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应用推荐之Ai Search

#介绍和使用

Ai Search 是一款个性化搜索应用,你可以添加自己常用的搜索引擎然后在 Ai Search 中直接搜索,还可以同时查看某个关键词在多个搜索引擎下的搜索结果。这让我分别想到 Chrome 浏览器的多功能框(Omnibox)搜索和早期遨游浏览器的超级搜索,也是聚合多个搜索引擎的结果。

聚合搜索的需求前提有两个:一是百度的搜索体验不够好,需要其他垂直搜索补充;二是某一类搜索服务有多个质量差不多的提供者,比如音乐、视频这类标准化服务。部分搜索场景下,这两点是具备的,同时聚合搜索做得好,可以让我们少安装或不用在首屏放那么多应用,同时整个搜索操作流程也缩短不少。

Ai Search 的优势在于搜索更高效,比如百度对视频的搜索结果覆盖了爱奇艺等传统视频网站但少了有弹幕的 AB 站,而 Ai Search 设置一个视频标签涵盖百度、AcFun、Bilibili 后,可查看 “四重奏” 在全网的搜索结果。再个,相比手机百度、夸克浏览器,Ai Search 的键盘默认处于打开状态,打开应用就可以直接输入内容搜索。

Ai Search 的不足是加载速度没有手百和夸克快,同时也没有关键词联想功能,每次都要输入完全还是略麻烦。当然 Ai Search 最大的问题是依赖各家搜索引擎的移动网站搜索体验。比如豆瓣搜到后不能直接标记为想读,因为还需要登录,微博搜索缺失关注人分类,知乎搜索没有覆盖知乎专栏、LIVE 和电子书,而 App Shopper、IT 桔子甚至不能正常搜索。

关于 Ai Search 的使用,可以参考少数派的文章,这里顺便列一下我的设置
1、百度、百度百科
使用最多的就是这两个。
2、豆瓣、微博、知乎
基本不用,只是为了占位置。
3、App Store、少数派
搜索应用和应用测评文章,实际用得不多。

#竞争对手

## 手机百度

手机百度已经从原来的平台思路调整为信息流思路,不过内容质量偏低,也就一个低配版的头条,相当浪费时间,好几次点了火箭的新闻导致忘了最初要来搜索什么,所以计划放弃手机百度。

实际手机百度的体验也是不够的,PC 上百度可以解决我们大部分问题,而在移动端,数据在各个应用内,百度无法爬取,尤其是那些纯基于移动端的服务,比如 Nice、秒拍、一直播等,可搜索的内容有限,也影响了我们的搜索体验。

## 夸克浏览器

夸克是 UC 旗下一款走极简风的手机浏览器,最开始是想用它来替代手机百度,只是由于浏览器的定位所限,打开是默认书签页,不能打开就直接输入内容搜索,所以还是放弃了夸克,虽然视觉风格很喜欢,交互也很酷。

##Spotlight 搜索

说到 iPhone 自带的 Spotlight 搜索,“iOS9 以后 Apple 允许开发者设置应用中任意内容可以被 Spotlight 索引到”,结果就是搜索 “爱乐之城” 可以搜到豆瓣中的内容,点击可以打开豆瓣应用,然后完成搜索后的标记为想看等后续操作,体验上胜过百度不少。现在搜索 App Store 中的应用我也基本使用它,在任意桌面下拉,输入应用名称,然后滑到底部,点击 “搜索 App Store”,搞定。

鉴于苹果的号召力,支持 Spotlight 搜索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体验也会越加完善。目前 Spotlight 搜索的问题是结果排序较为混乱,需要自己进行设置,比如关闭某些应用的 Spotlight 搜索。设置相关可以参考 @JailbreakHum 的文章

#结语

以上每种方案都不够完善,基于搜索效率,暂时采用 Ai Search+Spotlight 搜索 + 打开具体应用搜索的组合方案,也希望大家越做越好,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二)

