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flomo

从《笔记的方法》聊记笔记

## 理由

首先,记笔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否是问题最终要看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这个决定了后续所有行为包括信息输入、存储、整理、输出、实践等。

其次,解决问题有多种手段,需要记笔记的核心原因是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存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写下来更是梳理思路或者说思考的过程,《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就提到,“不写作,就不可能系统性地进行思考”、“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尤其是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外显化” 等。

## 概况

记笔记是什么?首先,不是小时候那种泛泛的美文摘抄,更多的是有指向性(与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连接更紧密)的短内容;其次,相比于划线摘录,更多的要自己写想法。当然那些好文依然可以收藏,不管是加入书签(Pocket)还是全文剪藏(Evernote),但这些只是辅助、暂存,因为再看的概率很小,除非未来有更好的内容提取工具出现,在此之前,重要的东西还是要自己先记下来。

## 方案

记什么?从笔记内容角度,不管是工作还是业余爱好,年轻时应该发散,各种事情都尝试下,但随着年纪的增长,要逐步收敛,将有限的精力放在少数事情上,那些不能带来物质收益的行为可以少一些。如果按理性和感性分类,一部分是工作、生活中实践(解决问题)后的经验总结,一部分是经历各种事情后的个人感悟。

从流程角度,输出和实践>存储和整理>输入。关于输入,@少楠 提到记笔记不是收集而是对信息进行预处理,本质上是对任务完成过程进行了拆解,每一次记录都是积跬步,下次无需从零开始。比如我会记博客的前期内容,具体而言,一些思考片段先记在 flomo 上,之后再转移到 Ulysses 正式开写,完后删除相关笔记。

总之,记笔记是很个人化的行为,他人的记录方式可以作为参考但也只能作为参考,因为笔记内容是与自己的生活强相关的,而我们大概率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与此同时,重要的是开始 & 持续记录。

怎么记?想到就记,先记起来。工具层面推荐 flomo,它是目前在提取方面做得最好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标签、高级搜索等功能,这些功能背后是产品设计者的理念,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下单两位前段出的实体书 《笔记的方法》

如何读书之阅读流

之前多次聊过如何读书,这次想专门分享下自己的阅读流:

## 前期

1、社交平台上看到好书推荐,视情况到豆瓣标记。
2、微信读书中看到 “朋友在读”,视情况加入书架。
3、基于问题选书,先看豆瓣、微信读书的评分和书评,看值不值得读。

## 中期

1、带着问题进行主题阅读,遇到疑难返回去看书评、其他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
2、带着答案阅读,看和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的以及为什么不一样。
3、带着目标阅读,比如写一篇文章、录一期播客或视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微信读书 “读时划线、看写想法”,纸质书划线、写想法。
5、手动摘录书友好的想法到 flomo,纸书好的内容白描 OCR 后存入 flomo。

## 后期

1、微信读书点评,视情况更新微信读书书单(纸书略过这步)。
2、豆瓣评分 + 短评,视情况更新豆瓣豆列。
3、再看下微信读书、豆瓣的书评,同时看有无同主题的其他书籍。
4、如果特别感兴趣,搜索即刻、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该书的相关动态。
5、隔天再看一遍微信读书中自己做的笔记。
6、视情况百度该书的思维导图,再了解下全书概况。
7、基于输出,重读某些章节和自己做的笔记。
8、将阅读所得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如何写博客

## 前言

在 202x 年这个时点聊如何写博客貌似有点过时,但换个词,如何在网上写文章,可能就比较好理解了。博客,weblog,缩写 blog,早期有很多独立博客以及 BSP 如博客网、博客大巴、新浪博客(2012 年前写过一阵)等,那时主要是看大家的文章,后来 SNS 时代来临,在校内、QQ 空间写过一阵,再后来微博兴起,开始沉迷于短内容,但还是有写长文的需求,2012 年搭了这个独立站点,再后来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专栏诞生,也同步过一阵子内容到这些平台,后因 ROI 低放弃。

## 为何写

在 “博客时代”(2005-2009),当时的作者们就讨论过这个问题,观点包括写是最好的学、创造个人品牌、结交同好等。这些都没错,不过在我看来,到最后,写作还是内向性的,是记录 & 分享带来的成长。之前回顾过自己是怎么写了 10 + 年的,每段时间的动力不一样,刚开始是新鲜,后来是希望点亮博客主页分类中的每一个月,当然也很难,有几年春节期间就中断了,再后来是更长期的动力,包括 “沉没成本” 以及 “相比身体、社会关系,或许我们创造的内容才等于我们自己”

