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PM之路

聊聊增长

## 概况

增长黑客这两年在国内比较流行,根据维基百科:Sean Ellis coined the term “growth hacker” in 2010. In the blog post, he defined a growth hacker as “a person whose true north is growth. Everything they do is scrutinized by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scalable growth.”

这两天重看 @Sean Ellis 的《增长黑客》,感想是:“新瓶装旧酒,就是数据化做事”,其中对用户流程的拆解,2012 年 @舒迅 在《产品经理必读的九步法》中有过论述,对数据的重视,大家之前做产品也是埋点看数据,量化效果,不断迭代。

关于增长,个人理解随着行业发展,一方面产品从纯信息层到交易层,从注重功能到用户体验到商业化,产品经理从一个人负责全部到细分为增长、策略、中台等是正常趋势,另一方面市场已成红海,流量成本变高,需要考虑相对低成本的获客方式,需要提前考虑变现。增长始终存在,只是之前不太强调这个词,现在变得更加重视,而增长黑客、AARRR 模型属于概念化、方法论化。回到产品层面,目标一直是用户量 up up,营收 up up。流程,具体到某个用户,也一直是来,用,再来,再用…… 其中有些关键节点需要关注同时整个流程需要持续优化。

## 方式

### 获客

互联网初期,供小于求,产品做出来就有人用,稍微注重点用户体验,好评如潮,随着来到 “下半场”,酒香也怕巷子深。鉴于应用市场马太效应严重,作为开发者,需要考虑基于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用户在哪,我们就在哪。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应用装得少,都是在微信上买衣服、点外卖、买电影票等,我自己则是支付宝重度用户,出门时多通过支付宝小程序使用各种共享充电宝,没有动力下载原生应用,因为不是高频需求。

以小米金融为例,借助支付宝不太现实,但内部流量还是可以利用下的。小米体系流量,常态的包括 MIUI(1.1 亿 +)、商城、有品、小爱音箱(0.7 亿 +)、社区等。其中 MIUI 系统钱包中集成热门产品,商城、有品收银台支持扫码支付,小爱音箱关键词对接,小米社区圈子运营都是可考虑的方案。除了常态流量,每年的 618、双 11、平台周年庆也是可运营的时间段,京东金融的 “金贴” 搞得不错,从 App Store 的排名变化、“京贴” 到 “金贴” 的产品升级可知一二,值得借鉴。

除了内部流量,小米金融的另一个优势是 MIUI 对小米手机用户的认知,可以圈出其中对理财、贷款、保险产品高感兴趣的用户,然后通过 MIUI 系统广告或短信等推荐小米金融,这种有针对性的推广相比其他渠道 ROI 应该会高不少。

获客方式中,有段时间特别流行社交裂变,也是被拼多多等带起来的,但这不是什么产品都能模仿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分享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相比短期刷屏的爆款,更应该关注那些长期被用户分享的产品,比如淘宝、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等。理财产品方面,即刻上多次看到富途、老虎等美股应用的收益截图,我是新用户,以后如果买美股很可能就下载它们,此类产品确实适合搞收益排行榜、收益 PK 等功能,能利用到用户的表现欲。

### 激活

PC 互联网后期社交网站(QQ、微博等)授权登录已经盛行,但只有第三方登录存在用户触达、服务稳定性等风险,因此大部分产品都会发展自己的帐户体系,就像拼多多现在在做的。移动互联网比较大的一个变化是手机号登录的兴起,输验证码即可注册登录,近两年国内运营商纷纷推出 “本机号码一键登录” 服务,连验证码都不用输了,具体可通过豆瓣、微博、抖音等应用体验。

作为金融类产品,基于监管要求往往需要实名绑卡后才能交易,对于交易流程较长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优惠券、红包等吸引用户克服困难完成首单,另一方面可通过其他功能先完成部分流程,比如支付宝的积分需实名认证后方可领取,再比如下发话费券,手机充值属于大众刚需高频产品,完成充值也就搞定了实名绑卡支付密码等的设置,之后再进行存贷产品交易就方便了。

作为小米金融,还有两个可借鉴对象:一是美团和美团外卖只要其中一款产品已登录,再登录另外一款时只需在应用内点同意即可,比微信那种跳出式授权登录更方便;二是苹果在 WWDC 2019 发布了“Sign in with Apple”服务,如果 MIUI 未来推出类似服务,部分小米金融用户的登录将更加便捷。

### 留存

留存率是产品价值的重要体现,很多产品名噪一时但最终昙花一现,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创造持续的价值或者说价值替代性高。产品价值是第一位的,运营、增长等只是锦上添花。比如余额宝,很多 80 后的理财启蒙产品,当时办公室都在谈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是我们 HR 说自己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余额宝收益(并没有多少钱),1 元起购、T+0 赎回、支持消费等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扩展了用户群)。再比如京东金融银行精选(银行 +),比较早和中小银行合作存款产品,卖得非常好,即使涉及 Ⅱ 类户操作步骤比买基金繁琐得多,核心原因是收益率高,那时也正值 P2P 市场整顿、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走低。

