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写在iPhone入手后的那篇博文里的,但是想到搜索这个问题,写着写着就越扯越远了,干脆独立成篇。当时的情况是:百度“iPhone 装卡”,看了一堆知道,还是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后来Google“iPhone 装卡”,第一个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解决了我的问题。
关于搜索,@caoz 曾出过一个题目:为何搜“4399小游戏”的比搜“小游戏”的多?前段我忽然稍微明白了点,先讲两个故事:
一是记得我大学一同学是这样搜电影的百科介绍的,他先打开百度,输入电影名称,百度一下,然后点击“网页”右边的“知道”,再点击排在第一位的该电影的百度百科介绍链接。请问,他的这个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二是一同事是这样看他iPhone里面的照片的,不是点击“照片”图标,而是先点击“相机”,然后点击左下角的已拍照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样方便他查看最近的那张照片,他这种方式只要两步,而点击“照片”图标去看,需要三步。虽然仅少了一步,但毕竟方便,可能不自觉地就慢慢形成了点击“相机”去看照片的行为。
现在我搜电影的一个习惯是:先直接搜,如果没有优酷、搜狐视频、奇艺等正版播放的结果,就加上关键词“百度影音”继续搜,一般第一第二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当然如果我要了解电影的剧情,有时候可能就直接去豆瓣搜了,百度这部电影,豆瓣的结果有时并不在第一页,翻了几次后就不愿意翻了。本已习惯百度,但百度不能最快地给到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不得不养成新的习惯,直接去豆瓣。或许这就是用户的挣扎吧,要知道人是不愿改变的动物。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也仅是从方便、快捷这个维度进行的考虑,更深入全面的解读请看caoz的这篇“百度解构第一季 – 理解用户搜索行为”,其间系列微博更值得反复研读。
P.s.
1、印象中Google某部电影,豆瓣排在第一页的次数高于百度,不过即使Google将豆瓣排在第一页,也并不能阻止用户养成直接去豆瓣搜索某部电影的习惯。品牌即习惯,习惯即品牌。另外Google不间断的抽风,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是相当负面的体验。
2、输入的成本远大于移动鼠标去点击的成本,所以网址导航牛,所以让用户收藏你的网址牛。百度买下hao123就等于百度牛,因为它离用户更近了,百度是不需要在浏览器地址栏里输入www.baidu.com的。另外百度现在搞的开放平台是否在背离它当初的信仰:“简单,可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