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3年03月

聊聊私域

## 概况

私域是什么?根据《中国零售业公私域运营手册暨实施指引》:“私域是一个品牌直接拥有的可重复地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说人话就是企业微信粉丝群。

以零售业务为例,根据 《新零售》:“零售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呼叫中心,还可能是你去拜访陌生客户的行为”,那么微信这个场有什么特点呢?人接近于中国所有人,用黑话说,可以洗一遍。至于场,一是对于用户,能额外提供陪伴价值,这点和线下逛街类似,有时候明明可以线上买,之所以去线下是因为逛街带来快乐,购物只是其中一项价值;二是就购物而言,首先售前,商家可以基于线下门店建立本地化微信群进行相对精准的触达,同时微信消息是相对强触达的,对于群内用户可以持续运营促复购;其次售中,用户无需安装 App,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完成交易;最后售后,因为有运营人员在群里,可以相对快地解决问题。

最终要不要做私域,还可以看下自家产品中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情况,如果交易额中来自小程序渠道的占比较高,那就需要考虑在订阅消息之外通过粉丝群和现有用户做一些沟通,正如通过推送和 App 用户沟通一样。至于从微信群升级到企业微信群,好处是后者是 B 端产品,能很好地应对公司人员的入离职等系列问题。

## 方案

这两三年也加入了不少私域群,有些品牌完全把私域运营等同于发广告,体验很差,至少和瑞幸一样来点优惠券,这样即使不用也不会反感进而退群。根据已加入的群来看,目前更多的像是一个面向存量用户在微信平台的广告位,小程序作为落地页承接后续交易,远到不了中国式 CRM 的说法。

我们之前也做过私域项目,现在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当时团队中负责这块的运营同学会定期发红包、主动拉外部赞助搞抽奖,有用户反馈买的东西不错,也会接个茬给予回应,遇到售后或产品问题,也会安排专人跟进,当然该发的广告并不会少,最终的结果是群里很热闹,群成员流失很少,留下就意味着销售机会。

社群运营还是要用户价值导向。为什么发内容?营造信息价值,促使用户从兴趣到信任,尤其那些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的品类,先让对方了解并喜欢你,之后的下单可能是分分钟的事,同时后期最好群成员能 UGC 内容,UGC 更真实、感染力更强同时也能降低内容生产成本。为什么搞活动、发优惠券?营造交易过程价值,影响用户决策。为什么互动?营造陪伴价值,让购物不止于购物。

关于购物,市场营销领域中有个 AIDA 模型(A 为 Attention,引起注意,I 为 Interest,诱发兴趣,D 为 Desire,刺激欲望,A 为 Action,促成购买)以及一些衍生模型,包括 4A、5A、AIPL 等,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对人类购物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点去设计方案,影响用户,进而完成预期行为。

## 扩展阅读

1、文章:QuestMobile2022 消费品牌私域布局洞察麦当劳如何玩转社群
2、播客:聊聊私域运营怎么落地

聊聊裂变

## 定义

最初指生物领域的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成指数级增长,在互联网领域指通过社交分享触达用户并快速获客的营销方式,因与细胞分裂类似而得名。

## 目标

最终还是产品目标,包括目标用户的获取、活跃和变现。

## 方案

第一层,将分享融入产品使用流程,比如即刻的动态分享、微信读书的书摘 & 读完 & 点评分享、京东的商品链接 & 物流信息分享、美团购买景点门票时邀请好友填写身份信息、《流量池》 中提到的星巴克礼品卡赠送等,至于用户为什么主动分享,因为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需要的底层可以追溯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用户使用产品除了功能,还涉及运营组织的活动,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各种趣味测试和年度听歌报告,它也会吸引用户去更多地使用网易云音乐。

第二层,在现有功能上嫁接分享流程,然后通过激发驱力或给予物质 & 精神激励促使用户进行分享,比如早期线下饭馆的集赞送小菜、线上 App 的邀请有礼(新用户注册下单)、拼多多的免费领商品(砍一刀)、携程旅行 & 智行火车票的助力抢票、淘宝联盟 & 京粉的商品分销、滴滴出行 & 美团外卖的下单后抢红包等。当然物质激励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曾经因为不想打扰到别人,专门组了个 “周末外卖红包分享群”,于外卖平台无法起到拉新作用了。

第三层,改造现有功能,比如网易云音乐的 “一起听”、B 站的 “一起看”、拼多多的拼单(拼团)、石墨文档的协作编辑等,这个多数时候涉及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使之变成一个联机产品(多人游戏)。当然有些时候也未必,比如微信读书的读书小队(组队读书赢取奖励)、不背单词的组队打卡挑战(组队背单词赢取奖励)等。

第四层,新增其他功能,比如支付宝的集五福、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互动游戏,其中涉及需要好友协助完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一是部分裂变方案不具普适性,比如社区产品,社区需要吸引同频的人,逐步扩张,再比如本地化属性较重的产品,供给同样可能跟不上;二是裂变只能吸引一部分目标用户,总有人不愿意分享,因此要和其他或旧或新的增长方案一起为产品目标服务,同时好的裂变一定是触动了人心的;三是如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提到的:“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我们要尽量让裂变与核心产品功能的使用结合起来,否则很容易出现用户一窝蜂地来然后又一窝蜂地走,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带走了我们的营销费用;四是要有传播意识,比如一些购物中心的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 xx” 路牌、海底捞的生日歌、瑞幸咖啡的杯套、蜜雪冰城的雪王等。

