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从京东外卖聊互联网竞争

## 事件

年后京东正式推出外卖、搬家服务,当然京东搬家早已有之,只不过是以店铺的形式存在,很早室友就用过。再之前京东比较大的动作是 24 年 5 月升级 “小时达” 至 “秒送”,23 年年初推出的 “京东买菜” 在 24 年 10 月升级为 “京东七鲜”。

## 原因

对应的背景是拼多多 DAU 长期稳居综合电商第二,美团的前置仓业务这两年发展得不错,另外抖音 24 年的 GMV 也超过了京东(考虑退货率有效 GMV 应该还没有),当然这些外部变化只是京东做外卖的刺激之一,本质上还是行业的无边界竞争所致。

互联网下半场,所有大公司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已经有了这么多用户,如何能获取更多商业价值。过去的这么多年,不论是早期的 BAT,还是后来的美团(团购 – 本地生活)、字节跳动(资讯 – 电商)、滴滴(打车 – 综合出行 – 货运)、拼多多(综合电商 – 社区团购 – 跨境电商)、贝壳(房产买卖 – 租赁 – 家装)等都在做品类扩张。

2021 年 整理付费订阅服务清单 时提到 “叮咚买菜算是一个京东本地生活版,期待京东花点时间把这块做起来”,也算是部分预测到了一点,当时的思考是:用户侧,大家并不想装那么多 App 打开那么多小程序;公司侧,如何将现有流量价值最大化,实物电商业务已经成熟,虽然外部环境在变,依然需要持续优化产品,但互联网行业相比传统行业,最核心的是人才,产研运的方法论也需要变现。

互联网这么多赛道,除了即时通讯因为 强网络效应 会一家独大、内容社区 因为 UGC 的创作周期长 & 沉没成本高难有第二家,其他领域都会出现新的竞争者,当然最大的竞品还是 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所以可以看到小米在网友的建议下发布上出风的空调和双洗烘的洗衣机,生成式 AI 等供给侧能力升级也带来了新变化。

## 未来

说回京东,如何做呢?宏观层面,核心是提供差异化服务,破局点是走品质路线,一方面这符合当前外卖市场下用户对新来者的预期以及对京东品牌的认知,另一方面也更有利润空间,虽然拼好饭的单量很高,但从高价往低价做更容易。微观层面,还是要一步一步做,背靠京东,流量不是问题,但京东很早就做了京东旅行,也没有对携程、美团产生多大影响,最终是看对用户体验的洞察和坚持,比如进一步支持筛选独立店铺,虽然商场店相对卫生但多是预制菜少了些细节味道。

至于目前做得如何,有一些问题存在:一是虽然支持用户打假但平台上仍然有非堂食店铺存在,不只是外卖质量问题,店铺数量的增加还会降低点外卖的效率,可以参考的是这两年高歌猛进的山姆长期 4000 个左右 SKU;二是部分店铺的部分商品在美团有上架但在京东没有,需要关注商户侧的需求;三是部分店铺使用优惠券后仍然比美团贵,这就没有动力用京东外卖了,至少转换期要比美团外卖便宜;四是配送,北京这边个人体验还好,但有在小红书上刷到一些配送超时的负面案例。不管怎样,肯定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产研运的价值所在,我们两年后再看结果。

## 扩展阅读

1、文章:外卖补贴战即将转向新战场
2、播客:京东美团打仗想争的是什么

四聊如何做产品

针对前段的产品经历再做个阶段性总结,最终结论还是之前聊过的 科学思维,没有超出那些内容,具体如下:

## 问题解决

### 定义:宏观思维

关于业务前景判断,以消费速度快的快消品为例,本身是大众刚需,受宏观环境影响有限,快消品品牌会死,但永远都会有新品牌出现,而品牌的需求是客情可控、交易可控、价格可控,我们可以预估下潜在收益,以线下小店这个渠道为例:“20W 家小店 * 5W 月均进货额 * 12 个月 * 10% 的品类覆盖 * 10%-30% 的抽成 = 12 亿 +”,那么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影响其中哪个环节。

