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如何整理微信收藏?

1、非文章类,添加标签方便后期索引或者删除。
如果一开始就确定,直接在列表中左滑,快速进行标签、删除操作。

2、文章类,主要写博客或存入 Pocket、Evernote。
如果看到后激发我的一些想法,或进行深入研究,或开启一篇新博客,或作为草稿箱中某篇博客的内容补充,那就将文章链接传送到 PC 或 Mac,然后在 PC 或 Mac 上操作。如果没有,那就按正常流程:内容不行的,删除收藏;内容不错,但准备以后看的,存入 Pocket;内容不错,有保存价值的,存入 Evernote;内容不错,值得再看一遍的存入 Pocket。由于目前微信中不能直接将文章存入 Evernote(印象笔记没有问题),所以也是先存入 Pocket,后期再通过 Pocket 存入 Evernote。

具体操作步骤:先 “复制链接”,然后打开 Pocket,在弹出的添加提示栏中点击“添加” 按钮将文章添加到 Pocket,然后回微信删掉该收藏。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到 Pocket 时要点到 “添加” 按钮,点在按钮之外只会关闭提示栏。

最后推荐在 iPad mini 或 iPad 中整理,屏幕大阅读长文确实更舒服。

P.s. 目前微信收藏朋友圈中带链接的消息时要注意,长按转发内容,收藏的仅仅是转发内容,长按链接或点开链接收藏,收藏的仅仅是链接。同时只要收藏了转发内容就收藏不了链接,只要收藏了链接就收藏不了转发内容。

办什么信用卡好?

话不多说,直接讲结果:

1、基本组合
交行标准卡,日常生活刷,最红星期五活动给力。
中信i白金,网上交易刷,双倍积分,同时买机票专用,因为延误险。
中行长城环球通卡,低额度,绑定PayPal、Kindle什么的,线下小店刷以及类似山东航空下单机票需要报安全码的场景。

2、特定场景
还京东白条:中信、光大或民生信用卡,因为可以直接还白条。
苹果在线商店:招行信用卡,因为分12期买iPhone、MacBook免手续费,还可以体验一下招行的便捷服务。

3、玩卡推荐
招行全币种,颜值高,而且免年费,没有负担。
中信百度金融联名卡银联版,百度钱包专用。
其他如广发DIY、民生in卡等可尝试。

上面基本涵盖了个人消费场景,同时信用卡也覆盖了主流银行。当前信用卡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是部分范围内还有红利。就个人而言,按需办卡,同时好好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玩卡。优惠资讯可以通过关注各家银行、我爱卡等公众号获取,有合适的羊毛就薅,但不需要做到使用Excel表格统计那么专业。

至于年费,大部分信用卡会收,但一般有首年免年费同时刷5、6次免次年年费的政策。对于我们而言,最简单的应对方案是专卡专用,比如逛物美就刷交行标准卡,亚马逊买Kindle电子书就刷中行长城卡,这样很轻松就能达到免年费标准,实在不行,就连续充6次20元话费。

至于还款,推荐使用支付宝、微信,管理多张卡的还款比较方便。

扩展阅读:
1、国内主流信用卡以及借记卡配置推荐
2、信用卡申请全攻略:2013年2014年上半年展望2014年下半年回顾
3、公众号:@蓝翼说,相对普适,这是其最值得阅读的文章;@大玩家,相对面向中高产阶级。
4、网站:什么值得买

2015,移动产品该如何突围?

4 月份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移动应用陷入死亡潮,400 万应用僵尸超八成,周期仅 10 个月。之后有段时间就比较悲观,觉得做移动应用没什么前途,但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一是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能很好地满足某类用户的需求,就能成为他们平常玩得多的十来个应用之一,同时中国人口基数大,占比很小的一个群体绝对数值也是巨大的;二是部分需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虽然不是天天用,但特定场景下,你一般都会用某些应用,比如旅游订酒店机票时用携程去哪儿,租房时用 58 赶集,我们能说携程 58 没有前途吗?三是仍然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好,比如 @布布徐 说的健身房数字化问题,同时社会在变化,新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现在主流视频网站都已支持弹幕,这是之前大家所未预料到的。回到移动应用死亡潮这个话题,死亡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死亡之因

移动端流量无疑是超过 PC 端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比 PC 互联网用户更多,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因其便捷性渗透到了 PC 没有渗透到的地方,父辈们也开始玩微信看网易新闻什么的;另一方面存量用户上网时长在增加,公交地铁中,吃饭等位时,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玩手机。Moment 的统计显示每天我玩手机的时间在 300 分钟左右,可是现在日常使用的应用的确越来越少。

