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如何统计一段文字的字数

## 问题

平时写文章有时候会想知道总共有多少字,Ulysses 倒是自带统计但因为个人习惯单篇文章中混有草稿,因此没法单独知道正文有多少字。之前遇到这种情况都是打开 WPS,粘贴后查看字数,但 Mac 下的 WPS 启动有点慢,流程也有点长。

## 解决方案

下载安装 Paste,完后复制文字,打开 Paste 即可查看,后续只要 Paste 处于打开状态,3 步即可搞定字数统计需求。当然 Paste 统计的是字符数,简单测试了下,发现一个汉字、英文字母、标点符号不论全角半角都算一个字符。

聊聊身份认证

## 概念

身份认证,简单说就是证明你是 “你”,“本质是一个概率问题”,目的是 “确保操作(交易)是客户真实意愿的体现”。

## 分类

身份认证通常有三类要素:一是所知(Something only the user knows),比如密码、安全保护问题等;二是所有(Something only the user has),比如验证码、U 盾等;三是所是(Something only the user is),比如指纹、人脸、虹膜、掌纹、静脉等生理特征和键盘按键行为、鼠标移动轨迹、笔迹、指压、声纹等行为特征。

每类要素都有不足,所是采集、认证技术要求较高;所有容易丢失、被钓鱼;所知容易忘记、被破解。其中所是安全性最高,所知和所有要看具体情况,前段登录 Google 收到提醒:“我们不再支持通过安全问题访问帐号,建议您添加辅助电话号码或辅助邮箱地址,以便确保您的帐号安全无虞”,说明 Google 认为验证码比安全问题更安全,或许因为前者动态后者静态。

## 具体方式

1、密码

混合密码,开始于 PC 时代,最好是 8 位以上字母数字混合,百度、支付宝都是这么要求的,按其中最简单的组合来看,猜对概率是 1/(52×10^7)。

数字密码,银行卡密码多是 6 位数字,猜对概率是 1/1000000。2013 年 8 月上线的微信支付也使用 6 位数字作为支付密码。2014 年 1 月支付宝 8.0 版为从线上走向线下将支付密码由 PC 时代的长密码改为 6 位数字短密码。2015 年 9 月苹果发布 iOS 9,也将解锁密码由 4 位升级为 6 位。

手势密码,因为安卓手机而普及,后来金融类应用大都上线了手势密码辅助登录。手势密码一般要求至少连接 4 个不同的点(3024 种可能),同时连续输错 5 次即需要重置,猜对概率是 5/3024。2013 年支付宝出现过一个飞行模式下可重置手势密码的漏洞,侧面说明测试的重要性。

2、验证码

邮箱验证码,4-6 位字母或数字,PC 时代使用更多。短信验证码,4-6 位数字,移动时代逐渐流行,现在部分应用甚至已经主推短信验证码登录,都无需设置密码。是否采用该方案要看业务类型、产品的整体风控能力和赔付方案,如果能应对,就可以 “把简单留给用户,复杂留给自己”。

动态口令,6 位数字,有硬件设备如网易将军令、中银 e 令等,也有软件如 Google Authenticator、百度帐号管家、QQ 安全中心等。

3、业务数据

个性化且有趣,比如微信的联系人、支付宝的好友 + 淘宝收货地址 & 购买商品、京东的收货人姓名 + 地址等。至于猜对概率,以 2017 年支付宝熟人可改登录密码漏洞为例,正常情况下是 1/81,熟人情况下更高。由于有些人的好友未必有 9 个且未必是真实头像,方案的普遍性和验证效率也有欠缺。

4、指纹

2013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 5s,支持 Touch ID,同时宣称其误识率是 1/50000,再后来,华为、小米等厂商也上线了指纹功能。

5、人脸

2015 年 11 月支付宝 9.3 版上线刷脸登录,2017 年 9 月苹果发布 iPhone X,支持 Face ID,同时宣称其误识率是 1/1000000,再后来,华为、小米等厂商也上线了人脸功能。商用方面,支付宝蜻蜓、微信青蛙、银联商务蓝鲸等刷脸支付产品已进入线下(如味多美),暂未尝试,不过体验过火车站(如北京西站)的刷脸过站,识别速度和准确率还不错。

6、智能判断

比如支付宝风控系统对用户的行为特征包括设备、时间、位置、操作、消费习惯等进行建模,概率上判断是否是你。由于特征采集非用户侧发起,更多地用于风险判断,不直接用作身份认证。

## 产品设计

身份认证的方式在不断演变,不变的是根据不同操作风险程度采取不同认证方式的处理思路:低风险单因素认证,中风险双因素认证(2FA,比如 GoogleApple 的两步验证登录,一步密码,一步验证码),高风险多因素认证(MFA),需要注意的是流程中不要出现死循环。对于风险的判断,早期是人工,现在是风控系统智能判断,风险低认证就简单点,当然前提是合规且不影响用户的安全感。

