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维方式

聊聊思维方式之决策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做还是不做,这个涉及判断和决策。根据 《心理学与生活》:“判断是一个过程,你通过它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事件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决策是在备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某些结果而拒绝另外一些选项”。同时,正如科学家们所发现的,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下面就以购物这事说说其中的非理性。

## 收益评估

### 收益&好处

1、稀缺效应 Scarcity Effect​
人们将稀缺物品的价值提高,将丰盈物品的价值降低。​害怕错过(fomo)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冲动进而做出轻率的决定。​比如商品的限时抢购活动。

2、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思考快与慢》:“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 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 10%’更令人安心。同样,说凉菜‘90% 不含脂肪’要比说‘10% 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比如商品详情页的内容多从正面来组织。

3、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春径春泥 将该理论归纳为 5 句话:
① 确定效应:面对确定性收益时,人不喜欢冒险。
② 反射效应:面对确定性损失时,人喜欢冒险。
③ 损失厌恶(规避):人对损失的心理感受要远远大于收益。《错误的行为》:“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比如 618 双 11 不买总感觉亏了,尤其是那么多优惠券,优惠券是个好工具,被用掉达成交易,过期也换来了活跃。
④ 迷恋(放大)小概率事件:面对小概率事件,人和确定效应 & 反射效应的表现相反,面对收益时激进比如买彩票,面对损失时保守比如买保险。
⑤ 参照依赖:人对收益和损失的衡定是基于参照物确定的。比如线下商品的建议零售价和现价、拼多多的单买价和拼单价、京东的京东价和预估到手价。

4、交易效用 Transaction Utility
交易过程的价值,《错误的行为》:“效用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获得效用,即买到了商品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另一个是交易效用,是跟交易价格相关的。交易效用又跟消费者心目中期待的公平价格和实际交易价格之差有关。如果消费者觉得交易价格比他心目中的公平价格更高,即使他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也会觉得很不爽”。这样电商平台全年搞促销、促销活动常态化就好理解了。

### 损失&坏处

1、负面偏差 Negativity Bias​
相比于正面、中性信息,人们对负面信息更敏感,负面信息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从进化的角度,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比如优惠券快过期时有明显的提醒标识。

2、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错误的行为》:“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即对避害的考虑大于趋利”。比如在京东 App 的结算页点击返回,当订单中有使用快到期的优惠券时,会弹窗提示 x 元优惠券 y 后过期,忍痛离开还是继续使用。

3、宜家效应 IKEA Effect​
《怪诞行为学》:“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越深”,进而高估该事物的价值。比如根据之前的项目经验,付费券包的优惠券核销率最高,当然有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因素在,但也有宜家效应在。

## 成本评估

1、金钱成本 Monetary Cost
正常价格评估外,《错误的行为》:“心理账户理论注意到,消费者会把其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比如花在买衣服上的钱、出去旅游的钱,或是买菜的钱”。想起《文案的基本修养》中的一段话:“让脑白金成为脑白金的那个策略 idea 说出来其实很简单 —— 把保健品当礼品卖”。

2、时间成本 Time Cost
我们容易忽略时间(含精力)成本。不过并非意识不到,如果某个产品能持续提高我们的购物效率,最终还是能感知到的。说一个个人化的感受,拼多多真的是一个各种营销手段浪费你的时间但商品推荐还精准价格还有优势的神奇产品,当然有些商品其他平台有拼多多不一定有同时履约体验比不上自建物流的京东。

3、沉没成本 Sunk Cost
过去决策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容易在意沉没成本,虽然忽略沉没成本是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买了会员就长期用某个产品,包括叮咚买菜、美团外卖等。

4、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某项决策可能损失的收益,典型案例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自然会错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说起来我们容易忽略机会成本。

聊聊思维方式之科学思维

## 背景

最早是前年年初,当时在思考思维方式相关内容,恰遇疫情,看到各路人士的反应,越发觉得科学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次先聊聊前半部分:科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世界。

