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PM之路

产品设计五部曲

1、需求
解决哪些用户的什么问题,同时公司如何获利。
产出物:BP
推荐工具:Microsoft PowerPoint

2、功能
设计哪些功能,功能的差异性、可行性和优先级。
产出物:PRD
推荐工具:Microsoft Word

3、流程
基于业务设计产品流程,把简单留给用户,复杂留给自己。
产出物:流程图
推荐工具:Microsoft Visio

4、交互
页面的规划和各种控件的使用。
产出物:原型图(线框图)
推荐工具:Axure RP

5、界面
布局清晰,主次分明,视觉美观。
产出物:UI 图
推荐工具:Sketch、Adobe Photoshop

P.s.
以上源自《用户体验的要素》,这本书非常经典,不仅在于其自抽象至具体的思路,也在于对每一层的分析。之前总记不住书中五个层次的名称,直到看到 @静观然 的书评后,豁然开朗,同样的,我也倾向于将书中的 “结构层” 和 “框架层” 合并到 “交互” 中,同时增加 “流程”,这更符合当下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实际情况,即相比十几年前,业务更复杂,关联系统更多。

关于数据查询工具

## 行业
1、QuestMobile,报告可读性很强。
2、沃指数,来自中国联通大数据,运营商数据更权威。
3、企鹅智库、猎豹全球智库、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等。
以上均可关注其微信公众号。

## 公司
1、融资,鲸准应用优先,IT 桔子网站辅助。
2、股东,企查查、天眼查等。
3、财报,官方解读雪球解读
4、招聘,公司招聘官网、BOSS 直聘。

## 产品
1、应用,蝉大师网站优先,七麦数据微信小程序辅助。
2、微信小程序,阿拉丁指数。
3、网页,百度指数。

名词解释之网络效应

#定义

维基百科:“网络外部性,又称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指在经济学或商业中,消费者选用某项商品或服务,其所获得的效用与 “使用该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用户人数” 具有相关性时,此商品或服务即被称为具有网络外部性。最常见的例子是电话或社交网络服务:采用某一种社交媒体的用户人数越多,每一位用户获得越高的使用价值”。

微信是社交网络的典型案例,截至 2019 年第一季度,微信(含 WeChat)月活跃用户突破 11 亿,在国内日常通讯领域已是一家独大。当然网络效应也会存在负效应,比如微信联系人的增加,一开始对拉群聊天、增加朋友圈下的评论乐趣等是利好,但随着联系人越来越多以及人群泛化,就会开始影响朋友圈动态的发布频率,比如有时想发个比较情绪化的内容,但因为顾忌同事而放弃,虽然微信中可设置分组可见以及不让 TA 看,但终究不方便。

再说说这几年比较火的打车和外卖,曾鸣提到他同意 Tory Green 在《The Myth of the Uber Monopoly》里的观点,Uber 不具备 “需求端网络效应”,因此无法形成垄断,在国内外都受到竞争对手的阻击。Airbnb 的前产品总监 Jonathan Golden 提出,“Uber 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它是全球网络效应和密度网络效应的结合体。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密度网络效应的平台业务。大多数客户只在国内市场使用这款打车 App。但是 Uber 的业务也触及了旅行,旅行一个独特的全球性业务类型。当你到了一个新城市时,你也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而 Uber 在这个市场的服务供应则可以立即满足你的出行需求”。

两者都没错,以我为例,目前只用滴滴,之前也装过曹操等应用,但都卸载了,一方面住的地方(北京五环外)附近曹操等的车比较少,另一方面回老家(三四五线城市)后只有滴滴提供服务。互联网产品已从早期的纯线上发展到了线上线下结合,涉及到线下就存在物理距离问题,这是 Uber、滴滴只有部分网络效应的本质原因。

对于外卖,Jonathan Golden 提出,“每一个市场都是独立于其它市场发展的,以 TaskRabbit(跑腿服务)或者 DoorDash(送餐服务)为例。在特定的市场中(如纽约),当供给量和需求量增加的时候,纽约这个市场上的供求双方的体验都会得到提升。但是在纽约地区产生的网络效应是无法促进和带动其它的市场的。纽约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对旧金山的供应方是没有价值的,纽约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对旧金山的需求方给也是没什么价值的。这类平台型业务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打、去铺、去增加供应量”。