想想那些曾经用过但现在基本不用的应用,比如 Next Day,做得不错,但就是用得很少,也尝试过将其放在主屏,但还是用不起来,而魔漫相机、脸萌、足记等,玩过两次后就不想再玩了。至于打车类应用,现在只保留 Uber 和滴滴,早期打出租车那会儿快的用得比滴滴还多,双方合并后开始转用滴滴,五一后上下班开始坐顺风车,起初用 51 天天,但是 6 月滴滴推出顺风车后,51 天天车主接单时间明显变长,成功率下降,6 月底开始转用滴滴顺风车,一直用到 9 月。10 月底开始用 Uber,正好那段 Uber 活动比较多,使用之后感觉服务质量、便捷程度、价格都胜于滴滴,所以现在出行 Uber 优先,没有时才考虑滴滴。代驾方面,暂时没有机会体验,不过以后会优先选择滴滴,然后才考虑 e 代驾,不想装那么多应用。再说充话费,早期用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查套餐余量充话费,但现在查余量用中国联通微信公众号,充话费看京东、百度、微信、支付宝谁家搞活动,没有活动就用京东,可以打白条。再说信用卡还款,早期用招行手机客户端,现在查账单或者支付宝本身支持,或者查看邮件,还款只在支付宝,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多张卡的还款管理问题。

总结起来,部分产品非刚需想不起来用,部分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不想再用,部分体验差的被体验好的取代,功能单一的被功能全面的取代,还有部分被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应用取代。移动端多个应用间切换的不便,也加剧了移动应用市场的马太效应。

二、如何应对

1、提高用户体验

产品为解决用户问题而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如何让用户用得顺畅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边界,对于那些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如何保证其用户体验良好,同时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如何向用户任务链的上下游拓展,满足用户更大范围的需求,毕竟当前用户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应用太多,希望尽量少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用户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像携程从机票、酒店到火车票、汽车票、门票等,猫眼电影从电影票团购到在线选座、预售、影评社区、电影周边等,滴滴从出租车到专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体验还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我自己,网易云音乐和豆瓣 FM 都在用,携程和高铁管家 / 航班管家主要使用后者,滴滴和 Uber 优先 Uber,百度外卖和到家美食会基本只用到家,淘宝京东和 1 号店,较少淘宝主要京东,超市类购物需求上 1 号店。

2、借势超级应用

5 月腾讯公布的 2015 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品牌微信号 800 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自家微信公众号可能比自家应用离用户还近,用户打开公众号的操作成本比打开应用更低,所以一些热门的简单的需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解决,长尾的复杂的再引导用户下载自家应用解决,比如中国联通等。再个,微信服务号的消息到达率和打开率可能已经超过短信、应用推送和营销邮件,因为 “必须点进去,红色的提醒数字才会消失”,我们可以考虑和自身业务进行结合,比如微信系、银行类、购物类、京东白条、JobDeer(已停止营运)等公众号所在做的,至少可以定期给用户发点福利什么的。除了微信,我们也要考虑自家服务与微博、百度、UC 浏览器、支付宝等应用间的连接性,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3、多个平台协同

Web、iOS、安卓、微信、微博、手机浏览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些任务在 Web 端操作更方便,比如长文编辑,所以懂球帝应该开发一个 Web 版长文编辑器;有些任务在手机应用中进行更方便,比如登录、小额支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主推扫码登录,腾讯理财通早期甚至只支持扫码支付;有些任务微信更方便,比如还京东白条。多平台协同这块,知乎做得不错,从 Weico Pro、百度中点某个知乎链接进入手机版知乎,可以阅读问题,同时也可以点页面中的 “打开应用” 唤起知乎,进入问题 / 回答详情页,完成关注等后续操作,同时尽管在微信中不能直接唤起知乎(由于微信的限制),也给了用户解决方案引导提示。

百度钱包如何弯道超车?

刚从物美回来,支付宝支付 8 折,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百度钱包如何超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1、提升支付体验

一方面部分基础功能如网页端的扫码付款尽快完成,好几次转用支付宝就是因为扫码更方便,网页端的支付密码容易忘记,安全风险也更高;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每个支付场景的特点,完善用户任务链上下游的体验,比如转账目前微信领先,因为很可能收款方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手机充值微信领先,因为可以通过手机营业厅(因为政策原因已暂停)或运营商公众号查余额;信用卡还款支付宝领先,因为部分银行账单金额(和银行合作)直接可查。除了现有的支付场景,还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支付场景,比如微信 2014 年年初推出的微信红包,直接引爆微信支付,直到现在微信群中大家还会时不时地玩玩。要做到这点,需要对线下支付场景中用户的痛苦有更多的理解。

