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方法论

三聊如何做产品

## 背景

曾经被问到 MRD 包括哪些模块,当时有点懵,因为之前写 PRD 比较多,当然 MRD 也写过,但不同团队不同要求,一般都是内部要个模板,然后往里填内容。这里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要有自己的答案;二是平时写需求相关文档时要注意格式,这会让我们显得专业,很多时候形式的重要性不输于内容。

## 思路

### 需求认知

需求 是什么?说人话就是问题,那么这是一个多大的问题:有多少人遇到了该问题(范围)、严重与否(程度)、未来是否还会遇到,问题的确认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访谈、数据调研等,其中用户愿意花钱的一般是大问题。

产品是什么?说人话就是解决方案,涉及用户价值(含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其中用户价值要考虑 竞品 (“用户价值 = 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竞品即现在、未来满足同一需求的产品,同时终极竞品是持续变化的用户需求,而 商业价值= 用户数 * 付费率 * 客单价 * 复购频次,最后,产品价值 = 用户价值 + 商业价值。

市场情况如何?包括市场的天花板和现状(初期还是成熟期,如果是初期,为什么进场者少,如果是成熟期,是否有新的变量出现)、供需两侧的情况包括供给侧产业链上下游(设计生产制造)的状况、市场上的直接间接竞品等。

### 需求满足

做产品涉及规划、落地和运营。在规划落地方案时,至少开两次会:一是需求沟通会,针对问题,包括需求背景(价值 & 目标)、预期解决方案、优先级、上线时间等;二是需求评审会,针对解决方案,方案有没有漏洞、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排期有没有要调整的地方,这两部分都要看看业务方、产研团队的意见。整体而言,可以说产品是需求的集合、迭代,而公司是产品的集合、迭代。

最后回到开头那个问题,文档是产品方法论的附加产物,BRD、MRD 和 PRD 的区别在于阶段不同(也是一个前中后阶段的关系)、阅读对象不同、侧重点不同(why、what、how),具体格式可以参考网上的一些观点,比如 需求文档的区别与联系产品需求文档模板 1模板 2 等。

再聊如何做产品

基于前段时间参与的项目,重新思考了下产品工作的方法论

首先,工作层面,按照定义、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其中定义问题是核心,方向错了,后面的努力多是无用功。定义、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内主动沟通,单独问人或组织会议;对外调研竞品,包括产品试用、FAQ 阅读。这部分的核心更多的是沟通,需要注意的是尊重领导、同事的意见,除非能提出明显更好的方案。

至于解决问题,有些子场景未必要通过产品的形式解决,在当前阶段,线下处理也许更合适,当然汇报时要将当前先线下处理未来再线上化这部分包含进去,这是思考没有遗漏、有产品规划的体现。整个方案先完成再完美,之所以要小步快跑,一方面是灵活,后续好调整;另一方面任何解决方案都有 ROI,都是在与时间赛跑。

其次,产品层面,先对齐需求、功能、流程,再设计原型,从宏观到微观,其实这是比较基础的原则,只是知晓原则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坚守原则,毕竟前三者一变,很多原型就白画了,本身产品原型中的字段、交互跳转就比较花时间,当然在对齐需求的过程中,如果某些内容是绝对明确不会变的,也可以先设计。

其中,需求层即明确问题,核心是主动,通过一切途径包括找一切可能了解业务的人去了解需求,然后和领导确认。功能层,基于对需求的梳理,明确每个功能的价值。流程层,可以视实际情况细分,比如先画简单的步骤图(流程图或简版流程图),如果这部分确认没问题,再开始泳道图(跨职能流程图)的设计。

再说原型,首先,文案层面 “说人话”,标题、正文、按钮、表头等要一目了然,不要让看的人有歧义,这点在评审阶段尤其要多听听大家的意见,因为存在 “知识的诅咒”,而破解之法是开放的心态,只要一个沟通方有困惑,那就想想有没有更好的说法;其次,数据层面要尽量拟真,比如不要出现列表页订单号都是同一个、列表页跳转详情页的订单号对应不上等问题。为了实现以上两点,一是可以复制线上的真实数据,稍加修改;二是平时要有素材积累,方便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