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手机技巧

应用推荐之微信键盘

## 概况

微信键盘是微信出品的输入法,为什么要重新设计输入法这个略古典的工具型产品,官方说法是 “因为用户频繁投诉自己的聊天记录被窃取,出于保护用户隐私的目的,才决定自研并推出输入法”。不过个人并不是那么关心隐私,因为早就没啥隐私了,主要关注输入效率。经过大半年的体验,我对微信键盘的评价是 “Yes”。

## 设计

先说说我所期待的输入法:一是不卡,之前也用过第三方输入法,但总要过几秒才弹出键盘,包括切换输入法时也是,当然可能跟当时手机比较旧有一定关系,总之后来用回了 iOS 原生输入法;二是和原生输入法差异不要太大,照顾下已有使用习惯,降低迁移成本;三是基础输入效率要高,对于其他的不管是语音输入、表情包斗图,还是微信键盘 PR 的 “智能推荐书影音” 功能反而没那么在意。

以上几点微信键盘做得不错,第一,卡顿发生率,个人感觉 0.01% 以下,可接受;第二,界面和原生输入法差别不大,适应成本低;第三,首先可以明确感知到的是候选词准确率高于原生输入法,同时标点符号的输入便捷程度也高于原生输入法。其次说说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小功能:一是移动光标位置,经常在手机上写东西的同学会很需要,原生输入法是长按空格键然后左右滑动,而微信键盘优化为在任意按键区域左右滑动;二是 “手写找字” 出现的时机,直接出现在候选词选项中,非传统的某一固定操作路径;三是 “拼写检查” 也还可以,纠正 “的得地” 比较方便。

当然微信键盘也有可提升的点,比如设置里部分功能不知道具体指什么,有尝试对比后搞清楚的 “九宫格数字键盘”,开启后即使是 “全键盘拼音” 下,点击 “123” 也是切换到九宫格数字键盘,也有搜索后依然没搞清楚的 “按键气泡”,懂的同学请留言,另外大家也可以看看有没有你不知道具体所指的功能。

至于 iOS 原生输入法,也有自己的优点:一是隐私保护,Apple 在这块一直是值得称赞的;二是 “根据键入频率缩放触控热区,符合每一个用户的键入习惯”;三是滑动输入(Gboard 首创)。如果特别看重隐私,或者主要沟通场景是英文,那么原生输入法更合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最后聊聊输入法的未来,一是用户体验有无提升空间,肯定是有的,比如互联网时代出现的表情包,社交媒体兴起后出现的 @和 #,有变化就会有新需求;二是商业价值如何,对于以广告、电商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公司是比较合适的,因为广告和商品(在收货前)都是内容,而输入法能积累数据,进而有助于更精准的推荐。

## 使用

分享一些个人设置:
1、“输入方式选择” 改为仅添加 “九宫格拼音”。
2、“九宫格符号自定义”,“拼音侧边栏” 改为自己常用的标点符号。
3、开启 “键盘收起键”,方便关闭键盘。
4、关闭 “智能添加空格”,不习惯打字时中英文间直接空格。

分享一些使用技巧:
1、除了长按删除键再点击出现的 “上滑清空”,向左轻滑删除键也可快速删除文字。
2、除了点击换行键,长按发送键(当有时)也可换行。

以上聊的都是 iOS 端,其他端或暂时没有设备,或体验后感觉没有赶上现有解决方案。关于各端在用的输入法,过段时间详聊。

产品推荐之微信读书

## 概况

为什么是微信读书,因为微信读书是当前最好的读书 App。

关于读书,五年前做过相关 App 的测评,当时的结论是 “电子书优先同时微信读书优先”。现在看微信读书在当年稍稍落后的 “推荐”、“书库” 两块已有很大进步,前者随着书友的增加已经领先于其他家,考虑便捷性,整体和豆瓣读书齐平,“书库” 方面,微信读书也早已过关,“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自己感兴趣的才是重要的”,与此同时,微信读书支持订阅上架通知,后续也多次收到过通知。版权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基础,不是渠道 App 的核心竞争力,Kindle、Apple Music 之所以无法赢得国内市场是因为它们的综合体验不如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 & QQ 音乐。

## 设计

之前谈过 “一个读书应用最重要的是鼓励用户把书看完”(用户价值角度),现在来看依然如此,而微信读书在用户激励这块做得不错。

## 使用

1、连接豆瓣

豆瓣在书影推荐领域依然有优势,推荐 @搞即建的 开发的支持在豆瓣中显示微信读书可读状态的浏览器插件 “weReaDou”,唯一不足是存在部分显示 “在微信读书中可读” 但实际不可读的情况,个人理解相当于微信读书上架了库存为 0 的商品或没有将已售罄的商品及时下架,当然也不必过于沮丧,可以订阅上架通知。