合规层面,人行在 2015 年 12 月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5〕第 43 号)提到:“支付机构可以组合选用下列三类要素,对客户使用支付账户余额付款的交易进行验证:(一)仅客户本人知悉的要素,如静态密码等;(二)仅客户本人持有并特有的,不可复制或者不可重复利用的要素,如经过安全认证的数字证书、电子签名,以及通过安全渠道生成和传输的一次性密码等;(三)客户本人生理特征要素,如指纹等。”

安全感层面,之前讲过产品设计是安全性和便捷性的平衡,但严格说是安全感和便捷感的平衡,因为用户接受了才算。比如曾经修改支付宝登录密码,点击后相关选项后直接就让我设置新密码(可能是考虑用户在常用设备上操作),当时就慌了,因为流程太简单,担心别人也可以这么轻易地改掉我的密码,后来支付宝增加了页面加载提示 “正在检测安全…”,感觉就好多了。

产品设计为业务发展服务,2015 年支付宝 9.0 版从移动钱包转型为社交生活平台,为提高应用打开速度取消手势密码,结果被网友群槽,支付宝于是改为提供不启用、启动支付宝时启用、财富和我的页面启用三个选项供用户选择。不知道后续整体数据如何,但我自己经此过后没再用过手势密码。

支付宝一直是我的主力支付工具,使用频率高于京东支付、微信支付等,个人非常喜欢支付宝曾经的一句口号:“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当然我们也知道有句俄罗斯谚语:“Trust but Verify”。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看待支付宝可能出现的登录漏洞通过短信验证码验证身份是否安全解锁手势密码的正确姿势为什么银行业务不能完全取消柜台
2、文章:身份验证和识别 (ID&V) 的内涵和外延支付安全感的设计思考

从跨行转账看国内支付系统

## 案例

关于跨行转账业务,先看一条历史新闻:“央行日前发布了 2014 年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维护安排的通知,明确 2014 年春节期间安排支付清算系统停运 1 次。停运期间,小额支付、网上跨行汇款等业务将受到影响。央行通知指出,1 月 30 日 16:00 至 2 月 2 日 18:30,暂停运行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1 月 30 日 20:00 至 2 月 2 日 20:00 暂停运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根据央行的公告,只要是涉及到跨行的业务,括网银跨行汇款、手机银行跨行汇款等,可能都要受到影响。特别是跨行转账,市民最好不要使用网银。

暂停期间可用转账渠道:ATM,ATM 渠道属于银联系统,不受影响。如果 A、B、C 三家银行均开通该服务,持卡人使用 A 银行发行的银联卡,可在 B 银行的 ATM 机上,向 A、B、C 银行的银联卡转账,资金可实时到账,转账限额为每日 5 万元,转出卡须为银联借记卡;支付宝,由于支付宝的系统和业务绝大部分采取和银行直连的形式进行,因此央行系统维护不会影响其基本业务。通过支付宝依然可以直接向工、农、中、建、招等十几家全国性银行的银行卡转账。”

## 支付系统

想了解我国的支付系统,最权威的方式是到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下载一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文件,具体文件中都有提到,正是这些系统在背后支撑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支付活动。

1、大额实时支付系统(HVPS)
主要面向银行,银联和网联作为特许参与者接入。

上线时间:“2002 年 10 月 8 日投产试运行,2005 年 6 月 24 日推广至全国。”
工作时间:受理业务时间为 T-1 日 20:30-T 日 17:15(T 为法定工作日,指非节假日的周一至周五),金额无限制,实时到账,如在工作时间外,下一工作日到账;清算窗口时间为 T 日 17:15-17:30,期间资金不足的系统参与者可以筹措资金完成未完成的业务。
转账要求:需要提供联行号(即选收款方开户银行网点),按笔计费,单笔 5 元(针对系统参与者,非最终的用户如你我,下同)。

2、小额批量支付系统(BEPS)
主要面向银行,银联和网联作为特许参与者接入。

上线时间:“2005 年 11 月 28 日投产试运行,2006 年 6 月 26 日推广至全国。”
工作时间:7*24 小时,单笔上限 100 万,小额支付系统收到支付业务信息批量包后实时轧差,“银行收到已轧差的贷记支付业务信息时应当贷记确定收款人账户”,资金定时清算。对于用户,接近实时到账,因为现在银行组包、入账速度都很快。
转账要求:需要提供联行号,按批次计费,平摊下来单笔低于 0.5 元。

3、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CUPS)
也称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由银联开发,主要面向银行。

上线时间:“2004 年 12 月,银联自主研发的中国第一代银行卡信息交换系统正式投入运行。”
工作时间:7×24 小时,金额无限制,实时到账,资金 T+1 日划拨。
转账要求:收款方需为银联卡,“手续费最低可至 0.2 元 / 笔”。

案例中的解决方案 1 可行是因为 ATM 走的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T+1 日银联再通过大额系统划拨资金给银行,在资金真正到达银行前收款方如有取现,银行先行垫付。再个,目前,银联也对外提供贷记产品,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等)可接入,对于用户,“7×24 小时,单笔和批量付款的金额上限 1000 万,实时到账”,技术原理可参考《银联 VS 网联 系统差异到底在哪》

