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12月

我的2022年度书影音报告

## 书

《卡片笔记写作法》:重新理解阅读、思考、写作。

## 影

1、短视频
不管是抖音还是 B 站,优秀的博主比想象的多,需要自己去发现(主动搜索冷门关键词 + 系统推荐辅助),本想从抖音 “是 Ta 的铁粉” 博主中选出 TOP 3,看了下还是作罢,只能说如去年所讲,“收获了什么,脑海中沉淀了什么” 依旧是个问题,唯一的进步是自己也开始做抖音,从创作者视角,更加感慨持续输出的不易。

2、长视频
电影:《特工》,宏大叙事下不同阵营的两个个体的选择。
电视剧:《失踪第二季》,双线叙事,最难得的是对真相的坚持。
综艺:《再见爱人第二季》,本来 《90 婚介所 2022》 后短期内不想再看恋综了,结果被打脸,欢迎来到成年人的感情世界,观察团和弹幕的观点输出也很强。

3、直播
2022 LPL 夏季 JDG 夺冠系列赛,戏剧感十足。

## 音

1、音乐
歌曲:康姆士 COM’Z《狼狽》,“你说的都对”。
歌手:Fine 乐团,“那就让情绪决定”。

2、播客
播客:潘乱《乱翻书》,互联网老炮聊天局,从业人员值得关注。

## 其他

1、商品
源氏木语的床:床本身没什么,想说的是其自带的感应夜灯,自此卧室很少开灯,这才是智能家居。有床的同学或许可以试试米家夜灯。

2、应用
flomo,年初从 EverMemo 转过来的,是更好的想法记录工具。

## P.s.

1、动态:即刻搜索 “# 即友 2022 精神食谱”。
2、往年推荐:2021 年度书影音报告

电商系列之购物车

## 概况

购物车的出现源自线下超市,主要场景是节假日集中采购食品日用品,对用户而言,如果要买较多的东西,提购物篮不够,对超市而言,希望用户一次买更多的东西。购物车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方案,既提升了用户体验,也提升了客单价。

## 要不要

回归需求,是买卖,但各有各的情况,具体而言:一是需求端,一次买多件不同商品的需求强烈且高频,否则多一个购物车页,多一步操作,因此叮咚买菜有购物车,美团外卖最初没有跨店购物车现在有弱化的购物车,做机票酒店业务的携程没有购物车(当然会员商城等业务有自己的购物车)。京东 App 端商品详情页早期只有 “加入购物车” 按钮,后来增加了 “立即购买”。二是供给端要相对稳定,因此美团早期没有购物车。三是产品形态,因此拼团起家的拼多多早期没有购物车。

之后随着供给的稳定以及业务的多元化,美团的美食、外卖、买菜等模块有了自己的购物车,拼多多也有了购物车,不管是之前 “商品收藏” 页支持合并付款,还是现在多多买菜、跨店满返专区等活动页直接显示 “购物车” 按钮,亦或是商品详情页加购时支持 “一次选多款”。简言之,在当前业务场景下,用户有批量结算需求,就有购物车,但未必以 “购物车” 的形式出现。

## 如何设计

基于不同角色的价值诉求,可有如下功能:

1、用户:批量结算
批量结算是购物车的核心功能,同时相比于线下超市的要不要袋子,线上多了一些业务场景,比如运费,所以有凑单免运费功能(非绝对,比如作为电商行业后来者的拼多多直接全场包邮),再比如满减等促销活动,所以有凑单享优惠功能。

2、用户:商品暂存
很多人将购物车当商品暂存、对比的场所,尤其随着电商平台促销的常态化,不着急买的商品往往先加购物车放着,等大促时再下单,与此同时,能起到同样作用的收藏夹反而很少看。说到收藏夹,2021 年 1 月盒马才上线商品收藏功能,此时距离盒马 1.0 版上线已经过去 5 年时间,叮咚买菜也是在 2021 年 4 月才上线收藏功能。

3、平台:促活跃、交易
以京东购物车部分功能为例,顺带附上第一次使用时的感受:
– “比加入时降 x.x 元”,降价提示 // 惊艳
– “仅剩 x 件”,库存吃紧提醒 // 不错
– “去凑单”// 不错
– “领券结算”// 惊艳
– “砸京蛋”,定向发券 // 不错
– “换促销”,支持修改促销方式 // 不错

