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如何读书2022

两年前写过《如何读书 Pro 版》,基于新认知产生的缘故,再次聊聊如何读书。

## 为什么

宏观层面,如@培根 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微观层面,读书更多的是为了解决疑问,相比于百度、知乎给的答案,书籍的内容更加系统。当然,读小说娱乐下也是可以的,只是更多时候需要功利、刻意一些。

## 读什么

长期来看,人生有限,读不了多少本,短期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因此读什么一定要精挑细选,尽量确保读的是好书。

首先,内容层面,应是与自己当前困惑相关的,这样读起来效果更好,也可以理解为@Andy Lee 说的 “最近发展区中的书籍”。其次质量层面,一是读者评价,其中书友的评价权重更高,然后才是其他人的评价。二是市场反应,再版次数越多越好,销量是实力的体现,同时新版内容也可能有所更新。

关于书,有两点加分项:一是是国外教材,相比国内教材,前者更加准确、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当然也还是有些门槛的,比如读《心理学与生活》直到第二遍才达到 aha moment。二是有参考文献、书目章节,这块教材基本都有,部分非教材也有,比如近期看完的《亲密关系》《卡片笔记写作法》,虽有凑页数之嫌,但重在证明内容有根据。

另外很容易被忽略的是读过的书,经过自己检验的好书值得再读,包括重看当时的读书笔记。书不在读的多少,在于消化了多少。在我这边,评分≥四星且笔记数≥100 的都值得再看看,事实也证明,确实常读常新。

至于形式,还是之前聊过的“电子书优先同时微信读书优先”,最主要的好处,一是支持搜索,微信读书除了能搜索全书,还能搜索笔记,这有助于我们对一些疑问点再次找寻答案;二是有更多其他书友的想法,部分想法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内容,部分想法能引起共鸣,顺带激励我们把书读完。

## 怎么读

### 前期

尤其对于非小说类,可以先看看豆瓣、微信读书的书评,了解内容框架,然后再细读,当然豆瓣的评分相比其他平台会略显极端,这是由产品的用户群决定的,可以关注其中有建设性的内容比如打分理由和一些延展性内容比如和同主题书籍的对比。当然重要的是去读,他人的评论更多的是辅助,未必和我们实际体验一致。

### 中期

现在看书时越来越习惯 “读时划线、看写想法”,包括纸质书,也是为了强迫自己思考,甚至说,有些时候只有划线、写想法时,我才在思考。关于思考是什么,《心理学与生活》在介绍 PQ4R 学习技巧时有提:“思考即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努力将这些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划线、写想法就是思考的外显行为。

书中的内容质量不一,读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包括按感兴趣的程度而非本来的章节顺序阅读、只读其中某部分而不是一定要读完整本书。如 @卡卡老师 所言:“读完不是目的,有时候读完甚至连手段都算不上,有些书是不值得读完的”。

再个比带着问题去读更进阶的是带着答案去读,看看作者的思路和自己哪里不一样,而不仅仅是理解其意思。读时看看其他书友的想法,尤其一些疑难之处,甚至回头去看看书评,看看其他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所谓主题阅读。而比带答案去读更进阶的是以写一篇文章、拍一个短视频,甚至以创作出比作者更好的内容为目标来读,这种以输出驱动输入的方式会让我们超越作者的语境,思考更多。

那如何坚持读下去呢?关注获得的每一点新知。亦如《卡片笔记写作法》所讲:“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 后期

读完后输出,包括写短评、文章、拍视频等,哪怕只是针对书中的某一句话,因为记在心里的、运用到生活中的才是我们收获的。为什么强调输出?因为越来越发现 “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输出的同时,如果特别感兴趣,还可以关注即刻、知乎等社交网络上的评论。

读书的目标是解惑,是理论指导生活,所以输出不是结束,还应该反复思考书中的内容,甚至阅读读书笔记、重读某些章节,所以读书也不是一个线性过程,各种操作顺序并不固定,所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聊聊笔记产品2022

两年前写过《聊聊笔记产品》,基于工具精简和新认知产生的缘故,再次梳理下在用的笔记产品及其使用理由。

## 记录

flomo:随时记录想法,EverMemo 的升级版。个人最喜欢的是标签和热力图功能,前者方便后续查找,后者激励自己及时记录。说来很早就知道 flomo,但因为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 迟迟没有使用,当意识到很多零散的灵感、散乱的思绪因为没有及时记录而遗忘,同时年初研究后发现 flomo 支持数据导出且包含创建时间,可复制粘贴到 Evernote,尝试用了起来,现在接近日活用户。另外,丢失一些数据后的反思:重要的是记录,减轻大脑负担,重要的是整理,而非单纯存储。建议 flomo 后续增加撤销和重做功能,强化笔记修改能力。

