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学习

如何做短视频

2022 年开始持续更新 XinJieChannel,但数据一直不好,这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还是比较受打击的,因此有了本篇关于如何做短视频自媒体的阶段性思考文。

## 理论

从个人创作角度:首先,表达什么?有用有趣的心理学科普。为什么要有用,因为要有价值,这样内容半衰期才长;为什么要有趣,希望有意思一点,同时大家也更容易接受;为什么是心理学科普,因为心理学非常有价值,个人有兴趣有了解,能保证内容的长期供给,同时抖音中的心理学科普内容不多。具体实现,一是选题贴近生活,尤其要结合近期社会热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讲心理学,这样才有用有趣;二是内容通俗易懂,包括说人话、类比、举例子等。其次,怎样表达?要幽默,幽默的核心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具体原理参考 《理解笑话》

以上是基础,做到了未必能火,甚至大概率不会火。我们还要从产品、商品的角度思考问题,核心方式是以终为始,化整为零,TA 是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从哪些渠道点进来,为什么愿意看完,愿意喜欢、评论、收藏、分享给其他人。

从产品的角度,一是你的视频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包括但不限于造梦、缓解焦虑)?如果只是单纯的内向性创作,很容易没什么人看,虽然也许你的内容还不错,但就像拍电影,要考虑消费者,因此美国大片中一般都是帅哥美女搭档,满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需要,因此一些知识付费平台喜欢造新词,让你有得到的错觉以及获得自以为是的社交货币。二是你的独特之处是什么?现在已非内容贫瘠的年代,图文、音频、视频都起来了,你的视频内容体验差在哪?

从商品的角度,《文案的基本修养》 中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例 “总结了常见且普适的 4 种参与动机:有关系,是说同受众有关系,是建立相关性;有好处,就是利益承诺,这个利益有很多种,不能狭隘地理解它;有意思,不一定是有趣好玩幽默滑稽,而是娱乐性;有期待,就是当你看到这个内容,你对它有某种期待”。再个,想想我们在社交网站上关注某个人,关注可能是一时的想法,但长期是内容不错,是这个人有意思,是喜欢 TA,所以你的人格、人设是什么?

因此对于内容,我有如下要求:一是先过自己这关,先做到自己满意,同时考虑竞品,明确独特性,写稿的时候视情况看完同一主题在知乎的高赞回答和抖音的高赞视频;二是引用时注明来源,同时部分偏新的概念保留英文,也是方便未来用户可能的搜索;三是内容中要有能引发用户看完、喜欢、评论和收藏的点,比如有些博主会在视频开头讲一句最后一点最重要,就是为了完播率,虽然个人现在看到这种分分钟点 “不感兴趣”。

## 实践

做的过程中,首先,同步加强理论学习,推荐三本书:一是前今日头条产品经理 @闫泽华 的 《内容算法》,了解平台包括推荐机制,作者还介绍了好内容为什么没人看以及自媒体如何运营,看过后能更加理解抖音创作者中心的作品数据(别没事投抖 +)同时对那些教人做 IP 的帐号更有鉴别力(别没事买课);二是 《传神文案》 和《文案的基本修养》前 56 章,看看文字如何打动用户。

其次,持续优化内容,一方面,针对用户旅程的每一步思考:标题怎么写更有吸引力更可能被搜索到,封面怎么设计,讲什么内容以及怎么讲,紧跟社会行业热点还是其他。再个是否出境,帅哥美女是绝对的流量密码,如果实力不允许,可以尝试特效,再个是否加 BGM,最好找一首符合自身视频风格的 BGM(还能降噪)。另一方面,根据已发布视频的数据复盘(但也不必过度反思)。

最后,说说对 XinJieChannel 播放量低的思考:一是实用、有趣很重要,不要做知乎那种科普,没人愿意在抖音听你上课,除非你是 @张朝阳;二是故事、情绪大于理性,大家往往先认可你,再听你讲什么,@李诞 也提过 “故事是里面要有情绪” 以及 “从情绪进入再去说服理性”;三是视觉大于听觉,没有画面是相当吃亏的,要想办法出镜。当然这三点都不绝对,内容足够硬核可以忽视所有规则。

## 技巧

如《文案的基本修养》中提到的:“技巧是有局限的,它也许很快就可以掌握,也许效果立竿见影,但你永远不要指望靠着人人都能 10 分钟学会的招式去闯天下”,不过考虑可操作性,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技巧层面的指导,那技巧从哪里来?

