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聊聊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

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经理简单来说就是对整个产品负责的人,不管哪个环节上产品出了问题,都可以追究到产品经理的责任,这就要求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能力比较全面”(@杨潨渊),那产品经理究竟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 宏观

1、通用
基础:学习能力、逻辑思维(思考)、个人管理(时间、精力、情绪等)
做事:问题解决能力、办公软件使用
做人:沟通能力(表达)
管理:方法沉淀、团队建设

2、专业
产品:产品、上下游合作方(商务、设计师、研发、测试、项目经理、运营等)领域知识
业务:行业知识(电商、金融等)

## 微观

1、前期规划:需求调研 & 方案设计
熟悉需求调研、管理等方式方法
熟悉 Web、iOS & 安卓、泛小程序等设计规范
熟悉 Office、XMind、Visio、Axure RP 等工具使用

2、中期落地:设计开发测试上线跟进
需要责任心(意愿)、执行力(能力)

3、后期运营:数据 & 反馈收集
熟悉数据分析

## 扩展阅读

1、文章:产品经理的能力模型腾讯产品通道能力素质模型

聊聊产品经理的书单

产品经理的成长依赖于持续学习,曾经有过一些不成熟的行为:一是不愿看产品类书籍,觉得可以自己探索;二是收藏过很多书单,但没有后续。再回到问题本身:产品经理应该读哪些书?

## 我说

1、产品:个人成长之路产品经理之路
2、其他:心理学入门其他学科入门
在互联网之外,产品经理也应该是有趣的、生活丰富的人,因为产品解决的是问题,最终拼的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BTW,我对自己建的书单有如下要求:一是都是自己看完了的;二是期望小而美不追求大而全;三是持续更新。

## TA说

1、产品:@iamsujie@KentZhu@两块方糖才够甜@酷拉皮卡
2、其他:@科学松鼠会
随着行业发展,产品类书籍变多,可以多关注几个同行,这样在豆瓣图书详情页能看到具体评分,大家都推荐的可以优先阅读。

## 扩展阅读

1、问答:产品经理的必读书目有哪些哪三本书是产品经理必读书

聊聊Evernote

## 概况

### 定义

Evernote 是什么,一方面要看 Evernote 本身,另一方面要看用户使用 Evernote 的方式,方式不同,效果不同,最终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Evernote 的产品结构是基于单条笔记(note)展开的,相对适合保存文字类内容(含部分图文、音频),过大的文件、格式小众的文件都不适合存入 Evernote,同时 Evernote 通过开放平台吸引了第三方开发者,进而通过第三方应用一定程度上最大化了文字类内容的记录、收集能力。

内容在 “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具体来源包括网站和应用,涉及微博、问答、新闻博客、音乐、播客、视频、直播等产品。

对于内容的保存,文字类的(包括自己写的和网页上的)主要存入 Evernote,即刻、微博、微信、知乎等应用里的内容主要通过产品内的收藏功能在线保存。图片的保存需求一般,主要下载到电脑本地或存入百度网盘,音频和视频主要通过网易云音乐、小宇宙、抖音、哔哩哔哩等应用在线收藏,小部分下载到电脑本地或存入百度网盘,Office、PDF 等文档主要存入电脑本地和百度网盘。总体而言,个人的所有内容资料 = 部分应用的 “收藏”+Evernote + 百度网盘 + 设备本地。

如果要用一句话描述我眼中的 Evernote,那应该是:Evernote 早已不是单纯的笔记产品,而是提供笔记记录、文章收集、资料电子化、PDF 文档保存的综合性内容存储服务。

### 特点

1、一般的记录、写作能力

移动场景下,由于 Evernote 很早就支持全平台,因此当时主要通过它记录想法,但随着 Evernote 启动速度变慢,操作流程变长,已经懒得打开它进行记录,之后转用 EverMemo,哪怕有一段时间需要手动同步至 Evernote。

电脑场景下,记录想法、写文章早期主要通过 Evernote,因为相比 Microsoft Word,Evernote 编辑器界面简约且无需手动保存内容,但接触 Ulysses 后,才发现原来写作工具可以做得这么好,自此不在 Evernote 上写作,仅作备份。

2、强大的收集能力

Evernote 最大的优势是收集能力,一方面是印象笔记・剪藏真的强,既支持采集部分内容(选中文字 – 右键 – Evernote Web Clipper)、网页正文和整个页面,也支持一键保存 PDF 文档、邮件等,另一方面有赖于接口的开放,很多第三方应用支持内容一键存入 Evernote,无需选中复制粘贴那么麻烦。

