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12月

我的2019年度书影音报告

## 书

1、《幕后产品》,理由:以王诗沐、网易云音乐为榜样,对比自己。
2、《这才是心理学》,理由:理解科学、批判性思维以及残缺的现实。
3、《游戏改变世界》,理由:是讲虚拟的游戏,也是讲现实中该如何生活。

反思去年的总结,有些书因为看得太早或太快,具体内容已记不太清,影响判断,因此今年换个方式:将微信读书中的笔记数作为主要考量因素,至少代表了阅读当下对自己的影响,至于纸质书,除非特别突出,否则电子书优先。

## 影

电影:《流浪地球》,理由:唯二看完后给五星的,再鼓励一下。
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理由:好剧让人思考。
动画:《少年歌行》,理由:唯一看完整季的。
综艺:《圆桌派 第四季》,理由:下饭。
纪录片:《行星》,理由:站在更宏观的视角下看自己。

大部分剧集看了几集就不想看了比如中途弃掉的《长安十二时辰》,也有挑着看了部分的如《亲爱的热爱的》,主要是要么情节垮掉,要么流于表面。有个简单的量化标准,如果某部剧能让你看第二遍,就可以列入你的五星剧集清单。

## 音

年度歌曲:孟凡明《只只》,理由: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中听歌排行第一。
年度歌手:曾轶可,理由: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今年一共听了 191 次。

除了网易云音乐,抖音也推荐了不少好歌和新歌,而且给人的印象更深。

## P.s.

1、年度总结和推荐一样,都是私人化的。
2、书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比影音大得多。
3、照这样下去,明年部分榜单可能空缺。

我是谁之衣食住行篇

如果对 “我是谁” 感兴趣,以下问题可供思考,不过没有 “答案”,或者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答案背后的原因。

## 衣
1、喜欢买衣服吗?哪些类型?哪些品牌?哪种颜色?
2、在哪儿买衣服比较多?
3、旧衣服一般如何处理?
4、日常是怎样的穿搭风格?
5、衣服是自己洗还是?

## 食
1、喜欢吃吗?中餐还是西餐?如果是中餐,什么菜系?
2、一日三餐,你最看重哪一餐?早餐喜欢吃什么?
3、喜欢吃辣吗?有忌口吗?
4、最喜欢吃的三道菜?
5、咸甜之争(西红柿炒鸡蛋、豆腐脑、粽子等)中,你选咸还是甜?
6、出去吃、叫外卖、还是自己做饭多?自己最拿手的三道菜?
7、最喜欢吃的三种水果?

## 住
1、最想在哪个城市生活?
2、想买什么样的房子?
3、喜欢什么样的装修风格?
4、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三样家居用品?
5、目前占据家中空间前三的物品?

## 行
1、近 1 年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最多?
2、节假日出门多吗?都是去干什么?
3、最想去玩的地方 TOP3?
4、喜欢一个人旅行还是两个人结伴,还是组团游?
5、长途旅行时的行李清单?钱不太够时,吃住行游购娱如何取舍?

以上。如对问题设计有想法,请留言。

如何做饭

## 背景

前段国庆回家,晚饭是我爸做的,整体可圈可点,正好我最近也在做饭,虽然没俩月,也说不上多好吃,但还是想针对如何做饭这个话题纸上谈谈兵,也算是一个阶段性总结。

## 思考

在真正做之前,对于做饭这事,我是有些疑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菜在熟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有的菜好吃,有的菜一般,好吃在哪。

关于发生了什么,看完《Cooked》后,我的理解是发生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也是这些反应形成的味道。再个相比于西餐,中餐对火候的把控要求更高,过犹不及,这块需要经验的积累。

关于好吃在哪,我们经常会说一道菜色香味俱全。色彩方面,可以放点辣椒、撒点葱花什么的。香味方面,除食材本身的清香外,对于带点土味、腥味的,需要用香料(葱姜蒜等)去除。味道方面,酸甜苦咸鲜,各有各的味道,我们需要想办法制造,同时味道不纯粹是食物吃在嘴里的感觉,还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总有些菜于你而言是特别的,属于记忆的味道。

## 原则

第一是美味。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至少要做到自己觉得还可以,不然没必要做。“色香味” 中 “色” 不考虑(虽然实际上百搭的青椒、蒜和辣椒酱起到了增色效果)。“香”,一般会放点蒜(煮熟后不会有什么味道,同时苦于剥蒜的同学可以试试独头蒜),葱储存不便,姜处理不便,均不考虑。“味”,一方面根据食材特点,或清炒,或加点辣椒酱提味,另一方面只做自己想吃的菜,这样即使味道不佳,含着泪也能吃完。