### 分析:ROI 思维

考虑性价比,如果阶段性目标不对比如需求有问题,先沟通包括探索更好的业务目标,如果不行,有没有简单可应对的方案。具体而言,一是是否做,这部分要注意的是 线上化只是解决方案之一,是否应该现在线上化需要思考;二是如何做,即使有经验,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因为外部环境在持续变化,比如公司是企业微信用户,那么 B 端产品中的审批和消息通知功能可以考虑对接 企业微信的审批群机器人,触达效率更高且开发成本低。

### 解决:迁移思维

互联网时代信息已经平权很多,同时行业的很多解决方案已经标准化,一方面先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另一方面思考我们该怎么做时思维的迁移很重要,比如之前使用闲鱼时发现买家下单后作为卖家可以改(降)价,因此设计采购系统时支持修改采购单,可根据实际发货到货情况修改采购单的货物数量,然后确认入库;再比如库存管理,抽象一下,库存余额和钱包余额一样最终也是数量的增减,因此除了出入库记录,最好再记录一下其中每个货物批次的操作记录(包括期初、增减、期末数量),类似 资金账户的流水记录,这样后续遇到问题查起来效率会很高。

## 方案设计

### 功能:结构化思维

产品经理去一线固然重要,但前期的思考同样重要,可以说你能想到的问题线下都会发生,比如供应商送货少送、错送、货物对但是临期等,本质上是人操作就会出问题,没有亲身体验前所不了解的只是出现这些状况的具体原因,但不影响产品方案设计,我们要做的是基于 MECE 的原则把情况都考虑到,然后汇总抽象,针对每类情况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结合业务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 流程:闭环思维

不要漏掉任何一个环节,很多时候一处小调整,多端的多处界面需要同步修改,比如销售侧加了一个订单状态,那么 C 端、B 端、M 端(运营管理后台)都会涉及到,尤其 B 端和 M 端涉及的角色较多,哪些角色在哪个环节做什么操作会受影响,这时就考验一个产品经理的细致程度了,当然严格来说是工作流程问题,即从宏观到微观一个个场景过,通过好的工作流程避免 “不靠谱的细致”。

写作系列之我的博客写作习惯4

整理写博客时的信息查询渠道,主要如下:

1、通用

豆包、DeepSeek
百度(含百科)、Google

2、垂直

即刻,精选版微博,感兴趣的长尾词
知乎,精选版百度,互联网领域
微信公众号,长文搜索
微信读书,所有书 & 某本书(within books)
小宇宙,播客,感兴趣的长尾词
哔哩哔哩,查相关视频
七麦,查 App 更新日志
百度指数,查事物热度
Questmobile,查行业报告

3、本地

flomo,零散想法
Ulysses,文章(含草稿)
dengbiao.me,已发布的文章
Pocket,稍后读的文章
Evernote,已收藏的文章

写作系列之我的博客写作习惯3

## 背景

之前写过 《我的写作习惯:流程》《我的写作习惯:要求》,聊了写博客的流程包括工具使用和要求,现在有一些新想法,继续聊下这块。

## 目标

希望所写文章达到的目标:一是有点新东西,有差异化价值;二是半衰期长,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三是好理解,不要搞得过于专业。

## 方案

### 有内容

参考产品的用户价值,一是问题,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这篇文章解决谁的什么疑问;二是竞品,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光自己的想法不够,需要补充其他人的想法,这部分体现在正文引用和扩展阅读上。具体操作:一是先基于个人认知完成初稿,有疑问的地方搜索确认(百度、知乎);二是再看看其他人的看法,信息来源除了外部(先问豆包、DeepSeek,然后搜索即刻、微信公众号、微信读书、小宇宙和哔哩哔哩),也包括本地(flomoUlysses、Pocket 和 Evernote)。

### 有批判

核心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包括摆事实、讲道理,事实该引用引用,观点要尽量有深度,没有洞察的内容就不要写了,同时情绪别太多,因为情绪之下的判断往往容易变形,要么过于乐观要么过于悲观,再就是始终保持兼听则明的态度,写作时看过但没有引用的内容可以放到扩展阅读中,以便读者对当前话题有更多了解。

### 有视角

简称 “道法术”,从宏观到微观,其中道是理念层,偏抽象;法是方法层,可实践,视写的内容适用性广或窄;术是技巧层,优势是易操作上手,劣势是适用场景窄、适用时间未必能很长,但这个能让文章更有可读性。