## 如何写

### 写什么

可以从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所得开始,最容易下手且可以长期写的一个主题是成长经验分享,比如生活向的读书笔记、影音推荐、旅游攻略,工作向的职场心得、项目复盘,学习向的大学专业相关话题、新技能学习总结等,最后每年再写一篇年度总结,齐活。总之先从自己有感觉的话题开始,先写起来,先完成再完美,偶尔断更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持续写下去。这样写到一定时候,就是自己对人生这个大主题下各种问题的答案合集,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花园(认知数据库)。

### 怎么写

写博客难的是坚持,看到过太多作者断更,有些人真的很有意思,很喜欢他们,可惜了。当然抱怨人类的毅力没有意义,因为躺平享受是我们的天性,现实的解决方案是降低任务难度,包括将任务切分得足够简单,比如写写清单体类文章,比如平常通过 flomo、即刻等记录想法后基于几条同主题内容写成一篇长文,再比如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中提到的基于划线和想法扩展为一篇书评。

这里也分享下个人目前的写作流程:有什么想写的先在 Ulysses 里写一段,然后有时间就补充,很多时候在碎片化时间里看东西比如在地铁中刷即刻、抖音等也挺累的,反而输出让大脑放松,效率也还可以,几次下来,一篇文章基本写得七七八八,剩下的就是等到周末,修改润色,然后发布。

### 发在哪

先说说这两年小范围流行的 Newsletter,不推荐,不看好其服务稳定性和易用性。关于前者,国内第一波产品已经遇冷,即刻出品的 “Hedwig” 使用者一直不多,“知园” 则已经仅 “作为业余时间的兴趣产品维护,用户可长期正常使用,但不作为商业产品发展”。至于易用性,对比微信 “公众平台助手” 里的一些基础功能总是要有的,尤其数据统计,如果没有请勿尝试。当然如果是 TMT 从业者,想玩玩或是作为辅助分发渠道,或者已经是某些社交平台上的大小 V 想收割一波,另说。

再说说简书,极不推荐。一直觉得简书是一手好牌被打烂了,刚看了下自己的活跃时间,2016 年到 2020 年,和简书的百度指数正相关。作为一个从 Markdown 工具起家的产品,最初是吸引了一批 “程序猿” 和 “产品狗” 在上面写文章的,但之后不务正业搞起了什么 “简书钻”,首页上的文章也水得不行,缺乏治理,调性不再,完全没有欲望在上面发文章了。曾经有段时间,微信公众号屏蔽了百度,很多时候搜索产品技术类关键词时,好点的文章(非资讯)都是来自简书的。相比而言,微信公众号倒是一步一个脚印,将创作者服务相关的功能逐步完善了起来。

至于独立博客,不太推荐,虽然你在看的这篇文章就是在独立博客上,但很重要的原因是更新了这么多年,放弃有点可惜。收益角度,由于微博客、移动互联网、推荐算法、短视频的兴起,搜索带来的流量很少,少到我不好意思公布 PV、UV,信息的传播路径变了,当然也跟内容品类、文章数量有关,刚看了下后台,平均下来每年发布文章不到 30 篇。成本角度,搭建完毕后,日常维护主要是每年续一次费,域名 + 空间 250 元左右。总体而言,ROI 不高,但爱折腾的人还是可以试试的。

那到底在哪写呢?目标读者在哪,换句话说,同好、同行在哪,就在哪写,同时如果没有特殊需求,只是想有一个专门写长文的地方,那么当前微信公众号是最优选择,主要基于服务稳定性和流量获取角度考虑。关于前者,公众号是微信的长期战略级产品,不太可能停运。至于后者,微信早已支持推荐、搜索等主流内容分发方式,我们还可以手动转发到在玩的其他社交平台如即刻、微博等。不要吝啬宣传,阅读量是一种激励,但也不要期待太多,没有点赞和评论,自己也要写下去,同时持续优化内容,想想怎么把文章写得更好,如何在保持自我的同时更加吸引读者。

### 后续呢

当草稿箱里的文章越来越多,不用担心每个月发不了一篇文章时,需要思考的就是自己应该写些什么,哪些内容更有长期价值、半衰期更长,毕竟不是 “菜鸟” 了,应该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相信这也是很多写作者写到一定阶段会思考的问题,我也不例外。关于这方面,之前写过 《我的写作习惯:要求》,这部分依旧在学习中,后续会继续分享新认知。