4、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
即超级网银系统,主要面向银行。

上线时间:“作为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核心业务子系统,已于 2010 年 8 月 30 日先期投产运行,并于 2011 年 1 月 24 日推广至全国。”
工作时间:7*24 小时(偶尔维护),单笔上限 100 万,“实时入账、定时清算”
转账要求:支持银行数 150+(不是所有银行都接入了该系统),一定条件下免费(见 392 号文)。

5、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EPCC)
网联开发,主要面向第三方支付公司。

上线时间:“2017 年 3 月 31 日,平台启动生产环境试运行,完成首笔跨行资金交易验证”
工作时间:7*24 小时,金额无限制,实时到账,资金在大额系统工作日 9:00 和 15:00 给银行清算,在资金真正到达银行前收款方如有取现,银行先行垫付。
转账要求:暂未明确收费规则。

案例中的解决方案 2 可行是因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银行直连,其中大支付公司对接的银行数量多一些,如果付款和收款所属的两家银行支付宝都有对接,那么它就可以将一笔跨行转账拆分为两笔行内转账,由于银行行内系统 7*24 小时运行(也会维护,时间多在凌晨),因此用户可以转账成功。支付宝在其中几乎没有成本,同时承担了事实上的清算任务。

10 号、45 号、248 号、114 号、238 号文后,2019 年 1 月 14 日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在银行的备付金账户基本注销,备付金改为存入人行(在人行 ACS 系统开设备付金账户),至此方案 2 成为历史。支付活动还在继续,人行将清算的任务安排给了网联,第三方支付公司和网联对接,网联再和银行对接,由网联完成清算。网联的创建在于完善监管,对用户基本没影响。

## P.s.

以上就是跨行转账业务背后的主要支付系统,当然根据具体银行还会涉及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以及同城清算系统如深圳金融结算系统、广东金融结算服务系统等,不展开,同时由于限定为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间互转,不涉及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CIS)、同城票据交换系统(ACH)、境内外币支付系统(DFCPS)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

当前作为用户的我们进行跨行转账操作,要么通过银行(含 ATM)、POS 机,要么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基于业务定位、成本、反洗钱等考虑,每个渠道都会单独做一些限制,以支付宝为例,只支持转账到个人银行账户,“单笔 5 万元、单日 20 万元”,同时实际可支付额度还与付款方式(支付账户余额、余额宝、银行卡等)涉及的规则、实时风控规则等有关。

从政策、系统的演变可以看到国内支付系统越来越成熟,对用户越来越方便,未来还会有新变化,但只会更加方便。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能力开始底层化,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对上层业务、对用户(包括 C、B 和 G)需求的理解和把握才是 PK 的重点。最后,感谢 @龚老师 帮忙审核并借用他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近二十年支付行业的发展从落后的基础建设到唾手可得的多元体系,同时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工商、交通、税务、银行账户等全方位的金融体系覆盖的监管网络,如何顺应整体科技发展,做好系统间融合成为支付后时代的发展关键。”

## 政策清单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 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1 号):“増加转账方式,调整转账时间。自 2016 年 12 月 1 日起,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转账服务时应当执行下列规定:1. 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存款人在选择后才能办理业务。”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7〕238 号):“自 2018 年 1 月 22 日起,大额支付系统实行 5X21 小时运行。开始受理业务的时间由每个法定工作日(T 日)8:30 调整为前一日(T-1 日)23:30,业务截止时间(清算窗口开启时间)由每个法定工作日 17:00 调整为 17:15,清算窗口时间调整为 17:15 至 20:30。”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大额支付系统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运行时间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办发〔2018〕83 号):“自 5 月 2 日起,大额支付系统在法定工作日开始受理业务的时间调整为前一自然日 20:30,每日清算窗口时间调整为 17:15 至 17:30。每个法定工作日 8:30 之前,各直接参与者可自愿登录系统办理业务,接收清算行对于每个法定工作日 8:30 之前通过大额支付系统接收的业务,具备入账条件的应及时入账;需要人工干预的,应于当日 12:00 前完成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高小额支付系统贷记业务金额上限的通知》(银办发〔2010〕52 号):“自 2010 年 5 月 4 日起,小额支付系统普通贷记和定期贷记业务金额上限由 2 万元调整到 5 万元。”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调整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期间小额支付系统普通贷记业务限额的通知》(银办发〔2015〕147 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 2015 年 7 月 11 日起,将周末(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以下统称节假日)期间小额支付系统普通贷记业务的限额调整为 50 万元 / 笔。”

-《清算总中心关于优化支付系统部分业务处理渠道的通知》(银清办发〔2019〕115 号):“自 2019 年 11 月 28 日 21:00 起,对于单笔金额 0-100(含)万元的货记业务,可同时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发〔2015〕392 号):“鼓励银行对存款人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办理的一定金额以下的转账汇款业务免收手续费。实行部分或全部免收费的银行须将具体方案报送人民银行。自 2016 年 4 月 1 日起,对于未报告的银行和未实行免收费的业务,人民银行将不再对其通过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办理的相应业务免费。”

-《关于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渠道接入工作相关事宜的函》(网联函〔2018〕042 号):“商业银行可对网联平台在生产测试环节中转发的交易设置金额上限”。

## 扩展阅读

1、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和银联跨行支付系统是不是一回事
2、大额支付系统为何要在 17:00(现在是 17:15)关闭
3、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与大小额支付系统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人行系统放假停运,ATM 跨行转账不受影响
5、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支付系统
6、如何理解借记和贷记

网易严选有什么值得买?