#如何建立

产品体验需要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这样后来者会难以跟随。产品体验不断增加是目标,网络效应是产品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社交是网络效应的典型案例,搞清这层关系也能理解支付宝 9.0 搞社交失败的原因。

网络效应的建立要结合产品自身特点来进行,其中用户角色和使用流程是关注重点。有两个例子可供参考,比如输入法,传统输入法的词库是本地的,随着个人词库不断增加,会越来越好用,但受益者仅仅是自己,而搜狗输入法的词库是联网的,意味着如果某个词输入得多,就会进入其他用户的候选词列表,进而大大提升输入效率。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后,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后面还是被 Google、腾讯、百度等跟随。

比如 caoz 说百度,“最早的搜索引擎,其实是单点启动产品。百度开始的时候没打什么推广,只要采集的数据够全、搜索结果够好,用户多点少点,彼此没影响,所以百度可以慢慢做,一点点优化,一个点一个点地提升市场占有率,现在说百度搜索质量不好的,很多人是真不知道 15 年前谷歌的中文搜索什么样。从贴吧开始,百度从单点产品变成单边产品,用户群有交流了,到了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以及百度文库,从单边变成双边,积淀了一大批内容贡献者,再想和百度 PK,这就成了门槛”。

#扩展阅读

1、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区别
2、网络效应 “圣经”

谁是竞品?(续)

前两天在即刻上看到 @后厂村的刘飞 提了个问题:“TikTok 的竞品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所有吸收用户时间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快手、微博、知乎、今日头条、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得到、爱奇艺、英语流利说、微信、淘宝和王者荣耀”。

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个人经验,主要是发现近期如果看微信读书多了,刷抖音就少了,听播客、得到多了, 刷抖音也少了。需求满足层面,微信读书、播客、得到和抖音是有差异的,但确实存在竞争关系。后续再次思考后,更新结论如下:回归产品,作为设计者,我们利用资源做出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并获取收入,凡是影响这件事的都是竞品。

## 资源

比如人才,知乎上看过一个关于大公司为什么长年招很多优秀毕业生的问题,有个回答提到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去别家公司做出好产品。比如原材料,豆浆和豆腐都消耗大豆,在大豆短缺时就会成为竞争对手。比如超市里有限的货架,谁卖得好谁就能占据热门位置。

## 用户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被其他应用消耗,就会影响对自家应用的使用。通过 iPhone 的 “屏幕使用时间” 统计发现,我自己基本稳定在每天 5-7h,一天 1/4 的时间在玩手机,挺夸张的,但这也差不多是我的极限,相信也是很多人的极限。尽管如此,还是有想挑战用户极限的人存在,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 曾直言该公司的竞争对手是睡眠

宏观层面,得到的罗振宇在 2016 年提出 “国民总时间” 概念,“假设中国有 10 亿网民,假设每天每人在互联网上花 5 个小时,我们一年全中国市场有的国民总时间只有 18250 个小时,这就是这个池子我们可以指望的总量”,“时间是一个战场”。事实的确如此,“QuestMobile2018 年度报告” 显示短视频行业(抖音快手等)成为 “时间黑洞”,超越在线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微信 QQ 等)的第二大行业,同时已经抢占了部分即时通讯的使用时间。

## 需求

满足同样需求的产品是竞品,但往往我们更需要注意潜在竞品。比如百度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在手机百度上做了信息流,今日头条哭了。阿里从线上零售到线下零售,开了盒马鲜生超市,小区附近的物美哭了。头条从图文到短视频、直播,做了火山、西瓜、抖音,秒拍和映客哭了。美团从吃喝玩乐到住行,做了电影、酒旅、外卖、打车,格瓦拉、携程、饿了么和滴滴哭了。

## 收入

影响收入获取的产品也是竞品,比如百度、淘宝、抖音快手和线下的分众,投广告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的预算是一定的,在你家投了,可能就不会在我家投了。

清楚谁是竞品,是防御的第一步,也是进攻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最后留个思考题:滴滴的护城河是什么?