作为理财产品,需要持续考虑业务层面(收益、风险、流动性、起购金额等)和交易层面(操作步骤等)上的创新。作为理财平台,需要提供丰富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投资者不同层次的投资需求。现在各大平台上的金融产品趋于同质化,因此产品创新之余,还应该关注优质产品推荐、售后管理等需求,大部分用户都不是专业人士,下单时也并非完全的理性决策,很多时候就是跟着感觉买的。

金融类产品,支付宝是标杆。QuestMobile2020 移动互联网全景生态报告显示支付宝 2020 年 4 月月活接近 7 亿,真的厉害,要知道 2015 年下半年月活不到 3 亿的支付宝还在学微信搞社交,因为觉得支付不如社交大众高频。然而随着 2016 年蚂蚁森林、2017 年蚂蚁庄园、2018 年不断增加可用城市的乘车码、2020 年年初的健康码和消费券等,支付宝俨然已经和微信一样成为 “一个生活方式”。

支付宝的增长路径难以复制,但不断探索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思路值得借鉴,还有一个思路是假设某个用户活 100 岁,每天 24 小时,不同场景(时间、地点等)不同需求,我们的产品能覆盖其中多少个场景。换句话说,除了已有场景,如何覆盖更多的场景,让产品和社会、用户的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值得思考,比如疫情时期向用户提供贷款优惠减免、每月月初推送上月理财收益总结、每周五晚饭后推荐投资理财免费课程、下单小米手机后推荐碎屏险等。

### 变现

互联网产品的变现方式包括广告、电商、增值服务(会员)等。小米金融属于第二种,主要赚差价、提成,因此促成交易、提升交易量是核心任务。对于新用户,可通过赠券、红包、试用等降低首单门槛,对于老用户,可通过投资建议等召回,比如近期 A 股走势不错,推荐定投指数基金。

## 扩展阅读

1、文章:用户增长怎么做用户增长的实操经验总结漫谈会之增长
2、图书:岳建雄《我不是产品经理》杨瀚清《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聊聊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经理简单来说就是对整个产品负责的人,不管哪个环节上产品出了问题,都可以追究到产品经理的责任,这就要求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能力比较全面”(@杨潨渊),那产品经理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 宏观

1、通用
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思考)、个人管理(时间、精力、情绪等)
做事:问题解决能力、办公软件使用
做人:沟通能力(表达)
管理:方法沉淀、团队建设

2、专业
产品:产品、上下游合作方(商务、设计师、研发、测试、项目经理、运营等)领域知识
业务:行业知识(电商、金融等)

## 微观

1、前期规划:需求调研 & 方案设计
熟悉需求调研、管理等方式方法
熟悉 Web、iOS & 安卓、泛小程序等设计规范
熟悉 Office、XMind、Visio、Axure RP 等工具使用

2、中期落地: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跟进
需要责任心(意愿)、执行力(能力)

3、后期运营:数据 & 反馈收集
熟悉数据分析

## 扩展阅读

1、文章: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腾讯产品通道能力素质模型

聊聊产品经理的书单

产品经理的成长依赖于持续学习,曾经有过一些不成熟的行为:一是不愿看产品类书籍,觉得可以自己探索;二是收藏过很多书单,但没有后续。再回到问题本身:产品经理应该读哪些书?

## 我说

1、产品:个人成长之路产品经理之路
2、其他:心理学入门其他学科入门
在互联网之外,产品经理也应该是有趣的、生活丰富的人,因为产品解决的是问题,最终拼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BTW,我对自己建的书单有如下要求:一是都是自己看完了的;二是期望小而美不追求大而全;三是持续更新。

## TA说

1、产品:@iamsujie@KentZhu@两块方糖才够甜@酷拉皮卡
2、其他:@科学松鼠会
随着行业发展,产品类书籍变多,可以多关注几个同行,这样在豆瓣图书详情页能看到具体评分,大家都推荐的可以优先阅读。

## 扩展阅读

1、问答:产品经理的必读书目有哪些哪三本书是产品经理必读书

聊聊Evernote

## 概况

### 定义

Evernote 是什么,一方面要看 Evernote 本身,另一方面要看用户使用 Evernote 的方式,方式不同,效果不同,最终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Evernote 的产品结构是基于单条笔记(note)展开的,相对适合保存文字类内容(含部分图文、音频),过大的文件、格式小众的文件都不适合存入 Evernote,同时 Evernote 通过开放平台吸引了第三方开发者,进而通过第三方应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了文字类内容的记录、收集能力。

内容在 “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具体来源包括网站和应用,涉及微博、问答、新闻博客、音乐、播客、视频、直播等产品。