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简书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同时总结了一个公式,总价值 = 单位内容价值 * 影响用户数 * 内容被利用率 * 内容数量。

#内容价值

首先定义下内容的范围,文章本身当然是,只是除了文章,评论和文章的组织也是。先说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评论对文章主体或是一种解读,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再说文章的组织,分类、排行、收藏夹、文集、标签 / 话题、专题 / 主题等都是对内容的组织,其中分类、文集、标签 / 话题属于线性组织,排行、收藏夹、专题 / 主题属于非线性组织。内容越多维度的结构化,越可以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同时方便平台为用户推荐内容。当然,结构化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当用户面临一个问题,可能百度知道、知乎一个回答就搞定,也可能简书的一篇文章才能解决,也可能某个作者的系列文章才能解决,还可能是好几个作者的同类文章一起看过后解决的。在所有的内容组织形式中,专题 / 主题是最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看看 “即刻” 就知道了。

然后说下价值,内容的价值是相对的。从专业角度看,一篇文章的价值,0-100 分,肯定可以打出一个具体分数,但从读者角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积累不同,一篇绝对价值 50 分的文章对于某个人的价值可能胜于另外一篇绝对价值为 60 分的文章。因此,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将优质内容分发给合适的用户才能将内容价值最大化。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二是如何让不同的用户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前者,基于用户的浏览表态评论投票等行为产生的排行、编辑推荐、用户推荐等都是方式,其中编辑推荐和用户推荐的质量强依赖编辑和用户的水平。对于后者,处理方式包括分类、搜索、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等,其中分类、搜索属于人找信息,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属于信息找人,对用户来说后者操作成本更低,不过搜索始终会存在,因为关注和推荐无法知晓用户当下的需求。

作为内容平台,核心是内容,人是作为内容的创造者、推荐者而存在的,所以对内容的关注应该优于对人的关注,简书可以关注文集令人惊艳。之前在使用微博、知乎专栏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关注者、专栏频繁聊其他方面的内容,而我对那些话题 / 主题并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会纠结是否要取关。简书的文集实质上是一种主题性写作,内容范围固定,同时由于作者是同一个,所以内容质量相对稳定。知乎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对专栏设计了如下规则:” 申请专栏的内容方向:专栏需要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我们更欢迎专业方向的分享,部分方向暂时不接受申请。专栏绑定的话题即代表专栏的写作方向,请不要绑定过于宽泛的话题。”

简书中另外一个可以关注的是专题,相比文集,专题可以跨作者,用户能够添加简书平台上所有文章到专题中,只是专题的质量强依赖专题维护者,而专题维护者的动力、专题的曝光机制都是我比较担心的。或许专题这种产品形式比较适合机构账号,适合个人账号的是知乎收藏夹那种,因为动力持续,或者是知乎专栏那种,因为群体成员间有相互促进作用,更能坚持写下去。

内容的价值除了相对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的内容不太会因为时间而褪色,一些 Evernote 中收藏的十来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收获。作为内容平台,需要避免优质内容随时间线永久沉下去,而是有各种机制可以使优质内容不断浮起来。简友圈是一个思路,如果简书能支持用户将文章、评论、文集、专题等转发 / 分享到简友圈这个阅读交流圈子,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对该条转发 / 分享进行点赞、评论和二次转发 / 分享,应该会有效果。

#影响用户数

或者说内容曝光量,就来源而言,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内部。外部来源包括搜索引擎、SNS 和 IM,这个强依赖于内容质量和分享方式的便捷度、美观度,简书做得不错,既可以分享文章,也可以分享文章中所选内容,还可以分享评论,基本覆盖了所有分享场景。至于内部来源,主要包括编辑推荐、社交推荐、机器推荐、搜索、关注下发、私信和推送等。

这里重点说下社交推荐和推送,前者对应简书的简友圈,目前简友圈会下发关注者的喜欢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导致消息数量过多,给用户很大的阅读压力;二是作为被推荐者,光被告知好而没有原因说明是不够的。至于推送,简书做得比较巧妙的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作者、文集、专题,当其更新时获得推送。这种对消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方式在 “微信”、“即刻” 中都有体现,即特别感兴趣的推到通知栏,一般感兴趣的推到你的 Timeline,你可以打开应用查看。