首先,想做好抖音就不能天天像个 “傻子” 一样刷抖音了,要分配固定的注意力给到创作者视角,即看到一个热门或喜欢的视频,想想它有哪些特征,包括微博时代 @papi 酱、公众号时代 @咪蒙 怎么做的,她们 “做对了什么”,当然算法有价值观,创作者也是。其次,学习已经孵化过成功 IP 博主的方法论,看看哪些是长期策略,哪些是短期策略(平台规则会变),是否可以用到自己的视频中。

## 扩展阅读

1、动态:即刻关注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2、问答:快餐时代书籍是否会退出历史舞台
3、视频:抖音关注 @瑶瑶@搞流量的休斯

如何背单词理论篇

两年时间,终于背完不背单词的 “日常生活”、“牛津词典核心” 和 “朗文日常交流” 单词本,整理下关于背单词的心得。

## 方法

记忆的核心是思考和复习,思考即深度加工,复习即查漏补缺,最终目标是听、看到单词时能立即想到意思,同时表达意思时也能立即想到、说出、写出该单词。

### 综合记忆

基于单词和已有知识综合记忆。对于单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是《语言本能》中提到的词语构成(来源)、发音规律,了解词根词缀派生、音变等;二是词意(英文解释)、相似词(同近义词形近词)、例句等。对于已有知识:一是结合个人现有知识进行记忆,比如 bump,碰撞,曾经有款应用叫 Bump,碰一碰传照片,后被 Google 收购,比如 strip,脱光衣服,国外有款支付产品叫 Stripe(本义是条纹),两者形近;二是收藏多次记错的单词,整理属于自己的易混词表。

至于谐音、图片等记忆法,不推荐,前者影响发音,后者有点舍近求远,因为最终目标是单词和意思的直接连接,当然作为补充方式是 OK 的。Anyway,效果至上,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就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学以致用

背不是目的,长期而言是为了用,因此日常涉及英文比如看到(电影电视剧商品路牌等)、想到什么都可以查下词典,做做笔记。比如地铁,北京叫 “Subway”,上海叫 “Metro”,背单词时还发现 YouTube 的 “Tube” 也有地铁之意,知乎后获知地铁的历史,知道了 “subway、metro、tube 、underground” 都可以指代地铁。

短期而言,制定各种小目标,比如基于日常使用,从日常生活词表开始背,比如基于考研,从考研词表开始背,后续考试通过也能极大地激励自己。

### 长期进行

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总有几件做得比较久的事(不算吃饭睡觉)。就我自己而言,读书是其一,微信读书时长至今已达 1000h+,看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周末的某一天看好几个小时,当然也有时好几天一分钟不看。除了知识本身带来的激励外,微信读书的数据统计(读书时长)、社区(想法)、活动(读书小队)、排行榜、积分(会员卡天数)等功能也起了很大作用,简单说,多次可量化的短期正反馈带来了长期效果。同样的,背单词也可以借鉴微信读书的激励机制,基于目标定计划、设提醒、慢慢背,每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奖励下自己。

## 工具

1、不背单词
背、查单词,功能设计和个人理念比较接近,比如复习节奏的安排、年初终于新增的笔记功能等,当然其中带来最多效果的还是官方定期举办的组队背单词活动,有时一个人是不愿意背的。另外,不背单词的视觉设计也不错。