Ulysses:写作利器,如果你有写作习惯,一定要试试。现在文章都是先在 Ulysses 写完,发布后再导出一份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优点,那就是针对写作的细节需求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最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比 Evernote 强至少一个档次。

白描:图片转文字,不管 App 版还是网页版都很好用。

SwiftScan(原 Scanbot):拍照保存纸质笔记、商品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Evernote 的搜索比较强大,支持 OCR)。

## 保存

Evernote:“第二大脑”,本文中其他产品记录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到这里(信息需要有一个集中存储的地方,早期 Evernote 推开放平台着实妙手)。至于网上的信息,网页端通过 Evernote Web Clipper 采集,移动端通过 flomo 手动摘录或各资讯 App 自带的收藏功能收藏。需要说明的是受 Ulysses、flomo 的影响,Evernote 的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之前在《聊聊 Evernote》中提到的 “一般的记录写作能力”、“一般的整理能力”、“较弱的分享协作能力” 方面,Evernote 这些年基本没啥进步,都有更好的替代品。

## 分享

锤子便签:保留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

微信:工作中通过微信收藏做临时记录和简单的内容同步。

金山文档:办公协作。

如何坚持做一件事?

## 背景

之前写过《聊聊行为》,后来还以其为基础在团队中做了以 “营销背后的心理学” 为主题的分享,然后前段看完 @BJ Fogg 的《福格行为模型》,结合自己持续在做的一些事情,突然想明白:如果我们能理解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那么我们自然能进行控制,不管是良好行为的塑造还是不良行为的规避,不管是让用户持续使用一款产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一件事。

## 答案

### 提示

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提醒自己,比如背单词,之前一般安排在下班后的地铁上或者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时,那段时间比较合适自己完成当天的任务。

比主动提示更进一步的是被动提示。比如减肥,体重秤放在阳台,一眼就能看到,有事没事测一下,视情况控制饮食。比如喝水,水杯放在桌边,视线可见,随手可拿。比如读书,近期在看的书放在桌边,微信读书放在首屏。比如学英语,营造一个充满英语元素的环境,经常刷抖音 B 站,就关注几个英语博主,经常看英超,会听听赛后采访,日常购物包装中涉及的英文单词,不懂的也会查下。

### 动机

不要高估自己的动机,学习本身是反人性的,如果不能意识到这点,对自己过于苛刻,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反而容易归因于自己不行,进而放弃。与此同时,动机也是可以调节的,比如各种应用中的签到获取积分、金币活动,我们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制定阶段性奖励计划,当做到了什么,就出去吃顿好的、买件衣服什么的。

除个人努力外,还可以借助他人的力量。回想背单词,带来最多效果的是不背单词官方搞的组队背单词活动,曾经一忙几天懒得背一分钟,但是加入小组,存在社会压力,更多的则是不想连累大家,而且后期自己都是组长,更有责任按时完成任务(金币奖励已没有太大吸引力),相当于增加了 M(动机),最终背了绝大部分单词。另外,可以结交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或加入相关群组,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也能提高做这件事的动机。总之找到能提高自己动机的点,然后做调整。

### 能力

首先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百度、知乎、抖音、B 站搜索,其次可以付费学习,不过更建议自己先尝试一段时间,确保是真的感兴趣后再考虑付费,避免因为不了解直接付费,然后做了一段时间发现没那么喜欢。

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因此更重要的是基于当前能力安排好任务。最近背 “朗文日常交流” 单词本时轻松多了,感觉非常好,因为单词更常见以及有些已经背过,给我的启发是要循序渐进,尤其在前期,做完比做好重要,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

### 决策

人是有限理性的,可以利用沉没成本等决策偏差。比如现在很多应用有数据统计功能(微信读书的读书时长、不背单词的学习词量 / 时长、flomo 的记录频次统计等),坚持一段时间后,不继续就可惜了,进而推动自己持续做下去。至于其他事情,也可以找有统计功能的 App,如果没有,那就手动记录学习进展、心得、过程中的成绩,一段时间后再看,应该能带来很大鼓励。