2、完善支付场景

这样大家才能接触得到,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非互联网行业,甚至部分行业内的人都没听过百度钱包。关于支付场景,转账、扫码支付等钱包基础性场景是必做的;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游戏点卡等纯线上业务是当做的,进入成本相对低;水电煤缴费、演出票等对线下资源要求较高的服务或合作或投资。高频强需求服务如外卖、打车、电影票等或自营或投资,外卖,走中高端路线的到家待接入;打车,滴滴出租车给微信支付带来大量流水,现在滴滴又进入更高频的顺风车和通勤班车领域,建议百度拿下 51 用车自营,同时投资通勤班车服务提供商;电影票,糯米电影当初应该继续独立并社区化的,如同猫眼电影那样;低频强需求但交易金额较大的服务如基金买卖、股票交易等或合作或投资。再个,市场已经接近成熟的如线上购物,或合作或投资;新兴领域如洗衣按摩美甲等 O2O 服务,或合作或投资。最后,携程、高铁管家、航班管家等行业领先交易类应用,尽快接入。

3、联合新兴势力

对于当下流行的各类出行、O2O 应用,合作减免等活动搞起,新兴应用的使用者都是愿意尝新的人,也更容易成为百度钱包的用户。比如许鲜,已下近 10 单消费近 300 元,之前却并没有太多吃水果的习惯,这些交易额都应该争取,酷的、流行的东西也更容易大众化。

我看支付宝9.0

支付宝 9.0 版刚出来,由于界面上和大众点评、微信比较接近,遭到很多人的吐槽,那么支付宝这次改版的合理性和前景如何?让我们来看下这次最大的两个改动:

“商家”:常见的吃饭场景:首先考虑去哪儿吃,然后点评上看看商户评价,或者将商户发送到微信群中,讨论下,确定后如果行程重要就预订下,到商户那去或地铁或公交或滴滴打车,吃完饭结账,如果有团购,就团个券,如果关注微信号转发有优惠,就关注,总之怎么优惠怎么来,之后可能会点评下。整个流程中,对大多数人而言,选餐馆、出行、优惠是强需求,点评通过商家点评到优惠,美团通过优惠到商家点评已经占据领先优势,PK 点评美团非一时之功,同时这个事情也偏离了钱包的定位。或许这也是支付宝 9.0 将应用名称从 “支付宝钱包” 改为 “支付宝” 的原因,它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电子钱包。

“朋友”:可以看到支付宝希望加强关系链,这是否有必要呢?我认为是有的。目前支付宝在转账、AA 收款、红包等的体验上都弱于微信。比如转账,现在微信用户量大,很可能收款方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所以微信直接找到对方转账即可,而支付宝还要问对方支付宝帐号或手机号,输手机号还可能出现多个账户,转账过后还有确认和感谢的需求。再比如聚会后的 AA 收款,如果对方没有支付宝或手机没电或者暂时借记卡没钱,收款流程就会中断,而微信的 AA 收款支持事后支付。再比如红包,15 年春节支付宝红包被微信屏蔽的事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微信的拼手气群红包也火得不行,微信胜就胜在关系链。所以支付宝需要强化这块,“朋友”的功能设计没有太大问题,只是一些细节有待优化,这么高百分比地复制微信不太合适,也不必要。

支付宝 9.0 版效果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家不是乱改。BTW,蚂蚁金服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的两篇采访(12)值得一看。

如何打顺风车?

先说下单时间,如果是第二天上班的单,前一天下班到家后就可以下单;如果是当天下班的单,中午吃饭时可以先下一单,如果没车主接单,下班前 1 小时再下单,车主也多是这个时候看单。还没有人接单,那就多个顺风车应用同时下单,哪家先到用哪家。

其次起终点的填写,大厦名称优于道路名称,同时最好具体到某一栋楼,比如辉煌国际 5 号楼,虽然 1 号楼和 5 号楼距离不远,但楼门口那条路下班时间比较堵,如果车主在路的另一头一下过不来,你可能要走过去。再个顺风车应用多采用分段计价,所以不妨稍微调整下自己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位置,可能会有惊喜,比如辉煌国际 5 号楼 – 海丰园公寓北区,¥17,而辉煌国际 5 号楼 – 嘉华国际影城 (学清路店) 只要¥16。

刚开始我主要用 51 和天天,嘀嗒也用过,不过由于补贴减少,更关键的是响应时间和接单率下降明显,开始转用滴滴顺风车,现在都快忘了 51 和天天,毕竟顺风车服务相对标准化,滴滴还有券。

P.s.
现在上下班基本坐顺风车,可能已经超过至今坐出租车的次数,同时聊天得知,很多车主自己限行时也会坐顺风车。不知道未来百度是否会主导 51 并购天天抗衡滴滴,其实顺风车挺值得自营的。

如何面试移动产品设计师?