聊聊搜索

之前写过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其中有提到搜索但并未展开,在信息流、推荐算法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想强调下搜索的重要性同时分享点经验。

## 概况

首先,搜索引擎是最好的老师,依然记得当初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就能获得答案的 aha moment,@俞军老师 的那句 “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搜寻资料,实在已经改变世界” 也依然让人感动,当然现在搜索成了基础设施,各个内容平台都有。其次,搜索很重要,被动地刷即刻、知乎、抖音等容易流失注意力,甚至丧失自我,而搜索意味着我们是基于目标进行信息获取,是在解决问题,自然有成长。

## 思路

1、何时搜

有疑问就搜,不管什么问题,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已经很丰富。

2、去哪搜

移动时代,数据孤岛化,百度等传统搜索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开始不是最优选择,比如什么是更好的这类问题,知乎是更优选择,怎么做菜等程序性问题,抖音 B 站是更优选择,生活类问题小红书是更优选择。内容和商品一样,供给很重要,比如随着商品池的丰富,现在购物搜索优先京东,没有的再搜淘宝、拼多多,再比如随着文章数量的增加,开始直接搜索自己博客里的内容,方便查看和引用。就我而言,百度之外,比较爱用的搜索渠道包括即刻、知乎、微信读书和抖音等。

去年年底 @半佛仙人 发了篇文章 《小红书正在拿走搜索引擎的饭碗》,今年年初 Twitter 上也出现了关于 Google 和小红书搜索的讨论,@Dash 提到:“内容消费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指展现、点击、点赞、互动、停留时长等等的数据,举个例子,对于站外内容,Google 只知道用户搜索后点了哪个结果,但是用户点了后是否满意,有没有点赞、评论、收藏或产生其他更进一步的行为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无从对搜索结果进一步优化”。不过据此判断搜索引擎的饭碗要换人也并不准确,还是要看场景,但部分品类关键词 UGC 内容平台的结果优于传统搜索是现状及趋势。

搜索的本质是连接内容,比如足球相关,现在都是去懂球帝看,因为球员球队数据够详细,很多信息百度百科没有,另外,看英超排名也是直接上懂球帝,因为数据更新速度超过百度。再比如 2020 年左右开始重度用回知乎,核心原因还是平台上的内容,当然推荐也带来了一部分 aha moment,推荐的精准化除了平台算法的提升外,个人更多的搜索、浏览、收藏操作也起了作用。我们要持续给系统反馈,方便系统推荐,因为搜索可能有遗漏,比如创作者没有按我们的关键词来创作内容。

搜索的本质还是解决问题,百度的 slogan 这些年从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得到”-“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百度一下,生活更好”,可以看到百度意识到了,只是部分领域百度已经很难赶上了。我们要做的则是根据不同产品的所长解决自己不同的问题,比如查英文单词,现在主用不背单词 App,它集成了柯林斯词典,同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收藏操作,方便后续记忆。

搜索的本质更是实现目标,比如查单词是为了了解意思,但最终可能是为了考试,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那样我们就需要一个综合学习计划,而这是垂直产品的长项,搜索引擎不好解决。

搜索的未来,不限形式不限渠道,不管图文、音频还是视频,公域还是私域(公司内网、工作群),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产品侧,有些团队已经进行了实践,比如即刻在 2022 年 8 月上线了 OCR 搜索,抖音搜索时也能发现结果中部分视频带 “提到 xx” 标签,B 站的搜索结果中部分视频会显示 “mm:ss 提到 xx”,点击可直接从该段开始播放。至于用户侧,我们也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只使用某一两款产品,应该覆盖全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找到答案。如果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可以各个产品都搜搜,可能会有惊喜,即使没有结果,后续也可以看下自己能否输出相关经验。

3、怎么搜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点一直没变,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适应技术,比如多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想想对方会怎么写。比如想买空调,先了解市占率,获知 “美的市占率超越格力成为新的空调一哥”、“2019 年美的再次启用华凌定义华凌为年轻化品牌” 后,知乎搜索 “美的 华凌 格力”,之后进一步搜 “华凌 N8HE1 美的风观”,看看大家如何决策的。当我们对事物理解更深时,更能找到答案。

关键词越小众、专业,搜索质量越高,像前面那样多个竞品词一起搜时结果往往不错。当搜索结果较少时,可以试试字母缩写和可能的错误拼写,另外试试英文,尤其是那些本就源自国外的内容,之前知乎搜 “Harold Mcgee on food and cooking” 时牵扯出一片好内容。当结果较多内容良莠不齐时,试试中文全称,因为有些作者对用词有要求,同时别忘了英文,有些作者有海外背景,习惯用英文。