### 反馈

对行为结果持续跟进,进步时给予正反馈。比如读书,每读完一本,豆瓣上标记下或加入豆列,一段时间后,当看到豆列中的书已经这么多时,会有很大激励作用。另外,建议读与自己近期生活、工作相关的书,这样读完后,既可以在日常聊天中 “吹牛”,也可以在实际中运用到所读的内容,也能带来激励。简言之,多次可量化的短期正反馈将带来长期效果,整个过程像是一场游戏。

## P.s.

真正到后期不会觉得是在坚持做一件什么事,而是乐在其中。另外,如果想减少某种行为,请将上述动作反过来,比如减肥,可以少买吃的、将吃的放到抽屉里等。最后,以上仅为经验总结,关于行为,背后或许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欢迎交流。

## 扩展阅读

1、书籍:Adam Alter《欲罢不能》

聊聊思维方式之科学思维

## 背景

最早是前年年初,当时在思考思维方式相关内容,恰遇疫情,看到各路人士的反应,越发觉得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次先聊聊前半部分:科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 思考

### 基础

1、what、why、how

对应现在、过去和未来,也对应 @格里格 和 @津巴多 在《心理学与生活》中提到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典型案例是出门前发现天空乌云密布,可能下雨,考虑没法完全依赖滴滴,于是带把伞。

### 结构化

人的脑容量有限,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 @米勒 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 个项目,所以需要结构化,具体步骤是先搭架子,再填充内容。

1、MECE

MECE 源自麦肯锡,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说,不重不漏。具体思路如 @keeya 提到的包括时空、结构、逻辑等:时间,比如按时序、日周月年、阶段划分;空间,比如百度地图的室内地图、共享单车的区域运营、滴滴美团外卖的城市运营;结构,具象的成分如物理组成,抽象的要素如影响因素;逻辑,比如加减乘除数学运算。

### 逻辑性

1、相关和因果

很多事情相关但非因果,需要考虑:一是第三种因素导致两者产生关联,比如私立学校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个问题,是 M 导致 X 和 Y,即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孩子进入了私立学校,也让学习成绩更好,同时 X 导致 N,N 导致 Y,即私立学校带给孩子更强的自我期望,更强的自我期望让学习成绩更好。二是因果倒置、互为因果等。

因果的确认需要通过实验法,即控制其他条件,仅改变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同时进行统计检验,排除随机因素影响。@短史记 曾经写过:“例证(举例论证)、引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都是没有逻辑的。梁宁的产品思维 30 讲中就有很多引证、类比论证,这些是讲解概念的好方式,尤其和不了解背景的人沟通时,但不是论证因果的正确方式。

2、归纳和演绎

理论是归纳,实践是演绎。日常经验总结包括知乎问答、公众号文章、书籍是归纳,解决问题是演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归纳,同时到生活工作中去演绎。归纳不完全可信,17 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世界上第一只黑天鹅。演绎也不完全可信,因为每个理论都有其约束条件,当前场景可能就是那个例外,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毛主席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批判性

1、概率思维

人的认知是复杂的,行为是概率性的。只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判断、决策,同时日常沟通中,为了更容易理解,需要暂时忽略细节,使用绝对性话术,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无绝对。

2、事实和观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否部分事实。事实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存在视角、预期、立场等影响因素。关于视角,典型案例是不同学科训练带给我们不同的思维习惯,包括即使在心理学中,也会从精神分析、行为、人本、认知等学派对同一概念进行阐述。关于预期,存在 “观察者偏差”,我们总是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至于立场,看两集政论节目就知道嘉宾们都有选择性陈述。

事实很重要,动手解决问题前,先进行事实确认,必要时还要进行问题拆解,“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比如之前在 《问题解决三部曲之思路》 中提过的当数据出现问题时:“哪块可以从用户、来源、时间等方面细化;数据可以从和差积商等方面拆分,比如交易收入 = 用户数 * 付费率 * 客单价 * 复购、广告收入 = CPM*Ad load;至于问题,增高不及预期还是数据下降”。

### 创造性

1、逆向思维

有些因素会提高达到预期结果的概率,有些会降低,我们既可以增加正向影响因素,也可以减少负向影响因素,或者两者综合。比如投资,我们可以考虑做什么可以赚钱,也可以考虑做什么会亏钱,然后避开这些。另外,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降低预期,然后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2、水平思考

重在考虑更多可能性,然后通过结构化思维细化。比如工作中的头脑风暴,团队中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主打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想力。

### 系统性

把简单问题想复杂,把复杂问题想简单。

1、长期思维

我们想要搞清的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连问 5 个 why,源自 @大野耐一,了解过去、原因,主打深刻认识问题,从表象到本质;二是连问 5 个 so,预测未来、结果,主打判断事态可能的发展。

