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规模效应

再说网络效应

## 概念

之前写过一篇介绍网络效应的文章,有些繁冗,前段听播客,@刘飞老师 讲得简单明了:规模效应利在供给侧,降低成本,网络效应利在消费侧,增加收益。

规模效应是随着规模扩大,单个产品成本降低(摊薄)。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成本因为管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始回升。叮咚买菜(前置仓)为什么难以推广到三四线城市,因为目标用户密度不够,这里面有用户时间成本相对低的因素存在,那里更适合美团优选(社区团购),用户到店自提,物流成本比配送到家有所减少,商品价格能低一些。

网络效应是随着用户增加,单个用户收益增加,比如电话、社交网络,为什么工作很难离开微信,因为大家都有微信,拉群方便。当然也存在反网络效应,比如微信好友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影响我们在朋友圈的表达频率,同时还会影响刷朋友圈的体验,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发的内容并非都是我们想看的。

互联网早期不涉及线下,更多的是信息流,只有比特,没有原子,供给端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随着 O2O、线上线下的融合,一方面反网络效应越来越强,比如滴滴的供给是有限且不稳定的,尤其上班、雨雪天气等打车高峰期时,其他用户更是我们强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比如生鲜的损耗、外卖相比打车服务更强的供给区域性问题。

至于协同效应,是品类扩张时,和现有品类达到 1+1>2 的效果,其中可能既有供给侧成本的降低,也有消费侧收益的增加,核心是对已有资源的复用,比如阿里从淘宝到天猫、飞猪、闲鱼等,美团从团购到电影、酒旅、外卖、打车等对现有用户端流量的复用,企业可以充分商业化现有流量,而用户也不用下载多个 App。

至于病毒效应,是传播阶段概念,印象中起源于社交网络初期,基于六度空间理论,典型案例如校内网、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各种谣言的传播、刷屏事件。

至于单边、双边、多边市场,是市场角度概念。单边市场,如@caoz 所讲,“一群人才能玩起来”。双边市场如@yusen 所说,“一边供给越多,另一边的体验越好”,产品的发展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相互依赖,典型如淘宝。至于三边市场则是双边市场的扩展,典型如美团优选,包含消费者、供应商、团长,也是各自影响。

## 如何做

鉴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不管什么产品,都需要考虑增加用户间的连接,从 “单机” 转向 “网络”,提高用户离开的成本,当然连接到对的人才会带来正向影响,比如我的豆瓣好友是一个一个关注的,微信读书也曾取关所有微信好友改为基于想法、书评等手动关注,结果是书影推荐(优先看好友的评论)更有参考价值。最近一个使用产品的惊喜时刻是在抖音视频下看到关注的其他博主的评论(系统做了置顶)。

以上所有效应都是用户增长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如何让目标用户不断地过来、留下、持续使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解这些效应可以扩展思路,但我们更需要自下至上地思考如何优化现有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流程。

## 扩展阅读

1、文章:浅谈互联网平台 4 大经济学效应双边市场下的互联网平台竞争
2、播客:No.17 平台的四个基本效应
3、图书:许小年《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