## 技巧

1、通用
百度、Google,常用的包括包含完整关键词加双引号如 “xx”、搜索特定网站加 “site:xiaohongshu.com”、搜索特定文件类型加 “filetype:pdf” 等。当然百度比较方便,点击搜索结果页的 “搜索工具” 也能进行操作,但用得多的话还是记下。

2、垂直
即刻,精选版微博,感兴趣的长尾词。
微博,实时信息。
小红书,生活经验版百度,穿搭、旅行等。
知乎,精选版百度,互联网、数码等。
懂球帝,足球。
微信,文章(公众号)。
豆瓣,图书(discover books)、影视剧。
微信读书,所有书&某本书(within books)。
网易云音乐,歌曲(含识曲),Shazam 替补。
小宇宙,播客,感兴趣的长尾词。
抖音,视频版百度,程序性知识。
哔哩哔哩,足球比赛集锦。
不背单词,英文单词。
京东,商品,淘宝&闲鱼、拼多多替补。
百度指数,事物热度。
百度地图,地点、公交、路线。
大众点评,饭馆、商场。
flomo,想法。
Ulysses,文章(含草稿)。
dengbiao.me,已发布的文章。
Pocket,稍后读的文章。
Evernote,已收藏的文章。

3、效率
电脑端划词操作:PopClip,任何时候,只需两步直接搜索。
电脑端浏览器:Chrome 地址栏直接搜索特定网站。

聊聊思维方式之决策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做还是不做,这个涉及判断和决策。根据 《心理学与生活》:“判断是一个过程,你通过它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事件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决策是在备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某些结果而拒绝另外一些选项”。同时,正如科学家们所发现的,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下面就以购物这事说说其中的非理性。

## 收益评估

### 收益&好处

1、稀缺效应 Scarcity Effect​
人们将稀缺物品的价值提高,将丰盈物品的价值降低。​害怕错过(fomo)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冲动进而做出轻率的决定。​比如商品的限时抢购活动。

2、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思考快与慢》:“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 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 10%’更令人安心。同样,说凉菜‘90% 不含脂肪’要比说‘10% 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比如商品详情页的内容多从正面来组织。

3、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春径春泥 将该理论归纳为 5 句话:
① 确定效应:面对确定性收益时,人不喜欢冒险。
② 反射效应:面对确定性损失时,人喜欢冒险。
③ 损失厌恶(规避):人对损失的心理感受要远远大于收益。《错误的行为》:“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比如 618 双 11 不买总感觉亏了,尤其是那么多优惠券,优惠券是个好工具,被用掉达成交易,过期也换来了活跃。
④ 迷恋(放大)小概率事件:面对小概率事件,人和确定效应 & 反射效应的表现相反,面对收益时激进比如买彩票,面对损失时保守比如买保险。
⑤ 参照依赖:人对收益和损失的衡定是基于参照物确定的。比如线下商品的建议零售价和现价、拼多多的单买价和拼单价、京东的京东价和预估到手价。

4、交易效用 Transaction Utility
交易过程的价值,《错误的行为》:“效用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获得效用,即买到了商品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另一个是交易效用,是跟交易价格相关的。交易效用又跟消费者心目中期待的公平价格和实际交易价格之差有关。如果消费者觉得交易价格比他心目中的公平价格更高,即使他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也会觉得很不爽”。这样电商平台全年搞促销、促销活动常态化就好理解了。

### 损失&坏处

1、负面偏差 Negativity Bias​
相比于正面、中性信息,人们对负面信息更敏感,负面信息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从进化的角度,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比如优惠券快过期时有明显的提醒标识。

2、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错误的行为》:“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即对避害的考虑大于趋利”。比如在京东 App 的结算页点击返回,当订单中有使用快到期的优惠券时,会弹窗提示 x 元优惠券 y 后过期,忍痛离开还是继续使用。

3、宜家效应 IKEA Effect​
《怪诞行为学》:“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越深”,进而高估该事物的价值。比如根据之前的项目经验,付费券包的优惠券核销率最高,当然有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因素在,但也有宜家效应在。

## 成本评估

1、金钱成本 Monetary Cost
正常价格评估外,《错误的行为》:“心理账户理论注意到,消费者会把其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比如花在买衣服上的钱、出去旅游的钱,或是买菜的钱”。想起《文案的基本修养》中的一段话:“让脑白金成为脑白金的那个策略 idea 说出来其实很简单 —— 把保健品当礼品卖”。

2、时间成本 Time Cost
我们容易忽略时间(含精力)成本。不过并非意识不到,如果某个产品能持续提高我们的购物效率,最终还是能感知到的。说一个个人化的感受,拼多多真的是一个各种营销手段浪费你的时间但商品推荐还精准价格还有优势的神奇产品,当然有些商品其他平台有拼多多不一定有同时履约体验比不上自建物流的京东。

3、沉没成本 Sunk Cost
过去决策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容易在意沉没成本,虽然忽略沉没成本是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买了会员就长期用某个产品,包括叮咚买菜、美团外卖等。

4、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某项决策可能损失的收益,典型案例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自然会错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说起来我们容易忽略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