2、充分搜索

之前在 《聊聊搜索》 中提过微信读书适合搜索 “所有书 & 某本书(within books)”,其实还有自己的笔记(划线 & 想法)。within 所有书,和在微信中搜索文章有点像,都是定向搜索,但书籍的内容更加系统且权威;within 某本书主要是看书过程中回顾查询;within 笔记,当做的笔记足够多时,可以看到某一主题在已有笔记(来自多本书)中的呈现,适合做问题研究。

3、共同阅读

建立书友关系,但不要将微信关系链直接导入微信读书,因为微信好友未必爱看书,同时对书的偏好未必一致,从 0 到 1 建立书友关系反而是最高效的。具体可以以文会友比如看到某个想法、书评,觉得不错,再看下作者的阅读记录,兴趣比较相似,就可以关注下,之前再持续调整。目前个人关注了大约 120 人,在推荐书和共同阅读(看笔记类似看弹幕)方面带来的体验增量非常不错。

4、听书助眠

微信读书内嵌了听书模块,语音朗读(TTS)的效果还可以,比早期版本有进步,当然也依然有进步空间。个人比较喜欢睡前倒计时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不过目前就发现这一本,如果大家有其他适合助眠的书,欢迎推荐。

5、获取福利

微信读书提供了多种福利,这里只提 ROI 高的:一是每周六开始的 “组队抽体验卡”,可以加入一些微信书友群(民间官方都有),然后周六早八点从微信读书小程序分享出来,小程序分享比 App 分享好的是卡片上有组队进度,方便后来者决策,同时还能设置接收组队成功通知;二是每周一开始的时长兑福利,完成阅读任务可兑体验卡或书币;三是每周二的 “翻一翻”,抽免费的电子书或书币,日历上设置好提醒,定期执行就行;四是每三周一次的 “读书小队”,达到一定阅读量可兑体验卡。BTW,获取福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借助获取福利推动自己养成阅读习惯。

6、聪明付费

微信读书的商业化这些年变化很大,一开始是单本付费(通过书币买断某本书),后来转为会员制(付费会员除部分网文外随便看),目前是两者并存的状态,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会员卡分为体验卡(原免费无限卡)和付费会员卡(原付费无限卡)。付费会员是行业趋势,平台要考虑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赠币从永不过期到有有效期同时非付费会员的权益越来越少。

关于个人付费,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再看,至于微信读书年卡什么时候最便宜,目前有两种:一是非付费会员可以使用 700 天体验卡 + 73 元开通/续费年卡(因此前面的福利兑换建议选择体验卡);二是每年读书日、618 等节假日期间会有年卡特惠活动,148 元/年是遇到过的最低价,可以直接冲。

产品推荐之Ulysses

## 概况

如果要用一句话定义 Ulysses,我会说:“最好的博客写作软件”,之所以加限定词 “博客”,是因为写小说、剧本可能会有其他特殊需求,但那块个人并没有涉及,所以不好如官方那样直接号称:“The Ultimate Writing App for Mac、iPad and iPhone”。

先说说个人喜欢的功能点:首推版本管理,很多时候需要反复修改文章,主要是文字的取舍,相比 Evernote 的 “笔记历史版本”,Ulysses 强至少一个量级,它不会记录所有版本,但重要的版本基本都在;其次,操作便捷性,除了可视化的按钮,Ulysses 对快捷键和手势的支持度也非常好,目前用得最多的是双指滑动切换 “文库 – 文稿 – 编辑器” 视图,多数时候仅保留编辑器,方便沉浸式写作。

再说下不足:一是 iOS 端隔段时间就要从零开始同步内容到本地,怀疑产品逻辑有问题;二是缺少文档信息功能,主要是有时想看下创建时间。期待后面有所优化。

在 Ulysses 之前,先后用过 WPS、Google Docs、Evernote(比 Office 简洁且早期没什么跨平台记录工具)和 MWeb(因 Markdown 而入坑但实际 Markdown 用得少)写博客,但用了一段时间 Ulysses 后,觉得 Ulysses 是更好的长文写作工具。如果是长期的内容写作者,推荐付费,当然可以先用上俩个月看看,毕竟年费将近 300 元,相比国内视频、购物 App 的会员费,不算便宜。

## 设计

在我看来,作为工具软件,产品设计者一定要是真正的用户,因为很多细节需求如果不是真正的用户,可能很难体会到。比如版本管理,之前其实没有想到这个功能对自己的意义会这么大,因为 Ulysses 这块做得足够好,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随时随地修改文章,如果改得不好,也可以在 macOS 端恢复(iOS 端缺少版本管理功能,仅支持撤销和重做,虽然这样也勉强够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无意中看到 App Store 上 Ulysses 的应用名称是 “Ulysses | 写作、笔记、日记、博客”,不知道是否要往这些方面发力。如开头所说,写作有很多细分场景,但总体而言需求与 “博客” 相对接近,而 “笔记”、“日记” 与 “博客” 差异较大,“笔记” 涉及文章采集(Evernote 是当前最佳)和想法记录(flomo 是当前最佳),“日记” 涉及模板同时要支持以日历视图展示日记(包含天气、心情、图文等),与 Ulysses 以分类组织文档(基于 Markdown,一种标记语言,它允许人们使用纯文本格式编写文档)有冲突,做独立的产品并对应新的付费计划岂不更好?

