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竞品?(续)

前两天在即刻上看到 @后厂村的刘飞 提了个问题:“TikTok 的竞品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所有吸收用户时间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快手、微博、知乎、今日头条、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得到、爱奇艺、英语流利说、微信、淘宝和王者荣耀”。

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个人经验,主要是发现近期如果看微信读书多了,刷抖音就少了,听播客、得到多了, 刷抖音也少了。需求满足层面,微信读书、播客、得到和抖音是有差异的,但确实存在竞争关系。后续再次思考后,更新结论如下:回归产品,作为设计者,我们利用资源做出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获取收入,凡是影响这件事的都是竞品。

## 资源

比如人才,知乎上看过一个关于大公司为什么长年招很多优秀毕业生的问题,有个回答提到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去别家公司做出好产品。比如原材料,豆浆和豆腐都消耗大豆,在大豆短缺时就会成为竞争对手。比如超市里有限的货架,谁卖得好谁就能占据热门位置。

## 用户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被其他应用消耗,就会影响对自家应用的使用。通过 iPhone 的 “屏幕使用时间” 统计发现,我自己基本稳定在每天 5-7h,一天 1/4 的时间在玩手机,挺夸张的,但这也差不多是我的极限,相信也是很多人的极限。尽管如此,还是有想挑战用户极限的人存在,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 曾直言该公司的竞争对手是睡眠

宏观层面,得到的罗振宇在 2016 年提出 “国民总时间” 概念,“假设中国有 10 亿网民,假设每天每人在互联网上花 5 个小时,我们一年全中国市场有的国民总时间只有 18250 个小时,这就是这个池子我们可以指望的总量”,“时间是一个战场”。事实的确如此,“QuestMobile2018 年度报告” 显示短视频行业(抖音快手等)成为 “时间黑洞”,超越在线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微信 QQ 等)的第二大行业,同时已经抢占了部分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间。

## 需求

满足同样需求的产品是竞品,但往往我们更需要注意潜在竞品。比如百度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在手机百度上做了信息流,今日头条哭了。阿里从线上零售到线下零售,开了盒马鲜生超市,小区附近的物美哭了。头条从图文到短视频、直播,做了火山、西瓜、抖音,秒拍和映客哭了。美团从吃喝玩乐到住行,做了电影、酒旅、外卖、打车,格瓦拉、携程、饿了么和滴滴哭了。

## 收入

影响收入获取的产品也是竞品,比如百度、淘宝、抖音快手和线下的分众,投广告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的预算是一定的,在你家投了,可能就不会在我家投了。

清楚谁是竞品,是防御的第一步,也是进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最后留个思考题:滴滴的护城河是什么?

谁是竞品?(续)》有一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谁是竞品?(完结篇) | Rethink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