3、较强的搜索能力

Evernote 的搜索支持 “关键词 @笔记本”、“关键词 @标签” 等,但仍有不足:一是不能区分原创和转载,想整理的主要是那些自己手动记录的笔记,目前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关键词进行过滤,但笔记数量有点多,很多时候效果一般;二是没有根据不同内容形式分类展示的功能,类似网易邮箱网页端的 “邮箱附件” 视图和微信收藏的分类查看,有助于更高效地找到目标内容,本身也是计算机擅长的。

4、一般的整理能力

笔记整理后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只是躺在那里的一堆数据而已,和买书不看没有区别。整理笔记(大部分是文章)时一般先看,然后对部分内容可能会想写点什么,但 Evernote 一方面阅读体验不是很好,尤其是移动端,期待和电脑端的悦读插件那样搞个阅读模式,另一方面缺少批注功能,批注包括划重点和写想法,前者可以通过 “高亮显示”(仅支持电脑端)完成,后者缺乏相关功能,只能编辑原文,更期待的方式是想法和原文独立或者自动添加至原文底部。

5、较弱的分享、协作能力

提高分享能力,比如支持将笔记导出为图片,提高协作能力,Evernote / 印象笔记在这块始终有些缺失,至少用过石墨文档后,感觉比 Evernote 做得更好。

## 技巧

1、注册

Evernote 和印象笔记是同一个产品的不同版本,但和 Microsoft 365 等产品不同,两者是两套帐户体系,数据相互独立,产品功能略有差异,具体情况参考官方简介@余知兮 的知乎回答。对于国内用户,相对推荐印象笔记,因为功能比 Evernote 多且本土化,同时高级帐户的价格比 Evernote 低还经常搞促销。由于产品的网页端、客户端都支持多帐户登录,因此 Evernote 用户登录时请认准 “Evernote International” 选项,印象笔记用户登录时请认准 “印象笔记” 选项。

2、输入

EverMemo 记录灵感,Scanbot 保存说明书等,印象笔记・悦读(官方已不再提供下载)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文章、PDF 文档,其中文章部分直接存入 Evernote,部分存入 Pocket 稍后读,读后再确定是否存入 Evernote,PDF 文档不是特别大的建议存入 Evernote,因为它的 OCR 搜索真的强。

关于记什么,备忘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景,回想给我自己带来比较大作用的笔记,包括:“回家必备”,一个物品清单,写明了需要带的东西;“煮 xx 汤”,写明了步骤,节省了时间和脑细胞,符合 “大脑应该优先用来思考而非记忆” 的原则。

3、整理

笔记本组包括生活、工作、学习等,笔记本是各种具体的主题非严格的科学分类。至于标签,包括写作计划中视情况添加 “To Do”,写作完成后改为 “Blog”(已发布到博客)和 “Moments”(已发布到微信朋友圈),放弃不写了的改为 “Archive” 等,这样在列表中就知道某条笔记的状态,非常方便。

Evernote 是笔记本 + 标签的索引结构,实际使用中,轻度用户可以忽略标签功能,重度用户也不建议搞得那么复杂,如果将笔记本和标签设计得过细,将影响记笔记的效率和热情,想法最重要的是先记下来,然后才是其他。BTW,使用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时,请取消勾选 “智能归档”,让文章不带标签地存入默认笔记本中即可,避免搞乱自己的笔记本和标签体系。

4、输出

Evernote 老用户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记笔记、保存文章?二是那些笔记、文章是否起了作用?作为我自己,除了前面提到的备忘场景带来的效率提升和写博客带来的认知提升外,绝大部分笔记、文章没有带来多少价值,只是存下来了而已。

之前在《RSS 已死,内容永生》中写过:“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所得,同时相比知识管理,个人更愿意使用信息管理这个词…… 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用 Evernote 做知识管理
2、文章:再谈 Evernote 是什么如何理解笔记工具我的 Evernote 使用流程用了六年的 Evernote 是什么样子你是否把 Evernote 用成了百度网盘

聊聊笔记产品

## 现状

当前个人在用的笔记类产品包括:

– EverMemo:随时记录想法,“因为快速,同时 EverMemo 可以和 Evernote 绑定,能同步到 Evernote”。

– Scanbot:保存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也是因为 Evernote 的 OCR 搜索效果非常好。