## 思考

### 基础

1、what、why、how

对应现在、过去和未来,也对应 @格里格 和 @津巴多 在《心理学与生活》中提到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典型案例是出门前发现天空乌云密布,可能下雨,考虑没法完全依赖滴滴,于是带把伞。

### 结构化

人的脑容量有限,1956 年美国心理学家 @米勒 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7±2 个项目,所以需要结构化,具体步骤是先搭架子,再填充内容。

1、MECE

MECE 源自麦肯锡,即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简单说,不重不漏。具体思路如 @keeya 提到的包括时空、结构、逻辑等:时间,比如按时序、日周月年、阶段划分;空间,比如百度地图的室内地图、共享单车的区域运营、滴滴美团外卖的城市运营;结构,具象的成分如物理组成,抽象的要素如影响因素;逻辑,比如加减乘除数学运算。

### 逻辑性

1、相关和因果

很多事情相关但非因果,需要考虑:一是第三种因素导致两者产生关联,比如私立学校的孩子成绩更好这个问题,是 M 导致 X 和 Y,即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孩子进入了私立学校,也让学习成绩更好,同时 X 导致 N,N 导致 Y,即私立学校带给孩子更强的自我期望,更强的自我期望让学习成绩更好。二是因果倒置、互为因果等。

因果的确认需要通过实验法,即控制其他条件,仅改变自变量,观察其对因变量的影响,同时进行统计检验,排除随机因素影响。@短史记 曾经写过:“例证(举例论证)、引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都是没有逻辑的。梁宁的产品思维 30 讲中就有很多引证、类比论证,这些是讲解概念的好方式,尤其和不了解背景的人沟通时,但不是论证因果的正确方式。

2、归纳和演绎

理论是归纳,实践是演绎。日常经验总结包括知乎问答、公众号文章、书籍是归纳,解决问题是演绎,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归纳,同时到生活工作中去演绎。归纳不完全可信,17 世纪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在澳大利亚发现世界上第一只黑天鹅。演绎也不完全可信,因为每个理论都有其约束条件,当前场景可能就是那个例外,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毛主席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批判性

1、概率思维

人的认知是复杂的,行为是概率性的。只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要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判断、决策,同时日常沟通中,为了更容易理解,需要暂时忽略细节,使用绝对性话术,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无绝对。

2、事实和观点

区分事实和观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是否部分事实。事实是客观的,观点是主观的,存在视角、预期、立场等影响因素。关于视角,典型案例是不同学科训练带给我们不同的思维习惯,包括即使在心理学中,也会从精神分析、行为、人本、认知等学派对同一概念进行阐述。关于预期,存在 “观察者偏差”,我们总是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至于立场,看两集政论节目就知道嘉宾们都有选择性陈述。

事实很重要,动手解决问题前,先进行事实确认,必要时还要进行问题拆解,“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比如之前在 《问题解决三部曲之思路》 中提过的当数据出现问题时:“哪块可以从用户、来源、时间等方面细化;数据可以从和差积商等方面拆分,比如交易收入 = 用户数 * 付费率 * 客单价 * 复购、广告收入 = CPM*Ad load;至于问题,增高不及预期还是数据下降”。

### 创造性

1、逆向思维

有些因素会提高达到预期结果的概率,有些会降低,我们既可以增加正向影响因素,也可以减少负向影响因素,或者两者综合。比如投资,我们可以考虑做什么可以赚钱,也可以考虑做什么会亏钱,然后避开这些。另外,面对一些特殊问题时,我们还可以降低预期,然后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2、水平思考

重在考虑更多可能性,然后通过结构化思维细化。比如工作中的头脑风暴,团队中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主打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联想力。