2、flomo、Ulysses
前者偶尔做做笔记,整理易混点,后者写文章,整理方法论,就像这篇。

## P.s.

好的方法、工具能提高效率,值得借鉴利用,但这并不能取代我们的动机和行动,在没有这些方法、工具的年代,也有人学好了英语。

## 扩展阅读

1、问答:高效背单词的方法
2、文章:不肯放弃治疗的英语学渣之路

聊聊学习方法

## 前言

翻看记录,才发现本文起笔于四月,当时想聊下学习方法,确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刻意思考过这块,只是本能地学完了一些新知识,为了未来学东西效率更高,系统地整理下方法论挺好。

## 他法

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推荐 PQ4R 学习法:“预习(Preview,浏览以便对每章的内容有基本的把握)、提问(Questions,阅读每一部分时都要提问)、阅读(Read,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直到你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Reflect,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努力将这些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复述(Recite,在阅读和思考每节后,试着尽可能详细地回忆课本的内容)、复习(Review,在阅读完整个章节后,复习关键点。如果你还不能回忆出重点,或者还不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重复前面的过程)(Thomas&Robinson,1972)”。

Scott Young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整体性学习策略:“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PQ4R 学习法虽然科学,但还是略复杂、抽象,操作门槛较高,而整体性学习法,看完全书后也没记住什么,或许是因为只看过一遍,理解得还不够深。

## 已法

### 读书

学习分两个阶段:学和用,以用致学,学以致用。就读书而言,读完后要实践,改变自己的认知之余,还要辐射到行为,否则意义不大,毕竟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做到。陆游也在晚年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学习过程或可总结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搞懂字面意思,对应微信读书中的操作是划线;二是深层,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意思,清楚前因后果,对应的操作是画思维导图;三是联结,与已有知识联系结合,对应的操作是写想法(做笔记)、写书评、线下交流等。输出越多势必想得越多而且不大可能完全拾人牙慧,同时面对不同背景的对象,势必要更多地总结、类比等以深入浅出,而这都要求我们理解理论本身,同时有更多的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车

知识分两类:一是陈述性知识(理论、纸上谈兵,比如科目 1&4);二是程序性知识(技能、真刀真枪,比如科目 2&3)。

关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记忆是重要环节。根据《心理学与生活》:短时记忆只有 7±2,因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进入长时记忆才记得久,因此需要加工,“如果加工涉及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越多越深,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通俗来讲,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前者即知其所以然,对于驾考试题,考虑两点:一是目标,某网友说:“一切都是从安全出发,考虑安全问题,题就错不了”;二是手段,比如为什么高速公路的标志设计为绿牌,因为没有信号灯一路畅通,同时 “绿色通道” 当然速度高,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猜测合理,而且轻松记住了内容。

机械记忆即知其然。低阶,死记硬背,重复重复再重复,完全仰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阶,组块、联想,比如编顺口溜,假 1 吊 2 撤 3 醉 5 逃终身,比如谐音,离啥哟指代离合器行车制动(脚刹)加速踏板(油门)。高阶,大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多少有些联系,比如进行一二三级分类,比如将相似的信息归在一起。BTW,驾考宝典也有未涉及的信息(不多),那些没提到的需自行搜索获取。

关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是了解操作步骤(怎么做,属于陈述性知识);二是反复练习。根据个人经验,看视频、问问题、总结方法等不能弥补练习的不足,最后拼的是肌肉记忆,是动作自动化,只需要分配很少的脑细胞给驾驶任务即可。

具体到科目 2,《如何通过驾照考试》中提过:“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点,初期可以按死点位练习,中期尝试一些极端操作比如过早过晚打死方向盘等,后期再学些应考技巧比如坡道定点停车果断点,大不了扣 10 分。期间有时间就多练,让自己对每个项目都胸有成竹,练车本质上是个行为 – 反馈 – 再行为的过程,不练车时思考下为什么要那样操作,搞清理论后实践能事半功倍(带点夸张)。”

不管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及时复习很重要,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同时复习后重新掌握原有知识所需时间远少于首次学习所花时间。