### 有预测

过去现在未来最好都涉及到,讲过去是回顾历史、探索问题的前世,讲现在是描述问题的今生,讲未来是预测事情的后续发展,以后再来看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类似 科学思维 中的 “what、why、how” 和 《心理学与生活》 中提到的心理学研究目标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以推荐 App 为例,一是描述现状,包括统计数据、使用体验;二是回顾过去,包括产品在不同时间点的重要事件,说明兴衰的可能原因;三是预测未来,预测很重要,不要写四平八稳的文章,要敢于下判断。

聊聊用过的输入法

## 手机

iPhone 上也尝试过第三方输入法,但没有一个解决了卡顿问题(跟当时所用设备比较老也有关),于是改用 iPhone 原生输入法,直到 微信输入法 出现,从公测一直用到现在,基本不卡,虽然偶有打不开键盘的问题,但相比带来的收益,可接受。

## 电脑

PC 上最早用的搜狗,第一款互联网输入法,其大幅提高了打字速度,后来搜狗越来越卡(电脑也比较老),改用 QQ 拼音,期间 QQ 拼音附带的截图和剪切板是个人很爱用的两个功能,直到 2023 年微信输入法 Windows 版上线。微信输入法在候选词这块还是稍弱的,但和移动端的同步非常好用,同时随着各家 IM 自带截图、生产力软件在线化后自带备份功能,QQ 拼音也没有那么高的迁移成本了。

Mac 上最早用的百度输入法,后来发现候选词的准确率着实有点差,相比当时自己在其他平台的输入体验,于是改用搜狗,一直到微信输入法 macOS 正式版上线。

## P.s.

关于输入法,一是设置值得研究下,然后按需调整;二是输入的快与慢是相对的,比如虽然习惯在电脑端回微信,因为打字快,但在地铁中 Ulysses 上写文章也挺好;三是输入的需求一直都在,所以永远可以有创新,而且输入是第一步(浏览器搜索框是相对的第二三步),这也是边写边译、优化表达、问 AI、数字计算器等功能的基础,要是哪天微信输入法支持查快递、打车、叫外卖,也别惊讶。

聊聊沟通理论篇

## 理念

1、是否沟通

沟通是有成本(时间、精力等)的,所以先评估沟通的必要性,如果收益较低或解决问题的成本过高,可以选择放弃沟通,别耽误正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沟通,比如购物用京东,熟悉的师傅送上门且不用接电话。

2、如何沟通

首先,关注目标,沟通只是手段,我们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如果解决问题符合对方的利益最好,如果不符合那就想办法让其符合,比如能给对方带来什么收益,物质或精神,精神层面如上线后的感谢邮件,再比如不做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损失,“这其实是老板提的需求”。另外,如果在当前目标层面对齐困难,可以往上走一层,在更大范围的目标上达成一致,然后基于新的目标讨论新的解决方案。

其次,尊重对方,一是有礼有节,比如哪怕对方是新人也和对方确认下,哪怕对方讲得不对也先听对方讲完;二是适时提供情感补偿,表示理解对方,以便对方也能理解自己,目的是将对方从感性拉回理性,在理性的沟通环境基础上谈问题解决;三是勿批评指责,批评指责只会影响双方的情绪,不利于问题解决,或者就算能解决当前问题也会给后续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最后,适配对方,比如对方比较严谨,那就多确认多走邮件,如果对方比较好说话,那可以随意一点。再比如遇到不配合乃至不负责任的人,不要试图改变对方的风格,人很难短时间内改变固有认知,而且大家都是要面子的。

微观层面,沟通的要素包括 who、when、where、how、what,即我们和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沟通某个问题。who,找到关键人;when&where,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有时需要等待,此时可以先将任务记录到待办事项中;how,以什么样的方式沟通;what,搞清楚 问题

其中具体的沟通方式包括:一是想清楚再说。不要一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好再说,保证内容准确且对方可接受,避免有时明明不是那个意思但就是说快了,结果或伤到对方,或让自己错失一些机会。沟通不止于表达,表达是传递信息给对方,沟通是传递信息给对方并让对方认可,因此除了想清楚自己要说的,也要提前预测对方要说的,然后再开始沟通。