## 使用

实际经常使用的功能并不多,所以没有太多经验可分享,但有两点还蛮推荐的:一是通过关键字(标签)管理内容创作流程,“todo” 表示即将发布的文章,“done” 表示已发布的;二是 主题(皮肤),macOS 端在用 “Bywords”,黑白色系,耐看,iOS 端在用 “Tomorrow”,彩色调,好看。

产品推荐之flomo

## 概况

flomo 是什么?flomo=flow+memo,中文名是浮墨笔记。不过要想真正了解一款产品,首先,关注其背后的理念,这块可以参考 《flomo 的缘起》;其次,看用户反馈,因为你不知道用户会怎样使用产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最后,亲自用一阵子,有些时候只有真正用过才能理解一些东西,比如为什么 flomo 强调自己是思维工具,而且不是 Craft、Evernote。

在我这边,flomo 就是一款更好的想法记录工具,推荐给脑子里想法多且乱的人。flomo 的核心功能是带主题的记录和回顾,在个人信息管理流程中,flomo 属于最早的一环,部分内容后续会作为素材进入 Ulysses,flomo 取代的是 EverMemo 的角色,EverMemo 是 @少楠老师 早期的作品。

2020 年就注册了 flomo,但迟迟没有使用,因为个人笔记主要存在 Evernote,flomo 并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但当时的情况是 EverMemo 也没有很好地满足个人需求,已经发现多次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丢失一些想法。今年春节期间试了下 flomo 的导出功能,觉得后续再粘贴到 Evernote 也还行,于是用了起来,现在已接近 “日活应用”,最近也将 flomo 选为我的年度推荐应用。

## 设计

产品设计角度,只用标签来组织内容,flomo 非首创,更早的是 Vesper(支持一级标签,已于 2016 年 9 月下架)和 Bear(支持多级标签,1.5 版推出自定义标签图标功能并于 2018 年 11 月进入中国市场)。至于回顾,Anki 做得更早,当然在笔记产品中支持回顾 flomo 是个人认知范围内的第一个。讲这些不是指责 flomo,毕竟互联网发展到现在,能完全原创的功能点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借鉴,同时这一两个功能也不构成 flomo 的全部,而恰恰相反,想强调 flomo 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之前为什么没转移到 Vesper 和 Bear?Vesper 是没有解决迁移成本问题,别幻想用户是小白,我已经在用其他产品了。Bear 没看出和 Evernote 的差别,当然也是因为我没有 Markdown 需求。相比而言,flomo 解决的是更细分场景的问题,而且做得比较好的是持续和用户分享怎么用这款工具(包括对标签的理解)以及一些创新性使用方式,通过运营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

基于需求,再往深一层思考:首先,我们为何记录,除了备忘,还有其他哪些目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中说:“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换句话说,记录是思考的脚手架。其次,文字的作用是什么,和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的区别是?文字也许不是最直观(尤其面对 “程序性知识”)最有温度的,但却是最方便检索的,可待后用。

在个人想法记录方面,flomo 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少楠老师 在《flomo 的源起》中提到:“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记录想法,而非整理文档。所以我们把整个产品分为两个大阶段 —— 也许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降低输入摩擦,提高输入动机。建立回顾体系,协助整理归纳”。太多的笔记产品做复杂了,把路走窄了,设计者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都想解决,很容易什么都解决不好。

## 使用

### 摘录记录

摘录是别人的好想法,记录是自己的想法。摘录是非原创,记录是原创(相对)。摘录是摘抄,记录是批注。摘录是划线,记录是写想法。摘录的会更多,因为群体智慧胜于个人,但记录的重要性远胜于摘录。如《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所说:“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

我们需要摘录,除了方便后续使用,另一个原因是互联网上的信息是会消失的,已经发现早期博文中部分引用链接已失效(404)。摘录的是短内容(文字片段为主极少数图片),文章继续用 Pocket 和 Evernote Web Clipper。在各家 App 都自带收藏功能的当下,摘录哪些东西?一是暂不支持收藏的,如抖音、B 站的优质评论,二是特别经典的内容,挑出来摘录的同时也在 App 内收藏下原动态。