## P.s.

一是知识的载体包括文字、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特定知识有优劣,选择合适的载体效率更高,比如学习交警手势,视频>图片>音频>文字;二是学习方法只是手段,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方法,而是确定目标以及花时间去学习,同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哪种方法最有效,哪种就是 “最好的方法”。

## 扩展阅读

1、问答:何为知识成功的要诀——毅力
2、视频:玩家角度教你高效学习

如何通过驾照考试

5 个月,从夏天到秋天,终于拿下驾照,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教训)。

## 科目1

关于学习,用的驾考宝典,支持收藏、自动记录错题,同时部分考友的评论对理解、记忆知识点很有帮助。由于非会员只能收藏最多 50 道题,花 45 元买了会员,会员权益中免广告还行,技巧说明则鸡肋无趣(理解交通法规才是正道)。

推荐步骤:第一步,背题一遍,主要是学习,重要的、容易搞错的题收藏起来,该做笔记做笔记;第二步,随机答题一遍;第三步,答一遍收藏的题目和错题,不只是能选对而是掌握考察的知识点;第四步,做一次模拟题;第五步,考前回顾一遍错题和笔记。以上为事后总结,实际因为想一次过,随机答题进行了两遍。

关于考试,一是学得差不多就开始约考,真正约上还得一段时间;二是早点到考场,早排队早考;三是题目可能比你预想的简单。整个备考,我是 3 周 100 分,后来与其他同学交流,有 4 天、10 天搞定的,顿觉自己 ROI 有点低。

## 科目2

关于学习,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点,初期可以按 “死点位” 练习,中期尝试一些极端操作比如过早过晚打死方向盘等,后期再学些应考技巧比如坡道定点停车果断点,大不了扣 10 分。期间有时间就多练(毕竟程序性知识),让自己对每个项目都胸有成竹,练车本质上是个行为 – 反馈 – 再行为的过程,不练车时思考下为什么要那样操作,搞清理论(比如离合器原理)后实践能事半功倍。

关于应考,首先,训练场的环境比考场复杂,如果练得不错,考试问题不会太大,但需要适应考场,教练们也会在后几节课带学员进考场训练,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操作,比如训练场倒库时做过和白线差两指、零指距离停车,但在考场中决定选择一指。其次,考前可以花 80 元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本来我要模拟的,但最后一次训练那天恰好不提供服务。最后,考试当天保持正常的心态即可,大部分人都紧张,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紧张中通过考试的。

考试时,第一次没有调后视镜,看不到后轮,倒库直接压线,第二次机会险过,其中最后一项倒库提前打死了方向盘,好在慢慢调了过来。事后感想:一是@白凌镜教练 的视频确实详细,可对比确认自己的掌握情况;二是覆盖多种情况的练习很重要,就是因为之前练过极端情况下的倒库,所以才能救回来。

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教练,教练们风格不一,有的讲清楚要点同时温柔,有的 “很凶”,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系,毕竟长期面对菜鸟学员。教练们的方法论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接收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最好是博取众家之所长,因为教的同一门课,相当于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比如科目 2 踩离合的方式就综合了某两位教练的方法:脚掌快踩离合,松离合时慢往后移,至半联动脚后跟支地顶住离合稳住,特定时间特定车辆,松时以脚后跟为支点,脚掌旋转。

面对任何教练,有疑问都要问,网上的各种教程包括本文仅能供参考,每个地区考试项目、操作要求和驾校情况不完全一样,比如北京科目 3 的考试项目没有广东多、起步时不允许按喇叭、路上不允许挂五档等。再个,还要多交流,比如科目 2 有约周末练车,结果人很多,部分项目需要排队,比如科目 3 有约周一练车,结果因为有考试没能到驾校外实地训练,只在校内训练,效果打了折扣。