二是问清楚再说。微信开放社区 的提问建议值得参考:“一是保持中立,表达清晰。不推荐:又有 Bug,推荐:小程序文本框出现无法弹出键盘的 Bug;二是包含细节,信息有效。不推荐:setData 没有反应,推荐:字符串中包含特殊符号时 setData 不成功”。怎么判断提问的效果呢,看问一次就能获得答案的比例。

三是听清楚再说。先获取信息,哪怕不赞同也听对方说完,了解对方话语中的事实和观点,以便全面深入地确认问题所在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即便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关注对方的想法也有利于兼顾双方需求,达成一个可实施的方案。

需要注意的,一是沟通在没有沟通前就已经开始了,比如你的社交人设,之前有个女同事对外比较强势,结果就是大家都不太敢惹她,当然重要的还是跟随自己的性格来;二是少一些感情用事,解决问题第一,既然问题已经发生就不要纠结,而是基于现状怎样快速地解决,对于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善意即时肯定,同时事情结束后及时复盘,看长期而言避免该问题发生的方案是什么。

## 场景

### 工作

说服对方:@苏杰 在 做客《UX Coffee 设计咖》 时提到十六字真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绳之以法”。晓之以理的重点是同步更多背景信息,动之以情的重点是利用一些共同经历比如要写日报汇报进展,诱之以利的重点是项目的价值说明,绳之以法的重点是写邮件抄送双方领导。

接收需求:态度一定要好,如果是 bug,自己先确认一下再发给研发;如果是新需求,先记录下来,同时同步下一次需求排期的预计时间,当然对于那些比较紧急的,可以联系研发评估有没有什么临时解决方案,别让事情停滞。

评审方案:团结所有人的力量,每个人视角不同,或能查漏补缺,或能提出更好的方案。其次,如果不能团结对方,完全按你个人的想法去做,对方的动力在哪里,所以要商量要让步,取一个大家认可的方案,理想的方案后续迭代。

反馈问题:一是不要带情绪,仅描述客观事实,方便对方了解问题;二是委婉一些,比如不要直接说有 bug,而是 “程序和预期的有点不一致,你看看是不是我的操作方法有问题”。

汇报进展:问题解决、产品上线后的结果反馈是基础,更多的是一些泛汇报,比如日常闲聊,一般项目外的同学不了解你在做的事,需要有一些信息同步,“昨天上线到一点多吧,上了啥啥啥”。工作既要有结果,也要让结果被看见。

演讲演示:考虑受众的知识背景,同时幽默很重要,看看 TED 的演讲就知道了,另外,别人觉得你厉害比你本身厉害更重要。

### 生活

说明概念:@梧桐叶 提到 “类比和举例子”,“类比的关键是将陌生的概念类比为熟悉的概念,这个概念越熟悉,陌生的概念越容易理解。举例子是具象化,但本质还是能和我们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

解答问题:有些时候不要直接说答案,不管是和小朋友还是成年人沟通,可以设计一个引子或故事,启发对方去思考,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

表达诉求:参考 《非暴力沟通》,事实 – 观点(想法)- 情绪(感受)- 行动(请求),观点的背后是信念、三观、动机、需求等。

评价反馈:正反馈(肯定 & 赞美)直接具体,泛泛而谈会显得不真诚,同时负反馈(否定 & 批评)谨慎委婉,具体而言,一是温和地否定,比如 “面试流程中有更合适的人” 好于 “不合适”;二是先肯定做得好的,然后再否定,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当然没事不要批评别人,尤其身边的人。

## P.s.

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我们面对的是具体的人,每个人性格不同,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对象差异化地沟通,同时持续调整、总结。

再聊AI工具

## 背景

春节期间 DeepSeek 在全球爆火,DeepSeek App 也登顶各国 App Store 下载排行榜,影响堪比前一段 tiktok refugee 入侵小红书,具体背景是 DeepSeek 在 2025 年 1 月 20 日 发布了 DeepSeek-R1 开源模型,性能与 OpenAI-o1 正式版相当,那作为我们,是否应该重新 审视 AI 呢?