2、抽象具象思维

抽离出核心特征,比如对 BAT 主营业务的思考,抽象为人与信息、商品、人之间的连接,比如对滴滴、美团外卖业务的思考,抽象为 MEC 交通规划问题。当然光抽象不行,我们要解决的往往是具体问题,涉及用户场景、流程,都搞清楚才能解决好问题,否则容易纸上谈兵、不接地气。

3、宏观微观思维

一方面要有高度、大局观,不要执着于点而要点线面体全面考虑,另一方面也要清楚细节,要具体到个体操作层面。至于如何培养,工作中可以试着从直属领导、领导的领导的视角看问题。另外,多看历史书籍,站在历史的长河看当下。

## 行动

解决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有些时候理想态是明确的,比如处理客诉,更多时候理想态是模糊待明确的,比如产品下一步要怎么走、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

定义(含发现)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同时问题是源源不断的,时间精力有限,需要确定哪些是核心问题,哪些不是。很多时候,做好了问题的定义和分析,真正动手解决时就轻松了。

整个过程可以参考 PDCA 法则,该法则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 @休哈特 提出,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其中检查包括明确效果,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处理包括成功经验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及时总结。

### 定义

1、OKR

目标 – 关键结果,对于问题结构化的拆解很重要,大事变小才方便执行。

2、SMART 原则

由管理学大师 @德鲁克 提出,SMART 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相关(Relevant)和有明确截止期限(Time-based)。其中 S、M、T 是明确目标,A 和 R 是考虑现实因素。

### 分析

1、5W1H

基于人事物等要素展开思路,包括 who、when、where、what、why 和 how。比如分析产品,who@when&where how 使用 what,然后 why(why 这样,why 选你)。比如沟通,什么事情,背景(原因)是什么,谁可以处理,选择在什么时间、地点,通过哪些策略去沟通。5W1H 是拓展思路的一种方式,本身不 MECE。

2、PEST

作为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 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nological),这些是产品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企业控制,因此被戏称为 “有害物”。PEST 属于快速分析问题的套路,本身不 MECE。

### 解决

1、二八法则

重要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因此思考可以发散,但行动要收敛,先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资源有限。@闫泽华 在 《人人都该懂点产品思维》 中提过:“世界并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的,绝大多数事物都遵循二八法则,即 20% 的部分占据了 80% 的权重”,所以 MVP 可行。@王诗沐 也在 《幕后产品》 中提到 “要往重点思考”,并举了网易云音乐做音乐传播、短视频的思考作为例子。

2、ROI

关注收益和成本,ROI 低的不要搞。关于成本,除了正常的时间、精力、金钱外,还要考虑机会、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是某项决策可能损失的收益,典型案例是美国诗人 @弗罗斯特 的《未选择的路》:“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自然会错过另一条路的风景。沉没成本是过去决策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典型案例是没有未来的项目,及时放弃。

### 汇报

1、金字塔原理

结论先行,论据在后。

2、STAR 法则

STAR 即 Situation(背景是什么)、Task(怎么想的,如何明确任务)、Action(怎么做的,具体做了些什么)和 Result(做得怎么样,收获了什么)。

## 扩展阅读

1、问答:逆向思维是怎样的思维方式
2、文章:谈事实与观点的区分
3、书籍:李忠秋《结构思考力》Keith E. Stanovich《这才是心理学》Marshall B.Rosenberg《非暴力沟通》Donald C. Gause& Gerald M. Weinberg《你的灯亮着吗》王嘉陵《决策思维》

聊聊时间管理

## 理念

1、时间精力有限

时间方面,人生数十载,说短不短,说长不长,具体到每天,除去睡觉剩余 16 小时左右。精力方面,随着年纪的增加,将持续走下坡路,具体到每天,早晨最清醒(前提是睡眠充足),午休过后也还可以,但整体呈衰减趋势。

某种角度而言,时间并不是我们的,不管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时间都在不断往前走,所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无法管理时间,只能管理自己的行为(目标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进一步说,管理自己的注意力(行为的起点)。

2、好状态有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效时间点,有的上午状态更好,有的晚上状态更佳,高效的时间分配给重要的事。简单说,状态好时多做点,差时少做点,当然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在状态一般时,坚持做下去。

3、记忆力有限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短时记忆 7±2,同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是逐步忘记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需要及时记录。

