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勋章

聊聊用户激励之勋章

本来没有计划写勋章,但最近个人非常喜欢的微信读书更新了两个功能,有点想吐槽,因此干脆完整地写篇文章聊聊。果然吐槽是 “第一生产力”,当然本文的核心不是吐槽,毕竟大家都知道产品的最终呈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后的结果,这里只是针对看到的情况从产品层面聊聊个人看法。

## 概念

勋章(奖章、徽章)是 PBL 机制中的 Badge,对应中期目标、阶段性鼓励。勋章的本质是成就,也可以理解为颁奖,重要的是参与者是否认可、参与者在意的人是否能看到。勋章常见于线下学校,线上社交产品如 Foursquare、即刻等。

## 方案

要不要做,首先,勋章只是用户激励方案之一。《幕后产品》 提过:“勋章需求的背后,存在好几种动机,这些需求动机其实可以用其他不同的办法来满足,并非一定要做勋章系统”,同时勋章是 “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换句话说,收益侧心理满足程度边际递减,成本侧可复用性低,新的勋章需要不断被设计。当然即刻处理得很好,“每周达人” 徽章适用于多个圈子,同时 UI 是同一套。

其次,勋章更多的是精神激励,更适合内容型产品。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是每类产品都有其核心业务流程,请专注于核心流程的激励,比如交易型产品,《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提过:“如果能用主业优惠激励,尽量不要使用其他物质激励”;二是之前在会员篇聊过的:“我们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不会在意所有人的看法,比如京东 PLUS 会员大概率不会在意商品评价区自己的昵称后是否有会员标识,但网易云音乐和 B 站用户可能会在意这点,越垂直的、同类越多的产品越是如此”,如何让更多同频的人看到,这又是另一个更大的问题了。

国内一些知名产品也有勋章功能,先说正面案例,比如早期 QQ 主面板上的点亮其他产品图标,这两年的 Keep 奖牌,前段在 《关于行为设计之动机》 中聊过:“Keep 的实物奖牌变现案例在产品运营圈小火了一阵,百度后才知道不是免费领,实际上是用户自己花时间锻炼 + 花钱买奖牌,具体流程为付费报名参加平台活动,完成锻炼任务后收到官方邮寄的奖牌,跟线下报名马拉松跑完后获得奖牌一样,当然这事能成也与颁奖者 Keep 的品牌形象、奖牌的设计感 & 和 IP 联名、用户在社交平台的持续分享等有关”。勋章是否有效,衡量标准之一是用户的主动佩戴率和分享率。

再说负面案例,按印象中勋章功能上线的时间排,首先是知乎,虽然本人是知乎的重度用户,徽章的入口也就在个人主页里,但对该功能的印象着实不深,只是有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获得了某个勋章。勋章要尽量是用户主动参与的,如果不是,也一定要用户主动领取,领取佩戴才代表认可,同时佩戴后要有足够明显的曝光。

其次是微信读书近期的两个产品动作:一是今年读书日搞了场限时获取勋章的活动,但同样的,勋章数量太多且太容易获得,当时就发了个帖子:“1 个读书日活动搞 12 个勋章。微信读书,你可以的”。读书日的勋章和之前的勋章获取难易程度差别太大,顿时不想再辛辛苦苦地读书获取勋章了,因为一分耕耘不等于一分收获;二是前两天出了个 “世界读书日实体勋章”,但这个勋章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和读书日的活动结果没有关联,定价 99 元且 “购买后一个月内发货”(刚看了下目前显示 “已结束售卖”),这个的主要问题是勋章的获取一定要用户付出较大的努力。

最后是美团,其问题在于:一是勋章获取规则有点任性,举个例子,“美味午餐 v3”:“恭喜达成午餐时间 11:00-14:59 点订外卖 10 次成就”,这有什么可骄傲炫耀的,谁会因为这个而去专门下单;二是勋章太多,物以稀为贵,咱们上学时也不是每次考试都发奖状奖品的,当然美团有创新性地将勋章和优惠券结合起来,但获取勋章后可领取的券比不上美团外卖企微群中免费领的,面额差得有点多。

## 扩展阅读

1、动态:回想勋章业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