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
前面聊了优惠券,使用优惠券等优惠工具时必然涉及优惠金额的计算,我们先从订单的角度整体看一下优惠金额所处位置,以京东订单为例:实付款(实付金额)= 商品总额 – 促销立减(满折满减等促销活动减免金额)- 商品优惠(优惠券抵扣金额)+ 运费 – 运费券(运费券抵扣金额)- 虚拟资产抵扣(京豆、余额、礼品卡等抵扣金额)- 支付有礼(支付优惠抵扣金额)。
## 思路
首先,结合业务现状同步进行优惠工具的开发而非直接复制成熟平台的方案,避免让系统秒变复杂;其次,限定好已有优惠工具的叠加互斥规则,避免商家、平台让利过多,同时优惠工具最终是给用户用的,好理解是第一要务,这方面拼多多对优惠工具的简化、京东的 “预估到手价” 是优秀案例。
### 计算门槛
早期流行递进式(折上折),后来淘宝、京东纷纷改为平行式(能否享受优惠依据商品销售单 / 总价来判断),建议按后者来,用户好算,不至于因此丢掉成交机会,尤其现在是买方市场。当然,平行式门槛容易出现让利过多的风险,这块可以通过限制商品不能同时报名参加多个活动、叠加互斥规则、最低价预警等应对。
### 计算顺序
商品部分的优惠中,先计算单品级优惠工具,然后计算店铺级优惠工具,再计算平台级(跨店)优惠工具,然后整个订单再考虑运费(配送费)、虚拟资产抵扣等。
### 叠加互斥
每种优惠工具被设计出来自有其作用,能否叠加的核心在于钱,即别让商家、平台让利过多同时考虑用户体验,因此有几点大的原则:一是同类优惠不能叠加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有能叠加的,比如京东的红包、运费券,前者因为金额低,后者因为也不存在让利过多的问题;二是不同类优惠不能叠加的情况越少越好,最好也别让商家、平台运营自行配置能否叠加,因为支持配置就意味着会出现不能叠加;三是不要误导用户,之前开拼多多省钱月卡时领了 “全场通用” 的优惠券,结果百亿补贴商品不能用,有种上当的感觉,理想的情况应该是显示出来的都是可用的。
具体优惠工具,先说优惠券,一般而言,店铺券(商家创建并承担成本,可按适用商品范围细分为商品券和店铺券)内部不能叠加,平台券(平台创建并承担成本或平台商家共担成本)内部不能叠加,店铺券和平台券可叠加,也就是说,一次下单中,店铺券和平台券均只能用一张(多店铺订单中每家店均可使用一张店铺券)。与此同时,优惠券和满折满减活动同为价外促销可叠加,并且价外促销和价内促销可叠加。当然不同产品的做法有差异,京东的秒杀能和优惠券、满折满减叠加,京东的百亿补贴不能,拼多多的百亿补贴能和优惠券、满折满减叠加,但店铺级优惠和平台级优惠中均只能选择最优的那项(即店铺和平台内部券和活动不能叠加)。
实际产品设计中,如果一开始因为一些原因暂时不能确定不同优惠工具能否叠加,也可在后台创建某优惠工具(A)时增加 “能否和其他优惠工具(B、C 等)叠加” 的选项,由平台运营手动配置,先上线,后续再结合业务发展迭代。
### 优惠分摊
由于涉及部分退货,因此创建订单时要计算出单个商品的实付金额。比如当只有一项优惠时,商品实付金额 = 该商品价格 – 优惠总额 ×(该商品价格 / 参加优惠的商品总价),即在满足优惠条件的商品内部按照商品售价比例分摊,同时最高价商品的优惠金额 = 优惠总额 – 其他商品已分摊优惠金额,避免因为四舍五入导致直接加总已分摊优惠金额算出来的总额比优惠总额多或少 0.0x 元。另外,计算中当商品实付金额优惠后为 0 或负数时,实际生效分摊优惠金额以该商品的剩余实付金额为准。
## 扩展阅读
1、文章:从 0 到 1 搭建电商营销中心
2、文档:京东、抖店优惠叠加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