如何评估产品的商业价值?

借鉴游戏、电商中的概念,产品的商业价值(天花板)=ARPU*(用户数 * 付费率)*LT,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估:
1、用户群:大众 or 小众
2、需求强度:强需求 or 弱需求 or 伪需求 // 可通过用户付费意愿性来评估
3、客单价:高客单价 or 低客单价 // 交易相关性
4、需求频度:高频 or 低频 // 复购率

P.s.
1、以上内容都需要经过实际调研,比如上周和同学吃饭,他提到养老院的用户群没有预想得那么大,比如需要排除掉农村老人,因为社会称许问题,农村子女不太能接受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同时他还提到住养老院并不代表没钱,有些老人是因为子女在国外不方便照顾去的养老院。
2、数据是动态的,要从未来看现在,比如在 2014 年时就应该考虑到外卖行业的用户群和需求强度会随着 80、90 后进入社会不断上升。当然预测是很难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公司挂掉,我们需要的是持续跟进评估。
3、关于客单价,互联网产品商业模式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未必直接向 C 端用户收费,比如百度是向有推广需求的企业收费,淘宝是向有推广需求的卖家收费,PC 互联网时代的 360 是通过 360 安全卫士推广 360 浏览器,然后再通过网址导航、搜索广告等盈利。
4、作为产品设计者,我们需要充分挖掘每个用户的价值,其中付费的,按付费金额算价值,没有付费的,那就请 TA 贡献围观、宣传等其他价值。非付费用户也很重要,比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游戏,如果周边没有人玩,有多少付费用户会去玩?买皮肤给谁看?买装备和谁战斗?

梁宁产品思维30讲值得买吗?

#怎么样

按豆瓣图书的标准,3.5 分,如果课程降价 50%,勉强可以打到 4 分。

整个打分是纠结过的,一是因为内容的价值非绝对,每个用户的情况不同,对每个用户的价值也不同。二是分数偏低也跟最近在看《幕后产品》有些关系。当然,即使梁宁的课程能打到 5 分,听完后也是不能做好产品的,因为产品设计是一项实战类工作,更多的还是要靠实践。

先说课程的优点,一是有框架有引用。有框架能言之成理,有引用显内容丰富。二是有故事性和历史感。有故事性听起来不枯燥,有历史感显全局观。

再说课程的不足,一是内容略精简,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泛互联网产品课程,因为缺少产品设计的细节思考案例,而这些对听众来说是重要的。二是部分解读略偏颇。比如整个课程中个人最推荐试听的两章(08 和 09)中关于优酷落后于爱奇艺的分析,版权采购并非主要原因,缺少优质内容自制才是,当然,百度对爱奇艺的赋能也是有的。三是新概念略多。太阳底下没有那么多新鲜事,完全可以更深入浅出些。新概念多了,我会理解为欺负听众见识少。

#该买吗

如果是产品经理,建议下单,因为产品经理应该对热门事物有好奇心。如果是其他岗位,感兴趣就可以下单,但需有独立思考。如果是学生,不建议下单,听多了容易走火入魔。

#如何听

三点建议:一是当一本书来听,讲述的作者对产品思维的理解,听的过程中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对比。二是当一个导读来听,其中提到的《用户体验要素》、《Don’t make me think》、《智能商业》、《创新者的窘境》等都可以单独买来看看。三是作为音频产品,和图书相比更容易分心,需要反复多听几遍。

谁是竞品?

