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工作

聊聊入职

## 事

首先,获取电脑等硬件设备、邮箱等账号权限,熟悉团队的工作方式 & 流程规范、公司的组织架构和隐性的企业文化,其中优先的是确定上下班时间,并以此为基准确定自己工作日的生活节奏;其次,业务的熟悉通过入职培训、公司的文档等实现,遇到疑问时主动搜索、提问。核心的产品部分,宏观层面,了解公司产品所服务的人群(解决谁的什么问题)、盈利模式、发展现状(除了公司已有的数据自己也要去一线调研)以及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处于公司整体业务中的哪个部分,同时微观层面,多用公司的产品,包括测试环境和正式环境下走一遍所有流程。

当然,对新工作的熟悉是在完成任务中进行的,因此:一是刚入职的这段时间,上班早点来,下班后或周末加加班,熟悉工作的同时,也可以刷刷存在感,另外还可以看到公司哪些同学经常加班,这些或是未来工作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二是遇到问题,多听领导和同事的意见,自己的适当保留,另外基础的,最好是遇到任何问题都有一套方法论去应对,这样就不会慌,尤其是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同学,当然这需要过往的持续积累,对此推荐大家进行内容输出,是分享更是积累方法论。

## 人

加入 IM 工作群,逐步了解团队内外主要成员的工作职责和为人处事风格,其中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是找到饭搭子,然后通过吃饭、遛弯时的闲聊进一步熟悉公司,包括前面提到的也可以有加班搭子,刚开始的这段时间目标之一就是多认识人。

对于 I 型同学,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生活和职场中的表现没有必然联系,你肯定是可以的,不然不会被招进来,同时职场要求协作,产品岗更要求主动,所以当 E 则 E,当表现则表现,但也要懂得低调、藏拙。其次,把自己当一个问题解决机器,需要思考但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如果对方不主动提供帮助,我们就主动问,如果对方不愿回答,那就换一个人接着问,总有愿意帮忙的。这里有一个挑战和两个小贴士:挑战是试试看自己认识公司的主要员工(包括混个脸熟、加上微信)需要多久,贴士之一是找资深员工领路,TA 的身份能给你加成,所谓从众;之二是如果你有吃糖的习惯,来工位的同学都可以给一颗,吃了你的糖就是你的人,所谓互惠。

## P.s.

对于以上,如果公司有 wiki 或 mentor 机制,会很好,如果没有,自己也应该有其他应对方案,比如看有没有比较对味的同事,私下多请教。如果团队有迎新习惯,会很好,如果没有,那么自己是否可以主动请大家吃饭,包括一对一约饭,期间合适的时候问问对方有没有什么经验、建议可以分享的。

不管怎样,自身强大是一切的根本,毕竟没法事事问人,谁也都不喜欢弱者(也不喜欢有直接利益冲突的强者),同时,从自身角度而言,实力不够容易露怯,虽然多数时候大可不必,一方面正如一位朋友说的,公司你觉得我不行,那你去找个阿里 P9,看是不是要薪资百万,有时候我们过于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担心对方的评价、不能转正等,但从公司的角度,实际上你大概率是 TA 能找到的最好的员工,我们也许没有 plan b,TA 也未必有;另一方面,找人帮忙这事怎么说呢,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在给对方机会,因为未来我们一定有能帮得上对方的地方。

入职前期的关键词是了解(多看多听),换句话说入乡随俗,一个好的职场人适应性是很强的,但如果确实和自己不匹配(两周应该能有个结论),那就尽快找下家。之前在 《聊聊工作方法》 中聊过,“本身去到一个新环境就可能会有一段适应期,环境像一面镜子,自己的不适应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提示,提示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一段时间后确实适应不了,离开永远是选项之一”。

这段时间有问题也可以找朋友聊聊,听听他们的看法,如果没有朋友那就问问 AI,重要的是跳出个人现有认知体系,当局者往往迷。最后,珍惜刚入职的这段时间,这是一个可以站在旁观者视角看待公司产品、认识自己的好机会。