## 衣
1、家居拖鞋:夏季和冬季款都不错。
2、牛仔裤:弹力十足,舒适度高。
3、保暖内衣:轻盈保暖。

## 食
1、鲜椒酱:提味。
2、懒人抹布:擦锅。
3、洗菜篮:“浸洗&沥水” 二合一。

## 住
1、垃圾桶+抽绳式垃圾袋:开始觉得有点大,现在看还行。
2、泡沫洗手液:香味不错。
3、收纳箱:装衣服。

## 行
1、洗漱包 +旅行收纳包:再也不用因为购物袋而去物美。
2、颈枕:坐汽车火车飞机都需要,貌似仿 MUJI,但价格更美丽。
3、行李箱:20 寸登机方便,纯 PC 铝框手感一般,退了再买的全铝镁。

## P.s.
1、网易严选用户将满 4 年,会员将满 2 年,消费次数在盒马之前仅次于京东,因此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部分内容在《生活管理之衣服鞋包》中提过,本次算是番外篇。
2、对于用户,网易做到了严选,节省很多时间,商品质量也还不错。如果将非标商品按 “品质&价格” 从低到高分为五档,可以简单粗暴地认为拼多多第一档,淘宝第二档,京东第三档,网易严选第四档,线下商店如 MUJI 等第五档。

RSS已死,内容永生

## 背景

Jellow(即刻)上这两天《RSS 二十年》一文多次出现在时间线中,看了过后也想写一篇,本来计划年底前完成,受 @kyth 老师点赞鼓励,决定提前完成,不知道本文能否终结掉 RSS 这个话题。

## RSS已死

RSS 阅读器的使用门槛较高,因为要主动寻找并添加 RSS 源,内容过滤机制大多不完善,容易出现信息过载,与此同时,对于作为生产者的新闻网站和博主,不能直接带来收入和交流。具体到 Google Reader,官方有推荐 RSS 源,但就十几个,更多的内容发现要靠自己,这方面抓虾、鲜果就好很多,除了详尽的分类还有排行榜等渠道,虽然不可避免地随着用户数增加而水化严重。

一个产品,要么带来用户,要么带来收入,Google Reader 两样都有欠缺。用户侧,没有找到直接数据,但通过百度指数和 Google Trends 可知搜索热度较低;收入侧,Google Reader 前产品经理 @Brian Shih 亲承:“Reader never made money directly (though you could maybe attribute some of Feedburner and AdSense for Feeds usage to it)”。基于以上,Google 主动关停服务没毛病。Brian Shih 还补充说:“and it wasn’t the goal of the product”,那想问 Google Reader 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信息聚合,还有提升空间。

2013 年 7 月 RSS 阅读器中的王牌 Google Reader 正式关闭,之后国内那一拨同类产品鲜果、抓虾等先后停服,国外的 Digg Reader 也在 2018 年 3 月关闭,要知道 Digg Reader 可是赶在 Google Reader 停服前夕上线的。由此可见不只是产品问题,更是行业问题。

## 内容永生

Google Reader 下线,但内容消费没有停止。国外,能看朋友动态的 Facebook、能看视频的 YouTube、能看世界动态的 Twitter、能看图片和视频的 Instagram 持续火热。Blogger 和 Twitter 的联合创始人 Ev Williams 还创建了长文平台 Medium,但业务发展一般,36 氪上也没什么报道。某种程度上,如果说长文更能代表深度内容,那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平庸。

国内同期的内容平台是人人网、QQ 空间和微博,长文在博客时代后有点断档,直到微信公众号、简书、知乎专栏等上线。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发布流程对博客写作者并不友好,前期内容分发机制也有欠缺,但总体还行,尤其是在原创保护方面。简书,“最初因为编辑器好用吸引了一批爱创造内容的用户,结果不好好做内容分发,搞什么币什么钻,打烂了一手好牌”。平常搜索(多为互联网内容)跳转过去的博主很多已经停更,同步到简书的文章阅读量也一般,甚至比不上没怎么认真更的微博。知乎专栏,产品迭代缓慢。最终,长文领域微信公众号一枝独秀,话说微信团队的前身 QQ 邮箱团队早前也做过一款 RSS 阅读器:“阅读空间”,不知道对公众号的成功是否有加成。