这里想讲讲我这些年夏天喝水的事。

2015 年,烧水,使用苏泊尔电热水壶 @京东。

2016 年,买水,恒大冰泉 1.25L 装、农夫山泉饮用水 1.5L 装 @京东,热水壶用得少了,夏天烧水的问题是水凉下来时间较长。

2017 年,早上 SUNSIDES 上质、Arla 爱氏晨曦 1L 装牛奶 @中粮我买网,安佳 1L 装牛奶 @京东,其他时间昆仑山 1.23L 装矿泉水,Tamm Fruit、森美、农夫山泉、Fruiti 果的冷藏果汁 @京东,加多宝凉茶 @中粮我买网。

2018 年,早上乐荷、Arla 爱氏晨曦 1L 装牛奶 @京东,其他时间昆仑山 1.23L 装矿泉水,Zico、Vita Coco 椰子水,森美、农夫山泉冷藏果汁,加多宝凉茶 @京东。

2019 年,早上乐荷 1L 装牛奶 @京东,其他时间昆仑山 1.23L 装矿泉水 @京东,水果 @盒马、7FRESH、每日生鲜,最近下单了好几次丑桔,好剥无籽味道好同时分量足够,平时或餐后一个都很合适。由于这个夏天刚到,可能还会尝试点新的东西。

以上提到的品牌(厂商)满足的都是口渴相关需求,互为竞争产品,同时虽将长期共存,但有些会不断增长,有些会边缘化。

最后留个思考题:抖音的竞品到底是什么?

摩拜和ofo小黄车,哪家强?

#起源

三月,春回大地,两家市场份额领先的单车公司摩拜ofo 开始了新一轮的车辆投放和推广。由于周末免费,于是在去地铁站的路上试了下,进而对摩拜和 ofo 小黄车哪家强的问题也有了结论,暂时看好摩拜,因其使用体验更好。

#体验对比

1、找车,摩拜胜

首先,要有车,这涉及供应链制造、车辆投放策略等。摩拜在 2017 年 1 月接受了富士康的战略投资,而前几天 ofo 也与全球最大的自行车制造商富士达签署战略合作。

其次,知道在哪里。摩拜由于有 GPS 定位功能,可以定向找车,ofo 暂时只能肉眼找车。如果找车超过 5 分钟,相信很多人就会放弃,尤其上班时间是很赶的。当然摩拜、ofo 发起的红包车活动,也给找车增加了一些动机和乐趣。

再次,去车那里。如果车都在小区、地铁站、公交站、商场超市门口,那是最好的,不用走多少路。因为有 GPS,摩拜可以通过扣分教育以及人工维护的方式使得车辆更多地存在于在这些区域,而 ofo 做不到,车是被用户骑回家里,还是被扔在不知名的路边都是不知道的。ofo 在 3 月公众号文章中介绍的与 700bike 合作的下一代共享单车仍然没有 GPS 定位功能,有些不解,其实 700bike 旗下的后街等自行车都是有内嵌 GPS 芯片的。

2、可骑,摩拜胜

ofo 的损坏率较高,亲眼见过的有编号被划的、轮胎没气的、座椅轮胎被卸掉的。反观摩拜,一开始就考虑了这些问题,经典版的全铝车身、轴传动、橡胶实心轮胎、电子锁等,轻骑版虽然使用了更多的常规零部件,但也比大部分版本 ofo 损坏率低。

3、开锁,摩拜略胜一筹

摩拜一直是电子锁,故障率偏低,而 ofo 的机械锁版本容易因为车牌被划而开不了锁。开锁前需要注册,注册时两者都需要交押金,ofo 是 99 元,摩拜 299 元,ofo 注册成本更低。再个,摩拜支持微信扫码开锁,实际是跳转到摩拜小程序中(还需点击立即开锁),ofo 据说未来可以在滴滴中直接使用(4 月 27 日滴滴中已有 ofo 单车入口),两者都可以不用安装应用。

4、骑行体验,ofo 略胜一筹

小黄车轻便亮眼,比较适合在天气晴朗的周末骑,同时拍个照发发朋友圈。摩拜没那么好骑,不过车筐什么的更稳,比较适合骑着去买菜、有包的女同学下班骑回家、雨后骑行等。至于车费,ofo 是 1 元 / 小时,摩拜视具体车型,1 元 / 半小时、0.5 元 / 半小时都有。

5、关锁,摩拜胜

摩拜关锁后会自动结束行程并 “滴滴” 两声,虽然订单状态的更新比预想的要慢一些,不过影响不大。ofo 的机械锁版本关锁后还需到应用中手动结束行程,相比不是很方便。