## 扩展阅读

1、文章:职场新人入职第一天都有什么体验

聊聊工作方法

## 如何做事

工作说简单点就是解决问题,具体到产品经理,是接做需求。关于问题&需求的定义和处理,基础的问题层面,之前写过《聊聊问题解决之道》《问题解决三部曲之思路》,需求层面,之前写过《理解需求》《理解需求2》《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这次想从工作方法论的角度补充些内容。

### 前期

首先,不要因为不是产品问题就忽略。只要是问题,就应该先了解下,看看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看看作为产品经理能做些什么。一个项目的成功,产品只是其中一方面,凡是影响项目的事情,都应该关注。

对于问题,一个基本思路是搞清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搞清是什么很重要,之前有一次研发让向对接部门要 “发布证书” 等材料,我没有直接转给对方,而是先百度了下,然后反馈了一个问题清单给研发,最终确认还需要 “开发证书”、“描述文件”。为什么这么做呢?原因之一是要对自己的话(含转发)负责,如果不了解是什么,对方多问两句,很容易陷入 “一问三不知” 的境地,然后转身去问自己的研发,然后又转给对方,来来回回,成了一个 “传话筒”,耽误时间的同时也显得不专业。

了解问题时先搜索,“不问能百度到答案的问题” 是职场基本礼仪,我们尊重对方的时间,同时对问题有一定了解时,沟通会更加高效,也能避免被忽悠。信息来源中,官方文档优先,之后再和研发做二次确认,因为情况可能有变化。很多时候问题是复杂的,单凭个人未必能搞清楚,需要集体智慧,这也是沟通的目的之一。为了更好地协作,我们应该对上下游同事的工作有所了解,知乎上有个经典问题:“产品经理需要懂技术吗”,个人看法是不需要懂具体实现,但要懂原理,不仅仅是沟通的问题,而是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需要尽可能保证所有环节合理。

对于问题,搞清为什么更加重要,那是问题的来源,之前在《聊聊问题解决之道》中谈过:“别把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收到的需求并不是问题,而是运营、商务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只是基于解决方案去讨论,很可能失去提出更好尤其是更系统解决方案的机会”。

面对需求方,不要轻易说不行,而是先试试看,也不要轻易说行,而是先评估下,能确定时间点的反馈时间点,不能的回复尽快,最终的优先级和时间投入看 ROI。上级安排的任务,基本非做不可,但 ROI 低的可以视情况少花点时间,达到基本要求即可。还有一点是不要总等着需求方、上级安排任务,而是自己主动思考,自己提出问题,这也是从 “研发产品” 到 “业务产品” 的转变。

### 中期

立项时涉及资源协调,这也牵涉到沟通的另一个目的:说服,可以看一些沟通、谈判相关的书籍提高说服能力。另外,即使对方答应了,也要持续跟进,工作中吃过几次亏后,就会明白 “不要相信任何人的承诺,做好二次、三次跟进确认”,尤其每次打交道的对象不同,不要期待你碰到的都是 “最佳产研”,尤其跨部门沟通时。

沟通的过程,一是对问题的认知对齐;二是相关信息获取全,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获取更多信息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这里的 “每个人” 是指 “具体的负责人”。有一次我们找合作部门要接口文档,对方研发负责人亲自发了出来,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去开发了,但后续跟对方研发小哥沟通时,被告知我们之前收到的文档不是最新版,然后他一直在等我们找他,有点无语,但也是我们遗漏了关键人所致。

对此的教训:一是拉群时将相关方都拉进来,这样有疑问可以直接沟通,同时因为人都在,还有可能提前暴露出问题;二是开发过程中注意风险管理,谨记不出问题是小概率事件,项目期间主动跟进核实,有影响结果的点,及时处理。