– 备忘录:“和 iPhone 同步迅速,很适合当草稿箱,iPhone 上记录,Mac 上编辑或粘贴到 Ulysses 继续”。

– 锤子便签:“手机中保留锤子便签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Paper:“默认启动界面是一张白纸,很适合当临时记录站”,当然 Evernote Mac 版也支持点击菜单栏图标进行快速记录,但相比 Paper 还是差点意思。

– Ulysses:写作利器,现在文章基本上都是在 Ulysses 写完,最后导出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Ulysses 的好,那就是在写作细节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经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就比 Evernote 好很多。

– Evernote:“第二大脑”,以上产品涉及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至 Evernote。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使用 Evernote 10 年(重度使用 9 年,付费 4 年),笔记总数超 10000 条(大部分是通过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的文章)。

当然严格地说,一是还应该包括如下想法记录工具:MindNode、XMind,整理思路,Microsoft Visio,整理业务、产品流程,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写正式文档如 PRD 等;二是第二大脑 = Evernote + 百度网盘,倒不是说 Evernote 和百度网盘做得多好(特指好到付费后觉得特别值或特别愿意付费),而是综合来看是当前最好的,某种程度有点像现在的 iPhone,虽然还在用且可能会继续用下去,但它在屏幕、续航充电、部分摄影场景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 “华 OV 米”。

## 选择

笔记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随时随地的记录收集、极速搜索和整理分享。其中记录方面,支持各种场景各种设备,比如瞬时的一些想法,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可能会再也想不起来,比如文章收集,有些文章不保存下来,以后可能会没机会,尤其随着时间流逝,资讯网站、独立博客逐渐 404 化。

Evernote 在某些场景下并不是一个好产品,但其早期建立的开放平台吸引了很多第三方开发者,涌现出 EverMemo、Scanbot 等优秀应用,这些应用反过来增加了 Evernote 的竞争力。回想这些年引发过讨论的个人笔记类产品:Alternote,被誉为最美第三方 Evernote 客户端,放弃的原因是无法全量同步 Evernote 笔记,可能是因为我的笔记数量有点多。MWeb,惊艳过也使用过一阵,但接触 Ulysses 后不再考虑同类产品。Bear,从未真正深入使用过,因为没有胜过 Evernote 很多,不足以让我将数据迁移过来。至于新晋小花 Notion、Roam Research,观望状态,对于笔记类产品,服务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易用性等其他。

选择工具要看个人需求和资源情况。如果是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各品牌手机自带的记事本功能简单,也能备份到云端,足够使用。如果是长期写作,推荐 Ulysses,理由不再赘述。如果是写日记,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且支持备份至 Evernote 的产品。如果是分享,锤子便签视觉美观,曾在微博流行一时,美篇对图文支持友好,曾看到高中老师在朋友圈分享过。如果是办公协作,石墨文档还不错,评论功能挺好用的。如果是企业 wiki,语雀可能还不错。

## 未来

根据个人观察,真正长期高频记笔记的是少数人,要想有更大发展,需要迈入更广泛的记录存储服务领域。Evernote 曾经号称要做用户的 “第二大脑”,当时也有被这个口号触动到,只是人类大脑存储的是想法,想法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而到现在为止,Evernote 仍然只支持存储其中一部分内容。

某种程度上,Evernote 团队近几年有些停滞不前,包括至今仍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印象笔记(Evernote 国内版)团队独立出来后给出的答案是在现有产品中增加清单、思维导图、桌面便签和 “超级笔记” 等功能,但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体验比不上 Microsoft To Do、MindNode、Paper、Notion 等独立应用,另一方面让产品变得臃肿,影响了原有的记笔记体验。

产品都有边界,笔记产品的边界在于笔记只能承载部分内容形式,将完整的清单、思维导图等塞进笔记产品在概念层面就有点难理解。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产品升级为 Everdrive(或 Evercloud),将清单、思维导图等功能独立出去,和 Evernote 并列为上层应用,同时 Everdrive 里的各种内容形式可以互相链接,支持全局搜索,相当于一个 “私人互联网”。这样之前遇到的死活找不到某个法规条文文档(早期没有存入 Evernote)的情形,未来能直接通过搜索找到。

