫格数字键盘”,开启后即使是 “全键盘拼音” 下,点击 “123” 也是切换到九宫格数字键盘,也有搜索后依然没搞清楚的 “按键气泡”,懂的同学请留言,另外大家也可以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具体所指的功能。

至于 iOS 原生输入法,也有自己的优点:一是隐私保护,Apple 在这块一直是值得称赞的;二是 “根据键入频率缩放触控热区,符合每一个用户的键入习惯”;三是滑动输入(Gboard 首创)。如果特别看重隐私,或者主要沟通场景是英文,那么原生输入法更合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后聊聊输入法的未来,一是用户体验有无提升空间,肯定是有的,比如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表情包,社交媒体兴起后出现的 @和 #,有变化就会有新需求;二是商业价值如何,对于以广告、电商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广告和商品(在收货前)都是内容,而输入法能积累数据,进而有助于更精准的推荐。

## 使用

分享一些个人设置:
1、“输入方式选择” 改为仅添加 “九宫格拼音”。
2、“九宫格符号自定义”,“拼音侧边栏” 改为自己常用的标点符号。
3、开启 “键盘收起键”,方便关闭键盘。
4、关闭 “智能添加空格”,不习惯打字时中英文间直接空格。

分享一些使用技巧:
1、除了长按删除键再点击出现的 “上滑清空”,向左轻滑删除键也可快速删除文字。
2、除了点击换行键,长按发送键(当有时)也可换行。

以上聊的都是 iOS 端,其他端或暂时没有设备,或体验后感觉没有赶上现有解决方案。关于各端在用的输入法,过段时间详聊。

聊聊用户激励之勋章

本来没有计划写勋章,但最近个人非常喜欢的微信读书更新了两个功能,有点想吐槽,因此干脆完整地写篇文章聊聊。果然吐槽是 “第一生产力”,当然本文的核心不是吐槽,毕竟大家都知道产品的最终呈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后的结果,这里只是针对看到的情况从产品层面聊聊个人看法。

## 概念

勋章(奖章、徽章)是 PBL 机制中的 Badge,对应中期目标、阶段性鼓励。勋章的本质是成就,也可以理解为颁奖,重要的是参与者是否认可、参与者在意的人是否能看到。勋章常见于线下学校,线上社交产品如 Foursquare、即刻等。

## 方案

要不要做,首先,勋章只是用户激励方案之一。《幕后产品》 提过:“勋章需求的背后,存在好几种动机,这些需求动机其实可以用其他不同的办法来满足,并非一定要做勋章系统”,同时勋章是 “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换句话说,收益侧心理满足程度边际递减,成本侧可复用性低,新的勋章需要不断被设计。当然即刻处理得很好,“每周达人” 徽章适用于多个圈子,同时 UI 是同一套。

其次,勋章更多的是精神激励,更适合内容型产品。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是每类产品都有其核心业务流程,请专注于核心流程的激励,比如交易型产品,《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提过:“如果能用主业优惠激励,尽量不要使用其他物质激励”;二是之前在会员篇聊过的:“我们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不会在意所有人的看法,比如京东 PLUS 会员大概率不会在意商品评价区自己的昵称后是否有会员标识,但网易云音乐和 B 站用户可能会在意这点,越垂直的、同类越多的产品越是如此”,如何让更多同频的人看到,这又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了。

国内一些知名产品也有勋章功能,先说正面案例,比如早期 QQ 主面板上的点亮其他产品图标,这两年的 Keep 奖牌,前段在 《关于行为设计之动机》 中聊过:“Keep 的实物奖牌变现案例在产品运营圈小火了一阵,百度后才知道不是免费领,实际上是用户自己花时间锻炼 + 花钱买奖牌,具体流程为付费报名参加平台活动,完成锻炼任务后收到官方邮寄的奖牌,跟线下报名马拉松跑完后获得奖牌一样,当然这事能成也与颁奖者 Keep 的品牌形象、奖牌的设计感 & 和 IP 联名、用户在社交平台的持续分享等有关”。勋章是否有效,衡量标准之一是用户的主动佩戴率和分享率。

再说负面案例,按印象中勋章功能上线的时间排,首先是知乎,虽然本人是知乎的重度用户,徽章的入口也就在个人主页里,但对该功能的印象着实不深,只是有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获得了某个勋章。勋章要尽量是用户主动参与的,如果不是,也一定要用户主动领取,领取佩戴才代表认可,同时佩戴后要有足够明显的曝光。