#内容利用率

关于内容利用率,我们可以认为评论行为高于赞赏、喜欢,而赞赏、喜欢又高于纯浏览。作为评论者,写出优质评论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激励,除了及时提醒作者回复外,还应该支持点赞和回复,同时提供优质评论置顶机制,还可以将喜欢、赞赏的用户头像罗列出来,营造一种热烈的互动氛围,促进用户进行表态、交流。对于阅读者,除了内容质量,评论质量,还需要将排版、收藏、分享等功能做好,让用户可以很顺畅地进行内容消费。

#数量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要静下来,要思考,要整理,那么写作者们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有记录的需求,有表达的需求,有被肯定的需求,有交流的需求,有建立影响力的需求,具体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是因为在简书上看到一些好的产品分析文章,挺有收获,觉得简书挺有氛围,所以也想发几篇,然后交流的需求大于被肯定的需求,同时被肯定的需求中精神方面的肯定又大于物质方面的肯定,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作为内容社区,生产者永远是少数,然后是一部分互动者 / 传播者 / 组织者,最后大部分是消费者。针对生产者,如何营造良好的写作、交流氛围,如何降低写作成本,如何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写作者持续产出,这都是课题。当然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互动没有浏览,生产者的动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没有人看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一)

2016 年下半年开始比较频繁地使用简书,遇到一些问题,这里详细聊聊。

1、搜索不给力

使用简书,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某个主题比如 “会员体系设计” 进行研究,但搜索结果质量一般,现在搜索后都不知道该看哪篇。

建议:搜索结果页在筛选之外增加排序功能,比如按喜欢数排序,同时支持搜索某个用户的所有文章和用户收藏的文章。搜索是为了定向寻找内容,最理想的情况是给出一个结果,同时这个结果完美地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当然这个很难做到,而当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可以提供更细致的筛选、排序等功能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包括在文章详情页提供相关文章推荐等也都是处理方式。

2、收藏不好用

接上面的场景,当看到好的会员体系分析文章时想要收藏,但简书并没有归类功能,收藏的内容多了,后期找起来不方便。

建议:学习知乎的收藏夹功能。首先,严格来说知乎的收藏夹不是对收藏内容的分类,而是类标签的一个东西,但是又比标签更容易理解。分类与分类之间是互斥的关系,一个东西只能属于某一个分类,而实际我们可以发现 “你可以将同一条答案放入多个不同的收藏夹里”。这也是符合用户体验的,因为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科学的分类。

当然知乎收藏夹的妙处不仅在此,还在于收藏夹可私密可公开,如果公开可被其他用户关注,这无疑增加了一种稳定的内容分发方式。因为用户收藏好内容的动力是强烈且持续的,随机看了一些知乎用户个人主页的赞同数和收藏数之比,挺高,有些都能达到 1:1。

3、收藏喜欢傻傻分不清楚

每次看到一篇好文章想要收藏或来不及看完想先 mark 一下时,不知道该选择 “喜欢” 还是 “收藏”,现在简书手机端收藏不方便,需要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按钮才出现 “收藏” 选项,而点击 “喜欢” 很方便,同时 “喜欢的文章” 和“收藏的文章”一样,存在于 “我的” 标签栏中,但实际喜欢和收藏是有区别的呀,总之目前我很纠结。

建议:将文章详情页工具栏中的 “喜欢” 改为 “收藏”,同时删除“我的” 标签栏中 “喜欢的文章”,本身文章详情页底部就有“喜欢” 按钮,也更合适,同时个人主页中也有“喜欢的文章”。关于收藏和喜欢的区别,让我们回归阅读场景,作为读者,我们看一篇文章,如果非常有价值或者来不及看完,我们会收藏,而当我们对内容表示欣赏或对作者的辛苦写作表示支持时,我们会喜欢或点赞,喜欢的不一定会收藏,但收藏的大都是喜欢的。同时,收藏偏私密,喜欢更偏向于一种表态,不太会介意被其他用户看到。再个,收藏过的内容需要展现给用户,而喜欢过的可以不用。