前两天看到前 EverMemo 开发者 @少楠 Plidezus 老师的即刻动态:“昨天印象笔记新的超级笔记炸开锅,唱衰 notion 或者鄙视印象的都有。更新到测试版看了下,以为是王者归来,结果… 感觉是青铜残废。本来我还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防止用户流失的妙招,结果却是让产品复杂 + 功能残缺的半成品…… 我曾是印象笔记的忠实用户,也基于他们的 api 开发过 evermemo。所以真不是无脑黑,而是看到这样堆叠功能,试图用一些交互来掩盖底层结构的老化,然后响亮的宣传,实在是觉得,让人有些失望吧。更别说莫名的协作体验了。那个曾经收购 clearly,skitch,以小公司之力建立起丰富的第三方 marketplace 的十三岁的大象,已经沉睡过去了了吧。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思维老了吧…”。

相信能代表很多老用户的看法,其他怎么说呢,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变化依旧很大,但记录存储的需求没有变,一些之前没有被很好地满足的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正在被新产品满足,一些仍然还没有。

如何读书Pro版

## 背景

之前写过《如何读书》,如果说那篇是 Lite 版,那这篇算是 Pro 版。

## 为什么

读书之前需要明确两件事:一是读书能干什么,微观层面,解答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疑问,宏观层面,提升认知(理解世界理解人)优化行为;二是为什么是读书,书籍的内容相对系统,效率更高。

## 读什么

1、内容

首先,要精挑细选,书籍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我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根据个人微信读书数据记录,我认为对于上班族,一年读完 12 本是 B,一年读完 12 本并落实到行为层面(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 A,一年读完 24 本并落实到行为层面是 A+,按工作 50 年算就是 1200 本,也不算多。

其次,要有目的,或者需要,或者兴趣,或者兼而有之。建议优先选择需要或者说与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相关的,也是遵循 SMART 原则,然后是自己近期感兴趣的,这样看的时候会多些思考,最后再考虑开卷有益,之前也漫无目的地看过一些挺好但和自己当前状态相关性不大的书,过了一段时间也就忘记了,脑海中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2、优劣

判断依据包括再版次数(市场证明)和豆瓣评分(网友证明),不过也不能唯评分论,有些评分不是那么高的书,自己看下来挺有收获,可能跟自己的水平有一定关系,比如当初看《金字塔原理》很是吃力看不下去,看《结构思考力》就好多了,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后者易读性更高。

个人还有两个习惯:一是看到微博、即刻、微信、知乎等线上社区或线下好友推荐某本书时,会到豆瓣上标记下谁谁推荐,当某本书累计多人推荐时,说明该书值得一读;二是单独查看豆瓣、微信读书中关注者的评分评论,因为关注者都是自己一个个手动关注的,他们的看法于我而言更具参考价值。

3、形式

书籍不限形式不限平台,但电子书优先同时微信读书优先,理由在于,一是不管内容还是读书笔记,支持搜索;二是可以看别人的笔记,有助于理解内容。

之前有为了提高效率,尝试先听讲书了解个大概,觉得不错的再读完整版,直到有一次在微信读书上听了某本书,后来看了原书,发现完全讲的不是同一本书,就此开始对音频讲书拆书变得谨慎,或许看书评、序言、前言会是更好的选择。

## 怎么读

1、基于问题

书籍也是一种问题解答形式,古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既然我们对某些问题或者说某个主题感兴趣,那就围绕这个主题,多看看几个人的看法,每个人的视角或多或少都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博取众家之所长。

至于如何找到同主题的书,一是查看该书的相关豆列,但豆瓣豆列的产品机制有待改进,目前找到有价值豆列的效率偏低,可以考虑在豆列列表页展示更多信息、增加筛选排序等;二是查看作者的引用、推荐书目,有时候会在多本书中看到不同的作者推荐同一本书,那种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2、量化过程

看前想下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看时思考作者讲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讲,同时和自己的看法进行比较,修正完善自己的看法。当然大家都知道最好带着问题去看书,看书时应该多思考,但这很抽象不易执行,因此需要量化到操作层面。

具体而言,对于前者,比如关于如何读书这个问题,我先写下了自己的想法,然后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最后完成了这篇文章。对于后者,一是读时划线、看写想法(不懂的看别人的笔记,懂的有想法的自己做笔记),读后微信读书评分、豆瓣评分写短评(一句话总结 + 说下该书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判断是否加入自己建的豆列中;二是视情况将笔记导出粘贴到 EverMemo,回顾一遍,与此同时笔记自动同步至 Evernote,以后在 Evernote 中搜索某些关键词时也能搜到,可能会有一些价值;三是偶尔看看其他人的长评、自己写长评或线上社区、线下聚会交流分享该书的观点。