公交驾校对教练的安排是 8 个一组,学员第一次预约训练时选择了某组以后就自动归入该组,日常训练中 “随机分配” 教练,教练们一般周一四或周二五轮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种安排,但第一次科 3 考试结束后意识到其合理之处,首先,每个教练的关注点不完全相同,可能前一天 A 教练漏提了某个细节,第二天训练中 B 教练提到了。其次,正因为每个教练的方法论不完全相同,我们才有更多机会从多个视角理解开车这事,当然前期可以选择某种方法学到底,后期再融会贯通。

## 科目3

有些人说科 3 比科 2 简单,我第一个不同意,只能说各有难点,科 2 在于当时可能完全没摸过车,从零开始,科 3 在于考试是在驾校外,路上有红绿灯和正常行驶的社会车辆(机动、非机动车等),同时训练时长远小于科 2。

关于学习,两位教练对我说过不同的话:一位说要会学会考会用,一位批评我总想着怎么通过考试而不是开好车(不专注),脑子想得多,手脚跟不上。二者不矛盾,首先,开好车最重要,驾校里右转弯只看右边,但考场上右转弯左右都要看,因为可能有逆行,其次,应考技巧是对水平不到位的补充。理论之外讲点实用的:一是训练时间提前和教练确认,比如公交驾校周一二四五白天有考试,最好约其他时间,这样可以去校外实地训练,一次课可以跑 3 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实地训练尤其重要;二是推荐约晚上训练,环境相对复杂有助于提高水平,再个晚上的课时长短(实际一次课也能跑 3 圈),对应的训练次数更多,多练几次挺好。

关于应考,一是约考提前看天气,避开下雨天,同时尽量选择下午场,路上车相对少,考试当天提前点到,或许教练还能带你实地跑一圈(提前确认);二是考前排队录身份证时排在中间,排在前面刚开始出发的车比较集中,排在后面等待的时间略长同时考官也可能会比较疲惫,当然这招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有时是 “随机叫号”;三是考试递身份证给考官时打招呼客气点(说您好、双手递身份证、人像面朝对方、结束后说谢谢等)。以上都是小技巧,最终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多次挂科。

第一次挂,一是连续变换两条车道直接挂掉(科 4 题目中有涉及),之前没注意训练时间导致只在 1 位教练的带领下实地训练过,训练时车斜跨中右两条车道停放,起步后需去左车道,然而考试后期车都停放在右车道,起步后需去中间车道;二是遇红灯停车熄火(后续改为先踩死离合再踩刹车后再没停车熄火),重新起步时未回空档(操作变形回得不彻底),因为练习得不够,当然根本原因是总想着如何快速通过考试,以为看视频、问问题能弥补训练的不足,殊不知最后拼的是肌肉记忆。

第二次挂,一是掉头前基于路况提前减档,后面忘了打转向灯,之前都是先打灯再减档,操作不熟练;二是遇红灯停车后,再起步时紧张导致多次熄火,临时停车起步练得不够,平时也就勉强过,考试时稍微遇点情况,就操作不当了。事后感想:一是考试容易紧张的同学尽量在训练中做到熟练,这样考试时即使动作略有变形也不影响(熟练后,紧张之余信心也起来了,同时当将注意力放到车和路的反馈上时,就没有多余精力紧张了);二是最好专门练下突遇红灯或前面车辆临时拥堵的情况,教练的建议是起步时一定慢慢来,考官不会催你,也不用管后面的车。

第三次挂,一是转弯时起步连续熄火,松离合应该再慢点,有注意但忽略了车辆之间的差异,同样的速度有些车就容易熄火。教练告知不同车的结合点会有高低差异,但核心是慢松,松至车身抖动(听声音,“开车时要去感受车的反馈”),停顿稳住,再松刹车;二是前车上坡停了,在其后停车,再起步时不会操作了(坡道定点项目,科 2 的重要性再次体现)。事后感想:一是停车起步太重要了,教练也反馈这是科 3 的挂科主灾区;二是和前面的考试车辆保持适当距离(通过踩松油门、离合控车控制车速,减少不必要的停车)…… 后续又挂了一次才通过。