今日头条的崛起则是算法推荐的胜利,当时也有点看不起头条,觉得内容 low,但头条早期并不生产新闻,那些内容平时也在那里,只不过之前没听说而已。对于头条的理解直到在《内容算法》中看到 “内容是消费品” 这句话才算终结,也是头条最关键的 insight,换句话说,极客用户(部分自以为)关注信息获取,普通用户关注内容消费,同时两者边界并不明显。

再后面就是快手抖音的崛起。这些平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监管更友好,分发效率更高,消费者阅读、交流成本更低,同时,生产者创作成本更低,还能收获名利,不比 RSS 阅读器火才奇怪。

## 谁是未来

### 所有人创作

前段打开网易新闻(事实上很久没用,但一直留着),发现内容已经自媒体化,有些遗憾,自媒体的平均水准肯定不如传统媒体,因为传统媒体有门槛。作为内容产品,内容第一,消费者因为内容过来,而内容来自创作者,所以把握创作者就是把握一切,创作者包括个人(专业人士、名人、明星等)和组织(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机构、企业等)。@张一鸣 早期说:“实在不想看微博,但是目前还没有信噪比明显更高且信息同样多的产品”​​​​就是这个道理。

之前在《聊聊简书》中说:“生产者永远是少数,然后是一部分互动者 / 传播者 / 组织者,最后大部分是消费者。针对生产者,如何营造良好的写作、交流氛围,如何降低写作成本,如何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写作者持续产出,都是课题”。现在看来,略显片面,不同品类、载体内容背后的生产者不一样,如果平台包含丰富的品类和载体,最终的生产者会多很多。

### 所有内容

关于内容,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具体形式包括文字片段(Twitter 早期)、问答、文章、小说、正方形图片(Instagram 早期)、普通图片、GIF 动图、音乐、播客、Live Photo、短视频、普通视频、影视节目、直播等,平台需要根据自己的定位进行选择。

首先,每种载体都有其适合承载的内容,比如严肃类内容适合文字呈现,程序性知识适合视频呈现。每种形式也有其推崇的创作者和内容,比如作家不需要长得多好看而演员需要,比如《继承者们》每集结束总会埋一个梗让你想追下去,再比如抖音中手指舞、“主播说联播” 的流行;其次,越到图片、音频、视频,越不用动脑,这也是 Instagram、快手抖音流行的原因之一,当然更重要的是短内容的崛起,本身创作、消费成本比长内容低,之前 Twitter、微博已经分别超越 Blogger、博客中国。随着移动时代的来临,时间碎片化,适合短内容消费;再个,音乐影像相对无国界,抖音上欧美地区已经和国内前期一样各种 #stayhomechallenge,荒诞的地球村感(和平行时空感)。想想更早期 90 年代的粤语歌、港片,00 年代的 K-pop、韩剧,影响确实比语言文字广泛。

### 给所有人

@张斐 曾说:“如果内容是不能流动的,那它的价值是非常低的,就如同放在一个静寂山谷中的一本书,没有任何商业价值”。换言之,你有一个好想法,没有告诉任何人,受益的只有你自己,如果分享出来,那就是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也是 Yahoo!、Google、百度、Wikipedia、Facebook、YouTube、Twitter、微博、Instagram、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快手抖音等内容或内容连接平台的价值所在。

个体层面,人的需求是复杂的,既有关注热点八卦的需求,也有关注行业信息的需求,同时人在成长,之前喜欢的内容品类,现在未必喜欢,现在喜欢的未来未必喜欢,再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对信噪比的定义不同,但只要内容够丰富,就能满足用户需求。群体层面,普通用户多,极客用户少,作为平台,如果有机会,应该服务最广泛的用户,我们看到今日头条快手拼多多 “农村包围城市”,微博知乎下沉,B 站泛化,它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平台做的是连接内容和人的事,方式是其次的,重要的是让用户看到他们想看的内容,不管被动还是主动,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总有更有价值的内容值得被用户看见。算法本身没有价值观,但驱动算法的人有,产品设计者有。

### 大未来

对于未来,“Open Web” 是我希望的,不然不会持续更新独立博客,就是考虑博客内容通过百度、搜狗、Google、Bing 等都可以搜到,微信公众号不可以,所以不愿在公众号平台更新,但 “Open Web” 只是一个美丽的想法。

不管是移动时代前的 Facebook,还是移动时代的 Instagram、快手抖音、即刻等,内容都不允许搜索引擎抓取,其中有用户隐私考虑,有产品形态原因,也有商业化的考量,因为用户数据是广告变现的重要基础,数据留在平台就是竞争优势。再个,平台有自己的定位,包括鼓励什么样的内容,鼓励什么样的人过来玩,这些都依赖自己对内容上下游的掌控并反映在功能层面,比如微博早期限制单条微博不超过 140 字,2016 年调整为 2000 字,小红书 2018 年年初将笔记上限降为 1000 字,抖音最初只支持发布 15 秒视频,后来逐步调整为 15 分钟等。