## 扩展阅读

1、文章:写作 12 年的经验和技巧写博客至今的小结

产品推荐之Ulysses

## 概况

如果要用一句话定义 Ulysses,我会说:“最好的博客写作软件”,之所以加限定词 “博客”,是因为写小说、剧本可能会有其他特殊需求,但那块个人并没有涉及,所以不好如官方那样直接号称:“The Ultimate Writing App for Mac、iPad and iPhone”。

先说说个人喜欢的功能点:首推版本管理,很多时候需要反复修改文章,主要是文字的取舍,相比 Evernote 的 “笔记历史版本”,Ulysses 强至少一个量级,它不会记录所有版本,但重要的版本基本都在;其次,操作便捷性,除了可视化的按钮,Ulysses 对快捷键和手势的支持度也非常好,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双指滑动切换 “文库 – 文稿 – 编辑器” 视图,多数时候仅保留编辑器,方便沉浸式写作。

再说下不足:一是 iOS 端隔段时间就要从零开始同步内容到本地,怀疑产品逻辑有问题;二是缺少文档信息功能,主要是有时想看下创建时间。期待后面有所优化。

在 Ulysses 之前,先后用过 WPS、Google Docs、Evernote(比 Office 简洁且早期没什么跨平台记录工具)和 MWeb(因 Markdown 而入坑但实际 Markdown 用得少)写博客,但用了一段时间 Ulysses 后,觉得 Ulysses 是更好的长文写作工具。如果是长期的内容写作者,推荐付费,当然可以先用上俩个月看看,毕竟年费将近 300 元,相比国内视频、购物 App 的会员费,不算便宜。

## 设计

在我看来,作为工具软件,产品设计者一定要是真正的用户,因为很多细节需求如果不是真正的用户,可能很难体会到。比如版本管理,之前其实没有想到这个功能对自己的意义会这么大,因为 Ulysses 这块做得足够好,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随时随地修改文章,如果改得不好,也可以在 macOS 端恢复(iOS 端缺少版本管理功能,仅支持撤销和重做,虽然这样也勉强够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看到 App Store 上 Ulysses 的应用名称是 “Ulysses | 写作、笔记、日记、博客”,不知道是否要往这些方面发力。如开头所说,写作有很多细分场景,但总体而言需求与 “博客” 相对接近,而 “笔记”、“日记” 与 “博客” 差异较大,“笔记” 涉及文章采集(Evernote 是当前最佳)和想法记录(flomo 是当前最佳),“日记” 涉及模板同时要支持以日历视图展示日记(包含天气、心情、图文等),与 Ulysses 以分类组织文档(基于 Markdown,一种标记语言,它允许人们使用纯文本格式编写文档)有冲突,做独立的产品并对应新的付费计划岂不更好?

## 使用

实际经常使用的功能并不多,所以没有太多经验可分享,但有两点还蛮推荐的:一是通过关键字(标签)管理内容创作流程,“todo” 表示即将发布的文章,“done” 表示已发布的;二是 主题(皮肤),macOS 端在用 “Bywords”,黑白色系,耐看,iOS 端在用 “Tomorrow”,彩色调,好看。

产品推荐之flomo

## 概况

flomo 是什么?flomo=flow+memo,中文名是浮墨笔记。不过要想真正了解一款产品,首先,关注其背后的理念,这块可以参考 《flomo 的缘起》;其次,看用户反馈,因为你不知道用户会怎样使用产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亲自用一阵子,有些时候只有真正用过才能理解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 flomo 强调自己是思维工具,而且不是 Craft、Evernote。

在我这边,flomo 就是一款更好的想法记录工具,推荐给脑子里想法多且乱的人。flomo 的核心功能是带主题的记录和回顾,在个人信息管理流程中,flomo 属于最早的一环,部分内容后续会作为素材进入 Ulysses,flomo 取代的是 EverMemo 的角色,EverMemo 是 @少楠老师 早期的作品。

2020 年就注册了 flomo,但迟迟没有使用,因为个人笔记主要存在 Evernote,flomo 并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但当时的情况是 EverMemo 也没有很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已经发现多次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丢失一些想法。今年春节期间试了下 flomo 的导出功能,觉得后续再粘贴到 Evernote 也还行,于是用了起来,现在已接近 “日活应用”,最近也将 flomo 选为我的年度推荐应用。