### 标签管理

flomo 通过标签来组织内容,很多同学一开始会不太习惯,因为我们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分类。关于两者的区别,@爱飞的鱼 在 《谈谈笔记的标签与分类》 中讲得挺好。补充一点,知乎早期只支持将内容收藏到单一收藏夹(当时比较痛苦)而非现在的多个收藏夹,换句话说,知乎的收藏夹从分类变成了标签。前段使用 WordPress 时发现它竟然支持将某一篇文章挂在多个分类下,其他看似分类实为标签的产品还有 B 站,总的来说使用标签管理内容是更科学的方式。如果你是微博、即刻的重度用户,相信会很快适应这点,我们可以将使用 flomo 理解为发带话题的私密微博、带圈子的私密动态,#hashtag 不是为了扩散,而是方便回顾。

关于标签创建,首先,跟人生规划相关,可以参考 @Abby 的 《如何构建知识管理标签》。其次,与全网其他产品的使用也有关联,比如 Microsoft To Do 的任务列表、小红书的专辑、知乎抖音 B 站的收藏夹、Ulysses 的组、Evernote 的笔记本、博客的分类等。最后,标签是动态的,会随认知的变化、使用效果的监测持续调整。

这里分享下个人当前在用的标签(百度网盘),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输入输出,二是基础分类,三是是否待办。主体是输入输出,因为非单纯记录想法,之后还要整理输出。比如给某条笔记打上 “摘录 + 生活 / 穿搭 + ToDo” 三个标签,意指网上摘录的某段话属于穿搭方面,待后续进一步处理。当然日常时间管理还是以 Microsoft To Do 为主,flomo 中加 ToDo 标签的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是辅助。

关于标签的使用,首先,添加未必那么严格,看当下脑海中的第一想法是什么,比如暂时没想到就用 “摘录” 而非严格的 “摘录 + xx” 等多个标签,更重要的是记录下来内容本体。其次,控制数量,只有某类内容很重要时才新建标签,否则先挂在父标签下。比如最近觉得有必要记录和朋友聊天后的收获,于是增加了 “摘录 / 交流” 标签。这块有点类似使用小红书和抖音,非必要不创建新专辑、新收藏夹。

### 回顾整理

没有回顾整理过的笔记是没有价值的笔记,不要把 flomo 当信息垃圾桶(想想家中柜子里的纸质笔记本和 Evernote),而是一个信息案板、思考场所,使用 flomo 的时间中,整理应该不输于记录的。为什么强调整理?这涉及我们记笔记的初衷,肯定不是为记而记,而是为了后续使用包括但不限于思路整理、输出分享。理解了这点,也就能理解 @Abby 为什么坚持 “笔记数量不超过 500 条”

具体操作方面,未付费时手动回顾(想到时搜索 + 定期查看带 ToDo 标签的笔记,完成后删除标签乃至笔记),付费后被动回顾(添加 iPhone 小组件,负一屏和桌面各一个,虽然不一定看)。

## P.s.

如果想更好地理解和使用 flomo,推荐阅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是 flomo 理念的重要来源。个人非常欣赏的 flomo 使用方式包括 @CarrieL 的每日复盘(#daily reflection),已经进行了快三年。

当然在 flomo 诞生之前 @CarrieL 用的其他工具,这也再次说明工具只是手段。前些天在 《重来》 上看到一句话:“人们总忍不住要执着于工具,而不关注要用这些工具去做的事情”,这点尤其适用于笔记产品,部分同学花在工具选择上的时间远远多于使用。如果你当前在信息记录方面存在痛苦,试试 flomo,如果你当前有成熟的信息(知识)管理流程,依然推荐你试试 flomo,因为有些产品就是做得更好,这一类产品还包括博客写作软件 Ulysses、小商品购物 App 拼多多等。

至于是否付费,不用太着急,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包括借助产品内的 “奖励计划” 体验下 PRO 会员。就我而言,截至目前,还没有什么功能让我觉得付费付得特别值的。“图片存储空间”,因为本就专注于文字记录,免费的 500M 足够。“每日回顾”,通过 App 的推送消息暂不支持 iPhone,桌面小组件平时看得少,同时下班后不太开微信,最终就用不太上。至于最打动我付费的 “随机漫步” 功能,实为提取笔记中的关键词(未在已有标签内)给你看,笔记数没到一定量级,看不出效果,这个量级个人估计是 1000 条。总之结合自己的需求来,为爱打赏也是 OK 的。

最后,如果你计划注册 flomo,可以通过我的邀请链接进行,目前 flomo 有奖励计划:“好友通过邀请链接注册成功,赠你(发起邀请者)7 天 PRO 会员(最多 49 天),好友也获赠 28 天 PRO 会员,好友首次购买 PRO 会员,赠你 60 天 PRO 会员”,谢谢。

## 扩展阅读

1、文章:个人知识管理之 flomoflomo 记录一年后的变化
2、播客:聊聊记笔记flomo 背后的工程师在想什么
3、视频:基金经理解读 flomo 背后的原理