科 3 写得有点多,因为挂得多,希望挂得有价值。科 3 核心是实践,重在做操作而非扯理论,事实上看到很多同学包括女同学顺利通过(彼时笔者更加难过)。当将挂科信息发朋友圈后,大家也多乐得不行,有同学甚至建议我别分享了,细想有一定道理,因此温馨提示科 3 这块的内容有风险,阅读需谨慎。最后送个保底锦囊:如果预期最多挂一次,可额外购买训练课程,多练两次再考。

## 科目4

严格说是科 3 理论考试,在训练之余学习,部分题目和科 1 重合,再把握礼让他人的原则,剩下就没多少题了。最终错了 2 道,都不知道错的原因,也没有出现在学习笔记中,因此感觉还是不能大意,再就是需要做一次模拟题,否则都搞不懂规则 —— 科 4 只有 50 道题,错了电脑会直接弹窗反馈错误,然后自己还要继续做下一道,还是容易让人紧张的,尤其当你在第十七八道连续答错时。

## FAQ

1、何时学习

越早越好,小型汽车要求 18 周岁以上,大学学很合适,方便自驾游,也拓展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 滴滴专车司机,部分对开车略有恐惧的同学也可以把学车当成一次自我挑战。至于成本,大学时的时间成本相对低,费用也大概率是最低的。

2、要学多久

最快 45 天左右。科目 1,两周准备,提前 1 周预约考试,时间算两周;科目 2&3,北京交管局要求科 1 通过满 10 日(从收到交管局科 1 考试通过短信开始算)方可预约科 2 考试,科 1 通过满 30 日方可预约科 3 考试,再考虑预约时间,算六周;科目 4,可在科 3 通过后确认是否连考,连考多安排在第二天,通过后当天拿本。时间仅供参考,专注于练好车第一位,否则可能会像我一样翻车,科 3 挂一次晚 20 天再考。

3、其他建议

一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多和教练、同学、客服交流,向所有人学习;二是附上 B 站学习视频科目 1&42&3 学习笔记,供参考;三是如果本文助你顺利通过驾考,请留下评论,谢谢。

如何做饭

## 背景

前段国庆回家,晚饭是我爸做的,整体可圈可点,正好我最近也在做饭,虽然没俩月,也说不上多好吃,但还是想针对如何做饭这个话题纸上谈谈兵,也算是一个阶段性总结。

## 思考

在真正做之前,对于做饭这事,我是有些疑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菜在熟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有的菜好吃,有的菜一般,好吃在哪。

关于发生了什么,看完《Cooked》后,我的理解是发生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也是这些反应形成的味道。再个相比于西餐,中餐对火候的把控要求更高,过犹不及,这块需要经验的积累。

关于好吃在哪,我们经常会说一道菜色香味俱全。色彩方面,可以放点辣椒、撒点葱花什么的。香味方面,除食材本身的清香外,对于带点土味、腥味的,需要用香料(葱姜蒜等)去除。味道方面,酸甜苦咸鲜,各有各的味道,我们需要想办法制造,同时味道不纯粹是食物吃在嘴里的感觉,还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总有些菜于你而言是特别的,属于记忆的味道。

## 原则

第一是美味。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至少要做到自己觉得还可以,不然没必要做。“色香味” 中 “色” 不考虑(虽然实际上百搭的青椒、蒜和辣椒酱起到了增色效果)。“香”,一般会放点蒜(煮熟后不会有什么味道,同时苦于剥蒜的同学可以试试独头蒜),葱储存不便,姜处理不便,均不考虑。“味”,一方面根据食材特点,或清炒,或加点辣椒酱提味,另一方面只做自己想吃的菜,这样即使味道不佳,含着泪也能吃完。

第二是营养健康。理想的情况是荤素搭配、有菜有汤,现实是荤通过猪肉、鸡蛋保证,汤暂时不做,餐后偶尔吃点水果。其中猪肉视食材添加,鸡蛋这块会经常做点煎鸡蛋、炒鸡蛋,因为基础且简便。