4、平台:促履约
2020 年双 11 很多人发现淘宝、京东 “秒收货”,其实是之前加购的商品(尤其是预购商品)被提前送到了附近的仓库甚至是配送站。

5、商家:促交易、供给
提供数据反馈,加购率反映商品的受欢迎程度,方便商家搞促销、补货。

## 扩展阅读

1、文章:拼多多为什么不做购物车
2、播客:我在抖音电商做大促
3、视频:说一下对电商购物车功能的理解

产品推荐之flomo

## 概况

flomo 是什么?flomo=flow+memo,中文名是浮墨笔记。不过要想真正了解一款产品,首先,关注其背后的理念,这块可以参考 《flomo 的缘起》;其次,看用户反馈,因为你不知道用户会怎样使用产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亲自用一阵子,有些时候只有真正用过才能理解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 flomo 强调自己是思维工具,而且不是 Craft、Evernote。

在我这边,flomo 就是一款更好的想法记录工具,推荐给脑子里想法多且乱的人。flomo 的核心功能是带主题的记录和回顾,在个人信息管理流程中,flomo 属于最早的一环,部分内容后续会作为素材进入 Ulysses,flomo 取代的是 EverMemo 的角色,EverMemo 是 @少楠老师 早期的作品。

2020 年就注册了 flomo,但迟迟没有使用,因为个人笔记主要存在 Evernote,flomo 并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但当时的情况是 EverMemo 也没有很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已经发现多次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丢失一些想法。今年春节期间试了下 flomo 的导出功能,觉得后续再粘贴到 Evernote 也还行,于是用了起来,现在已接近 “日活应用”,最近也将 flomo 选为我的年度推荐应用。

## 设计

产品设计角度,只用标签来组织内容,flomo 非首创,更早的是 Vesper(支持一级标签,已于 2016 年 9 月下架)和 Bear(支持多级标签,1.5 版推出自定义标签图标功能并于 2018 年 11 月进入中国市场)。至于回顾,Anki 做得更早,当然在笔记产品中支持回顾 flomo 是个人认知范围内的第一个。讲这些不是指责 flomo,毕竟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能完全原创的功能点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借鉴,同时这一两个功能也不构成 flomo 的全部,而恰恰相反,想强调 flomo 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之前为什么没转移到 Vesper 和 Bear?Vesper 是没有解决迁移成本问题,别幻想用户是小白,我已经在用其他产品了。Bear 没看出和 Evernote 的差别,当然也是因为我没有 Markdown 需求。相比而言,flomo 解决的是更细分场景的问题,而且做得比较好的是持续和用户分享怎么用这款工具(包括对标签的理解)以及一些创新性使用方式,通过运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基于需求,再往深一层思考:首先,我们为何记录,除了备忘,还有其他哪些目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说:“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换句话说,记录是思考的脚手架。其次,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和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的区别是?文字也许不是最直观(尤其面对 “程序性知识”)最有温度的,但却是最方便检索的,可待后用。

在个人想法记录方面,flomo 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少楠老师 在《flomo 的源起》中提到:“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记录想法,而非整理文档。所以我们把整个产品分为两个大阶段 —— 也许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降低输入摩擦,提高输入动机。建立回顾体系,协助整理归纳”。太多的笔记产品做复杂了,把路走窄了,设计者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都想解决,很容易什么都解决不好。

## 使用

### 摘录记录

摘录是别人的好想法,记录是自己的想法。摘录是非原创,记录是原创(相对)。摘录是摘抄,记录是批注。摘录是划线,记录是写想法。摘录的会更多,因为群体智慧胜于个人,但记录的重要性远胜于摘录。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所说:“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

我们需要摘录,除了方便后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会消失的,已经发现早期博文中部分引用链接已失效(404)。摘录的是短内容(文字片段为主极少数图片),文章继续用 Pocket 和 Evernote Web Clipper。在各家 App 都自带收藏功能的当下,摘录哪些东西?一是暂不支持收藏的,如抖音、B 站的优质评论,二是特别经典的内容,挑出来摘录的同时也在 App 内收藏下原动态。

### 标签管理

flomo 通过标签来组织内容,很多同学一开始会不太习惯,因为我们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分类。关于两者的区别,@爱飞的鱼 在 《谈谈笔记的标签与分类》 中讲得挺好。补充一点,知乎早期只支持将内容收藏到单一收藏夹(当时比较痛苦)而非现在的多个收藏夹,换句话说,知乎的收藏夹从分类变成了标签。前段使用 WordPress 时发现它竟然支持将某一篇文章挂在多个分类下,其他看似分类实为标签的产品还有 B 站,总的来说使用标签管理内容是更科学的方式。如果你是微博、即刻的重度用户,相信会很快适应这点,我们可以将使用 flomo 理解为发带话题的私密微博、带圈子的私密动态,#hashtag 不是为了扩散,而是方便回顾。