那些付费的互联网服务2021

## 在用

1、生活 – 衣食住行
– 京东、网易严选,买食品、日用品,不用淘宝拼多多是因为选择太多,决策、机会成本高。
– 叮咚买菜,买水果、菜,算是一个京东本地生活版,期待京东花点时间把这块做起来。
– 高铁管家,春节十一抢火车票,另外,管家的功能设计是有细节的,就是推广会员有点烦人。

2、生活 – 吃喝玩乐
– 美团外卖,最初是因为有家店只有美团上有,后来就懒得换了,另外,月卡续费前往往有优惠。
– 腾讯视频、爱奇艺、迅雷长期续费,优酷、芒果 TV 因为特定节目间断购买。
– 爱奇艺体育会员,看曼联的比赛,过去的这些年,哪家公司握有英超版权就去哪家买。

3、学习
– Ulysses,最好的写作应用,对于爱写文章(且主力机是 Mac)的同学真心推荐,未来还会单写一篇博文推荐,聊聊那些让我心动的细节功能。
– Godaddy 域名、GegeHost 主机,发博客,其实也犹豫过,因为搜索带来的流量已经很少,但考虑数据的开放性以及多年习惯,就先续着了。
– 微信读书,最好的读书应用,续费是因为非付费会员书架只能添加 500 本书,有点麻烦,当然免费无限卡还是能用的,可以从 “阅读记录和订阅” 快速进入。

4、其他
– 百度网盘,间断购买,现在来看,最珍贵的是照片,其他资料什么的没那么重要,同时相比存储,更重要的是当下已掌握的知识和快速学习能力。

## 弃用

1、盒马,当时用是因为送货速度快,后来是因为自营商品,前段附近的门店关业了,只好改用其他家,不用每日优鲜是因为叮咚的前置仓比每日优鲜的近。
2、网易云音乐,之前买严选会员送的,因为是消费,所以比较谨慎,同时也是因为歌曲时长较短,没有像电视剧一样,能达到付费临界点。
3、Evernote,不再续费,因为发现其实可以不用高级帐户,平时仅用 Mac 端和 iOS 端,使用 Windows 电脑时有需要就用网页版。

## P.s.

1、关于会员购买技巧,一是可以在 618、双 11、黑五以及这些产品周年庆的时候关注下,往往会有优惠活动,包括联合会员;二是可以到闲鱼上看看。
2、近几年订阅模式逐渐兴盛,国外的软件如 Newton、Paste 等都从买断制转为订阅制,国内各家产品也纷纷上线付费会员。对于公司,订阅制是更好的,因为可以持续获取收入,尤其同质化竞争时,可通过会员提前锁定交易量,而对于用户,门槛更低更灵活,可以按需购买。付费是正常的商业规律,只是早期互联网的用户接受不了,所以大部分产品用户免费,商户收费或少部分用户收费,前者赚口碑引流,后者变现。最后如果不常用日历,推荐使用有数鸟管理自己的付费服务。

## 扩展阅读

1、文章:那些付费的互联网服务

iPhone 12 mini值得买吗?

## 背景

作为 iPhone 6 用户,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卡顿,比如微信启动要等一小段时间,扫一扫加好友时,扫码界面出来了,但是没反应,登录腾讯体育时第一次基本闪退,再比如支付宝扫码付款时也有点慢,打开懂球帝时第一次往往加载不出广告导致需要退出重新打开才能进入应用…… 再个,由于无法升级 iOS 14,未来不能使用的应用会越来越多,那么 iPhone 12 mini 是答案吗?

## 决策

从个人需求角度,看看 12 mini 怎么样。

1、快速
苹果的芯片和系统一直很强大,而且 12 系列都支持 5G。BTW,根据 iPhone 6 的情况判断,使用 5 年问题不大(每两年换一次电池)。

2、轻盈
尺寸和重量和 iPhone 6 差不多,由于准全面屏的引入,尺寸还略小于后者(131.5×64.2×7.4 vs 138.1×67.0×6.9),重量也只多几克(133 vs 129)。

3、续航
“音频播放都是最长可达 50 小时”,“视频播放最长可达 15 小时 vs 视频播放最长可达 11 小时”,比 6 稍好点,能接受。续航当然是越长越好,但受限于电池技术、苹果的产品规划等,我们只能被动地进行选择,考虑坐班,12 mini 还好。

4、其他
摄影方面,虽然近年来华为等异军突起,但苹果的综合实力一直是 TOP 级的。之前也看到帖子说很多杭州的电商公司拍模特用 iPhone,因为真实性(白平衡稳定)。信号方面,由于回归高通基带,比前两代 iPhone 强点。

云测评、拆箱测评和使用分享也看了些,剩余没什么需要特别关注的。最终,综合需求和产品决定就 12 mini。本计划元旦后下单避开第一波可能的硬件问题(比如掉漆),因为双 12 提前买好了配件,就一并把手机买了,结果发现切换应用时屏幕四个角 “漏光”(后续测试确认非硬件问题),于是退货,3 月份重新下单。