第二是营养健康。理想的情况是荤素搭配、有菜有汤,现实是荤通过猪肉、鸡蛋保证,汤暂时不做,餐后偶尔吃点水果。其中猪肉视食材添加,鸡蛋这块会经常做点煎鸡蛋、炒鸡蛋,因为基础且简便。

第三是便捷。时间方面,不会每天都做,毕竟琐碎而且时间成本摆在那,虽不能说 “做饭 2 小时吃饭 5 分钟”,但也没差多少。内容方面,自己想吃的菜轮流做,这也是自己做饭的最大价值,但只做简单的家常菜,复杂的不做。食材方面,盒马为主,其中自有品牌日日鲜、优选、盒算优先,盒马的食材质量还可以,配送速度也很稳定。分量方面,一次做多点,做一次吃两顿 +。时长控制在 45 分钟左右,因为电饭煲煮好饭也差不多是 45 分钟,如果时间再长,就超过我的心理阈限了。洗碗方面,第一顿吃完就洗,后几顿的盘子保鲜膜包起来下次一起洗。碗,不需要,电饭煲就是碗。

## 总结

做饭也是一个理论加实践的过程:一是看下厨房的菜谱、哔哩哔哩的视频、知乎的问答,学习要点,同时平时吃到特别好吃的菜,琢磨琢磨,做下逆向分析;二是每次做完后及时记录不足,下次调整。

理解笑话

## 为什么

笑话之所以好笑,一方面是出乎自己的意料,某种程度上会有点尴尬,另一方面,快乐总是建立在别人的 “痛苦” 之上,其中别人受伤是主要,比如《康熙来了》中小 s “欺负” 陈汉典、《吐槽大会》上嘉宾们相互吐槽、表演者自嘲自黑等。再个,别人可能会受伤也算,比如 @王晶 说的表演者攻击规范

我们的生活需要笑,想想前几年微博上各种冷笑话(连相对不那么好笑的笑话都能流行)和段子手,这几年综艺节目中搞笑成分(包括搞笑艺人、后期特效)不断增加,还有应用商店里糗事百科、皮皮虾等应用,需求之强,可见一斑。

## 怎么做

笑话的结构包括两部分:铺垫制造预期,再解读制造意外,好比走着走着路,突然踏空,让大家猝不及防。如果没有明显的铺垫或再解读,那铺垫和再解读在听众、观众心中。简单来说,笑话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适度伤人的事物。

关于制造意外,一是夸张荒诞,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创造 101》中小七赖美云模仿其他学员;二是打破规范,说些出格的话、做些出格的表情或动作;三是换个角度,“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具体在语言文字方面,可以根据音(谐音)形义(歧义 / 双关)制造意外,比如知乎上的 “小刘怕什么?小刘怕忙。为什么?因为别人会说他小刘忙;小王剪了个中分,变成了小全;小刘:你会学鸽子说话吗?小王:在路上了”。在情节逻辑方面,需要观察力和联想力,比如 “小明:老板,您这包子怎么涨价啦?老板:因为猪肉涨价了。小明:可这是素包子呀!老板:我爱吃猪肉;再比如小明:爸爸,什么叫年龄歧视呀?爸爸: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小明撇了撇嘴:说我小,那为什么每次犯错误的时候,你们都说,你都这么大了……”。

如果想笑话更好笑一些,一是要具体,比如《今晚 80 后脱口秀》中王自健段子的主角通常是蛋蛋、王建国、叶导等;二是紧跟时代,比如 “前一两年是你家有矿啊,这俩月就是你家有猪场啊”;三是贴近场合气氛,比如 “stand-up comedy” 相对更好笑一些;四是符合受众认知,比如有些老外的笑话就不太能 get 到点,再比如限于特定圈子的 “云栖大会上程序员呼兰吐槽产品经理”。总之,离受众越近越好笑。当然,笑话是沟通的一部分,沟通目标第一,大笑之余能达到沟通目标是最好的。

之前看过两遍刘淼的《笑话方法论》,效果相当不明显,现在看来,学习的过程中少了实践,少了持续的思考。或许应该每次遇到好笑的笑话,想想为什么好笑,同时自己是不是可以 “拿过来” 讲讲。

## 扩展阅读

1、书籍:格雷格・迪安《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2、视频: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去哪了
3、问答:有哪些没专业知识就 get 不到的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