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二)

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简书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同时总结了一个公式,总价值 = 单位内容价值 * 影响用户数 * 内容被利用率 * 内容数量。

#内容价值

首先定义下内容的范围,文章本身当然是,只是除了文章,评论和文章的组织也是。先说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评论对文章主体或是一种解读,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再说文章的组织,分类、排行、收藏夹、文集、标签 / 话题、专题 / 主题等都是对内容的组织,其中分类、文集、标签 / 话题属于线性组织,排行、收藏夹、专题 / 主题属于非线性组织。内容越多维度的结构化,越可以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同时方便平台为用户推荐内容。当然,结构化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当用户面临一个问题,可能百度知道、知乎一个回答就搞定,也可能简书的一篇文章才能解决,也可能某个作者的系列文章才能解决,还可能是好几个作者的同类文章一起看过后解决的。在所有的内容组织形式中,专题 / 主题是最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看看 “即刻” 就知道了。

然后说下价值,内容的价值是相对的。从专业角度看,一篇文章的价值,0-100 分,肯定可以打出一个具体分数,但从读者角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积累不同,一篇绝对价值 50 分的文章对于某个人的价值可能胜于另外一篇绝对价值为 60 分的文章。因此,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将优质内容分发给合适的用户才能将内容价值最大化。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二是如何让不同的用户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前者,基于用户的浏览表态评论投票等行为产生的排行、编辑推荐、用户推荐等都是方式,其中编辑推荐和用户推荐的质量强依赖编辑和用户的水平。对于后者,处理方式包括分类、搜索、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等,其中分类、搜索属于人找信息,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属于信息找人,对用户来说后者操作成本更低,不过搜索始终会存在,因为关注和推荐无法知晓用户当下的需求。

作为内容平台,核心是内容,人是作为内容的创造者、推荐者而存在的,所以对内容的关注应该优于对人的关注,简书可以关注文集令人惊艳。之前在使用微博、知乎专栏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关注者、专栏频繁聊其他方面的内容,而我对那些话题 / 主题并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会纠结是否要取关。简书的文集实质上是一种主题性写作,内容范围固定,同时由于作者是同一个,所以内容质量相对稳定。知乎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对专栏设计了如下规则:” 申请专栏的内容方向:专栏需要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我们更欢迎专业方向的分享,部分方向暂时不接受申请。专栏绑定的话题即代表专栏的写作方向,请不要绑定过于宽泛的话题。”

简书中另外一个可以关注的是专题,相比文集,专题可以跨作者,用户能够添加简书平台上所有文章到专题中,只是专题的质量强依赖专题维护者,而专题维护者的动力、专题的曝光机制都是我比较担心的。或许专题这种产品形式比较适合机构账号,适合个人账号的是知乎收藏夹那种,因为动力持续,或者是知乎专栏那种,因为群体成员间有相互促进作用,更能坚持写下去。

内容的价值除了相对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的内容不太会因为时间而褪色,一些 Evernote 中收藏的十来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收获。作为内容平台,需要避免优质内容随时间线永久沉下去,而是有各种机制可以使优质内容不断浮起来。简友圈是一个思路,如果简书能支持用户将文章、评论、文集、专题等转发 / 分享到简友圈这个阅读交流圈子,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对该条转发 / 分享进行点赞、评论和二次转发 / 分享,应该会有效果。

#影响用户数

或者说内容曝光量,就来源而言,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内部。外部来源包括搜索引擎、SNS 和 IM,这个强依赖于内容质量和分享方式的便捷度、美观度,简书做得不错,既可以分享文章,也可以分享文章中所选内容,还可以分享评论,基本覆盖了所有分享场景。至于内部来源,主要包括编辑推荐、社交推荐、机器推荐、搜索、关注下发、私信和推送等。

这里重点说下社交推荐和推送,前者对应简书的简友圈,目前简友圈会下发关注者的喜欢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导致消息数量过多,给用户很大的阅读压力;二是作为被推荐者,光被告知好而没有原因说明是不够的。至于推送,简书做得比较巧妙的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作者、文集、专题,当其更新时获得推送。这种对消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方式在 “微信”、“即刻” 中都有体现,即特别感兴趣的推到通知栏,一般感兴趣的推到你的 Timeline,你可以打开应用查看。

#内容利用率

关于内容利用率,我们可以认为评论行为高于赞赏、喜欢,而赞赏、喜欢又高于纯浏览。作为评论者,写出优质评论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激励,除了及时提醒作者回复外,还应该支持点赞和回复,同时提供优质评论置顶机制,还可以将喜欢、赞赏的用户头像罗列出来,营造一种热烈的互动氛围,促进用户进行表态、交流。对于阅读者,除了内容质量,评论质量,还需要将排版、收藏、分享等功能做好,让用户可以很顺畅地进行内容消费。

#数量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要静下来,要思考,要整理,那么写作者们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有记录的需求,有表达的需求,有被肯定的需求,有交流的需求,有建立影响力的需求,具体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是因为在简书上看到一些好的产品分析文章,挺有收获,觉得简书挺有氛围,所以也想发几篇,然后交流的需求大于被肯定的需求,同时被肯定的需求中精神方面的肯定又大于物质方面的肯定,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作为内容社区,生产者永远是少数,然后是一部分互动者 / 传播者 / 组织者,最后大部分是消费者。针对生产者,如何营造良好的写作、交流氛围,如何降低写作成本,如何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写作者持续产出,这都是课题。当然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互动没有浏览,生产者的动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没有人看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二)》有一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RSS已死,内容永生 | Rethin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