## 下单

iPhone 12 mini @Apple Store 官网,招行信用卡分 24 期免手续费。不过上市半年后的现在,京东下单更划算,因为到了降价周期,618 更是不错的购机时间点。

手机壳 @网易严选,在轻盈和个性化之间选了前者。快充充电器 @京东 Anker 自营店,保持家里的配件品牌统一。AirPods 2 配(有线)充电盒 @京东,比官网便宜 400 元(节假日下单)。耳机套 @京东,因为知乎推荐,事后证明是好看的。

## 实测

2 个月使用下来,满意,说明前期决策质量还行,不过花了很多时间,其实把握主要矛盾即可。BTW,根据知友观点,如果对轻盈没要求,对续航有要求,那么 12 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本人因为两者的价格差异也动摇过,但最终还是坚持初心

当 “将新手机恢复到备份版本,数据基本都在,应用也基本无需重新登录(微信等少数应用除外)”。放弃旧手机前,需要提前处理以下问题:一是移除旧手机上的交通卡,在 12 mini 中添加回 “北京交通卡”(由于申请得早,非最新的 “京津冀互联互通卡”);二是对着旧手机将设置、闹钟等应用中自定义的内容再设置一遍。

这次换手机前,还思考了另外一个问题:工具的作用,iPhone 究竟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结论是略有遗憾,虽然有利用 EverMemo、Ulysses 等应用进行文字创作,但影像方面没多少成果,这块有待在未来加强。

## 扩展阅读

1、问答:iPhone 能否用五年为什么许多摄影师喜欢使用 iPhone 拍摄12 mini 的用户谈使用感受12 mini 实际体验如何快充的原理快充选购攻略购买渠道选择及配件购买
2、视频:李楠和爱范儿眼中 12 的工业设计

聊聊iPhone小组件

## 概况

小组件(widgets)是什么?苹果官方的解释是:“借助小组件,您只需轻松一瞥就能及时了解来自喜爱的 App 的最新信息”。

小组件安卓系统早就有过,苹果做的小组件有什么不一样?@cyanogen 提到其中不好的方面,首要的一点是 “更弱的交互能力”,“在 iOS 14 之前,Apple 也不建议在小组件做复杂的交互,很多操作是被禁止的,例如列表滚动和文字输入。而在 iOS 14 的小组件里面,Apple 将这个限制推到了极限:几乎做不了交互”,这导致 “iOS 14 小组件就是信息展示加上链接导航的一些方块”。苹果的想法是 “Widgets are not mini-apps”,它期望产品差异化,但如果因此没有特别好的小组件出现,导致使用率低,相信未来放宽一些限制也不无可能。

在用户侧,小组件的价值是什么?以支付宝的扫码支付为例,将支付宝放在首屏,需要付款时打开应用,点击扫一扫即可,或者长按支付宝,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点击扫一扫,为什么还要用小组件?个人理解是特定场景下的快捷,给一些人提供多一种方式打开扫一扫,因为小组件可以放在任一一屏。

哪些产品适合开发小组件?一是工具类,比如日历、电池等,相当于一个简化版 app;二是泛内容类,值得高频查看的,比如微博、知乎等资讯应用的热榜;比如京东、美团外卖等交易应用的物流,实际近几年的产品迭代中它们已经逐步将物流信息外露,前者在我的,后者在首页右下角浮窗(美团在首页功能区下方);比如高铁管家的行程,快上车前需要多次确认车次信息,尤其晚点时。

## 推荐

基于个人习惯推荐如下:
1、豆瓣日历,单纯觉得好看。
2、屏幕使用时间,看看时间去哪儿了。
3、电池,偶尔查看 AirPods 电量。
4、Fantastical,日历,查看本月和今日计划。
5、Pin,文本分词,针对微博等不支持选中部分文字的应用。
6、快捷指令,针对微信、微博等应用在 Safari 中打开已复制的链接等。

总的来说,小组件比较适合对于自己而言不是那么常用的产品功能,或者短时间内特别常用,但每次打开应用需要点击 N 次到达目标页面的。

## 扩展阅读

1、问答:iOS 14 有哪些优秀的支持小组件的应用为什么很多存在的技术和设计一旦被 Apple 来做就会做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热度

如何备份iPhone数据2020

## 背景

早年用过不同系统的手机,当时手机厂商的云服务也不怎么完善,基于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最终个人数据分散在不同的泛网盘产品中,这些年也就一直这样着,并没有完全转用 iCloud。

## 内容

1、文字
想想有没有未同步到云端的,比如 EverMemo 需要自己手动同步,Evernote 的同步也需要确认下,可能开启了 “仅在 Wi-Fi 连接时同步” 导致本地还有未同步的数据。