## 概况

评价前先理解,我们先看看第一个问题,DeepSeek 做对了什么?经过一番知乎,目测 DeepSeek 出圈最大的原因是 性价比(效率);第二个问题,DeepSeek 不是什么?当追问 DeepSeek“说说你的 推理模式特性” 时,其回答(部分)如下:

“我的推理模式主要基于对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与模式识别,具备以下特性:
** 概率化生成 **
– 通过统计模型预测最可能的词序列组合
– 输出结果本质上是概率分布的采样结果
这种基于统计学习的推理模式,使其在处理开放域问题时表现出较强的语言灵活性,但在需要严格逻辑推导或专业领域深度推理时仍存在局限。建议使用者对关键信息进行交叉验证。”

由此可以说 DeepSeek 还是生成式 AI,“其本质是一组数学公式拟合人类语言规律”,缺乏真正的理解,有点像斯金纳放在操作箱中的老鼠,TA 并不知道杠杆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只知道 “按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丸”,当然不理解不代表没用,正如我们多数人也不理解计算机(也不需要)、人脑是如何工作的但并不妨碍我们使用计算机以及(通过人脑)阅读、思考和写作。

## 应用

经过近一段的使用对比,DeepSeek 在日常问题解答层面比豆包强得有点明显,再次感慨这竟然是一家中国创业公司做出来的。个人体验层面,如果说百度的 aha moment 是信息平权不用再问人(全网索引&部分场景通过框计算等直接给答案)、豆包是足够靠谱的语音识别和答案输出(AGI),那么 DeepSeek 是更超出预期的答案输出(更全面且深度且结构化)以及有意思的思考过程呈现(CoT)。

### 基础场景

1、辅助阅读,作为自己的书友
看一本书前先看看 AI 的内容总结。

2、辅助思考,作为自己的幕僚
任何问题,或者先问 AI,辅助决策(将其当作外部 “系统 1”),或者后问 AI,查漏补缺(将其当作外部 “系统 2”)。

3、辅助写作,作为自己的顾问
不管是写小红书笔记还是博客,文字是思考的总结,最终是对某一问题的阐述,那就可以在过程中问 AI,即使可能存在 “幻觉”。

### 技巧

一是持续反馈,相比搜索,DeepSeek 背后的技术包含强化学习(RL)且会考虑上下文,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和 TA 对话并对每次的输出结果进行正负反馈,逐步修正输出结果。这个有点像猜价格游戏,一方持续回答,一方持续反馈价格高了还是低了,逐步逼近目标答案。强化本身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强化的结果是增加目标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强化理论上是能提高问题解决概率的。

二是多个 AI 工具并用,在搜索时代,傲游浏览器有个很有意思的功能,支持分屏查看同一搜索词在多个搜索引擎中的结果,因为各家各有所长,部分场景百度确实更懂中文。说回 AI 工具的使用,可先在豆包 App 语音提问,然后对于答案不太满意的,主要是非知识类问题,复制问题到 DeepSeek App 提问(考虑 DeepSeek 近期频繁提示 “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可用纳米 AI 搜索 App 替代)。

## P.s.

关于 AI 的未来,和之前搜索引擎等一样,重要的是我们能利用 AI 为自己做什么,在这块,经验依旧重要,好的结果输出依赖于好的问题,而好的问题依赖于个人已知的概念,比如前面问 DeepSeek “推理模式特性” 就是建立在对其一定的了解之上。至于 AI 会取代谁,大概率是不擅长使用 AI 的人,就像那个经典笑话:两人在森林中遇到熊,其中一人开始逃跑,另一人质疑:“我们怎么可能跑得过熊?” 逃跑者回答:“我不需要跑过熊,只需要跑过你。”

## 扩展阅读

1、动态:理解 DeepSeek 出圈后的意义
2、文章:疯狂的幻方揭秘 DeepSeek
3、文档:豆包 “帮我写作” 官方指导DeepSeek 提示词样例
4、播客:那些关于 DeepSeek 的谣言与误解
5、视频:最好的致敬是学习:DeepSeek-R1 赏析

如何搞笑2025

## 笑点

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有视觉的,比如舞台上的反串、@王晶 在《圆桌派第四季第 3 期》中提到的周星驰无法被模仿是因为动作,也有听觉的比如模仿名人说话、知名歌手唱歌,而情理之中是要像。

二是快乐建立在别人的 “痛苦” 之上。可以伤害别人,比如《康熙来了》中小 s “欺负” 陈汉典、《吐槽大会》上嘉宾们互相吐槽等,也可以伤害自己,比如自嘲自黑。

## 制造

简单来说,笑话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适度伤人的东西。笑话从结构上包括两部分:铺垫制造预期,再解读制造意外,好比走着走着路,突然踏空,让人猝不及防。如果没有明显的铺垫或再解读,那铺垫和再解读在观众、听众心中。