### 后期

定时同步进度、汇报结果给需求方和上级。有两个非常好的做事方式:一是 “更让人有安全感的表达方式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坚持做、用心做”。

关于做事,网上有个经典方法:请示工作说方案,汇报工作说结果,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级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另外,@LinkedSee 说:“没有什么诀窍,只是对人真诚对事负责…… 大家一起把工程师意识先背的滚瓜烂熟,然后一言一行恪守承诺:1、别人交办的事情,请第一时间给出预计完成的时间点(批注:如果不确定时间点,表明态度,现在就问,问到后给对方回复)。2、过程之中注意按时通报进展。3、如果预计要延迟,延迟多久,提前多久通报。4、如果请求别人做事情,请给出期望完成的时间点”。

## 如何做人

### 宏观

一些公司的 slogan 可以参考,比如百度的 “简单可依赖”,字节跳动的 “开放谦逊、坦诚清晰、务实敢为”。开放谦逊指 “内心阳光,信任伙伴,乐于助人和求助,合作成大事,格局大,上个台阶想问题,对外敏锐谦虚,ego 小,听得进意见”;坦诚清晰指 “敢当面表达真实想法,能承认错误,不装不爱面子,实事求是,暴露问题,反对向上管理,准确、简洁、直接,有条理有重点”;务实敢为指 “直接体验,深入事实,不自嗨,注重效果,能突破有担当,打破定式,尝试多种可能,快速迭代”。

不过每个公司、团队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很重要的一点是入乡随俗。本身去到一个新环境就可能会有一段适应期,环境像一面镜子,自己的不适应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提示,提示自己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如果一段时间后确实适应不了,离开永远是选项之一。

### 微观

说白了就是尊重对方,人是情绪性动物,被尊重的感觉很重要。作为我们来讲,关系也应该是做好事情的一部分,我们的目标是,既把事情做好,也把关系搞好。即友 @张小姐Shining 发过一条动态:“以前觉得搞好关系是一个特别落后特别国企的词,作为高效率的互联网从业人员,要简单直接、坦诚清晰、直击要害。现在有点懂搞好关系的意义了,因为好的关系确实可以为沟通提供一个愉快的氛围,在这个氛围里,对方可以和你共情,能够愿意去理解你的逻辑,愿意听你的叙述,情感上认同你,理智上才愿意接纳你的观点和论证”。另外,注意一些沟通细节,比如肯定时可以直接点,否定时务必谨慎、委婉,多用 yes and 来沟通。

工作中情绪要少一些,绝大多数时候情绪无益于问题解决,而且还会影响双方后续合作,情绪应该是手段而非其他。保持理解、宽容的心态,优秀的打工人是可以兼容不同类型队友的,对于那些难搞的人,则可以百度学习下与之打交道的方法。

关于裸辞,你想问什么(AMA)?

上个月在自己加入的一个社群里听到群友们聊起裸辞,正好自己有些经验,于是征集了下问题,然后分享了自己对裸辞的一些看法,整理如下:

## 状况

### 一年多不上班,都在干什么?

工作方面,输入:读书(微信读书 600h+,主要是行业专家写的书和目标时间管理类),输出:博客(每月 3 篇 +);学习方面,去了日本、深圳等,与同学交流包括录播客;生活方面,从 0 到 1 学习做菜、开车。

回头来看,关于读书,看了那么些书,性价比也没有特别高,因为理论需要结合实践。关于写博客,虽然阅读量一般,但还是有些价值的。关于从 0 到 1 的经历,更有价值,后续每年也都会尝试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是挑战也是体验。

### 如何克服内心焦虑、不安全感?

长期靠基于目标的行为,靠成绩,啥都不干肯定会焦虑,因为能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所以不是那么焦虑。当然焦虑是长期存在的,某种角度而言,没有焦虑意味着没有梦想,没有进步;短期靠解决问题,情绪因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有两点:一是面对问题的勇气,他人的鼓励,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人提供不同的视角。