## 设计

产品设计角度,只用标签来组织内容,flomo 非首创,更早的是 Vesper(支持一级标签,已于 2016 年 9 月下架)和 Bear(支持多级标签,1.5 版推出自定义标签图标功能并于 2018 年 11 月进入中国市场)。至于回顾,Anki 做得更早,当然在笔记产品中支持回顾 flomo 是个人认知范围内的第一个。讲这些不是指责 flomo,毕竟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能完全原创的功能点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借鉴,同时这一两个功能也不构成 flomo 的全部,而恰恰相反,想强调 flomo 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之前为什么没转移到 Vesper 和 Bear?Vesper 是没有解决迁移成本问题,别幻想用户是小白,我已经在用其他产品了。Bear 没看出和 Evernote 的差别,当然也是因为我没有 Markdown 需求。相比而言,flomo 解决的是更细分场景的问题,而且做得比较好的是持续和用户分享怎么用这款工具(包括对标签的理解)以及一些创新性使用方式,通过运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基于需求,再往深一层思考:首先,我们为何记录,除了备忘,还有其他哪些目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说:“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换句话说,记录是思考的脚手架。其次,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和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的区别是?文字也许不是最直观(尤其面对 “程序性知识”)最有温度的,但却是最方便检索的,可待后用。

在个人想法记录方面,flomo 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少楠老师 在《flomo 的源起》中提到:“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记录想法,而非整理文档。所以我们把整个产品分为两个大阶段 —— 也许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降低输入摩擦,提高输入动机。建立回顾体系,协助整理归纳”。太多的笔记产品做复杂了,把路走窄了,设计者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都想解决,很容易什么都解决不好。

## 使用

### 摘录记录

摘录是别人的好想法,记录是自己的想法。摘录是非原创,记录是原创(相对)。摘录是摘抄,记录是批注。摘录是划线,记录是写想法。摘录的会更多,因为群体智慧胜于个人,但记录的重要性远胜于摘录。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所说:“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

我们需要摘录,除了方便后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会消失的,已经发现早期博文中部分引用链接已失效(404)。摘录的是短内容(文字片段为主极少数图片),文章继续用 Pocket 和 Evernote Web Clipper。在各家 App 都自带收藏功能的当下,摘录哪些东西?一是暂不支持收藏的,如抖音、B 站的优质评论,二是特别经典的内容,挑出来摘录的同时也在 App 内收藏下原动态。

### 标签管理

flomo 通过标签来组织内容,很多同学一开始会不太习惯,因为我们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分类。关于两者的区别,@爱飞的鱼 在 《谈谈笔记的标签与分类》 中讲得挺好。补充一点,知乎早期只支持将内容收藏到单一收藏夹(当时比较痛苦)而非现在的多个收藏夹,换句话说,知乎的收藏夹从分类变成了标签。前段使用 WordPress 时发现它竟然支持将某一篇文章挂在多个分类下,其他看似分类实为标签的产品还有 B 站,总的来说使用标签管理内容是更科学的方式。如果你是微博、即刻的重度用户,相信会很快适应这点,我们可以将使用 flomo 理解为发带话题的私密微博、带圈子的私密动态,#hashtag 不是为了扩散,而是方便回顾。

关于标签创建,首先,跟人生规划相关,可以参考 @Abby 的 《如何构建知识管理标签》。其次,与全网其他产品的使用也有关联,比如 Microsoft To Do 的任务列表、小红书的专辑、知乎抖音 B 站的收藏夹、Ulysses 的组、Evernote 的笔记本、博客的分类等。最后,标签是动态的,会随认知的变化、使用效果的监测持续调整。

这里分享下个人当前在用的标签(百度网盘),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输入输出,二是基础分类,三是是否待办。主体是输入输出,因为非单纯记录想法,之后还要整理输出。比如给某条笔记打上 “摘录 + 生活 / 穿搭 + ToDo” 三个标签,意指网上摘录的某段话属于穿搭方面,待后续进一步处理。当然日常时间管理还是以 Microsoft To Do 为主,flomo 中加 ToDo 标签的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是辅助。

关于标签的使用,首先,添加未必那么严格,看当下脑海中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比如暂时没想到就用 “摘录” 而非严格的 “摘录 + xx” 等多个标签,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来内容本体。其次,控制数量,只有某类内容很重要时才新建标签,否则先挂在父标签下。比如最近觉得有必要记录和朋友聊天后的收获,于是增加了 “摘录 / 交流” 标签。这块有点类似使用小红书和抖音,非必要不创建新专辑、新收藏夹。