关于如何制造意外,一是夸张荒诞,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漫才中 “装傻” 角色的言行、《创造 101》中赖美云模仿其他学员;二是打破规范,做些出格的表情动作比如美女扮鬼脸,或者说些出格的话比如国外脱口秀中的一些大尺度内容;三是更高级的换个角度,“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具体到语言文字方面可以根据音形义制造意外,比如 知乎上 的 “小刘怕什么?小刘怕忙。为什么?因为别人会说 TA 小刘忙”,当然谐音梗因为少内涵容易烂俗,就像抖音神曲没法多听一样。再个,我们也可以对俗语、习俗等进行再解读,比如 “小明:爸爸,什么叫年龄歧视呀?爸爸: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小明撇了撇嘴:说我小,那为什么每次犯错误的时候,你们都说,你都这么大了……”。

关于如何制造伤害,这个不用学,唯一要学的是把握好尺度,真伤到人就不好笑了,更容易操作的是伤自己,这个可以没有轻重。

最后,作为搞笑爱好者,我们应该追求原创,但一开始不必强求原创,引用好笑的包袱并适配当前场合也是能力。另外,搞笑也是沟通中的一部分,没必要为搞笑而搞笑同时也不能喧宾夺主,搞笑还是为了更好地沟通。

我的2024年度报告

## 关键词

passion,很多时候人容易缺什么强调什么,相比短暂的激情(passion),更希望我们都保有长久的热情心境(mood)。

## 书

《笔记的方法》,flomo 创始人所写,关于如何记笔记,但不止于记笔记。

## 影

1、长视频
电视剧:《天行健》,故事性十足。
动画:《青之芦苇》,足球迷必看。
综艺:《喜剧之王单口季》,学习幽默。

2、直播
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莫雷加德偷偷加转得手后的哈哈大笑。

## 音

1、音乐
歌曲:《Winter Story》 Dannis Kuo,晚安之声。
专辑:《春色》 陈婧霏,靡靡之音。
歌手:陈婧霏,宝藏歌手。

2、播客
单期:《我想击碎你们对于 AI 不切实际的幻想》,专业且清晰,听了很多遍。

## 其他

1、商品
统一爱夸矿泉水,初次见面是在好邻居,当时都不知道是什么,商品名称也太小了,推荐是因为性价比高且容易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2、应用
小红书,去年就在年度推荐的考虑名单中,小红书像是一个没有吧的贴吧,优势是内容有用且是真人,虽然部分内容略精致但瑕不掩瑜。

## P.s.

1、往年推荐:2023 年度书影音报告

如何管理iPhone桌面2024

五年前聊过 iPhone 桌面 App 分组,现结合最新情况更新一版:
Dock 栏:minical、Microsoft To Do、flomo、豆包。
负一屏:小组件,包括豆瓣电影、屏幕使用时间、电池、Fantastical。
第一屏:系统 App,包括系统自带和部分增强替代 App 如百度地图。
第二屏:常用 App,包括支付宝、微信、知乎、小红书、Ulysses、Jetpack、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抖音等。
第三屏:其他 App,包括 “资讯”、“购物”、“出行”、“财务”、“娱乐”、“学习” 和 “其他” 等文件夹。

曾经第四屏是快捷指令和小组件,但发现实际用得不多,因此舍弃。整个桌面设置的核心还是效率,思路是 Dock 栏 + 桌面 + 文件夹三级结构,其中与目标相关的 App 放在主屏,比如 Jetpack、微信读书;与目标无关的、需要控制使用时间的放文件夹中,比如即刻、懂球帝。另外,还是那句话:“没有绝对的分组,有的是符合自己需求、习惯的分组,评判标准之一是找 App 快”。

App Store 生态已经很成熟,我们的大部分需求都有了对应的熟悉的 App,但还是建议尝试新 App,个人也会 持续推荐。至于 App 的查找使用,除了 “下拉打开 Siri 建议”,现在感觉通知中心也很重要,除特别重要的,绝大部分 App 的通知权限要关闭,因为要少的被动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