对于内容的保存,文字类的(包括自己写的和网页上的)主要存入 Evernote,即刻、微博、微信、知乎等应用里的内容主要通过产品内的收藏功能在线保存。图片的保存需求一般,主要下载到电脑本地或存入百度网盘,音频和视频主要通过网易云音乐、小宇宙、抖音、哔哩哔哩等应用在线收藏,小部分下载到电脑本地或存入百度网盘,Office、PDF 等文档主要存入电脑本地和百度网盘。总体而言,个人的所有内容资料 = 部分应用的 “收藏”+Evernote + 百度网盘 + 设备本地。

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眼中的 Evernote,那应该是:Evernote 早已不是单纯的笔记产品,而是提供笔记记录、文章收集、资料电子化、PDF 文档保存的综合性内容存储服务。

### 特点

1、一般的记录、写作能力

移动场景下,由于 Evernote 很早就支持全平台,因此当时主要通过它记录想法,但随着 Evernote 启动速度变慢,操作流程变长,已经懒得打开它进行记录,之后转用 EverMemo,哪怕有一段时间需要手动同步至 Evernote。

电脑场景下,记录想法、写文章早期主要通过 Evernote,因为相比 Microsoft Word,Evernote 编辑器界面简约且无需手动保存内容,但接触 Ulysses 后,才发现原来写作工具可以做得这么好,自此不在 Evernote 上写作,仅作备份。

2、强大的收集能力

Evernote 最大的优势是收集能力,一方面是印象笔记・剪藏真的强,既支持采集部分内容(选中文字 – 右键 – Evernote Web Clipper)、网页正文和整个页面,也支持一键保存 PDF 文档、邮件等,另一方面有赖于接口的开放,很多第三方应用支持内容一键存入 Evernote,无需选中复制粘贴那么麻烦。

3、较强的搜索能力

Evernote 的搜索支持 “关键词 @笔记本”、“关键词 @标签” 等,但仍有不足:一是不能区分原创和转载,想整理的主要是那些自己手动记录的笔记,目前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关键词进行过滤,但笔记数量有点多,很多时候效果一般;二是没有根据不同内容形式分类展示的功能,类似网易邮箱网页端的 “邮箱附件” 视图和微信收藏的分类查看,有助于更高效地找到目标内容,本身也是计算机擅长的。

4、一般的整理能力

笔记整理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只是躺在那里的一堆数据而已,和买书不看没有区别。整理笔记(大部分是文章)时一般先看,然后对部分内容可能会想写点什么,但 Evernote 一方面阅读体验不是很好,尤其是移动端,期待和电脑端的悦读插件那样搞个阅读模式,另一方面缺少批注功能,批注包括划重点和写想法,前者可以通过 “高亮显示”(仅支持电脑端)完成,后者缺乏相关功能,只能编辑原文,更期待的方式是想法和原文独立或者自动添加至原文底部。

5、较弱的分享、协作能力

提高分享能力,比如支持将笔记导出为图片,提高协作能力,Evernote / 印象笔记在这块始终有些缺失,至少用过石墨文档后,感觉比 Evernote 做得更好。

## 技巧

1、注册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是同一个产品的不同版本,但和 Microsoft 365 等产品不同,两者是两套帐户体系,数据相互独立,产品功能略有差异,具体情况参考官方简介@余知兮 的知乎回答。对于国内用户,相对推荐印象笔记,因为功能比 Evernote 多且本土化,同时高级帐户的价格比 Evernote 低还经常搞促销。由于产品的网页端、客户端都支持多帐户登录,因此 Evernote 用户登录时请认准 “Evernote International” 选项,印象笔记用户登录时请认准 “印象笔记” 选项。

2、输入

EverMemo 记录灵感,Scanbot 保存说明书等,印象笔记・悦读(官方已不再提供下载)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文章、PDF 文档,其中文章部分直接存入 Evernote,部分存入 Pocket 稍后读,读后再确定是否存入 Evernote,PDF 文档不是特别大的建议存入 Evernote,因为它的 OCR 搜索真的强。

关于记什么,备忘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回想给我自己带来比较大作用的笔记,包括:“回家必备”,一个物品清单,写明了需要带的东西;“煮 xx 汤”,写明了步骤,节省了时间和脑细胞,符合 “大脑应该优先用来思考而非记忆” 的原则。

3、整理

笔记本组包括生活、工作、学习等,笔记本是各种具体的主题非严格的科学分类。至于标签,包括写作计划中视情况添加 “To Do”,写作完成后改为 “Blog”(已发布到博客)和 “Moments”(已发布到微信朋友圈),放弃不写了的改为 “Archive” 等,这样在列表中就知道某条笔记的状态,非常方便。

Evernote 是笔记本 + 标签的索引结构,实际使用中,轻度用户可以忽略标签功能,重度用户也不建议搞得那么复杂,如果将笔记本和标签设计得过细,将影响记笔记的效率和热情,想法最重要的是先记下来,然后才是其他。BTW,使用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时,请取消勾选 “智能归档”,让文章不带标签地存入默认笔记本中即可,避免搞乱自己的笔记本和标签体系。