许久没有面试,这两天连续面了两人,借此总结下面试流程。

1、第一个问题
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2、项目回顾
做过哪些项目,其中所处角色,并针对项目具体细节进行提问。
遇到的最大问题,如何处理的。
目前是否已离职,离职的原因。
判断需求分析、原型设计、沟通能力以及背景真实度。

3、工作之外
常用应用,并就其中某项功能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方案。
觉得做得好的的应用,为什么觉得好。
如何获取业界信息,涉及应用、网站、书籍、微信公众号、业界前辈等。
考察行业热情度、勤奋度、判断力等。

4、业余生活
平常有没有什么爱好,业余一般做些什么。
考察性格、品行等,优秀的产品设计师一定是热爱生活的人,同时性格也很重要,毕竟以后要一起工作。

5、求职者的需求
应聘当前职位的原因,近五年的规划,薪资要求等。
清楚求职者的需求后,才能知道与当前职位需求是否匹配,未来双方能否长久,这里有一些 HR 方面的关注点。

6、最后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我的?”
一方面解答求职者的一些疑问,另一方面看看能否问出什么惊艳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面试是测验的一种,不过和一般测验不同的是,面试重在评估面试者与职位需求的匹配度。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第三方播客应用推荐

前两天 9to5mac 的消息,知名播客应用 Instacast 因为母公司资金短缺将关闭。想到草稿箱里还有篇推荐播客应用的文章,于是准备完成。

刚听播客时用的 iPhone 自带播客应用,很好的一点是 Wi-Fi 下自动下载新节目,不过界面过于复杂,很多功能都用不到,同时发现新的优质的播客机制不足,也缺乏和同好交流的功能。后来用过一段 Pocket Casts,这个可以说是最漂亮的播客应用。不过 Pocket Casts 两个不足,不支持在锁屏界面和控制中心快进和快退,不支持连播,很让人受伤,同时自动下载新节目也需要手动开启。

现在重新思考,一个好的播客应用需要具备哪些功能呢?
1、Wi-Fi 下自动下载新节目,这样上下班路上想听就听,不用担心流量。
2、在锁屏界面和控制中心快进和快退,路上容易分心,需要倒带。
3、支持定时关闭,适用于睡觉前的场景。
4、支持连播,不用再去点播放。
5、界面简洁美观。

市面上第三方播客应用包括 Pocket Casts、Castro、Instacast 5、Overcast、iCatcher!、Wundercast、Downcast、Network – Minimal Podcast Player 等。综合考虑,目前还是推荐 Castro,听节目时,想设置定时关闭,可长按播放按钮或双指捏合屏幕。

拓展阅读:
1、有哪些比较好的播客应用?
2、不用找了,最好的播客应用都在这
3、于喧嚣中聆听播客之美:Pocket Casts 深度评测
4、总有一个让你倾心的理由: 播客应用 Castro 深度体验
5、Podcast 应用 Castro for iOS 的使用体验如何?

第三方微信客户端Redesign

这两天用了下 Alternote,真是美哭了,相比,Evernote 官方客户端就是渣渣。想到 UI 中国前段推出过一个 “做爱用的微信客户端” 的活动,就想对微信做个重新设计,回归移动通讯和社交,目标用户是像我这样的成熟用户。导航模式方面依然保持底部四个 Tab 的设计:

消息:包括聊天消息和公众号消息,其中公众号消息中 “订阅号” 仍然折叠,折叠的原因是阅读压力大,用过 RSS 阅读器的都懂的,同时订阅号推送的文章支持保存到 Pocket 等稍后读应用,Evernote 等笔记本应用。再个,首页的搜索搜索对象仅限好友、微信群、公众号、聊天记录、朋友圈、收藏和功能,排除本地生活和公众平台文章,而且强化搜索功能,搜索 “套餐余量” 能直接定位到 “中国联通”。

通讯录:非狭义的通讯录,而是沟通对象,这里将好友和公众号分开。现在好友中的 “新朋友” 隐藏,当有新朋友时才出现,“群聊” 删除、“标签管理” 放入 “设置”-“通用” 中,其他不变。公众号支持分组展示,当前的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再个,通讯录中的搜索搜索对象仅限好友和公众号,非全局。

朋友圈 :直接显示朋友圈,删除现在 “发现” 标签栏中其他模块,“扫一扫” 首页导航栏右侧 “+” 中有,“摇一摇” 目前使用场景有限,实用性不大,“漂流瓶” 和 “附近的人” 不是我们的菜,“购物” 和 “游戏” 纯粹是微信商业化部署。

个人中心:将 “卡包” 放入 “钱包”,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将 “表情” 放入 “设置”-“通用” 中,仅保留个人信息、相册、收藏、钱包和设置。

P.s.
1、Redesign 基于微信 iOS 6.2,产品原型图:地址
2、UI 中国那个活动中个人最欣赏的作品是 “Wechat Redesign”,看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