### 系统性

把简单问题想复杂,把复杂问题想简单。

1、长期思维

我们想要搞清的无非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是连问 5 个 why,源自 @大野耐一,了解过去、原因,主打深刻认识问题,从表象到本质;二是连问 5 个 so,预测未来、结果,主打判断事态可能的发展。

2、抽象具象思维

抽离出核心特征,比如对 BAT 主营业务的思考,抽象为人与信息、商品、人之间的连接,比如对滴滴、美团外卖业务的思考,抽象为 MEC 交通规划问题。当然光抽象不行,我们要解决的往往是具体问题,涉及用户场景、流程,都搞清楚才能解决好问题,否则容易纸上谈兵、不接地气。

3、宏观微观思维

一方面要有高度、大局观,不要执着于点而要点线面体全面考虑,另一方面也要清楚细节,要具体到个体操作层面。至于如何培养,工作中可以试着从直属领导、领导的领导的视角看问题。另外,多看历史书籍,站在历史的长河看当下。

## 行动

解决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常态,“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有些时候理想态是明确的,比如处理客诉,更多时候理想态是模糊待明确的,比如产品下一步要怎么走、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等。

定义(含发现)问题很重要,解决问题只是手段,最终是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同时问题是源源不断的,时间精力有限,需要确定哪些是核心问题,哪些不是。很多时候,做好了问题的定义和分析,真正动手解决时就轻松了。

整个过程可以参考 PDCA 法则,该法则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 @休哈特 提出,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其中检查包括明确效果,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处理包括成功经验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及时总结。

### 定义

1、OKR

目标 – 关键结果,对于问题结构化的拆解很重要,大事变小才方便执行。

2、SMART 原则

由管理学大师 @德鲁克 提出,SMART 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达到(Attainable)、和其他目标相关(Relevant)和有明确截止期限(Time-based)。其中 S、M、T 是明确目标,A 和 R 是考虑现实因素。

### 分析

1、5W1H

基于人事物等要素展开思路,包括 who、when、where、what、why 和 how。比如分析产品,who@when&where how 使用 what,然后 why(why 这样,why 选你)。比如沟通,什么事情,背景(原因)是什么,谁可以处理,选择在什么时间、地点,通过哪些策略去沟通。5W1H 是拓展思路的一种方式,本身不 MECE。

2、PEST

作为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模型,PEST 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科技(Technological),这些是产品的外部环境,一般不受企业控制,因此被戏称为 “有害物”。PEST 属于快速分析问题的套路,本身不 MECE。

### 解决

1、二八法则

重要的是少数,次要的是多数,因此思考可以发散,但行动要收敛,先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资源有限。@闫泽华 在 《人人都该懂点产品思维》 中提过:“世界并不是正态分布,而是幂律分布的,绝大多数事物都遵循二八法则,即 20% 的部分占据了 80% 的权重”,所以 MVP 可行。@王诗沐 也在 《幕后产品》 中提到 “要往重点思考”,并举了网易云音乐做音乐传播、短视频的思考作为例子。

2、ROI

关注收益和成本,ROI 低的不要搞。关于成本,除了正常的时间、精力、金钱外,还要考虑机会、沉没成本。机会成本是某项决策可能损失的收益,典型案例是美国诗人 @弗罗斯特 的《未选择的路》:“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自然会错过另一条路的风景。沉没成本是过去决策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典型案例是没有未来的项目,及时放弃。

### 汇报

1、金字塔原理

结论先行,论据在后。

2、STAR 法则

STAR 即 Situation(背景是什么)、Task(怎么想的,如何明确任务)、Action(怎么做的,具体做了些什么)和 Result(做得怎么样,收获了什么)。

## 扩展阅读

1、问答:逆向思维是怎样的思维方式
2、文章:谈事实与观点的区分
3、书籍:李忠秋《结构思考力》Keith E. Stanovich《这才是心理学》Marshall B.Rosenberg《非暴力沟通》Donald C. Gause& Gerald M. Weinberg《你的灯亮着吗》王嘉陵《决策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