4、输出

Evernote 老用户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记笔记、保存文章?二是那些笔记、文章是否起了作用?作为我自己,除了前面提到的备忘场景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写博客带来的认知提升外,绝大部分笔记、文章没有带来多少价值,只是存下来了而已。

之前在《RSS 已死,内容永生》中写过:“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所得,同时相比知识管理,个人更愿意使用信息管理这个词…… 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用 Evernote 做知识管理
2、文章:再谈 Evernote 是什么如何理解笔记工具我的 Evernote 使用流程用了六年的 Evernote 是什么样子你是否把 Evernote 用成了百度网盘

聊聊笔记产品

## 现状

当前个人在用的笔记类产品包括:

– EverMemo:随时记录想法,“因为快速,同时 EverMemo 可以和 Evernote 绑定,能同步到 Evernote”。

– Scanbot:保存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也是因为 Evernote 的 OCR 搜索效果非常好。

– 备忘录:“和 iPhone 同步迅速,很适合当草稿箱,iPhone 上记录,Mac 上编辑或粘贴到 Ulysses 继续”。

– 锤子便签:“手机中保留锤子便签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Paper:“默认启动界面是一张白纸,很适合当临时记录站”,当然 Evernote Mac 版也支持点击菜单栏图标进行快速记录,但相比 Paper 还是差点意思。

– Ulysses:写作利器,现在文章基本上都是在 Ulysses 写完,最后导出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Ulysses 的好,那就是在写作细节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经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就比 Evernote 好很多。

– Evernote:“第二大脑”,以上产品涉及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至 Evernote。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使用 Evernote 10 年(重度使用 9 年,付费 4 年),笔记总数超 10000 条(大部分是通过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的文章)。

当然严格地说,一是还应该包括如下想法记录工具:MindNode、XMind,整理思路,Microsoft Visio,整理业务、产品流程,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写正式文档如 PRD 等;二是第二大脑 = Evernote + 百度网盘,倒不是说 Evernote 和百度网盘做得多好(特指好到付费后觉得特别值或特别愿意付费),而是综合来看是当前最好的,某种程度有点像现在的 iPhone,虽然还在用且可能会继续用下去,但它在屏幕、续航充电、部分摄影场景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 “华 OV 米”。

## 选择

笔记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随时随地的记录收集、极速搜索和整理分享。其中记录方面,支持各种场景各种设备,比如瞬时的一些想法,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可能会再也想不起来,比如文章收集,有些文章不保存下来,以后可能会没机会,尤其随着时间流逝,资讯网站、独立博客逐渐 404 化。

Evernote 在某些场景下并不是一个好产品,但其早期建立的开放平台吸引了很多第三方开发者,涌现出 EverMemo、Scanbot 等优秀应用,这些应用反过来增加了 Evernote 的竞争力。回想这些年引发过讨论的个人笔记类产品:Alternote,被誉为最美第三方 Evernote 客户端,放弃的原因是无法全量同步 Evernote 笔记,可能是因为我的笔记数量有点多。MWeb,惊艳过也使用过一阵,但接触 Ulysses 后不再考虑同类产品。Bear,从未真正深入使用过,因为没有胜过 Evernote 很多,不足以让我将数据迁移过来。至于新晋小花 Notion、Roam Research,观望状态,对于笔记类产品,服务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易用性等其他。

选择工具要看个人需求和资源情况。如果是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各品牌手机自带的记事本功能简单,也能备份到云端,足够使用。如果是长期写作,推荐 Ulysses,理由不再赘述。如果是写日记,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且支持备份至 Evernote 的产品。如果是分享,锤子便签视觉美观,曾在微博流行一时,美篇对图文支持友好,曾看到高中老师在朋友圈分享过。如果是办公协作,石墨文档还不错,评论功能挺好用的。如果是企业 wiki,语雀可能还不错。

## 未来

根据个人观察,真正长期高频记笔记的是少数人,要想有更大发展,需要迈入更广泛的记录存储服务领域。Evernote 曾经号称要做用户的 “第二大脑”,当时也有被这个口号触动到,只是人类大脑存储的是想法,想法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而到现在为止,Evernote 仍然只支持存储其中一部分内容。

某种程度上,Evernote 团队近几年有些停滞不前,包括至今仍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印象笔记(Evernote 国内版)团队独立出来后给出的答案是在现有产品中增加清单、思维导图、桌面便签和 “超级笔记” 等功能,但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体验比不上 Microsoft To Do、MindNode、Paper、Notion 等独立应用,另一方面让产品变得臃肿,影响了原有的记笔记体验。

产品都有边界,笔记产品的边界在于笔记只能承载部分内容形式,将完整的清单、思维导图等塞进笔记产品在概念层面就有点难理解。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产品升级为 Everdrive(或 Evercloud),将清单、思维导图等功能独立出去,和 Evernote 并列为上层应用,同时 Everdrive 里的各种内容形式可以互相链接,支持全局搜索,相当于一个 “私人互联网”。这样之前遇到的死活找不到某个法规条文文档(早期没有存入 Evernote)的情形,未来能直接通过搜索找到。