4、发现让人压力山大

发现中很多内容都是不感兴趣的,但还是显示在那里,给人很大的压力。

建议:采用顶部标签栏的形式,类似网易云音乐的首页,默认显示定制热门,可切换显示专题、排行等。简书主要是长文,简书的用户群也应该是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一群人,关注的内容就够看一段时间的,发现中还有那么多无关信息,这样只会降低发现标签栏的点击率,甚至简书的打开率。因为当面对的压力过大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逃避。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微信最新 6.5.2 版订阅号不再显示公众号未读信息条数,而统一用红点表示的原因。

5、写的文章没人看

辛苦写了篇文章发布到简书,结果阅读量个位数,失落。

建议:在文章详情页增加相关文章推荐,同时为了提高推荐准确率,在用户发布文章时提供可选的打标签功能。当然阅读量低有很多原因,包括所写内容较小众,只是再小众的内容也是有人感兴趣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内容分发上。对于内容分发,简书已做的包括推荐、排行、搜索、关注、专题等,其中相对特别的是专题功能,不过一些专题内容范围较大,而如果专题的信息颗粒度不是足够小,那么和门户的财经、科技等分类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P.s. 简书在 1 月 5 日发布了新版网站,部分内容可能略有过时。

你的日常必备Chrome插件有哪些?

1、基本
Adblock Plus:广告拦截
crxMouse Chrome Gestures:鼠标手势,提高操作效率。
LastPass: Free Password Manager:管理网站密码,特别重要的可以自己记着。
利器 · 灵感生成器 New Tab:获取利器,提高生活工作效率。

2、阅读
Save to Pocket:看不完的文章稍后读
印象笔记 · 悦读:无需稍后读的有价值文章直接存入 Evernote,虽然已经下架,但对文章的保存体验还是优于剪藏的。
印象笔记 · 剪藏:保存 PDF 文档时使用
眼不见心不烦(新浪微博):还您一个清爽干净的微博,不过自从微博网页版不再按时间线排序后,刷得少了。

3、写作
Native URL Shortener:短网址服务,支持百度短网址。
为什么你们就是不能加个空格呢?:发布文章时调整排版使用

4、工作
Axure RP Extension for Chrome:查看 Axure RP 生成的 HTML 文件

5、其他
惠惠购物助手:聪明购物必备
捕捉网页截图 – FireShot 的:截图时使用

以上扩展程序基本稳定使用 2 年以上。

我的2016之电视剧

整理了自己 2016 看过的电视剧,其中五星是极其推荐,四星推荐。

1、日剧
熟女正青春:四星,# 爱情
大龄女青年找对象

请与废柴的我谈恋爱:四星,# 偶像
披着偶像剧外表的美食剧

家族的形式:五星,# 家庭
独身主义好不好

我不是结不了婚,只是不想:五星,# 爱情
饭馆老板教你撩汉技能

2、英剧
伦敦谍影:四星,# 谍战

夜班经理:四星,# 偶像
女主美呆了

年轻的教宗:四星,# 偶像
男主帅呆了

3、韩剧
请回答 1988:四星,# 社会
朋友们强烈推荐

大势的百合:四星,# 同人

信号:五星,# 刑侦

评价女王:四星,# 偶像
女主美呆了

孤单又灿烂的神 – 鬼怪:四星,# 偶像
男一男二好 CP

4、美剧
亿万:五星,# 商业
披着商业剧外表的家庭教育剧

5、内地
太子妃升职记:四星,# 穿越
道具渣,台词各种槽点,但画面还可以。关于这部剧,知乎的这个帖子值得一看。

欢乐颂:四星,# 都市
难得没有太多狗血的内地剧

小别离:四星,# 家庭
青春期教育,期间黄磊抱着海清哭那段印象深刻,当然小宇出国后就没看了。

6、动漫
画江湖之不良人:五星,# 武侠

关于播放平台,现在看视频 AB 站优先,然后才是爱奇艺等,AB 站解决的是看剧的即时交流问题。当然对于视频网站,有资源有内容,不卡,高清是最重要的。现在看来,2016 年看了很多烂剧,2017 年应该多多利用豆瓣进行过滤。