话说《如何阅读一本书》带给我比较大的一个收获是略读,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包括:“一本只需要快速阅读的书却用很慢的速度来读,就是在浪费时间”、“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和 “一般来说,就算你想要仔细阅读的书也要先略读一下,从基本架构上先找到一些想法”。

3、注重结果

不在于看得多快,也不在于看的数量,重点在于消化吸收了多少、收获了什么。换句话说,重在转化率和留存。当基于目标、结果去看待读书后,自己开始变得淡定,不再在意读书的数量,更在意质量,对于某些自己认为的好书,会多看几遍,每看完一遍都会更新评分评论和豆列。

现在家里最多的还是书,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卓越当当时期下单的,当然大部分都没看过,多看阅读、Kindle、豆瓣阅读时期下单的电子书也大都没看过,“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诚不我欺。挺可笑的,计划要看,但都没有落实到计划中,好在已经有所改变,现在纸质书都会在京东购物车里放上一段时间,有些过段时间就没有兴趣了,那些确定近期真的要看的才会下单。

## 扩展阅读

1、问答: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2、文章:如何阅读一本书

聊聊问题解决之道

## 背景

某一视角而言,生活就是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呢?有的,之前看《你的灯亮着吗》收获良多,现在该书内容基础上补充优化如下:

## 定义

1、谁遇到了问题,是不是问题

首先,搞清楚谁遇到了问题,同时 “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很多时候除了问题遭遇者本人,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满意,比如同事转过来一个 TA 朋友遇到的产品 bug。

微观视角下,“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但最好从各相关方视角分析一遍,因为每个相关方关注的点都不一样,甚至对于某些相关方,目前发生的根本不算问题。具体分析中,放低自我,避免先入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做产品需要同理心。

其次,核实情况查明原因,《理解需求》中提过:“如果是 bug,请先核实真实性,之前就遇到过用户反馈身份验证失败,但实际是自己输错了密码,TA 以为自己输的是对的。如果是建议,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和市场检验,我们可以按 “角色 – 场景 – 任务” 的方式去思考,即谁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一步步解决的,有可能放到具体场景中后会发现这是一个伪需求,无需满足。”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别把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收到的需求并不是问题,而是运营、商务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只是基于解决方案去讨论,很可能失去提出更好尤其是更系统解决方案的机会。

2、谁是制造者,谁是解决者

问题的制造者多是我们自己,而且多是解决之前的问题时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的新的问题,当然谁制造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至于解决者,工作中需要主动性,自己也可以是解决者,但某些情况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时 “一个人眼中的罪行在另外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美德”,解决者无法中立,只能平衡。

## 分析

1、要不要解决

从宏观视角看与目标的关联性,如果关联性较低,暂缓解决,因为还有更重要(有助于拉近与长短期目标间距离)的事情要做。有些问题重要,答案却未必重要,还有些问题不解决它反而更好。

2、何时解决

问题的影响范围多大、程度多深,解决方案的 ROI 如何,《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中提过:“要做的有很多,每件事都有收益,也都有成本(含机会成本),就当前而言,要不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收益层面,现实中面临的往往是两难甚至多难选择,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正向收益和负向收益等,如何平衡。成本层面,时间、人力等,如何支持。”

## 解决

1、自己解决

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如果问题抽象难以下手,可以考虑操作性定义化、分解细化,查尔斯・F・凯特说:“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再个,思考方案时结构化思维,比如要提高产品的 DAU,从用户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拉新用户、促活老用户、召回流失用户,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满足更多需求,滴滴就从出租车做到了各种车。

认知层面,每种方案都有正负向影响,即可能带来新问题,但只要大问题在变小,复杂问题在变简单,就没问题。执行层面,很多时候,解决当前主要的问题即可,同时基于现有资源,部分问题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考虑临时方案。曾经收到运营提的提数需求,如果设计开发上线新的运营管理后台模块,开发测试资源不支持,因此协商后选择短期内:运营发提数邮件,研发协助手动提数。

