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PM之路

旅游产品闲扯

UGC心理&产品设计:

一、记录。
记录旅程,是总结也是回忆。(如何简单、方便地帮助用户记录)
1、简化流程,充分利用App的便携性,随时随地记录。(App定位于简单、碎片化记录,网站定位于充分整理)
2、赶快让用户写,因为过了就不想再写了,而且也忘了。

二、创造力。
想写到最好,认为一个地方只需要一个攻略,当然这类人偏少。(如何满足这类人的虚荣心?)
1、对于游记:收藏、分享、浏览数、喜欢(赞)、评论。
对于人:访客、粉丝。
推荐游记或人,加强前两个作用。
2、通过消息中心把前面收藏等消息push给用户(Web+App)。

三、分享。
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我们都希望被关注。(如何导入、建立、维持好关系)
1、可从微博、人人等SNS导入已有成熟关系,话说mafengwo里我的微博好友有34位,只有1人发表过游记,而且还是因为他做旅游产品。是否少做了什么?

四、社区氛围。
互助,受到别人攻略的帮助,然后补充完善已有攻略,造福后来者。(如何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1、看游记主要还是为了决策,如何使内容决策化、结构化。(路线、时间、吃住价格等是重点,照片会锦上添花,但是单纯照片的排列没意义,因为跟我无关)
2、之前看了攻略,然后实际游玩中想到那个攻略,那种“走过她走过的路”的感觉还蛮有意思的。让我想到下厨房的“大家参照这个菜谱做的菜”以及“一味的追逐UGC和菜谱数量被终验证可能会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豆果网在恰当的时候,丢舍了一些东西,拿着过去几年收集和整理的几万条菜谱数据,允许用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把玩和回滚这些数据,致力于打造一个以数据流和社交流为主的强势媒体。”(来源

P.s.
1、本来是在写游记,后来扯了点产品,放在那边也不合适,就干脆独立成篇,不过内容并不系统。做产品,真的需要经历,经历了才能体会用户的心理。好吧,这是我写的游记
2、关于旅游,扩展阅读:1234.

Android、iPhone、Windows Phone设计规范汇总

周末整理了三大手机操作系统的设计规范,对于初入门者是个很好的参考。

 

Android
2.3 系统以前:
官方出品:Android UI设计指南(包括图标设计、Widget设计、Activity&Task设计和菜单设计;网友翻译的中文版:地址

网友分享:Android人机界面设计规范Android设计规范

@penndy:两份Android用户界面设计的资料(一份是google I/O 2010会上的资料,一份是7月份Android官方博客放出的资料)

3.0 系统:
@KunLun UED:Android 3.0(蜂巢)交互&UI设计规范

4.0 系统:
Android界面设计官方指导网站 :Android Design

@Sun Junwen 做的:Android设计指南非官方简体中文版

腾讯CDC:Android 4.0设计规范 优先导读 十大改变
(附全文翻译PDF:Android 4.0设计规范 ,相较而言,个人觉得Sun的翻译更生动)

 

iPhone
1、官方出品:iOS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简体中文版只能在线阅读,相较英文版少了iOS 5的内容;英文版在线阅读地址

@totry_zju 翻译版:iOS HIG

@penddy 翻译版:《iPhon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PDF版

uxguide.net翻译版:iPhone 人机界面设计规范(中英对照)

浙江科技学院师生翻译版:中文版iPhone HIG_iPhone人机界面导引(交互设计指南)(中英双语哦)

2、@Fenng 表示,设计iPhone应用,从这本书开始:触动人心-设计优秀的iPhone应用

3、@陈欣龙:iPhone设计标准(简)2011.11.07-1621(简单介绍了iPhone最基本的几个控件相关信息。对视觉设计师设计时,图片位置定位有一定帮助。对一些基本概念阐述,可以有一个直观的理解;不过里面有几处小错误,比如:标准列表的列表项是44px非45px)

 

Windows Phone
1、腾讯CDC:Windows Phone 7 界面设计与交互指南第二版中英译本

 

P.s.
1、感谢以上这些人,否则没有这篇博客。
2、可以预见的是,这篇博客的浏览量应该会是近期最高的,因为下载的人多,但真正沉下心来读完并运用于实际操作中的少。

一个搜索问题引发的思考

本来是写在iPhone入手后的那篇博文里的,但是想到搜索这个问题,写着写着就越扯越远了,干脆独立成篇。当时的情况是:百度“iPhone 装卡”,看了一堆知道,还是不知道具体如何操作,后来Google“iPhone 装卡”,第一个就是我想要的结果,解决了我的问题。

关于搜索,@caoz 曾出过一个题目:为何搜“4399小游戏”的比搜“小游戏”的多?前段我忽然稍微明白了点,先讲两个故事:

一是记得我大学一同学是这样搜电影的百科介绍的,他先打开百度,输入电影名称,百度一下,然后点击“网页”右边的“知道”,再点击排在第一位的该电影的百度百科介绍链接。请问,他的这个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二是一同事是这样看他iPhone里面的照片的,不是点击“照片”图标,而是先点击“相机”,然后点击左下角的已拍照片。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样方便他查看最近的那张照片,他这种方式只要两步,而点击“照片”图标去看,需要三步。虽然仅少了一步,但毕竟方便,可能不自觉地就慢慢形成了点击“相机”去看照片的行为。

现在我搜电影的一个习惯是:先直接搜,如果没有优酷、搜狐视频、奇艺等正版播放的结果,就加上关键词“百度影音”继续搜,一般第一第二位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当然如果我要了解电影的剧情,有时候可能就直接去豆瓣搜了,百度这部电影,豆瓣的结果有时并不在第一页,翻了几次后就不愿意翻了。本已习惯百度,但百度不能最快地给到我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不得不养成新的习惯,直接去豆瓣。或许这就是用户的挣扎吧,要知道人是不愿改变的动物。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也仅是从方便、快捷这个维度进行的考虑,更深入全面的解读请看caoz的这篇“百度解构第一季 – 理解用户搜索行为”,其间系列微博更值得反复研读。

P.s.
1、印象中Google某部电影,豆瓣排在第一页的次数高于百度,不过即使Google将豆瓣排在第一页,也并不能阻止用户养成直接去豆瓣搜索某部电影的习惯。品牌即习惯,习惯即品牌。另外Google不间断的抽风,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是相当负面的体验。
2、输入的成本远大于移动鼠标去点击的成本,所以网址导航牛,所以让用户收藏你的网址牛。百度买下hao123就等于百度牛,因为它离用户更近了,百度是不需要在浏览器地址栏里输入www.baidu.com的。另外百度现在搞的开放平台是否在背离它当初的信仰:“简单,可依赖!”?

产品设计师必备工具之Balsamiq Mockups

Balsamiq Mockups是一款手绘风格的原型软件。优势是简便易操作,手绘风格的图也清爽好看,不足是交互这块,当然人家就不是走大而全路线的。个人觉得适于简单产品,或复杂产品前期的构思和讨论。

软件的Help菜单里有一项Download More Controls(下载更多控件),我就下载了iPhone Keyboards,然后仿着做了一张微信的登录图:

P.s.
1、关于该软件的详细介绍,看此文足矣;
2、扩展阅读:12

P.s.2
前几天用金山快盘共享一做好的文件给同事,结果显示乱码,奇怪极了,一度以为是金山快盘的一个bug,后来突然想到,可能是没有勾选“Use System Fonts(使用系统字体)”的缘故,一试果然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