进一步说,多个 “Walled Garden” 共存是未来。首先不同场景适合进行不同的内容消费,比如就我自己,早晨、睡前和其他碎片化时间刷微博,吃饭时看综艺,睡前听播客,头脑清醒时看书,无聊时刷短视频;其次不同形式的内容共存会有冲突,比如不希望微博中有过多长文,因为看不完会焦虑。比如抖音对长视频的克制,因为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同样的 90 分钟,短视频可以插 10 个广告,长视频只能插 1-2 个。最后创作者侧,面对不同的观众,输出的内容有所不同。

### 小未来

在内容领域,字节跳动的野心可能是最大的,先后上线的产品包括对标糗事百科的内涵段子、对标搜狐网易新闻的今日头条、对标微信公众号的头条号、对标快手的抖音、对标微博的微头条、对标爱奇艺腾讯视频的西瓜视频、对标知乎的悟空问答、对标汽车之家的懂车帝、对标阅文的番茄小说、对标百度的头条搜索、对标 Spotify 的 Resso 以及和 Instagram PK 的 TikTok。其中有的产品超越了前者,有的没有。本月 @张一鸣 在全员信中宣布将中国业务交给其他同事,专注海外市场,看来是要将 “所有人创作所有内容给所有人看” 进行到底。

不管怎样,内容的战争是长期的,不好预测谁会笑到最后,但我坚信两点:一是 99% 的产品衰亡都是因为产品体验问题,而非其他;二是产品是人做的,产品问题就是团队问题,好的团队兼具判断力和执行力。在未来,期待更多有意思的产品出现,毕竟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用户需求总有不同。

如果是年轻人社区,期待即刻回归。之前在《聊聊社区》中提过:“或许 2019 年 7 月 11 日的即刻是最接近的,既有被动获取内容的通过兴趣(主题)分发内容的圈子,通过人(社交)分发内容的动态,通过机器(推荐算法)分发内容的推荐,也有主动获取内容的搜索(网页版也能用)。其中主题分发有 Google 快讯和百度贴吧的影子,不同的是非标和极小的颗粒度提高了内容信噪比,而圈子化后的 UGC 既能保证内容供给,更有助于找到同类”。

如果是其他产品,期待在内容组织层面有更多创新,比如知乎收藏夹,虽然多数一般,但也有“真实的外国”这种质量高且更新稳定的。包括豆瓣豆列,自己也有几个豆列在认真更新,内容很有价值;再比如即刻 3.0 的主题,确实很酷,如 @kyth 所言:“传统 RSS 只是机械地订阅一个信息源(其假设是相信一个信息源、人或者机构,能稳定、持续地生产出符合自己预期的内容),但比信息源更原始、更本质的需求,是想订阅一个信息,对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感兴趣,订阅未来”。

## 如何面对

根据记录,截至 Google Reader 停服前夕,“一共阅读了 11,637 个条目”,但印象中真正看了的没这么多,当时遇到一个严重问题:信息过载,尤其 cnBeta 等网站内容更新实在频繁,后来只好取消订阅,那种感觉就像看到公司邮箱里的系统邮件,基本全选然后标记为已读。信息过载问题后来在微博也遇到过,取关媒体以及定时取关话痨的个体后,体验有所恢复。微博刷了这么多年,其实没有多少进步,真正成长较快是在 2017 年后,那会儿开始读书。

作为消费者,想看的内容在哪里,去哪里就好,无需排斥任何平台、工具,但也不要将自己限定在某些平台、工具上。目前手机里还留有 RSS 阅读器,因为仍有极少量独立博客在更新,是个信息源(虽然基本不看),阅读方面,Feedly+Reeder 是不错的组合,前者可以方便地在 Web 端添加 RSS 源,后者平时手机端阅读。至于存储工具,早期用过 Microsoft Office、Google Docs 等,现在是 Pocket、Evernote 为主、网站或应用内的收藏功能为辅。

近半年在即刻上看到一些同学折腾 Notion,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所得,同时相比知识管理,个人更愿意使用信息管理这个词,推荐 @gapingvoid 的 data-information-knowledge-insight-wisdom-impact,一图胜千言。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前段有个感悟,相比身体、社会关系,或许我们创造的内容才等于我们自己。想到这点,对时间线中的话痨们多了一丝理解。

## 扩展阅读

1、文章:《连线》杂志:Web 已死 Internet 永生今日头条的边界
2、问答:如何预测 Pinterest 和 Instagram 的发展为什么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3、图书: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如何从零起步学习支付知识

## 问题

很早就在知乎上看过这个问题:“如何从零起步学习支付知识”,但或许是思维素养不够,或许是业务钻研不深,终究是没有完全理解。如果当时的自己问现在的我这个问题,我会这样说:

## 回答

一、参加考试
1、证券从业
2、基金从业
3、会计专业技术初级
“想快速了解某个行业,考一下这个行业的入门考试是不错的方式”。

二、熟读政策
1、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支付结算司
2、中国支付清算协会
金融是强监管行业,政策法规非常重要,很多时候一个文下来,产品就要改造,如果有足够的预见性,可以避免后续给自己挖坑。同时,政策法规写得都是非常好的,视野开阔,文笔简练,有助于理解业务,读的时候也最好结合具体业务、问题来读,单纯读条文会比较吃力,效果也一般。BTW,人行官网的搜索值得多用。