对于结果,第一步,保证逻辑;第二步,超越逻辑,保证优雅。换句话说,服务对象觉得满意才是真的满意。早前滴滴爆出乘客安全问题,虽然滴滴在安全方面已经胜过出租车,但用户认为滴滴需要负责,那滴滴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不管是进一步提高司机准入门槛、与公安机关合作还是让乘客更直观地感知到滴滴的安全措施。

2、他人解决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比如工作中遇到对方响应问题消极,该发邮件抄送双方领导还得发。

## 扩展阅读

1、文章:如何解决问题
2、书籍:《决策思维》

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产品经理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各种需求,需求的来源有很多,包括用户侧、同事侧(上级、商务、产品、设计、研发、测试、运营等)和自己的调研等。

要做的有很多,每件事都有收益,也都有成本(含机会成本),就当前而言,要不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收益层面,现实中面临的往往是两难甚至多难选择,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正向收益和负向收益等,如何平衡。成本层面,时间、人力等,如何支持。

##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是根据收益判断优先级并设计产品方案,需求按 P1、P2、P3 标记,P1 最优先,同时说明理由,写不清楚理由的需求不应该列入需求池中。

收益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用户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对多少用户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核心用户、非核心用户还是涉及多个核心用户群,正向影响、负向影响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比如滴滴前段调整了拼车价格策略,原来是拼成拼不成乘客端都是拼车价(低于快车价),现在是拼成拼车价拼不成快车价,乘客端体验是下降的,同时从《俞军产品方法论》“关于拼车价值分配问题的权衡” 一节中获知方案对司机端也有影响;二是对公司的影响如何,比如可能短期亏损但战略意义很大,美团在南京上海打车做得一般,也迟迟没有进入北京,但美团并没有关闭打车业务,之后还高价收购了摩拜单车,对于美团而言,满足用户的衣食住行需求才是目标,而收益的确认需要结合目标来进行。

就日常而言,问题(BUG)修复>新增功能>产品优化,但并不是说 BUG 在所有情况下都要第一时间解决,响应是必须的,但查明原因后还要评估,如果 BUG 影响的只是一小部分用户,同时现有开发计划很重要,那就考虑有没有临时或线下处理方案。产品优化需求一般会排到最后,因为既然是优化,说明原有功能是可用的,流程是能走通的,只是说体验可以做得更好。

## 评审阶段

评审阶段主要是根据实施成本再排序。跟研发测试(含设计、运营等)讨论产品方案,一是需求层面,对需求的判断有无问题,个人视角往往有局限,即使需求判断没有问题,团队成员也有了参与感,有利于后续实施,二是方案层面,有没有更合适的方案,现有方案有没有漏洞,方案的实施成本如何,当然产品经理设计方案时也要根据经验将实施成本考虑进去。

某种程度,产品的设计研发上线过程也是一个产品,如何保证期间的用户体验良好,可以想想,提前考虑成本只是其中一点。对于技术问题,不清楚的先百度,然后再咨询研发,咨询研发时要考虑对方的时间,在不影响对方现有工作的前提下进行。之前就遇到过一个对产品经理要求比较高的研发同学,但他回复问题是非常专业的,也让我学到很多。

评审完成后,基本就确定了本期要做的需求,然后研发测试那边开发、准备测试用例,产品这边跟进的同时考虑下一期需求并设计方案,依此循环往复。对于需求,总的来说,就是要做 ROI 高的,包括短期 ROI,也包括长期 ROI。

## 扩展阅读

1、问答:产品经理如何分析和管理需求

理解需求2

之前在《理解需求》中聊了需求的特点和管理,这里聊下需求的分析和调研。

## 分析

需求是什么?归根到底,就是某些人遇到了某些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可以从 “5w1h” 的角度进行分析,即 who(用户)@when&where(场景)遇到了 what(问题),然后 how(怎么一步步解决的)&why(为什么)。

其中场景在移动时代更重要了,同时 why 包括 why 这样处理和 why 是我们,why 是我们又包括两方面:一是价值,@俞军 提出的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很好地概况了这点,当然该公式更适合 C 端产品;二是可持续性,以瑞幸咖啡为例,比如市场竞争,星巴克也搞起了咖啡外送同时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也很受欢迎,再比如成本管理,优惠券能发多久是可以衡量的。

## 调研

解决用户的问题是一切的基础,我们对问题认识越深,越有可能提出好的产品方案。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全方位的了解,了解问题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听其言,二是观其行。