2、照片
推荐百度网盘,“网盘大战” 后,百度网盘是仅存不多的硕果,现在也有会员模式,服务的稳定性不用太担心,当然产品细节层面还有提升空间。

3、视频
推荐百度网盘,视频备份需要开通 “会员”(不必要到 “超级会员” )。

4、通讯录
之前一直用的 QQ 同步助手,大厂的产品稳定且有网页端,整理起来相对方便。这次也同时备份到了 iCloud,这样在不同 iPhone 间同步更方便。至于通话记录和短信,QQ 同步助手不支持备份,应该是苹果的限制,通过 iCloud 存储同步即可(iCloud 设置中没有找到 “电话” 选项,但数据同步了)。

5、微信聊天记录
微信 Mac 版、PC 版均支持备份聊天记录。

6、其他
稍微关注下那些没有登录功能、未使用其登录功能、有缓存功能的应用。BTW,如果是安卓手机,还要关注下自己曾经保存在本地的文档。

## P.s.

前面是从内容视角(个人 & 社会)进行的分类,为避免遗漏,可从应用视角出发,一个个检查一遍,作为二次确认。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属于日常备份,同时如果没有和我一样的历史包袱,或许购买 iCloud 空间是相对轻松的选择。

如果是修手机前的备份(必要,之前换电池就导致手机挂了,但无需抹掉数据,维修工程师并不知道手机密码)或换新手机迁移数据前的备份,那么可忽略以上内容,直接通过 Mac(或 iTunes)备份所有,然后将新手机恢复到备份版本,数据基本都在(有发现不在的,但是小问题),应用也基本无需重新登录(微信等少数应用除外),体验相当丝滑。

具体备份步骤:打开 “访达 – 位置 – 点击手机” 进入设备管理界面(2019 年 macOS 升级至 Catalina 后,iTunes 被下架,当然 Windows 电脑还可以用 iTunes),选中 “将 iPhone 上所有的数据备份到此 Mac”,勾选 “加密本地备份” 设定密码(可选),点击 “立即备份”,然后等待结果即可。尝试了两次,手机里没了照片后速度更快了,耗时均在 30 分钟左右,期间 iPhone 状态栏会有旋转的图标表示备份进行中,备份完成后图标消失,Mac 设备管理界面显示 “上次备份到此 Mac:今天上午 xx:xx”。描述随着苹果的产品更新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步骤大差不差。BTW,苹果的设备管理一如既往的糙,搞个更明显的进度条,再在任务完成后显示对号不是更好吗?

如果是退货前的备份,备份后可能想要 “抹掉所有内容和设置”,那在抹掉数据前一定记得移除交通卡。目前的情况是旧设备移除交通卡后,新设备上才能重新添加回原交通卡,余额不变,如果直接抹掉旧设备,会比较麻烦。根据朝阳大悦城 Apple Store 零售店工作人员的说法,此时或者打开旧设备,添加回交通卡后再移除,再抹掉旧设备,或者登录 iCloud 网页版尝试移除旧设备上的交通卡,能成功问题也不大,如果报错,那就只能走线下流程,需要苹果这边协助提供资料,然后去交通卡公司人工操作解绑,总之钱能找回来,但时间成本高。关于原因,据说是交通卡公司的系统陈旧所致,不管原因在哪方吧,期待未来有所改变。BTW,退货时,只要保证原有硬件在,交通卡解绑即可,Apple ID 和手机解锁密码无需退出关闭,苹果收到货后会直接刷机,不会泄露数据。

## 扩展阅读

1、文章:从数据迁移到处理旧 iPhoneiPhone 公交卡的问题进入了死循环

聊聊笔记产品

## 现状

当前个人在用的笔记类产品包括:

– EverMemo:随时记录想法,“因为快速,同时 EverMemo 可以和 Evernote 绑定,能同步到 Evernote”。

– Scanbot:保存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也是因为 Evernote 的 OCR 搜索效果非常好。

– 备忘录:“和 iPhone 同步迅速,很适合当草稿箱,iPhone 上记录,Mac 上编辑或粘贴到 Ulysses 继续”。

– 锤子便签:“手机中保留锤子便签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Paper:“默认启动界面是一张白纸,很适合当临时记录站”,当然 Evernote Mac 版也支持点击菜单栏图标进行快速记录,但相比 Paper 还是差点意思。

– Ulysses:写作利器,现在文章基本上都是在 Ulysses 写完,最后导出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Ulysses 的好,那就是在写作细节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经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就比 Evernote 好很多。

– Evernote:“第二大脑”,以上产品涉及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至 Evernote。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使用 Evernote 10 年(重度使用 9 年,付费 4 年),笔记总数超 10000 条(大部分是通过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的文章)。

当然严格地说,一是还应该包括如下想法记录工具:MindNode、XMind,整理思路,Microsoft Visio,整理业务、产品流程,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写正式文档如 PRD 等;二是第二大脑 = Evernote + 百度网盘,倒不是说 Evernote 和百度网盘做得多好(特指好到付费后觉得特别值或特别愿意付费),而是综合来看是当前最好的,某种程度有点像现在的 iPhone,虽然还在用且可能会继续用下去,但它在屏幕、续航充电、部分摄影场景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 “华 OV 米”。