4、事有轻重缓急

事情是不断的,安排好优先级,当然重要的是去做而不是过于纠结顺序。有些事做了才知道是否能成,因为认知在不断增加,有些事不做也知道能成,需要的是坚持,还有些事不太需要做了,因为社会分工,比如该叫外卖叫外卖。

5、凡事预则立

短期而言,早晨计划睡前总结是好的。长期而言,主动规划是好的,因为我们不是单纯做事,而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所以有人说做正确的事大于把事做正确。什么急做什么、被动地解决各种问题,那样辛苦忙碌但可能少有作为。

## 方法

1、清单
计划、执行、总结。

2、第二象限工作法
四象限法则是史蒂芬・科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该理论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划分为四个象限: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第一象限短期的立即去做,长期的通过处理好第二象限的工作走出,第二象限分解任务有计划地做,第三象限可以的话交给别人做,第四象限尽量少做。

3、番茄工作法
每学习工作 25 分钟休息 5 分钟(短暂停),每 4 个周期休息 15 分钟(长暂停)。具体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调整。

4、GTD
利用工具收集任务,大脑专注执行。收集很重要,一是避免忘记,二是避免占据大脑空间,不及时记录心里可能会一直想着那个事情。

## 技巧

1、减少干扰

首先,断舍离,不管家里还是工位,保持环境简单,物理环境会影响心理环境。其次,防打扰,现代人的打扰源主要来自手机:一是电话短信,@李笑来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提到:“从好多年前开始,就把自己的手机设定为静音状态,从不主动接电话而是每隔一两个小时查看一下电话,有必要的就打回去”;二是微信,日常关闭新消息通知(不影响音视频电话通知),定时查看,同时处理消息时推荐微信电脑版,打字更快;三是其他应用,绝大部分关闭通知,少部分 “隐式推送”(仅保留通知中心提醒),极少部分开启通知。

2、慢慢开始

首先,如果状态不好,可以先来点简单速成的任务,然后开始复杂的、核心的。其次,中途难免产生杂念或其他想法,如果是 2 分钟能搞定的任务,立即去做,超过 2 分钟,记下来晚点做。然后,不推荐 BGM、白噪音类产品,会消耗注意力。最后,学习工作会有一段辛苦期,但熬过那段时间后会非常清醒,甚至带有重生的感觉。

3、提高效率

首先,只做少数事。“世界并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的,绝大多数事物都遵循二八法则”。推荐学习 OKR,其中目标制定遵循 SMART 原则,尤其是 R(关联性),不要因为对现状的不满制定一个超高超远的目标,一口吃不成胖子。其次,只做计划中的事。很多时候,时间就是在自己跳出计划,被动地刷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中快速流逝的。再次,一次只做一件事。有句老话:“Work Hard,Play Hard”,别学没学好,玩没玩好。专注于当下,做好手头上的事才是王道,看剧看比赛也一样,既然决定看,那就一心一意地看,不要边看边刷手机同时还想着学习工作上的事。然后,劳逸结合。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休息一段时间,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任务穿插进行。休息时建议彻底地休息比如什么也不做、喝水上洗手间、溜达闲聊等,不建议进行刺激的活动比如刷抖音、看比赛,那会让大脑持续兴奋。最后,形成习惯。熟悉了就快了,后续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进入状态也快。

## 工具

1、清单:Microsoft To Do(iOS、macOS)

因为奇妙清单(Wunderlist )被关闭转移过来的,使用后反而有些惊喜,比如针对 “我的一天” 会智能推荐任务。如果只推荐一款时间管理应用,我会选择 Microsoft To Do,因为简单易用。相比而言,iPhone 自带的提醒事项不易用,早期版本的 Any.Do 不够全面,现在的 Any.Do 略显复杂。

清单是最基础的方式,在没有纸笔、手机等工具的年代,我们靠大脑记忆,然后执行。另外我会用微信作为清单辅助,对于近期待处理的事,将该聊天(对应具体的人或群)置顶,每天下班前清理一次,处理完后取消置顶。

2、日历:iPhone 日历、Calendars 5 、Fantastical(iOS)

暂时没有一款产品能完全满足个人需求,因此采取的是多个产品组合使用。iPhone 日历是主体,基于稳定性(Google 日历不科学上网会掉通知)和便捷性(可通过 Exchange 帐户同步公司邮箱中的会议日程)考虑。Calendars 5 作为第三方应用,承载所有日历(包括 iPhone 日历、Google 日历)的数据,基于易用性考虑,同时手机设置仅接收 Calendars 5 的通知。Fantastical 略特殊,仅在小组件中使用,方便查看近期概况。另外,也会在 Safari 浏览器中直接百度 “日历” 查看节假日。