### 听其言

1、用户反馈

反馈渠道包括产品内和产品外,产品内即系统自建渠道如官网、应用中的意见反馈功能,产品外包括用户在线上平台如百度贴吧、百度知道、App Store、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等发布的以及通过商务、运营同事线下反馈过来的。对于用户的声音,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因为愿意发声的要么是问题真的严重,要么是真爱。

2、用户访谈

直接问能获取更多深层次信息。访谈中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开放的心态,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很可能和我们不一样,多听听他们的理解和他们的使用习惯;二是批判性思维,包括区分事实和观点、确认事实等,确认事实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提问足够具体、深入,同时最好有数据、截图等证明,因为有时候用户并不是真正地了解自己,同时人的记忆也不完全可靠。

3、问卷调查

问卷的设计和投放是一项比较专业的工作,建议学点统计学知识,有助于提高问卷调查的效果和效率。其中需要关注的点包括如何找到潜在目标用户、如何鼓励他们参与进来、如何设计题目以测试回答的真实性和提高问卷的完成率等。

### 观其行

1、亲身体验

自己是产品的重度用户是最理想的情况,这样对细节的理解会更深,同时可以持续记录自己在每个阶段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体验,但并不是所有产品经理都有这个机会,尤其对很多 B 端产品经理而言,此时我们可以采取线下轮岗等方式短期内成为自己产品的用户。亲身体验很重要,因为是第一手资料。

2、线下观察

对于 C 端产品,不管是平时观察亲戚朋友的使用,还是在地铁中观察陌生人的使用,都能获取一定量的信息,而对于 B 端产品,线下观察会相对困难一些,更多地需要考虑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调研。

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好处,一方面是能获取群体数据,让我们可以从整体层面看待用户的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行为相比言语可信度和效力都更高。比如人人都在说要锻炼和学习,但 “身体是诚实的”,健身房年卡的消费次数、得到知乎付费课程的学习完成度、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的使用时长等都能说明问题。当然光看数据也不够,因为数据反映的是结果(what),原因(why)还需要研究。当我们没有头绪时,可以考虑 “用户访谈”,如果说数据分析是 “最好” 的 “知其然”,那用户访谈就是 “最好” 的 “知其所以然”。BTW,理解和解读数据这事,需要本事,也需要良心。

Mac软件推荐(续)

## 效率

1、Microsoft To Do
推荐度:★★★★★
清单应用,替代奇妙清单。

2、Just Focus
推荐度:★★★★
番茄钟。

3、Magnet
推荐度:★★★★★
便宜好用,替代 SizeUp。

4、iText
推荐度:★★★★★
截图识别文字。

## 工具

1、pap.er
推荐度:★★★★★
自动更换壁纸,身在此处,心向远方。

2、腾讯柠檬清理
推荐度:★★★★★
免费好用,部分替代 CleanMyMac。

3、WPS Office
推荐度:★★★★
免费文档软件。

4、Keka
推荐度:★★★★★
免费解压缩软件。

5、微信
推荐度:★★★★
最大的优势是相比手机版,打字更快,而且之前仅电脑版可以引用消息。

6、Paper
推荐度:★★★
写作软件,默认启动界面是一张白纸,很适合当临时记录站。同时,还想推荐下系统的备忘录,由于和 iPhone 同步迅速,很适合当草稿箱,iPhone 上记录,Mac 上编辑或粘贴到 Ulysses 继续。

##P.s.

这两天整理电脑,清理了 “安装后从未打开” 和上次打开已时隔很久的软件,仅保留相对常用的,由于部分并未在两年前的《Mac 软件推荐》中有体现,同时软件也有更替,是以记之。

如何识别图片中的文字

## 问题

本身一直有一些场景需要图片转文字(OCR),同时近期准备拍短视频,部分素材源自纸质书籍,将需要经常识别文字,因此系统地整理下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1、Mac 端
常用的 iText 不错,一般直接截图识别。当然 iText 也支持主动选择图片识别,同时才发现还支持 “拖拽图片至菜单栏图标识字”,电脑端的交互方式基本覆盖。

2、网页端
常用的一个网站(由 PDFdo 提供服务,倒不用特别收藏,百度 “图片转文字” 搜索结果靠前),同时白描近期也推出了网页版

3、手机端
最近在用白描,一款有很多细节的产品,支持拍照识别。详细了解白描和白描取字的区别后,强烈建议开发者将 “白描取字” 更名为 “白描 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