#如何选择

前段两家都在搞充值优惠活动,考虑自己有自行车,周末去市区也不多,就给摩拜充了 20 元。如果你准备注册摩拜,可以填我的邀请码:mobikebydz,双方都可以增加信用分。

P.s. 搜集相关观点的时候发现知乎专栏和微信公众号的高质量内容比较多,这对微博、百度可不是利好的消息啊。

#拓展阅读

1、一席:“膜拜” 单车 by 胡玮炜
2、ofo 与摩拜单车,谁会赢呢?
3、根据公开信息看各家投资 OFO 和摩拜的逻辑上
4、熊猫资本详解投资摩拜单车背后的逻辑
5、ofo 共享单车和摩拜单车哪个更有优势?

网易云音乐为什么突然火了?

目前在用的两个音乐应用,一是网易云音乐,通过推荐的歌单发现了很多好音乐,同时曲库相对全;二是豆瓣 FM,推荐很精准,多为轻音乐,工作学习时听,现在的每日私人歌单也不错,很适合时间碎片化下的我们。

回顾音乐软件使用历史,PC 客户端时代,主要使用酷我音乐盒,虽然 “Hello,Kugou!” 的口号很有创意,但酷狗搜索歌曲经常夹杂一些翻唱片段,而酷我只会搜到一两首歌,并且往往就是你要找的。PC 端到移动端时代,开始使用百度 ting,因为“百度和三大唱片公司都有合作,所以曲库全且正版”,当时新版百度音乐盒 Web 版真的令人惊艳,但是后面百度音乐应用界面越做越复杂,同时版权也逐渐到期,大概 15 年开始逐渐转用网易云音乐。至于豆瓣 FM虾米,Web 2.0 网站的两个代表,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豆瓣 FM 的给歌曲打红心或丢到垃圾桶很有新意,不过在所有 blogger 对豆瓣 FM 交口称赞的当时,我用着却很不习惯,可能是因为歌听得不多吧。虾米很特别的是精选集,通过虾米也听到不少好歌,印象中《我的歌声里》在大火之前就一直在虾米排行榜位居前列,但为什么都被后来者网易云音乐给赶超了呢?对于我,网易云音乐是给我推荐出新歌最多的应用。

对于所有用户呢,网易云音乐究竟做了些什么?音乐应用的用户包括歌手、音乐人、音乐 DJ、音乐发烧友和普通用户,每类用户的需求,网易云音乐都有覆盖到。当然网易云音乐最突出的还是对歌单和评论的重视,高质量的歌单和评论让其在音乐应用中显得不拘一格,我们都知道,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门槛的,为什么云音乐的歌单和评论质量这么突出,云音乐的同学们在产品和运营上肯定做了些什么。就音乐应用,版权是基础,但不是所有,百度音乐再好也只是一个听歌工具,而云音乐是云音乐,功能可以被抄袭,版权可以被跟随,但社区氛围、社交关系、我们在其中的成长没法简单复制。

2015,移动产品该如何突围?

4 月份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移动应用陷入死亡潮,400 万应用僵尸超八成,周期仅 10 个月。之后有段时间就比较悲观,觉得做移动应用没什么前途,但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一是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能很好地满足某类用户的需求,就能成为他们平常玩得多的十来个应用之一,同时中国人口基数大,占比很小的一个群体绝对数值也是巨大的;二是部分需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虽然不是天天用,但特定场景下,你一般都会用某些应用,比如旅游订酒店机票时用携程去哪儿,租房时用 58 赶集,我们能说携程 58 没有前途吗?三是仍然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好,比如 @布布徐 说的健身房数字化问题,同时社会在变化,新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现在主流视频网站都已支持弹幕,这是之前大家所未预料到的。回到移动应用死亡潮这个话题,死亡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死亡之因