### 家人或者周围的朋友有什么反应,他们的反应会给你压力吗?

没有和父母说太多,当然有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没说什么,爱我尊重我是一方面,也是知道管不了我。最近听了一期海马星球的节目:《艰难的战斗和自我和解:一个年轻西北女性的故事》,还是那句话,“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实的自己”。至于朋友,其实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关心我们,大家都有一堆生活琐事要处理。当然有几个朋友鼓励并介绍猎头给我,很感谢他们。

## 原因

### 裸辞最重要的原因,重新上班的原因?

想去外面看看(换家公司),在前司呆了 3 年多,没有新鲜感了,同时因为比较疲惫想长休一段时间再上班,一句话,这次裸辞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至于重新上班,本就在计划中,个人是准备长期上班的,自己并不擅长经商啥的。

### 返回职场还是这个职业吗?

是的,转行不容易,因此做好职业规划很重要,当然自己也是想从事现有职业的。

### 换个行业,还是换个三四线城市?

先说行业,如果式微,坚决换,但要考虑好,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试错成本越来越高,当然年纪大并不是我们不去换的理由。如何判断?之前写过如何选公司,考虑 “用户群、需求强度、客单价、需求频度四个要素。企业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获取收益,服务的用户越多,潜在收益越大。为什么互联网企业估值大都高于传统企业,因为用户量级不同,家附近的小饭馆每天也就给百十号人做饭,客单价再高,收入也有限。虽说公司赚钱不等于个人赚钱,但公司发展得好,个人至少能获取跳槽红利”。关于前景和兴趣,看自己想要什么,不管选择什么,都是 “求仁得仁”。

至于城市,没那么重要,随着高铁的发展,分分钟到家,和父母一个城市也未必天天回家。前两天人口普查数据出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该呆在人口流入的城市,没有人,叮咚买菜都不会去那里开设站点,当然选择哪里还是要看个人需求。

## 行动

### 有多少存款才可以心安理得地裸辞?

可能并没有一些人预想的那么多,每个月花费:社保 2000,房租 2000,吃饭 1500,一年将近 7 万,当然这是基础,其他看个人消费情况。离职前已经准备好一年躺家的预算,当然后面还是有点慌的,因为钱越来越少。

比存款更重要的是心安理得,真的做好了休息很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吗,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如果那会儿在家呆不住,那就不要裸辞。裸辞期间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生活作息的规律,自己给自己安排事情做。

### 怎么解决的社保公积金问题?

找的人人保,交的最低档,每月 2000,季付有点优惠,更多需求比如交税啥的可以咨询客服,人人保的客服还不错。没有找淘宝店是因为更信任这种有自己网站和应用的公司,售后相对有保障。

### 建议大家裸辞吗?

正好前两天有朋友说想离职:“在犹豫要不要不干了,干的没意思”。我的回答是:“其实做任何重大的选择:本质上还是当事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权衡好每一个选择的利、弊,最终做决定。重要的不是离开,而是为什么留下。BTW,下次别人想留下,我也可以说,重要的不是留下,而是为什么离开”。

刚开始工作时,可能沉浸在新鲜感中,工作几年后,对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理解更加深刻后会变得谨慎。建议是没有想过 10 次以上离职,不要离职。如果离职,先找好工作,如果计划裸辞 3 个月,先安排好未来 3 个月要做的具体事项。前段在即刻上看到一条动态,大意是你很痛苦,但你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你在成长。

### 月初月中月末,何时办理离职手续对自己最佳?

下半个月,一般公司是 15 号帮我们交上个月社保(可能还有公积金,这个没社保重要,没太关注),等交完后再离职。具体问百度、同事或 HR 就好。

## 回顾

### 有什么收获和教训?

收获之一是今天有素材可以跟大家分享,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更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当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未必要裸辞。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知道自己是谁和去哪里,世界很复杂,我们需要一个相对简单的准则以做出各种选择。