前两天看到前 EverMemo 开发者 @少楠 Plidezus 老师的即刻动态:“昨天印象笔记新的超级笔记炸开锅,唱衰 notion 或者鄙视印象的都有。更新到测试版看了下,以为是王者归来,结果… 感觉是青铜残废。本来我还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防止用户流失的妙招,结果却是让产品复杂 + 功能残缺的半成品…… 我曾是印象笔记的忠实用户,也基于他们的 api 开发过 evermemo。所以真不是无脑黑,而是看到这样堆叠功能,试图用一些交互来掩盖底层结构的老化,然后响亮的宣传,实在是觉得,让人有些失望吧。更别说莫名的协作体验了。那个曾经收购 clearly,skitch,以小公司之力建立起丰富的第三方 marketplace 的十三岁的大象,已经沉睡过去了了吧。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思维老了吧…”。

相信能代表很多老用户的看法,其他怎么说呢,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变化依旧很大,但记录存储的需求没有变,一些之前没有被很好地满足的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正在被新产品满足,一些仍然还没有。

聊聊问题解决之道

## 背景

某一视角而言,生活就是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呢?有的,之前看《你的灯亮着吗》收获良多,现在该书内容基础上补充优化如下:

## 定义

1、谁遇到了问题,是不是问题

首先,搞清楚谁遇到了问题,同时 “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很多时候除了问题遭遇者本人,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满意,比如同事转过来一个 TA 朋友遇到的产品 bug。

微观视角下,“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但最好从各相关方视角分析一遍,因为每个相关方关注的点都不一样,甚至对于某些相关方,目前发生的根本不算问题。具体分析中,放低自我,避免先入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做产品需要同理心。

其次,核实情况查明原因,《理解需求》中提过:“如果是 bug,请先核实真实性,之前就遇到过用户反馈身份验证失败,但实际是自己输错了密码,TA 以为自己输的是对的。如果是建议,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和市场检验,我们可以按 “角色 – 场景 – 任务” 的方式去思考,即谁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一步步解决的,有可能放到具体场景中后会发现这是一个伪需求,无需满足。”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别把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收到的需求并不是问题,而是运营、商务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只是基于解决方案去讨论,很可能失去提出更好尤其是更系统解决方案的机会。

2、谁是制造者,谁是解决者

问题的制造者多是我们自己,而且多是解决之前的问题时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的新的问题,当然谁制造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至于解决者,工作中需要主动性,自己也可以是解决者,但某些情况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时 “一个人眼中的罪行在另外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美德”,解决者无法中立,只能平衡。

## 分析

1、要不要解决

从宏观视角看与目标的关联性,如果关联性较低,暂缓解决,因为还有更重要(有助于拉近与长短期目标间距离)的事情要做。有些问题重要,答案却未必重要,还有些问题不解决它反而更好。

2、何时解决

问题的影响范围多大、程度多深,解决方案的 ROI 如何,《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中提过:“要做的有很多,每件事都有收益,也都有成本(含机会成本),就当前而言,要不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收益层面,现实中面临的往往是两难甚至多难选择,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正向收益和负向收益等,如何平衡。成本层面,时间、人力等,如何支持。”

## 解决

1、自己解决

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如果问题抽象难以下手,可以考虑操作性定义化、分解细化,查尔斯・F・凯特说:“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再个,思考方案时结构化思维,比如要提高产品的 DAU,从用户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拉新用户、促活老用户、召回流失用户,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满足更多需求,滴滴就从出租车做到了各种车。

认知层面,每种方案都有正负向影响,即可能带来新问题,但只要大问题在变小,复杂问题在变简单,就没问题。执行层面,很多时候,解决当前主要的问题即可,同时基于现有资源,部分问题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考虑临时方案。曾经收到运营提的提数需求,如果设计开发上线新的运营管理后台模块,开发测试资源不支持,因此协商后选择短期内:运营发提数邮件,研发协助手动提数。

对于结果,第一步,保证逻辑;第二步,超越逻辑,保证优雅。换句话说,服务对象觉得满意才是真的满意。早前滴滴爆出乘客安全问题,虽然滴滴在安全方面已经胜过出租车,但用户认为滴滴需要负责,那滴滴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不管是进一步提高司机准入门槛、与公安机关合作还是让乘客更直观地感知到滴滴的安全措施。

2、他人解决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比如工作中遇到对方响应问题消极,该发邮件抄送双方领导还得发。

## 扩展阅读

1、文章:如何解决问题
2、书籍:《决策思维》

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产品经理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需求,需求的来源有很多,包括用户侧、同事侧(上级、商务、产品、设计、研发、测试、运营等)和自己的调研等。