第三是便捷。时间方面,不会每天都做,毕竟琐碎而且时间成本摆在那,虽不能说 “做饭 2 小时吃饭 5 分钟”,但也没差多少。内容方面,自己想吃的菜轮流做,这也是自己做饭的最大价值,但只做简单的家常菜,复杂的不做。食材方面,盒马为主,其中自有品牌日日鲜、优选、盒算优先,盒马的食材质量还可以,配送速度也很稳定。分量方面,一次做多点,做一次吃两顿 +。时长控制在 45 分钟左右,因为电饭煲煮好饭也差不多是 45 分钟,如果时间再长,就超过我的心理阈限了。洗碗方面,第一顿吃完就洗,后几顿的盘子保鲜膜包起来下次一起洗。碗,不需要,电饭煲就是碗。

## 总结

做饭也是一个理论加实践的过程:一是看下厨房的菜谱、哔哩哔哩的视频、知乎的问答,学习要点,同时平时吃到特别好吃的菜,琢磨琢磨,做下逆向分析;二是每次做完后及时记录不足,下次调整。

理解笑话

## 为什么

笑话之所以好笑,一方面是出乎自己的意料,某种程度上会有点尴尬,另一方面,快乐总是建立在别人的 “痛苦” 之上,其中别人受伤是主要,比如《康熙来了》中小 s “欺负” 陈汉典、《吐槽大会》上嘉宾们相互吐槽、表演者自嘲自黑等。再个,别人可能会受伤也算,比如 @王晶 说的表演者攻击规范

我们的生活需要笑,想想前几年微博上各种冷笑话(连相对不那么好笑的笑话都能流行)和段子手,这几年综艺节目中搞笑成分(包括搞笑艺人、后期特效)不断增加,还有应用商店里糗事百科、皮皮虾等应用,需求之强,可见一斑。

## 怎么做

笑话的结构包括两部分:铺垫制造预期,再解读制造意外,好比走着走着路,突然踏空,让大家猝不及防。如果没有明显的铺垫或再解读,那铺垫和再解读在听众、观众心中。简单来说,笑话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适度伤人的事物。

关于制造意外,一是夸张荒诞,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创造 101》中小七赖美云模仿其他学员;二是打破规范,说些出格的话、做些出格的表情或动作;三是换个角度,“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具体在语言文字方面,可以根据音(谐音)形义(歧义 / 双关)制造意外,比如知乎上的 “小刘怕什么?小刘怕忙。为什么?因为别人会说他小刘忙;小王剪了个中分,变成了小全;小刘:你会学鸽子说话吗?小王:在路上了”。在情节逻辑方面,需要观察力和联想力,比如 “小明:老板,您这包子怎么涨价啦?老板:因为猪肉涨价了。小明:可这是素包子呀!老板:我爱吃猪肉;再比如小明:爸爸,什么叫年龄歧视呀?爸爸: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小明撇了撇嘴:说我小,那为什么每次犯错误的时候,你们都说,你都这么大了……”。

如果想笑话更好笑一些,一是要具体,比如《今晚 80 后脱口秀》中王自健段子的主角通常是蛋蛋、王建国、叶导等;二是紧跟时代,比如 “前一两年是你家有矿啊,这俩月就是你家有猪场啊”;三是贴近场合气氛,比如 “stand-up comedy” 相对更好笑一些;四是符合受众认知,比如有些老外的笑话就不太能 get 到点,再比如限于特定圈子的 “云栖大会上程序员呼兰吐槽产品经理”。总之,离受众越近越好笑。当然,笑话是沟通的一部分,沟通目标第一,大笑之余能达到沟通目标是最好的。

之前看过两遍刘淼的《笑话方法论》,效果相当不明显,现在看来,学习的过程中少了实践,少了持续的思考。或许应该每次遇到好笑的笑话,想想为什么好笑,同时自己是不是可以 “拿过来” 讲讲。

## 扩展阅读

1、书籍:格雷格・迪安《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2、视频: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去哪了
3、问答:有哪些没专业知识就 get 不到的笑点