三、熟读文档

### 开发文档
1、微信支付开发文档帮助中心
2、支付宝开发文档帮助中心
如果说政策法规是宏观层面,业务流程时序图就是微观层面,让我们知道一个用户在某个业务场景一步一步都会发生什么。微信支付的时序图画得非常细致,即使不做支付,也值得学习。

### 培训资料
1、《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2、《银联二代系统业务需求培训》
3、《网联平台全业务功能交流会》
人行、银联、网联、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出品的培训资料值得细看,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毕竟资料存在不完整性和时效性。

### 图书
1、中国银联战略发展部《银行卡时代》
2、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第三方电子支付探索与实践》
3、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支付清算理论与实务》
有同学提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相对年轻,缺少专业书籍。两方面原因,一是行业发展太快,内容很容易过时,二是行业特征缘故,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完全公开。以上三本书本人还没有看,但都在待读清单中,挑选的原则是 “做实事” 大于 “讲故事”,因为之前也看过一些 “故事书”,收益有限。

四、关注行业专家

### 博客
1、站点:Ping++在这里读懂支付

### 知乎
1、用户:@天顺@梁川@王小憨
2、问答:第三方支付产品经理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3、专栏:一秋闲谈

### 公众号
1、组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卡生活、移动支付网
2、个人:小代嘚吧嘚

虽有精简,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毕竟支付行业复杂,而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进入支付公司或泛电商公司的支付部门上班。最后,两句话与君共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聊聊二次放号

曾经接到过一个客诉:B 用户登录产品后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经了解,B 第一次使用我们的产品,通过短信验证码登录后发现用户信息是 A 的,很是担心,于是电话客服。通过对比 B 提供的手机号入网时间和该手机号对应帐号的注册时间,判断这是一个二次放号问题。运营商将不用的号码回收后重新投放市场本属正常,但可能带来如下问题:

## A用户

对于 A 用户,如果忘记登录密码,将无法直接登录。在产品侧,登录密码是必要的,对于某些产品甚至需要强制用户设置,因为短信验证码登录虽然方便,但受运营商网络环境、短信通道、手机不在身边等影响可能不能及时收到验证码。要找回(重置)登录密码,常见的验证身份方式包括短信验证码,而此时手机号已经属于 B,因此产品需要提供其他验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邮箱(前提是用户已绑定邮箱,可见引导用户完善信息的重要性)、业务信息、人工处理等。

如果 A 记得登录密码,但因为在异地或新设备上登录触发风控规则,需要二次验证(支付密码也是一种二次验证),二次验证不能仅依赖验证码,需要提供其他方式,因为 A 已经没有手机号的使用权。当 A 登录进去后,势必要修改手机号,而修改手机号流程中的验证身份方式也不能只有验证码。

## B用户

对于 B 用户,如果 A 已经提前改过手机号,不会有那么多问题,B 正常注册使用产品(同时不知道 A 的存在),但如果 A 没改,B 在注册时就会被提示已注册,此时有两种情况:

一是 B 明确知道自己没用过该产品,继续注册,注册完成后手机号自动和原帐号解除绑定,如果那个帐号只有手机号一种登录要素,A 后续将无法登录,有赖人工支持,因此产品最好支持邮箱 + 密码、用户名 + 密码等多种登录方式并引导用户完善相关信息。在 B 注册的过程中,产品侧还会做些限制,比如一个手机号 90 天内只允许被解绑 1 次,以应对恶意注册、羊毛党等问题。当然也有一些产品比如支付宝是不允许 B 用那个手机号再注册新帐号的(在 A 改完手机号之前),这个处理见仁见智。

二是 B 不太肯定,选了去登录,但因为不知道密码所以开始找回,通过短信验证身份后设置了新密码,登录后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对于此种情况,产品侧的问题在于没有增加二次验证,当我们发现有人在非常用环境(异地、新设备等)下找回某帐号的登录密码时需要加验其他信息。随着手机(含实名制)的普及,很多产品在密码登录之外也支持短信验证码登录,甚至主推验证码登录,此时也要保证触发二次验证,否则 B 用户还是会登录到 A 用户的帐号中,继而发现用户信息不是自己的。

## P.s.

以上就是二次放号对 A 登录 B 注册的影响。二次放号是一个长期问题,即使运营商将号码回收信息持续同步给我们,也不能完全解决,因为我们不能保证通知到所有 “A 用户”,同时通知到的 “A 用户” 能及时修改手机号。作为消费者,没事别换号,如果因为一些原因确实需要换,那注销旧号码之前请将所有在用产品的帐号信息全部更新一遍,避免后续给自己带来可能的信息泄露风险以及信息更新障碍,不是所有产品的流程都是那么完善的。

## 扩展阅读

1、遭遇运营商二次放号怎么办
2、如何解决二次放号导致的帐号问题

盒马有什么值得买?