关于清单(To Do)和日历的关系:一是清单更基础,早年没有用上 Google 日历、Doit.im 等产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太复杂,不是所有事都能一开始就想清楚起止时间的,也不是所有事都需要添加优先级的。好的产品应该是新人易上手,老用户的高级需求也能满足;二是清单最好能和日历同步,因为通过日历的形式查看日程安排更直观。遗憾的是 Microsoft To Do 不支持同步到日历,即使是微软自家的日历,要知道曾经的奇妙清单是支持被其他日历应用订阅的,这点暂时无解。

3、闹钟:时钟(iOS)、Just Focus(macOS)、健康助手(Windows)

闹钟设置起床、吃饭、睡觉、出门等强提醒,具体设置如下:0:00-7:00 就寝,12:00 午饭、13:30 午休结束、18:00 晚饭、23:00 准备睡觉;计时器设置临时提醒,同时也当番茄钟来用,使用计时器做番茄钟的好处是可以直接从控制中心打开,非常方便,个人习惯一次学习工作 45 分钟,休息 10 分钟。不过在电脑前,主要用 Just Focus,同时由于公司用的 Windows 电脑,没有找到合适的番茄钟产品,选择 360 安全卫士的 “健康助手” 插件替代,每 2 小时提醒一次自己起身离开工位。

4、统计:屏幕使用时间(iOS)

苹果设备内置功能,方便了解在各个应用上花了多少时间。如果花在新闻、社交、娱乐、购物应用上的时间过多,可以增加在阅读、写作应用上的时间。“屏幕使用时间” 支持多设备合并统计,但建议关闭 Mac 统计,因为那部分数据不准确。

## P.s.

理念是基础,方法、技巧是应用,工具是前三者的实物化,好的工具能提高效率,但只是辅助,如果深陷工具,将本末倒置。

## 扩展阅读

1、文章: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正确姿势
2、书籍:邹鑫《小强升职记》《只管去做》

如何背单词理论篇

两年时间,终于背完不背单词的 “日常生活”、“牛津词典核心” 和 “朗文日常交流” 单词本,整理下关于背单词的心得。

## 方法

记忆的核心是思考和复习,思考即深度加工,复习即查漏补缺,最终目标是听、看到单词时能立即想到意思,同时表达意思时也能立即想到、说出、写出该单词。

### 综合记忆

基于单词和已有知识综合记忆。对于单词,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是《语言本能》中提到的词语构成(来源)、发音规律,了解词根词缀派生、音变等;二是词意(英文解释)、相似词(同近义词形近词)、例句等。对于已有知识:一是结合个人现有知识进行记忆,比如 bump,碰撞,曾经有款应用叫 Bump,碰一碰传照片,后被 Google 收购,比如 strip,脱光衣服,国外有款支付产品叫 Stripe(本义是条纹),两者形近;二是收藏多次记错的单词,整理属于自己的易混词表。

至于谐音、图片等记忆法,不推荐,前者影响发音,后者有点舍近求远,因为最终目标是单词和意思的直接连接,当然作为补充方式是 OK 的。Anyway,效果至上,每个人情况不一样,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就好,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 学以致用

背不是目的,长期而言是为了用,因此日常涉及英文比如看到(电影电视剧商品路牌等)、想到什么都可以查下词典,做做笔记。比如地铁,北京叫 “Subway”,上海叫 “Metro”,背单词时还发现 YouTube 的 “Tube” 也有地铁之意,知乎后获知地铁的历史,知道了 “subway、metro、tube 、underground” 都可以指代地铁。

短期而言,制定各种小目标,比如基于日常使用,从日常生活词表开始背,比如基于考研,从考研词表开始背,后续考试通过也能极大地激励自己。

### 长期进行

坚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总有几件做得比较久的事(不算吃饭睡觉)。就我自己而言,读书是其一,微信读书时长至今已达 1000h+,看书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周末的某一天看好几个小时,当然也有时好几天一分钟不看。除了知识本身带来的激励外,微信读书的数据统计(读书时长)、社区(想法)、活动(读书小队)、排行榜、积分(会员卡天数)等功能也起了很大作用,简单说,多次可量化的短期正反馈带来了长期效果。同样的,背单词也可以借鉴微信读书的激励机制,基于目标定计划、设提醒、慢慢背,每达到一个阶段性目标都奖励下自己。