移动端流量无疑是超过 PC 端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比 PC 互联网用户更多,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因其便捷性渗透到了 PC 没有渗透到的地方,父辈们也开始玩微信看网易新闻什么的;另一方面存量用户上网时长在增加,公交地铁中,吃饭等位时,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玩手机。Moment 的统计显示每天我玩手机的时间在 300 分钟左右,可是现在日常使用的应用的确越来越少。

想想那些曾经用过但现在基本不用的应用,比如 Next Day,做得不错,但就是用得很少,也尝试过将其放在主屏,但还是用不起来,而魔漫相机、脸萌、足记等,玩过两次后就不想再玩了。至于打车类应用,现在只保留 Uber 和滴滴,早期打出租车那会儿快的用得比滴滴还多,双方合并后开始转用滴滴,五一后上下班开始坐顺风车,起初用 51 天天,但是 6 月滴滴推出顺风车后,51 天天车主接单时间明显变长,成功率下降,6 月底开始转用滴滴顺风车,一直用到 9 月。10 月底开始用 Uber,正好那段 Uber 活动比较多,使用之后感觉服务质量、便捷程度、价格都胜于滴滴,所以现在出行 Uber 优先,没有时才考虑滴滴。代驾方面,暂时没有机会体验,不过以后会优先选择滴滴,然后才考虑 e 代驾,不想装那么多应用。再说充话费,早期用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查套餐余量充话费,但现在查余量用中国联通微信公众号,充话费看京东、百度、微信、支付宝谁家搞活动,没有活动就用京东,可以打白条。再说信用卡还款,早期用招行手机客户端,现在查账单或者支付宝本身支持,或者查看邮件,还款只在支付宝,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多张卡的还款管理问题。

总结起来,部分产品非刚需想不起来用,部分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不想再用,部分体验差的被体验好的取代,功能单一的被功能全面的取代,还有部分被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应用取代。移动端多个应用间切换的不便,也加剧了移动应用市场的马太效应。

二、如何应对

1、提高用户体验

产品为解决用户问题而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如何让用户用得顺畅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边界,对于那些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如何保证其用户体验良好,同时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如何向用户任务链的上下游拓展,满足用户更大范围的需求,毕竟当前用户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应用太多,希望尽量少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用户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像携程从机票、酒店到火车票、汽车票、门票等,猫眼电影从电影票团购到在线选座、预售、影评社区、电影周边等,滴滴从出租车到专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体验还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我自己,网易云音乐和豆瓣 FM 都在用,携程和高铁管家 / 航班管家主要使用后者,滴滴和 Uber 优先 Uber,百度外卖和到家美食会基本只用到家,淘宝京东和 1 号店,较少淘宝主要京东,超市类购物需求上 1 号店。

2、借势超级应用

5 月腾讯公布的 2015 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品牌微信号 800 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自家微信公众号可能比自家应用离用户还近,用户打开公众号的操作成本比打开应用更低,所以一些热门的简单的需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解决,长尾的复杂的再引导用户下载自家应用解决,比如中国联通等。再个,微信服务号的消息到达率和打开率可能已经超过短信、应用推送和营销邮件,因为 “必须点进去,红色的提醒数字才会消失”,我们可以考虑和自身业务进行结合,比如微信系、银行类、购物类、京东白条、JobDeer(已停止营运)等公众号所在做的,至少可以定期给用户发点福利什么的。除了微信,我们也要考虑自家服务与微博、百度、UC 浏览器、支付宝等应用间的连接性,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3、多个平台协同

Web、iOS、安卓、微信、微博、手机浏览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些任务在 Web 端操作更方便,比如长文编辑,所以懂球帝应该开发一个 Web 版长文编辑器;有些任务在手机应用中进行更方便,比如登录、小额支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主推扫码登录,腾讯理财通早期甚至只支持扫码支付;有些任务微信更方便,比如还京东白条。多平台协同这块,知乎做得不错,从 Weico Pro、百度中点某个知乎链接进入手机版知乎,可以阅读问题,同时也可以点页面中的 “打开应用” 唤起知乎,进入问题 / 回答详情页,完成关注等后续操作,同时尽管在微信中不能直接唤起知乎(由于微信的限制),也给了用户解决方案引导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