要做的有很多,每件事都有收益,也都有成本(含机会成本),就当前而言,要不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收益层面,现实中面临的往往是两难甚至多难选择,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正向收益和负向收益等,如何平衡。成本层面,时间、人力等,如何支持。

##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收益判断优先级并设计产品方案,需求按 P1、P2、P3 标记,P1 最优先,同时说明理由,写不清楚理由的需求不应该列入需求池中。

收益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用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多少用户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核心用户、非核心用户还是涉及多个核心用户群,正向影响、负向影响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滴滴前段调整了拼车价格策略,原来是拼成拼不成乘客端都是拼车价(低于快车价),现在是拼成拼车价拼不成快车价,乘客端体验是下降的,同时从《俞军产品方法论》“关于拼车价值分配问题的权衡” 一节中获知方案对司机端也有影响;二是对公司的影响如何,比如可能短期亏损但战略意义很大,美团在南京上海打车做得一般,也迟迟没有进入北京,但美团并没有关闭打车业务,之后还高价收购了摩拜单车,对于美团而言,满足用户的衣食住行需求才是目标,而收益的确认需要结合目标来进行。

就日常而言,问题(BUG)修复>新增功能>产品优化,但并不是说 BUG 在所有情况下都要第一时间解决,响应是必须的,但查明原因后还要评估,如果 BUG 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用户,同时现有开发计划很重要,那就考虑有没有临时或线下处理方案。产品优化需求一般会排到最后,因为既然是优化,说明原有功能是可用的,流程是能走通的,只是说体验可以做得更好。

## 评审阶段

评审阶段主要是根据实施成本再排序。跟研发测试(含设计、运营等)讨论产品方案,一是需求层面,对需求的判断有无问题,个人视角往往有局限,即使需求判断没有问题,团队成员也有了参与感,有利于后续实施,二是方案层面,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案,现有方案有没有漏洞,方案的实施成本如何,当然产品经理设计方案时也要根据经验将实施成本考虑进去。

某种程度,产品的设计研发上线过程也是一个产品,如何保证期间的用户体验良好,可以想想,提前考虑成本只是其中一点。对于技术问题,不清楚的先百度,然后再咨询研发,咨询研发时要考虑对方的时间,在不影响对方现有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之前就遇到过一个对产品经理要求比较高的研发同学,但他回复问题是非常专业的,也让我学到很多。

评审完成后,基本就确定了本期要做的需求,然后研发测试那边开发、准备测试用例,产品这边跟进的同时考虑下一期需求并设计方案,依此循环往复。对于需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 ROI 高的,包括短期 ROI,也包括长期 ROI。

## 扩展阅读

1、问答:产品经理如何分析和管理需求

理解需求2

之前在《理解需求》中聊了需求的特点和管理,这里聊下需求的分析和调研。

## 分析

需求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某些人遇到了某些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可以从 “5w1h” 的角度进行分析,即 who(用户)@when&where(场景)遇到了 what(问题),然后 how(怎么一步步解决的)&why(为什么)。

其中场景在移动时代更重要了,同时 why 包括 why 这样处理和 why 是我们,why 是我们又包括两方面:一是价值,@俞军 提出的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很好地概况了这点,当然该公式更适合 C 端产品;二是可持续性,以瑞幸咖啡为例,比如市场竞争,星巴克也搞起了咖啡外送同时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也很受欢迎,再比如成本管理,优惠券能发多久是可以衡量的。

## 调研

解决用户的问题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对问题认识越深,越有可能提出好的产品方案。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全方位的了解,了解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听其言,二是观其行。

### 听其言

1、用户反馈

反馈渠道包括产品内和产品外,产品内即系统自建渠道如官网、应用中的意见反馈功能,产品外包括用户在线上平台如百度贴吧、百度知道、App Store、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的以及通过商务、运营同事线下反馈过来的。对于用户的声音,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因为愿意发声的要么是问题真的严重,要么是真爱。

2、用户访谈

直接问能获取更多深层次信息。访谈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开放的心态,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很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多听听他们的理解和他们的使用习惯;二是批判性思维,包括区分事实和观点、确认事实等,确认事实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问足够具体、深入,同时最好有数据、截图等证明,因为有时候用户并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同时人的记忆也不完全可靠。

3、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和投放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建议学点统计学知识,有助于提高问卷调查的效果和效率。其中需要关注的点包括如何找到潜在目标用户、如何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如何设计题目以测试回答的真实性和提高问卷的完成率等。

### 观其行

1、亲身体验

自己是产品的重度用户是最理想的情况,这样对细节的理解会更深,同时可以持续记录自己在每个阶段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体验,但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都有这个机会,尤其对很多 B 端产品经理而言,此时我们可以采取线下轮岗等方式短期内成为自己产品的用户。亲身体验很重要,因为是第一手资料。