## 选择

笔记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随时随地的记录收集、极速搜索和整理分享。其中记录方面,支持各种场景各种设备,比如瞬时的一些想法,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可能会再也想不起来,比如文章收集,有些文章不保存下来,以后可能会没机会,尤其随着时间流逝,资讯网站、独立博客逐渐 404 化。

Evernote 在某些场景下并不是一个好产品,但其早期建立的开放平台吸引了很多第三方开发者,涌现出 EverMemo、Scanbot 等优秀应用,这些应用反过来增加了 Evernote 的竞争力。回想这些年引发过讨论的个人笔记类产品:Alternote,被誉为最美第三方 Evernote 客户端,放弃的原因是无法全量同步 Evernote 笔记,可能是因为我的笔记数量有点多。MWeb,惊艳过也使用过一阵,但接触 Ulysses 后不再考虑同类产品。Bear,从未真正深入使用过,因为没有胜过 Evernote 很多,不足以让我将数据迁移过来。至于新晋小花 Notion、Roam Research,观望状态,对于笔记类产品,服务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易用性等其他。

选择工具要看个人需求和资源情况。如果是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各品牌手机自带的记事本功能简单,也能备份到云端,足够使用。如果是长期写作,推荐 Ulysses,理由不再赘述。如果是写日记,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且支持备份至 Evernote 的产品。如果是分享,锤子便签视觉美观,曾在微博流行一时,美篇对图文支持友好,曾看到高中老师在朋友圈分享过。如果是办公协作,石墨文档还不错,评论功能挺好用的。如果是企业 wiki,语雀可能还不错。

## 未来

根据个人观察,真正长期高频记笔记的是少数人,要想有更大发展,需要迈入更广泛的记录存储服务领域。Evernote 曾经号称要做用户的 “第二大脑”,当时也有被这个口号触动到,只是人类大脑存储的是想法,想法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而到现在为止,Evernote 仍然只支持存储其中一部分内容。

某种程度上,Evernote 团队近几年有些停滞不前,包括至今仍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印象笔记(Evernote 国内版)团队独立出来后给出的答案是在现有产品中增加清单、思维导图、桌面便签和 “超级笔记” 等功能,但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体验比不上 Microsoft To Do、MindNode、Paper、Notion 等独立应用,另一方面让产品变得臃肿,影响了原有的记笔记体验。

产品都有边界,笔记产品的边界在于笔记只能承载部分内容形式,将完整的清单、思维导图等塞进笔记产品在概念层面就有点难理解。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产品升级为 Everdrive(或 Evercloud),将清单、思维导图等功能独立出去,和 Evernote 并列为上层应用,同时 Everdrive 里的各种内容形式可以互相链接,支持全局搜索,相当于一个 “私人互联网”。这样之前遇到的死活找不到某个法规条文文档(早期没有存入 Evernote)的情形,未来能直接通过搜索找到。

前两天看到前 EverMemo 开发者 @少楠 Plidezus 老师的即刻动态:“昨天印象笔记新的超级笔记炸开锅,唱衰 notion 或者鄙视印象的都有。更新到测试版看了下,以为是王者归来,结果… 感觉是青铜残废。本来我还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防止用户流失的妙招,结果却是让产品复杂 + 功能残缺的半成品…… 我曾是印象笔记的忠实用户,也基于他们的 api 开发过 evermemo。所以真不是无脑黑,而是看到这样堆叠功能,试图用一些交互来掩盖底层结构的老化,然后响亮的宣传,实在是觉得,让人有些失望吧。更别说莫名的协作体验了。那个曾经收购 clearly,skitch,以小公司之力建立起丰富的第三方 marketplace 的十三岁的大象,已经沉睡过去了了吧。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思维老了吧…”。

相信能代表很多老用户的看法,其他怎么说呢,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变化依旧很大,但记录存储的需求没有变,一些之前没有被很好地满足的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正在被新产品满足,一些仍然还没有。

如何识别图片中的文字

## 问题

本身一直有一些场景需要图片转文字(OCR),同时近期准备拍短视频,部分素材源自纸质书籍,将需要经常识别文字,因此系统地整理下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1、Mac 端
常用的 iText 不错,一般直接截图识别。当然 iText 也支持主动选择图片识别,同时才发现还支持 “拖拽图片至菜单栏图标识字”,电脑端的交互方式基本覆盖。

2、网页端
常用的一个网站(由 PDFdo 提供服务,倒不用特别收藏,百度 “图片转文字” 搜索结果靠前),同时白描近期也推出了网页版

3、手机端
最近在用白描,一款有很多细节的产品,支持拍照识别。详细了解白描和白描取字的区别后,强烈建议开发者将 “白描取字” 更名为 “白描 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