### 回顾整理

没有回顾整理过的笔记是没有价值的笔记,不要把 flomo 当信息垃圾桶(想想家中柜子里的纸质笔记本和 Evernote),而是一个信息案板、思考场所,使用 flomo 的时间中,整理应该不输于记录的。为什么强调整理?这涉及我们记笔记的初衷,肯定不是为记而记,而是为了后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思路整理、输出分享。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 @Abby 为什么坚持 “笔记数量不超过 500 条”

具体操作方面,未付费时手动回顾(想到时搜索 + 定期查看带 ToDo 标签的笔记,完成后删除标签乃至笔记),付费后被动回顾(添加 iPhone 小组件,负一屏和桌面各一个,虽然不一定看)。

## P.s.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flomo,推荐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是 flomo 理念的重要来源。个人非常欣赏的 flomo 使用方式包括 @CarrieL 的每日复盘(#daily reflection),已经进行了快三年。

当然在 flomo 诞生之前 @CarrieL 用的其他工具,这也再次说明工具只是手段。前些天在 《重来》 上看到一句话:“人们总忍不住要执着于工具,而不关注要用这些工具去做的事情”,这点尤其适用于笔记产品,部分同学花在工具选择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使用。如果你当前在信息记录方面存在痛苦,试试 flomo,如果你当前有成熟的信息(知识)管理流程,依然推荐你试试 flomo,因为有些产品就是做得更好,这一类产品还包括博客写作软件 Ulysses、小商品购物 App 拼多多等。

至于是否付费,不用太着急,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包括借助产品内的 “奖励计划” 体验下 PRO 会员。就我而言,截至目前,还没有什么功能让我觉得付费付得特别值的。“图片存储空间”,因为本就专注于文字记录,免费的 500M 足够。“每日回顾”,通过 App 的推送消息暂不支持 iPhone,桌面小组件平时看得少,同时下班后不太开微信,最终就用不太上。至于最打动我付费的 “随机漫步” 功能,实为提取笔记中的关键词(未在已有标签内)给你看,笔记数没到一定量级,看不出效果,这个量级个人估计是 1000 条。总之结合自己的需求来,为爱打赏也是 OK 的。

最后,如果你计划注册 flomo,可以通过我的邀请链接进行,目前 flomo 有奖励计划:“好友通过邀请链接注册成功,赠你(发起邀请者)7 天 PRO 会员(最多 49 天),好友也获赠 28 天 PRO 会员,好友首次购买 PRO 会员,赠你 60 天 PRO 会员”,谢谢。

## 扩展阅读

1、文章:个人知识管理之 flomoflomo 记录一年后的变化
2、播客:聊聊记笔记flomo 背后的工程师在想什么
3、视频:基金经理解读 flomo 背后的原理

聊聊笔记产品2022

两年前写过《聊聊笔记产品》,基于工具精简和新认知产生的缘故,再次梳理下在用的笔记产品及其使用理由。

## 记录

flomo:随时记录想法,EverMemo 的升级版。个人最喜欢的是标签和热力图功能,前者方便后续查找,后者激励自己及时记录。说来很早就知道 flomo,但因为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 迟迟没有使用,当意识到很多零散的灵感、散乱的思绪因为没有及时记录而遗忘,同时年初研究后发现 flomo 支持数据导出且包含创建时间,可复制粘贴到 Evernote,尝试用了起来,现在接近日活用户。另外,丢失一些数据后的反思:重要的是记录,减轻大脑负担,重要的是整理,而非单纯存储。建议 flomo 后续增加撤销和重做功能,强化笔记修改能力。

Ulysses:写作利器,如果你有写作习惯,一定要试试。现在文章都是先在 Ulysses 写完,发布后再导出一份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优点,那就是针对写作的细节需求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最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比 Evernote 强至少一个档次。

白描:图片转文字,不管 App 版还是网页版都很好用。

SwiftScan(原 Scanbot):拍照保存纸质笔记、商品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Evernote 的搜索比较强大,支持 OCR)。

## 保存

Evernote:“第二大脑”,本文中其他产品记录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到这里(信息需要有一个集中存储的地方,早期 Evernote 推开放平台着实妙手)。至于网上的信息,网页端通过 Evernote Web Clipper 采集,移动端通过 flomo 手动摘录或各资讯 App 自带的收藏功能收藏。需要说明的是受 Ulysses、flomo 的影响,Evernote 的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之前在《聊聊 Evernote》中提到的 “一般的记录写作能力”、“一般的整理能力”、“较弱的分享协作能力” 方面,Evernote 这些年基本没啥进步,都有更好的替代品。

## 分享

锤子便签:保留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

微信:工作中通过微信收藏做临时记录和简单的内容同步。

金山文档:办公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