回头来看,有点过于放纵自己,其实休息 1 年就好。最大的教训是在找工作这块,相信大厂出来的同学会有个心理过程:一开始谁谁都看不上,几次面试失败后瞬间怀疑人生。建议是哪怕只准备休息 3 个月,也要早点面试、多面,因为工作这事不完全依赖于自己,招聘指标有周期,跟面试官也要看缘分,有些人就是不欣赏你的。

### 下一次裸辞大概在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而发生?

裸辞有两个点:一是为什么离职?二是为什么不能立即上班?如果不方便请假面试,可以约晚上、周末。如果困惑于职业规划,可以百度、找朋友聊或找些书来看。如果想休息一阵子,可以和 HR 沟通说之前加班较多需要调整 4 周再入职。

回到问题本身,对于第一个问题,说不太好,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未来混得不好,不会裸辞,因为要考虑家庭;如果未来混得好,也应该是很多年以后,工作本身需要持续性投入。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裸辞,不会是因为企业文化等可以容忍的问题,只可能是身体状况、职业规划有重大变动等。

最后引用群友 @lei 的话:“如果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出发,可以的,存点钱不慌,裸辞只是说没有准备下家,不是说没有任何准备,不准备下家,其他准备做好一些”。

我的内推原则

简单说,将意向职位和简历发我邮箱,然后等结果。

## 职位

到我司招聘官网或拉勾、猎聘上,选 1-3 个意向职位,按优先级排好序。作为求职者,自己最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作为推荐者,我需要更有针对性地找人。当然直接告诉我想去哪个部门也可以,之前有同学想去前司 “人才发展、组织发展、人才测评” 部门,当时我就直接在内部 IM 上联系了对方部门负责人,确认了下招聘需求,同时美言了两句,后来他顺利获得面试机会。

## 简历

简历很重要。一方面,对于推荐者,简历写得不好是减分,因此简历达不到要求,我是不予推荐的,简历写得好,我更有推荐理由。另一方面,对于求职者,简历是第一道关,能力强,简历没写好,没被看上可惜。能力没那么强,简历没写好更可惜,本来有机会进入面试阶段展示更多自己的优势的。

怎样的简历算达到要求?内容侧,信息量丰富(做了什么),结果量化(做得怎么样)。内容要有事实基础,不要出现诚信问题,同时错别字、标点符号不规范等细节问题也要注意。形式侧,简单大方,做好对齐,将文件转成 PDF 格式。

关于如何写简历,可以参考:如何写一份成功的简历写「用户体验」良好的求职邮件

如何选择一份工作?

前段看到一篇博客,其中提到俞军对公司留人的关键的看法,正好自己近期找工作,于是就有了这篇如何选择一份工作。

1、兴趣。
有时候觉得这是一个挺奢侈的东西,但是有时候又为太多人轻易放弃了自己的兴趣可惜。我还是把这个放在第一位的,从产品这个行当来说,没有兴趣,就难以成为产品的重度用户,产品设计者本身都不是重度用户,自然难以发现用户真正所求,难以决断各功能的优先级,难以发现隐藏的bug。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自己,为何对这个有兴趣,平时有哪些表现证明自己对这个有兴趣。这很重要,否则最终只会是又一个悲剧。

2、成长空间。
既包括项目的前景,也包括个人的发展空间。前者包括两点:一是像那种一大群人一窝蜂去做的东西(最近是旅游),最好不要进入,因为大多不靠谱;二是团队,团队靠谱,做的事情应该不会太差。至于个人发展,一个产品周期大概两年,最好能在前期加入,因为前期的摸索是非常宝贵的,而且这样对产品的理解更深。

3、待遇。
个人待遇是一个很实在的东西,不管怎样,确定一个自己接受的范围,符合就OK。对了,很多公司招人时会提到一个期权问题,对此请保持理性,这些都是未来的收入,要分析兑现的可能性,话说聪明人都是悲观主义者。

没有完美的情况,更多的是取舍!(拓展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