## 工具

1、不背单词
背、查单词,功能设计和个人理念比较接近,比如复习节奏的安排、年初终于新增的笔记功能等,当然其中带来最多效果的还是官方定期举办的组队背单词活动,有时一个人是不愿意背的。另外,不背单词的视觉设计也不错。

2、flomo、Ulysses
前者偶尔做做笔记,整理易混点,后者写文章,整理方法论,就像这篇。

## P.s.

好的方法、工具能提高效率,值得借鉴利用,但这并不能取代我们的动机和行动,在没有这些方法、工具的年代,也有人学好了英语。

## 扩展阅读

1、问答:高效背单词的方法
2、文章:不肯放弃治疗的英语学渣之路

如何购物?

## 买什么

需求角度,个人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确定的需求,比如衣食日用品,另一部分是高级的、不确定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事物,包括前几年说的消费升级,这方面知乎、小红书是重要信息获取渠道。另外,购物范围除了实物商品,还有虚拟商品,比如家政服务、App 会员。

## 怎么买

### 品牌

零售或者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客观的,一分钱一分货 / 服务,但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 4 消费时代》中提到随着社会发展,无品牌化、基本款化是趋势,如果认同该理念,那么推荐京东京造、网易严选、小米、优衣库,性价比高,同时除了官方渠道(京东、网易严选、小米商城 App),还可以关注下这些品牌在拼多多、抖音的官方店铺,有些东西有些时候会更便宜,但不必花太多时间。

### 渠道

线上首选京东自营,尤其贵的东西,需要考虑正品和售后,同时京东的选择成本、物流速度以及快递小哥送货上门的确定性都有优势。便宜的小东西看看拼多多(官方旗舰店优先),拼多多便宜的重要原因是物流慢,不管是发货速度还是快递速度。至于淘宝,自从 2021 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其进行反垄断处罚后,商家可以到其他平台开店,相比拼多多的优势进一步降低,同时 App 本身的易用性也已经落后拼多多、京东。至于抖音,有些东西更便宜是商家为了占领这个新的流量渠道,抖音的用户群相比淘宝、京东更下沉。当然也不要忽略线下社区便利店,最近就发现元气森林气泡水 4.5 元一瓶,比元气森林淘宝、京东、拼多多的官方店都要便宜。

对于普通白领,日常消费,效率方面,拼多多、淘宝<京东、网易严选<叮咚买菜、盒马,价格方面,正好反过来,因此如果是临时需求,那么叮咚买菜是最合适的,当需求可以固定下来后,到京东下单是更合适的,相当于批发。不推荐社区团购,因为时间、试错成本较高。至于服饰这类非标品类,越来越觉得去线下购买更好,避免不合适导致的退换货,还可以逛逛。至于图书,“新书到微信读书和京东上买,二手书到多抓鱼上买” 依旧是当下最佳选择。

### 时间

整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案:着急需要的立即下单,能稍微等等的加购物车在节假日下单,能再等等的 618、双 11 下单,每年上下半年各大购一次,尤其 3C 数码、图书等标品,618、双 11 相比其他时间真的便宜很多。

关于 618、双 11 的攻略,可以先通过官方、知乎等了解平台促销计划,然后按需购物。至于具体技巧:一是如果不想错过红包抽奖,设置待办提醒,定时去领就好,好处和坏处都是能领到几块钱;二是在京东下单时,如果不着急,延期收货,避开快递高峰期,货物完整性会更好。如果有支付优惠,先用银行卡优惠,数量有限,再用白条优惠;三是京东用户请到 “我的 – 客户服务” 里申请 “一键价格保护”,可重复申请,建议活动期间每天申请一次,ROI 比领红包抽奖可高多了。

### 决策

省时间的方式:一是重复购买,逐步明确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根据历史订单进行复购;二是提前计划,平时看好的东西先加购物车,然后其他时间该干嘛干嘛,减少冲动购物;三是排行榜,各大电商 App 近一两年推出的细分榜单功能值得使用,当然店铺内的销量排行也是重要参考;四是看测评,对于部分高价或低价但有直接竞品的商品,知乎搜索下怎么选,知乎的内容相比小红书决策性更强。

省钱的方式:一是顺势而为,平台推广新的产品功能,平台想推新品、清库存,商家刚入驻平台时,都会搞促销活动,基于自己的需求,该参加就参加;二是换位思考,对于用户,平台除了会在节假日、周年庆、618、双 11 搞活动,还会在我们购物的各个操作节点进行干预,比如针对首单、首次绑卡、加购物车迟迟不下单、下单后未及时支付等场景推送优惠券、红包,这些节点的权益该用就用。