2、线下观察

对于 C 端产品,不管是平时观察亲戚朋友的使用,还是在地铁中观察陌生人的使用,都能获取一定量的信息,而对于 B 端产品,线下观察会相对困难一些,更多地需要考虑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研。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好处,一方面是能获取群体数据,让我们可以从整体层面看待用户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行为相比言语可信度和效力都更高。比如人人都在说要锻炼和学习,但 “身体是诚实的”,健身房年卡的消费次数、得到知乎付费课程的学习完成度、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使用时长等都能说明问题。当然光看数据也不够,因为数据反映的是结果(what),原因(why)还需要研究。当我们没有头绪时,可以考虑 “用户访谈”,如果说数据分析是 “最好” 的 “知其然”,那用户访谈就是 “最好” 的 “知其所以然”。BTW,理解和解读数据这事,需要本事,也需要良心。

聊聊身份认证

## 概念

身份认证,简单说就是证明你是 “你”,“本质是一个概率问题”,目的是 “确保操作(交易)是客户真实意愿的体现”。

## 分类

身份认证通常有三类要素:一是所知(Something only the user knows),比如密码、安全保护问题等;二是所有(Something only the user has),比如验证码、U 盾等;三是所是(Something only the user is),比如指纹、人脸、虹膜、掌纹、静脉等生理特征和键盘按键行为、鼠标移动轨迹、笔迹、指压、声纹等行为特征。

每类要素都有不足,所是采集、认证技术要求较高;所有容易丢失、被钓鱼;所知容易忘记、被破解。其中所是安全性最高,所知和所有要看具体情况,前段登录 Google 收到提醒:“我们不再支持通过安全问题访问帐号,建议您添加辅助电话号码或辅助邮箱地址,以便确保您的帐号安全无虞”,说明 Google 认为验证码比安全问题更安全,或许因为前者动态后者静态。

## 具体方式

1、密码

混合密码,开始于 PC 时代,最好是 8 位以上字母数字混合,百度、支付宝都是这么要求的,按其中最简单的组合来看,猜对概率是 1/(52×10^7)。

数字密码,银行卡密码多是 6 位数字,猜对概率是 1/1000000。2013 年 8 月上线的微信支付也使用 6 位数字作为支付密码。2014 年 1 月支付宝 8.0 版为从线上走向线下将支付密码由 PC 时代的长密码改为 6 位数字短密码。2015 年 9 月苹果发布 iOS 9,也将解锁密码由 4 位升级为 6 位。

手势密码,因为安卓手机而普及,后来金融类应用大都上线了手势密码辅助登录。手势密码一般要求至少连接 4 个不同的点(3024 种可能),同时连续输错 5 次即需要重置,猜对概率是 5/3024。2013 年支付宝出现过一个飞行模式下可重置手势密码的漏洞,侧面说明测试的重要性。

2、验证码

邮箱验证码,4-6 位字母或数字,PC 时代使用更多。短信验证码,4-6 位数字,移动时代逐渐流行,现在部分应用甚至已经主推短信验证码登录,都无需设置密码。是否采用该方案要看业务类型、产品的整体风控能力和赔付方案,如果能应对,就可以 “把简单留给用户,复杂留给自己”。

动态口令,6 位数字,有硬件设备如网易将军令、中银 e 令等,也有软件如 Google Authenticator、百度帐号管家、QQ 安全中心等。

3、业务数据

个性化且有趣,比如微信的联系人、支付宝的好友 + 淘宝收货地址 & 购买商品、京东的收货人姓名 + 地址等。至于猜对概率,以 2017 年支付宝熟人可改登录密码漏洞为例,正常情况下是 1/81,熟人情况下更高。由于有些人的好友未必有 9 个且未必是真实头像,方案的普遍性和验证效率也有欠缺。

4、指纹

2013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 5s,支持 Touch ID,同时宣称其误识率是 1/50000,再后来,华为、小米等厂商也上线了指纹功能。

5、人脸

2015 年 11 月支付宝 9.3 版上线刷脸登录,2017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 X,支持 Face ID,同时宣称其误识率是 1/1000000,再后来,华为、小米等厂商也上线了人脸功能。商用方面,支付宝蜻蜓、微信青蛙、银联商务蓝鲸等刷脸支付产品已进入线下(如味多美),暂未尝试,不过体验过火车站(如北京西站)的刷脸过站,识别速度和准确率还不错。

6、智能判断

比如支付宝风控系统对用户的行为特征包括设备、时间、位置、操作、消费习惯等进行建模,概率上判断是否是你。由于特征采集非用户侧发起,更多地用于风险判断,不直接用作身份认证。

## 产品设计

身份认证的方式在不断演变,不变的是根据不同操作风险程度采取不同认证方式的处理思路:低风险单因素认证,中风险双因素认证(2FA,比如 GoogleApple 的两步验证登录,一步密码,一步验证码),高风险多因素认证(MFA),需要注意的是流程中不要出现死循环。对于风险的判断,早期是人工,现在是风控系统智能判断,风险低认证就简单点,当然前提是合规且不影响用户的安全感。