其次是微信读书近期的两个产品动作:一是今年读书日搞了场限时获取勋章的活动,但同样的,勋章数量太多且太容易获得,当时就发了个帖子:“1 个读书日活动搞 12 个勋章。微信读书,你可以的”。读书日的勋章和之前的勋章获取难易程度差别太大,顿时不想再辛辛苦苦地读书获取勋章了,因为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二是前两天出了个 “世界读书日实体勋章”,但这个勋章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和读书日的活动结果没有关联,定价 99 元且 “购买后一个月内发货”(刚看了下目前显示 “已结束售卖”),这个的主要问题是勋章的获取一定要用户付出较大的努力。

最后是美团,其问题在于:一是勋章获取规则有点任性,举个例子,“美味午餐 v3”:“恭喜达成午餐时间 11:00-14:59 点订外卖 10 次成就”,这有什么可骄傲炫耀的,谁会因为这个而去专门下单;二是勋章太多,物以稀为贵,咱们上学时也不是每次考试都发奖状奖品的,当然美团有创新性地将勋章和优惠券结合起来,但获取勋章后可领取的券比不上美团外卖企微群中免费领的,面额差得有点多。

## 扩展阅读

1、动态:回想勋章业务 1&2

电商系列之如何成为一个电商产品经理

如何从零起步成为一个电商(零售)产品经理,在我看来,需要三步:

第一步:业务

从业务角度对零售有一个更底层更整体的认知,推荐两本书:一是讲 711 的 《零售的哲学》,互联网没有那么了不起,很多事在没互联网时人家就已经在做了;二是刘润的 《新零售》,虽然跟很多商业畅销书一样存在泛泛而谈的问题,但优点是思维框架完整。按作者的说法,零售是人货场,人是需求主体,GMV(商品交易总额)= 流量 * 转化率 * 客单价 * 复购频次,货是解决方案,涉及设计生产销售,场是平台,提供信息流资金流物流 +营销,而新零售是更高效率的零售。

第二步:使用

懂业务和设计系统之间存在一条鸿沟,光看书不够,一是书中的内容相对抽象,没有 PRD 具体,同时受作者经历等的限制,内容可能有缺漏;二是看完未必能指导实际工作,因为大家面临的情况大概率有差异,同时也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或许使用市面上的产品,思考其设计细节,再结合搜索、看书是更好的方式。

使用时,先看前台,国内购物 App 的产品水平:拼多多 > 京东 > 淘宝。先说拼多多,印象比较深的:一是对人性的理解,不只是多多果园、多多视频的直接打钱,还有 “你永远最幸运永远差一点”(《运气的诱饵》 里提到的 “近失效应”)以及各种倒计时(“损失厌恶” 心理),当然多多做得有点过,不过如果不是这样,它能做到现在的市场份额吗,这是一个问题;二是尽一切可能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比如全场包邮、对购物车的重新设计、对 “先用后付” 的接入、退货只用顺丰(去年和顺丰小哥确认的)等。至于京东,“预估到手价” 和花式发券令人印象深刻。淘宝则感觉没什么特色了,甚至只剩复杂。当然淘宝、京东有组织和产品的历史包袱在。

再看后台,《电商产品经理宝典》 的作者 @刘志远老师 提过:“大家可以在淘宝上开个淘宝店,将里面的店铺管理、订单管理、物流、商品、售后、促销、装修等流程都走一遍,还能体会作为系统使用者的一些操作和功能痛点;还有可以多看看京东的商家后台,把能接触到的功能都用一遍,思考其背后的产品逻辑和可优化点;有赞的产品交互做得很不错,开店门槛也不高”。这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建议,因为直接用现有产品具体且直观,同时能避免因闭门造车导致的一些基础性错误。

第三步:实践

市面上已有产品的前后台是对方从初始发展到现在的最终呈现,作为我们,不能直接复制,需要思考其所以然,然后结合自身业务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同时后续开发中还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这又会迫使我们对一些业务逻辑重新思考,还没完,真正完全理解,还有待产品上线后的数据表现,时间会验证我们设计时的那些预想。

个人最新的收获是 “营销什么” 比 “怎么营销” 更重要,或者说营销主体也是营销的一部分(如 4P 模型所提),我们当时面临的情况是核心业务依托于线下门店,而门店的开业有赖于选址、招商、装修等一系列物理性流程,当商户(供给)有限时,再好的营销工具也无法发挥其价值。再个,营销工具均有其适用边界,受业态(货)影响,我们的商户对满折满减的接受度远低于优惠券,另外之前听 《我在抖音电商做大促》 时,嘉宾有提到抖音在还没有 “商城” 时做了满减,结果效果一般,因为场景不同,短视频和直播间更多的是激情购物,有价格直降和商品优惠券足矣。

经历完这三步未必就是一个优秀的电商产品(在不同情况下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实施后成功率高),但相信会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电商产品,因为在面对新业务时,至少可以规避掉之前经历过的那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