## P.s.

最后再提下拼多多,如果是互联网从业者,强烈建议在拼多多上真正作为用户下几单。如果不是,那么少用拼多多,因为拼多多在通过各种小游戏、小手段(你运气最好重了最大的奖,优惠仅剩几分几秒过期等)引诱你去下单,消耗你的注意力。

XinJieFM vol.29 聊聊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体验

## 为什么加入互联网大厂?
Sensen:机缘巧合,所在公司被大厂收购。
Dz:职业发展。

## 在大厂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Sensen:有梦想不断被放大的感觉。
Dz:工作方面有更大的机会,生活方面是比较舒服的。

## 对面试者的要求?
Sensen:对行业的认知、过往的经历、内在的思维方式、做事的驱动力。

## 面试大厂时怎么谈薪资?
Sensen:先拿到合理的职级,然后适当地争取,其中 + 30% 是 HR 可以把握的。

## 如何进行人才机制的建设?
Sensen:招聘第一,其次才是后续发展。

##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Sensen:自信和友情。
Dz:心态变得淡定。

## 为什么离开?
Sensen:想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Dz:觉得是时候了。

## 如果能重来,还会怎么做?
Sensen:没有什么。
Dz:工作上可以更尽力一些。

## 心目中的理想大厂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Sensen:没有理想的公司,希望未来加入的组织有活力、社会价值。
Dz:业务角度持续发展,人才角度有优秀的人。

## 相关
1、心理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失,个体就用投射作用、升华作用、文饰作用、自居作用、压抑作用等行为方式来应付挫折,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P.s.
1、录制信息:2022 年 4 月 16 日 @BJ
2、播客地址:XinJieFM vol.29

我的背包中都有哪些产品(EDC)?

## 数码

1、iPhone 12 mini
满意,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去线下店体验下,之前写过购买的决策过程

2、AirPods 2
满意,真的方便,之前也写过个人的主要使用场景

3、Anker A1261611 移动电源和数据线
符合预期,实际用得不多,就上下班偶尔没电时用用。

4、YOGA Pro 13s(含电源适配器、转接头)
符合预期,买的时候就是图轻便,如果待机时间再长点就更好了。

## 其他

1、得宝迷你欧式印花手帕纸
符合预期,欧式印花满足了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如果软点就更好了。经常感冒的同学可以试试妮飘,真的超软。

2、京东京造日式超柔医用口罩
满意,真的超柔,不勒耳朵。

## P.s.

1、除了以上,日常携带的还有工牌、门禁卡等,不详述。另外,装这些产品的背包是 THULE Departer TDSB-113,使用结果满意,当然肩带再宽点就更好了。
2、关于 EDC,知乎上的回答看看就好,很多时候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同时最合适也只存在于理论层面,越到后面找到最合适的成本越高,基于自身需求,差不多就可以了,无需事事追究极致。

XinJieFM vol.28 聊聊职场心理学

## 为什么想聊职场心理学?
Sandy:一是从毕业到退休,职场的时间周期很长;
二是希望分享一些小的心理学技巧和方法。

## 印象深刻的职场心理学现象?
Sandy:第一任领导感知、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同事的受害者心理让自己活得很累,不确定时应该沟通一下。

## 心理学在向上向下管理中的体现?
Sandy:共情是基础,每个人都希望被听见、理解,多倾听并达成对方的目标。
每个人性格、行为方式都不一样,接受上司、团队成员的不完美。

## 如何判断职场 PUA?
Sandy:事情做错了时,是针对人做评价,还是针对事情。

## 如何面对职场情绪?
Sandy:不能因为别人的问题,这件事就不做了。如果影响到我们,说明我们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打败,此时我们更应该把事情做出结果。

## 如何处理关系?
Sandy: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坏情绪、感受、认知,接受别人,相信和任何人都能建立一致性的目标,然后做好分工,一步步达成目标。

## 如何达成目标?
Sandy:核心是更多的利他行为,同时技巧的掌握需要刻意练习。

## 相关
1、盖洛普 Q12 问卷:通过询问企业员工 12 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并帮助企业寻找最能干的部门经理和最差的部门经理。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一是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二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客观刺激物;三是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3、泛化:在心理学心理咨询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
4、情绪 ABC 理论: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belief)。

## P.s.
1、录制信息:2021 年 11 月 24 日 @BJ
2、播客地址:XinJieFM vol.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