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白描

如何读书之阅读流

之前多次聊过如何读书,这次想专门分享下自己的阅读流:

## 前期

1、社交平台上看到好书推荐,视情况到豆瓣标记。
2、微信读书中看到 “朋友在读”,视情况加入书架。
3、基于问题选书,先看豆瓣、微信读书的评分和书评,看值不值得读。

## 中期

1、带着问题进行主题阅读,遇到疑难返回去看书评、其他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
2、带着答案阅读,看和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的以及为什么不一样。
3、带着目标阅读,比如写一篇文章、录一期播客或视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微信读书 “读时划线、看写想法”,纸质书划线、写想法。
5、手动摘录书友好的想法到 flomo,纸书好的内容白描 OCR 后存入 flomo。

## 后期

1、微信读书点评,视情况更新微信读书书单(纸书略过这步)。
2、豆瓣评分 + 短评,视情况更新豆瓣豆列。
3、再看下微信读书、豆瓣的书评,同时看有无同主题的其他书籍。
4、如果特别感兴趣,搜索即刻、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该书的相关动态。
5、隔天再看一遍微信读书中自己做的笔记。
6、视情况百度该书的思维导图,再了解下全书概况。
7、基于输出,重读某些章节和自己做的笔记。
8、将阅读所得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聊聊笔记产品2022

两年前写过《聊聊笔记产品》,基于工具精简和新认知产生的缘故,再次梳理下在用的笔记产品及其使用理由。

## 记录

flomo:随时记录想法,EverMemo 的升级版。个人最喜欢的是标签和热力图功能,前者方便后续查找,后者激励自己及时记录。说来很早就知道 flomo,但因为不支持同步到 Evernote 迟迟没有使用,当意识到很多零散的灵感、散乱的思绪因为没有及时记录而遗忘,同时年初研究后发现 flomo 支持数据导出且包含创建时间,可复制粘贴到 Evernote,尝试用了起来,现在接近日活用户。另外,丢失一些数据后的反思:重要的是记录,减轻大脑负担,重要的是整理,而非单纯存储。建议 flomo 后续增加撤销和重做功能,强化笔记修改能力。

Ulysses:写作利器,如果你有写作习惯,一定要试试。现在文章都是先在 Ulysses 写完,发布后再导出一份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优点,那就是针对写作的细节需求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最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比 Evernote 强至少一个档次。

白描:图片转文字,不管 App 版还是网页版都很好用。

SwiftScan(原 Scanbot):拍照保存纸质笔记、商品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Evernote 的搜索比较强大,支持 OCR)。

## 保存

Evernote:“第二大脑”,本文中其他产品记录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到这里(信息需要有一个集中存储的地方,早期 Evernote 推开放平台着实妙手)。至于网上的信息,网页端通过 Evernote Web Clipper 采集,移动端通过 flomo 手动摘录或各资讯 App 自带的收藏功能收藏。需要说明的是受 Ulysses、flomo 的影响,Evernote 的使用频率进一步降低,之前在《聊聊 Evernote》中提到的 “一般的记录写作能力”、“一般的整理能力”、“较弱的分享协作能力” 方面,Evernote 这些年基本没啥进步,都有更好的替代品。

## 分享

锤子便签:保留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 其他

微信:工作中通过微信收藏做临时记录和简单的内容同步。

金山文档:办公协作。

如何识别图片中的文字

## 问题

本身一直有一些场景需要图片转文字(OCR),同时近期准备拍短视频,部分素材源自纸质书籍,将需要经常识别文字,因此系统地整理下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1、Mac 端
常用的 iText 不错,一般直接截图识别。当然 iText 也支持主动选择图片识别,同时才发现还支持 “拖拽图片至菜单栏图标识字”,电脑端的交互方式基本覆盖。

2、网页端
常用的一个网站(由 PDFdo 提供服务,倒不用特别收藏,百度 “图片转文字” 搜索结果靠前),同时白描近期也推出了网页版

3、手机端
最近在用白描,一款有很多细节的产品,支持拍照识别。详细了解白描和白描取字的区别后,强烈建议开发者将 “白描取字” 更名为 “白描 L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