## 早餐

1、黄油蛋糕 / 面包 + 日日鲜纯 / 蜜豆浆,一份可以吃两天。

## 午餐&晚餐

1、食材:日日鲜和优选基本可以无脑买,其中独头蒜尤其推荐。
2、熟食:盒马工坊手撕柴鸡 / 盐焗鸡 + 苔条花生,一天不用做饭。
3、水果:粑粑柑、丑橘,黄金梨、皇冠梨,都乐香蕉。

## 其他

1、盒马保鲜膜,保鲜之余,减少洗碗频率。

## P.s.

盒马用户将满 2 年,盒马 X 会员将满 1 年,从生鲜到买菜,逐渐成为重度用户,每周线上消费 2 次 +,但消费习惯所限,以上仍有局限,同时由于季节、城市、门店缘故,以上未必都有卖。

## 扩展阅读

1、一年在盒马花十几万,都买了啥
2、盒马鲜生里什么值得买

新冠肺炎疫情后的行业影响

根据看到的一些讨论、App Store 排行榜变化等整理影响行业如下:

## 行业

1、线下
涉及人跟人接触、聚集的行业,影响是暂时的。
– 线下服务,包括商超、餐饮、娱乐
– 出行行业,包括公路、铁路、民航
– 旅游行业,包括酒店、景点

2、线上
部分影响是长期的,相当于市场教育,部分影响是暂时的,只是需要打发时间。
– 在线医疗
– 在线教育(教师和学生完成市场教育)
– 直播行业(教师和学生进一步完成市场教育)
– 远程办公(白领完成市场教育)
– 线上零售
– 线上娱乐,包括资讯、社交、游戏

3、补充
– 利好医疗相关,包括日常防护等,部分人群意识开始觉醒。
– 资金流紧张的中小企业,扛不住的会倒闭。
– 供给端行业如第一二产业、非大众行业如金融等暂不评论。

## P.s.

1、事物的发展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但变化已经产生。
2、知乎在相对高质量的讨论和内容沉淀方面还是强的。

## 扩展阅读

1、视频: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专题报告
2、音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辑
3、文章:创业者财务和投融资战 “疫” 准备我只是个做中小微企业的
4、问答: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多大疫情会给哪些行业带来机会

心理学专业值得选择吗?

## 问题

学金融学的 MM 向我咨询心理学考研的事。电话了解了下,背景是听了一场学校组织的心理学讲座,心潮澎湃。想法是觉得自己对金融不是那么感兴趣,想换个方向比如考心理学的研究生,同时觉得学心理学有助于了解自己。之前对心理学的了解包括读过行为心理学、魔鬼心理学、乌合之众等书籍以及看过李玫瑾、慕课等的心理学公开课。

## 回答

在上次回答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下内容。

1、是否真的喜欢

喜欢的前提是了解,奉上书单《心理学入门》,看得下去再说。当然看不下去也没关系,同时看了也不吃亏,至少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心理学。关于喜欢的判断,套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真正的喜欢是在认清 TA 的真相后依然热爱 TA”,同时得意忘形第 35 期节目也可供参考。

2、心理学的前景

心理学是一门基础且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的认知和行为。不管未来从事什么行业,对人类、对自己多一些了解,只有好处。但是,心理学只是了解自己的途径之一(虽然可能是最系统的),其他学科如文学等也能了解自己,即使文学不做实验。

至于职业发展,总的来说,不怎么赚钱。根据对大学同学就业情况的了解(未做正式统计,只是个人印象),流向包括三块:一是心理老师,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其中教高中大学的是有读研读博的,约 1/3;二是公务员,约 1/3;三是其他,约 1/3。如果对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经历感兴趣,可以听听 XinJieFM 的 “十年系列”。

3、自己适合学吗

心理学是一门有些枯燥的学科,需要学习生理学知识,因为生理(主要是神经科学)是心理的基础,需要学习统计学知识,因为实证科学的基础是实验,不得不说当时这两类(非两门)课程学得很痛苦,至于发展、社会、教育、咨询等课程则是叠加在生理和统计之上的。具体课程可以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教学计划表,看了下,比我们学校我们上学那会儿学的要多。

前段有篇名为《为什么我后悔本科选了北师大心理学》的劝退文比较火(截至本文写作时阅读 6.5 万),也引发了相对广泛的讨论,建议在微信中搜索 “我为什么不后悔选择心理学”,将相关文章都看下,兼听则明。

4、如何学习心理学

如果是学生,非心理学专业的建议辅修心理学,心理学专业的建议辅修经济学,方便 “未来谋生”;如果是职场人士,可以在工作之余私下学习,其中最好的方式是看书,因为图书相比其他载体在内容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上更高。

不管是谁,前面提到的书单是必备的。一方面看过书单简介、创建和更新时间后,相信你会感受到这份书单的诚意,另一方面国内有些教材过于理论,很容易消耗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甚至产生误导,同时社会上大部分心理学类畅销书是伪心理学,非科学心理学(对此如遇其他说法,以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