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2年10月

如何省钱2022

前段写了篇《如何购物》,考虑读者核心需求,详细聊聊如何省钱。

## 概念

省钱 = 高 ROI = 收益 / 成本,收益是下单某个商品给我们带来的物质&精神满足,成本是付出的时间、金钱等。不要单纯因为价格买一件东西,结果最后丢在一边吃灰因为发现不合适,也不要为了省几块钱而付出过多的时间找券、抢红包。

## 买对的

都知道要买对的,那如何判断呢?一是商品质量 + 售后服务,品牌货优先、平台自营&官方旗舰店优先、一手交易优先。二是匹配度,总体而言,一分货一分钱,结合自身需求,未必要买那么好的。比如戴森吸尘器、吹风机当然是颜值实力兼具的产品,但如果你天天不着家,也没啥头发,那就不太需要,最多买个平替足够了。

关于需求,平时遇到好物推荐,先加购物车,不着急下单,让子弹飞一会儿。年轻时买过很多最终或过期,或没用过几次现在挂闲鱼也卖不了几个钱的东西,其中有因为冲动,有被品牌的光环吸引,也有被推荐者影响。如今算是成熟一点,更加克制,更能做到 “不由商品来定义自我”。说来定义我们的从来不是商品,而是我们对商品的选择。

## 省时间

时间就是金钱,具体操作包括:一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群众的经验,换句话说,熟悉的商品,根据历史订单复购。不熟悉的,便宜的参考销量排行,贵的知乎搜索测评。二是提前计划,平时有想买的就加购物车,避免最后看到大家买买买,觉得没有参与感,各种临时下单。三是精简购物渠道,比如叮咚买菜、京东、网易严选优先,同时下单时尽量设置同一天集中收货。

## 省点钱

核心是换位思考,从商家、平台的角度思考问题,既然搞活动,肯定是希望消费者参与的,只是他们的目标是交易完成(GMV),我们的目标是交易 + 使用,过后才能判断是否买得值。因此,先搞清自己的需求,然后顺势而为,达成双赢。

### 活动计划

促销活动就是那个势,那么商家、平台会在什么时候搞促销呢?商家在刚入驻平台时,在想推新品、清库存时。平台这边,首先,会有年度活动计划,包括节假日、周年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618 和双 11。其次,平台会在推广新产品、新功能时搞活动,比如京东这两年在推的京东特价版,美团这两个月在推的省钱月卡。此外,对于单个用户,平台还会在购物的各个节点进行干预,比如针对首单、加购物车迟迟未下单、首次绑卡、从我的订单中复购等场景赠送福利,该用就用。

考虑我们时间精力有限,推荐方案:一是着急需要的立即下单,能稍微等等的节假日下单,能再等等的 618、双 11 下单,每上下半年各大购一次。二是打开京东等常用 App 的推送,避免错过活动通知。三是活动期间,通过官方、知乎等渠道了解具体活动计划,同时如果不想错过可能的抽奖活动,设置待办任务,定时去做就好。

### 优惠种类

平台、店铺商品优惠:平台和商家会为了获取和转化用户开展促销活动,发放优惠券、红包。同时,近两年各大电商平台都学起了拼多多,纷纷推出省钱月卡,对于有集中性购物需求的人是合算的,可以先买卡再下单。之所以有前提是因为感觉都跟拼多多学坏了,券不是一次性下发的,需要手动领,同时一天只能领一张,而且有可能商品还不满足使用条件。话说最早接触这种付费券包类产品是 18 年左右购买京东白条的支付券包,后来也买过滴滴的打车券包,那时候还没这么多套路的。

运费:现在很多 App 的付费会员每月会送运费券(如京东 PLUS 会员)或免运费名额(如叮咚买菜绿卡会员)。当然,最厉害的是拼多多,全平台基本免运费。

虚拟资产:积分(京豆、淘金币等)、红包、礼品卡(京东 E 卡、天猫超市享淘卡等),积分一般通过签到、下单等获得,红包多为大促前参加官方活动获得,至于预付卡,平台有时会有充值优惠,同时有些公司也会当作员工福利发放。

支付优惠:平台会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手机厂商(如 Apple Pay)、银联(云闪付)、各大银行定期开展优惠活动,关注官方信息通知渠道即可,包括购物 App 的收银台、银行的微信公众号&短信等。

### 会员权益

2015 年京东在国内率先推出付费会员体系,之后各大电商平台纷纷跟进,会员权益主要是专享价和专享券,只要是平台的重度用户,开通会员大概率是划算的。关于付费会员的购买:一是提前设置日历提醒,参加平台在周年庆、618、双 11 期间搞的续费活动;二是即刻、微博搜 “出某某会员” 或者直接上闲鱼看看(选择最新发布),因为近年来各平台流行搞联合会员,催生部分转让需求;三是淘宝、拼多多、京东搜 “某某会员”,总有人有低价供给渠道。

### 价格保护

根据官方定义:“价格保护是指您在京东购物后,如同一商品出现降价,您可以提交价格保护申请,京东将依据政策赠送您与差额部分等值的款项或京券、京豆”。2021 年京东一键价保功能上线,相比之前,现在点击一次,近期所有订单全部查询一遍,真的变成动动手指的事。推荐大家买完后,进入 “我的 – 客户服务” 一键价保,大促期间每天操作一次,ROI 比抽奖、领红包可高多了。另外这两天看新闻,阿里今年 618 前夕也上线了价保功能,淘宝用户可以试下。

### 购物返利

关注官方返利渠道(一淘 App、拼多多品牌黑卡小程序、京粉 App),200 元以上的商品可以看下。

### 渠道比价

2021 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美团等进行反垄断处罚后,商家可以到任意平台开店,所以正常来说,商品在各个平台的价格是差不多的,有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平台补贴、会员权益和渠道活动,因此高价商品可以看下其他渠道的价格,否则还是京东自营优先。至于京东上的价格变化,可以通过慢慢买查看历史价格走势。