土味情话入门记

#缘起

近期土味情话比较流行,那我们该如何说呢?首先,百度了下,火爆的原因是偶像练习生,不过经过进一步了解,判断缘起可能来自波特王。其次,按照总结并应用的思路整理学习笔记如下,希望能对想入门的同学有所帮助。

#范例

1、谐音

“帮我洗个东西好吗?”
“洗什么?”
“喜欢我。”

“你知道墙壁、眼睛、膝盖的英文吗?”
“wall、eye、knee”
“我也是。”

“(呼 – 呼 -)你知道我在干嘛吗?”
“吹气?”
“不,我在乎你。”

2、歧义(胡说八道)

“站在我后面,好吗?”
“为什么?”
“因为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美丽的女人。”

“你会喜欢我吗?”
“不会。”
“你不会哦,不会我可以教你啊!”

“我觉得你有点奇怪!”
“怎么怪了?”
“怪可爱的!”

“我觉得你特别讨厌!”
“怎么了?”
“讨人喜欢,百看不厌!”

“你知道牛排怎么吃才最好吃吗?”
“煎?炸?”
“都不是,是你喂我吃。”

“你知道我为什么感冒了吗?”
“着凉了?”
“不是,是因为遇到你,我就没有了抵抗力。”

“我最近都不想看书了。”
“为什么?”
“因为我只想看你。”

“我以后只想成为一种人。”
“什么人?”
“你的人。”

3、其他

“以后只能称呼你为您了!”
“为什么?”
“因为你在(我的)心上。”

“妈,我爱你,倒过来怎么说?”
“你爱我吗?”
“爱。”

“我要跟你分手!”
“可是我们又没有交往。”
“唉,真拿你没办法,那我们就先在一起吧!”

“我要送你一个礼物!”
“是什么?”
“枕头(把她的头按在自己肩膀上)。”

“到家了吗?”
“刚到,你呢?”
“还没有,没有你的地方都不算家。”

#总结

1、建立情话 & 日常生活的连接,就是要开脑洞。
2、建议日常生活中同事朋友讲话时,就进行练习,越贴近生活的段子效果越好。

#扩展阅读

1、波特王 – 幹話搭訕術
2、有哪些让你欲罢不能的土味情话?
3、讲笑话:《笑话方法论》@微信读书
4、讲情话:《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微信读书
5、开脑洞:《脑大洞开》@优酷

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通过记

#报名

报名地址: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两门一共 122 元,也可以只报一门,没有通过可以再考。根据个人经验,零基础,2 个月内基本可以搞定。

#教材

证券业协会并未出版官方教材,这点考试公告中有说明:“协会不举办考前培训,不出版考试辅导材料,也从未授权任何机构及个人举办相关培训及出版相关辅导材料”。

基于知乎评价和出版时间,我选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的资料备考。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差评一堆,复旦大学出版社的考虑第一版第一次印刷,难免有错误。至于上机题库不建议购买。

#备考

首先,看教材,将教材完整地看一遍,看的过程是在脑中建立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先框架,然后具体细节。看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和已有知识体系联系、对比,遇到问题,考虑原因。此时,记忆更多的是结果。

其次,听课程,爱奇艺上对啊网的《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挺不错,每集 20 来分钟,很适合上下班路上学习。

然后,做模拟题,可以下载考拉网校或证券从业资格对题库,根据题目反推教材,查漏补缺。

最后,放轻松,正常走完前三步,通过问题不大。每门考试时长 2 小时,40 分钟后才可交卷,准备得好的同学差不多 40 分钟可以做完,核对一遍 40 分钟,最后也能提前 40 分钟交卷。

 

P.s.
1、这次备考有两点感想,一是花时间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转化率;二是想快速了解某个行业,考一下这个行业的入门考试是不错的方式。
2、当天下午考完第一门后,中间简单过了遍准备得不够充分的《证券市场基本法律法规》考点精析,然后考第二门时注意到考的是《金融市场基础知识》。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