合规层面,人行在 2015 年 12 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 43 号)提到:“支付机构可以组合选用下列三类要素,对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验证:(一)仅客户本人知悉的要素,如静态密码等;(二)仅客户本人持有并特有的,不可复制或者不可重复利用的要素,如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渠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密码等;(三)客户本人生理特征要素,如指纹等。”

安全感层面,之前讲过产品设计是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平衡,但严格说是安全感和便捷感的平衡,因为用户接受了才算。比如曾经修改支付宝登录密码,点击后相关选项后直接就让我设置新密码(可能是考虑用户在常用设备上操作),当时就慌了,因为流程太简单,担心别人也可以这么轻易地改掉我的密码,后来支付宝增加了页面加载提示 “正在检测安全…”,感觉就好多了。

产品设计为业务发展服务,2015 年支付宝 9.0 版从移动钱包转型为社交生活平台,为提高应用打开速度取消手势密码,结果被网友群槽,支付宝于是改为提供不启用、启动支付宝时启用、财富和我的页面启用三个选项供用户选择。不知道后续整体数据如何,但我自己经此过后没再用过手势密码。

支付宝一直是我的主力支付工具,使用频率高于京东支付、微信支付等,个人非常喜欢支付宝曾经的一句口号:“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当然我们也知道有句俄罗斯谚语:“Trust but Verify”。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看待支付宝可能出现的登录漏洞通过短信验证码验证身份是否安全解锁手势密码的正确姿势为什么银行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
2、文章:身份验证和识别 (ID&V) 的内涵和外延支付安全感的设计思考

聊聊二次放号

曾经接到过一个客诉:B 用户登录产品后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经了解,B 第一次使用我们的产品,通过短信验证码登录后发现用户信息是 A 的,很是担心,于是电话客服。通过对比 B 提供的手机号入网时间和该手机号对应帐号的注册时间,判断这是一个二次放号问题。运营商将不用的号码回收后重新投放市场本属正常,但可能带来如下问题:

## A用户

对于 A 用户,如果忘记登录密码,将无法直接登录。在产品侧,登录密码是必要的,对于某些产品甚至需要强制用户设置,因为短信验证码登录虽然方便,但受运营商网络环境、短信通道、手机不在身边等影响可能不能及时收到验证码。要找回(重置)登录密码,常见的验证身份方式包括短信验证码,而此时手机号已经属于 B,因此产品需要提供其他验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邮箱(前提是用户已绑定邮箱,可见引导用户完善信息的重要性)、业务信息、人工处理等。

如果 A 记得登录密码,但因为在异地或新设备上登录触发风控规则,需要二次验证(支付密码也是一种二次验证),二次验证不能仅依赖验证码,需要提供其他方式,因为 A 已经没有手机号的使用权。当 A 登录进去后,势必要修改手机号,而修改手机号流程中的验证身份方式也不能只有验证码。

## B用户

对于 B 用户,如果 A 已经提前改过手机号,不会有那么多问题,B 正常注册使用产品(同时不知道 A 的存在),但如果 A 没改,B 在注册时就会被提示已注册,此时有两种情况:

一是 B 明确知道自己没用过该产品,继续注册,注册完成后手机号自动和原帐号解除绑定,如果那个帐号只有手机号一种登录要素,A 后续将无法登录,有赖人工支持,因此产品最好支持邮箱 + 密码、用户名 + 密码等多种登录方式并引导用户完善相关信息。在 B 注册的过程中,产品侧还会做些限制,比如一个手机号 90 天内只允许被解绑 1 次,以应对恶意注册、羊毛党等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产品比如支付宝是不允许 B 用那个手机号再注册新帐号的(在 A 改完手机号之前),这个处理见仁见智。

二是 B 不太肯定,选了去登录,但因为不知道密码所以开始找回,通过短信验证身份后设置了新密码,登录后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对于此种情况,产品侧的问题在于没有增加二次验证,当我们发现有人在非常用环境(异地、新设备等)下找回某帐号的登录密码时需要加验其他信息。随着手机(含实名制)的普及,很多产品在密码登录之外也支持短信验证码登录,甚至主推验证码登录,此时也要保证触发二次验证,否则 B 用户还是会登录到 A 用户的帐号中,继而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

## P.s.

以上就是二次放号对 A 登录 B 注册的影响。二次放号是一个长期问题,即使运营商将号码回收信息持续同步给我们,也不能完全解决,因为我们不能保证通知到所有 “A 用户”,同时通知到的 “A 用户” 能及时修改手机号。作为消费者,没事别换号,如果因为一些原因确实需要换,那注销旧号码之前请将所有在用产品的帐号信息全部更新一遍,避免后续给自己带来可能的信息泄露风险以及信息更新障碍,不是所有产品的流程都是那么完善的。

## 扩展阅读

1、遭遇运营商二次放号怎么办
2、如何解决二次放号导致的帐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