关于标签创建,首先,跟人生规划相关,可以参考 @Abby 的 《如何构建知识管理标签》。其次,与全网其他产品的使用也有关联,比如 Microsoft To Do 的任务列表、小红书的专辑、知乎抖音 B 站的收藏夹、Ulysses 的组、Evernote 的笔记本、博客的分类等。最后,标签是动态的,会随认知的变化、使用效果的监测持续调整。

这里分享下个人当前在用的标签(百度网盘),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输入输出,二是基础分类,三是是否待办。主体是输入输出,因为非单纯记录想法,之后还要整理输出。比如给某条笔记打上 “摘录 + 生活 / 穿搭 + ToDo” 三个标签,意指网上摘录的某段话属于穿搭方面,待后续进一步处理。当然日常时间管理还是以 Microsoft To Do 为主,flomo 中加 ToDo 标签的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是辅助。

关于标签的使用,首先,添加未必那么严格,看当下脑海中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比如暂时没想到就用 “摘录” 而非严格的 “摘录 + xx” 等多个标签,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来内容本体。其次,控制数量,只有某类内容很重要时才新建标签,否则先挂在父标签下。比如最近觉得有必要记录和朋友聊天后的收获,于是增加了 “摘录 / 交流” 标签。这块有点类似使用小红书和抖音,非必要不创建新专辑、新收藏夹。

### 回顾整理

没有回顾整理过的笔记是没有价值的笔记,不要把 flomo 当信息垃圾桶(想想家中柜子里的纸质笔记本和 Evernote),而是一个信息案板、思考场所,使用 flomo 的时间中,整理应该不输于记录的。为什么强调整理?这涉及我们记笔记的初衷,肯定不是为记而记,而是为了后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思路整理、输出分享。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 @Abby 为什么坚持 “笔记数量不超过 500 条”

具体操作方面,未付费时手动回顾(想到时搜索 + 定期查看带 ToDo 标签的笔记,完成后删除标签乃至笔记),付费后被动回顾(添加 iPhone 小组件,负一屏和桌面各一个,虽然不一定看)。

## P.s.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flomo,推荐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是 flomo 理念的重要来源。个人非常欣赏的 flomo 使用方式包括 @CarrieL 的每日复盘(#daily reflection),已经进行了快三年。

当然在 flomo 诞生之前 @CarrieL 用的其他工具,这也再次说明工具只是手段。前些天在 《重来》 上看到一句话:“人们总忍不住要执着于工具,而不关注要用这些工具去做的事情”,这点尤其适用于笔记产品,部分同学花在工具选择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使用。如果你当前在信息记录方面存在痛苦,试试 flomo,如果你当前有成熟的信息(知识)管理流程,依然推荐你试试 flomo,因为有些产品就是做得更好,这一类产品还包括博客写作软件 Ulysses、小商品购物 App 拼多多等。

至于是否付费,不用太着急,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包括借助产品内的 “奖励计划” 体验下 PRO 会员。就我而言,截至目前,还没有什么功能让我觉得付费付得特别值的。“图片存储空间”,因为本就专注于文字记录,免费的 500M 足够。“每日回顾”,通过 App 的推送消息暂不支持 iPhone,桌面小组件平时看得少,同时下班后不太开微信,最终就用不太上。至于最打动我付费的 “随机漫步” 功能,实为提取笔记中的关键词(未在已有标签内)给你看,笔记数没到一定量级,看不出效果,这个量级个人估计是 1000 条。总之结合自己的需求来,为爱打赏也是 OK 的。

最后,如果你计划注册 flomo,可以通过我的邀请链接进行,目前 flomo 有奖励计划:“好友通过邀请链接注册成功,赠你(发起邀请者)7 天 PRO 会员(最多 49 天),好友也获赠 28 天 PRO 会员,好友首次购买 PRO 会员,赠你 60 天 PRO 会员”,谢谢。

## 扩展阅读

1、文章:个人知识管理之 flomoflomo 记录一年后的变化
2、播客:聊聊记笔记flomo 背后的工程师在想什么
3、视频:基金经理解读 flomo 背后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