## P.s.

总的来说,按需购物,顺势而为。前面这些省钱方案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价格歧视,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尤其是拼多多,虽然个人很欣赏拼多多的产品能力,但算上找商品以及做各种任务所花的时间,ROI 是低的。其次,线下吃喝玩乐一样的思路,先沟通好去哪吃,随后看看点评上有无优惠、新兴的抖音渠道有无团购,结账时再问问老板有无其他优惠。最后,比省钱更重要的是开源,比开源更重要的是搞清楚我们和物品、他人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

## 扩展阅读

1、问答:有哪些比较好的购物准则好的消费观是怎样的1&2
2、文章:我的省钱笔记消费的基本

如何购物Lite版

前段写了篇《如何购物》,考虑操作性,推出一个精简版本。

## 买什么

即刻:看看 “#即友的回购之选”。
知乎:搜索 “某某推荐”,当然需要鉴别软广。

## 怎么买

哪些渠道?
综合:淘宝、拼多多、京东(京东特价版、京喜)、网易严选、小米商城
垂直:优衣库、adidas、叮咚买菜、盒马、1 号会员店
二手:闲鱼、多抓鱼
新渠道:抖音、快手、美团
备注:均为个人下过单的渠道,同时官方旗舰店优先。

如何决策?
熟悉的,根据历史订单复购。
不熟悉的,便宜的参考销量排行,贵的知乎搜索测评。

如何省钱?
最主要的是按需购物,可提前加购物车,减少冲动购物。
买之前,下单省钱卡(优惠券券包),先买券,再下单。
买完后,京东订单进入 “客户服务” 一键价格保护,大促期间每天操作一次。

如何读书2022

两年前写过《如何读书 Pro 版》,基于新认知产生的缘故,再次聊聊如何读书。

## 为什么

宏观层面,如@培根 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微观层面,读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疑问,相比于百度、知乎给的答案,书籍的内容更加系统。当然,读小说娱乐下也是可以的,只是更多时候需要功利、刻意一些。

## 读什么

长期来看,人生有限,读不了多少本,短期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读什么一定要精挑细选,尽量确保读的是好书。

首先,内容层面,应是与自己当前困惑相关的,这样读起来效果更好,也可以理解为@Andy Lee 说的 “最近发展区中的书籍”。其次质量层面,一是读者评价,其中书友的评价权重更高,然后才是其他人的评价。二是市场反应,再版次数越多越好,销量是实力的体现,同时新版内容也可能有所更新。

关于书,有两点加分项:一是是国外教材,相比国内教材,前者更加准确、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当然也还是有些门槛的,比如读《心理学与生活》直到第二遍才达到 aha moment。二是有参考文献、书目章节,这块教材基本都有,部分非教材也有,比如近期看完的《亲密关系》《卡片笔记写作法》,虽有凑页数之嫌,但重在证明内容有根据。

另外很容易被忽略的是读过的书,经过自己检验的好书值得再读,包括重看当时的读书笔记。书不在读的多少,在于消化了多少。在我这边,评分≥四星且笔记数≥100 的都值得再看看,事实也证明,确实常读常新。

至于形式,还是之前聊过的“电子书优先同时微信读书优先”,最主要的好处,一是支持搜索,微信读书除了能搜索全书,还能搜索笔记,这有助于我们对一些疑问点再次找寻答案;二是有更多其他书友的想法,部分想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内容,部分想法能引起共鸣,顺带激励我们把书读完。

## 怎么读

### 前期

尤其对于非小说类,可以先看看豆瓣、微信读书的书评,了解内容框架,然后再细读,当然豆瓣的评分相比其他平台会略显极端,这是由产品的用户群决定的,可以关注其中有建设性的内容比如打分理由和一些延展性内容比如和同主题书籍的对比。当然重要的是去读,他人的评论更多的是辅助,未必和我们实际体验一致。

### 中期

现在看书时越来越习惯 “读时划线、看写想法”,包括纸质书,也是为了强迫自己思考,甚至说,有些时候只有划线、写想法时,我才在思考。关于思考是什么,《心理学与生活》在介绍 PQ4R 学习技巧时有提:“思考即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努力将这些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划线、写想法就是思考的外显行为。

书中的内容质量不一,读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包括按感兴趣的程度而非本来的章节顺序阅读、只读其中某部分而不是一定要读完整本书。如 @卡卡老师 所言:“读完不是目的,有时候读完甚至连手段都算不上,有些书是不值得读完的”。

再个比带着问题去读更进阶的是带着答案去读,看看作者的思路和自己哪里不一样,而不仅仅是理解其意思。读时看看其他书友的想法,尤其一些疑难之处,甚至回头去看看书评,看看其他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所谓主题阅读。而比带答案去读更进阶的是以写一篇文章、拍一个短视频,甚至以创作出比作者更好的内容为目标来读,这种以输出驱动输入的方式会让我们超越作者的语境,思考更多。

那如何坚持读下去呢?关注获得的每一点新知。亦如《卡片笔记写作法》所讲:“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 后期

读完后输出,包括写短评、文章、拍视频等,哪怕只是针对书中的某一句话,因为记在心里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我们收获的。为什么强调输出?因为越来越发现 “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输出的同时,如果特别感兴趣,还可以关注即刻、知乎等社交网络上的评论。

读书的目标是解惑,是理论指导生活,所以输出不是结束,还应该反复思考书中的内容,甚至阅读读书笔记、重读某些章节,所以读书也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各种操作顺序并不固定,所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