我的2016之音乐综艺

2016 年看过的有印象的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 4、中国好歌曲 3、我想和你唱、中国新歌声、蒙面唱将猜猜猜、天籁之战、梦想的声音。

我是歌手 4,主打成名歌手竞演,越来越疲劳,徐佳莹是惊喜。中国好歌曲 3,略小众,但节目非常有意义。我想和你唱,搞笑、感动、怀旧。中国新歌声,主打实力选秀,也是越来越疲劳,好在有周杰伦。蒙面唱将猜猜猜,好玩。天籁之战,中间的提问环节略尴尬,好在有花花。梦想的声音,好看,歌手都是 LIVE 高手,后面新一季的我是歌手压力大了。

如果你来操刀一档新的音乐节目,你会怎么做?节目的细分类型是?对于节目,一边是用户即观众,目标观众是哪些人?拿什么来吸引这些人?另一边是歌手嘉宾,邀请当红的还是老牌的,男的还是女的?80 后还是 90 后,走流行路线的还是民谣路线的?港台的还是东南亚的,凭什么吸引这些歌手来?再具体点,节目赛制如何?我是歌手在第三季进行了赛制调整,蒙面唱将猜猜猜相比第一季也是进行了大的调整,而最新浙江卫视梦想的声音,每集选歌的规则都不一样,你准备设计怎样的赛制?当然最终节目做得怎么样?还是要看市场的反应,这里可以参考看下前面几档节目的百度指数,老实说,当看到天籁之战的百度指数远远高于梦想的声音时,还是略惊讶的,本以为后者会略胜一筹。

最后,整理了下个人比较喜欢的几个现场:
1、林俊杰 《你是我的唯一》
2、徐佳莹 《莉莉安》
3、李佩玲《心有独钟》
4、蒋敦豪《天空之城》
5、汪晨蕊《爱情转移》
6、华晨宇《我的滑板鞋》

阅读系列之聊聊即刻

大概是在今年夏天下载的即刻,之前看 @纯银 在微博上提到过好几次,使用之后,发现确实有些特别,也对信息分发类应用有了一些想法。这里想从流转流程和相关应用的角度来聊下。

信息流转整个流程包括生产、分发和消费。说到信息生产,当前即刻并没有直接涉及原始信息生产,但有对信息进行包装,这也是有价值的,比如 “支付宝” 这个主题,就很好地满足了我对支付宝产品动态的关注需求。当然严格说来,评论也是信息生产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评论不只是内容的补充,好的评论甚至比内容本体更有意思。这块的重点在于氛围营造,营造得好,就会和网易新闻、cnBeta、懂球帝、网易云音乐、Bilibili 一样,营造得不好,评论就会水化。

说到信息分发,前期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聚合,不过滤很容易引起信息过载,RSS 阅读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尤其当订阅了一些资讯网站时,内容不断被推过来,压力山大。由于信息一直在爆炸式的增长,单纯靠编辑过滤是不现实的,社会化过滤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与用户兴趣相投的人,他们的推荐比往往比朋友更靠谱,而机器过滤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过滤效果。

至于聚合,现状是,内容分散在各个地方,单纯某一平台已经无法覆盖主要内容。比如前段业界的两个热门事件,Fenng 期权门和阿里月饼门,看到的几篇高质量评论来自微博(含头条文章)、知乎(含专栏)、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作为用户的我们,只是想八卦一下,只是想了解一下大家的看法,而这样一个初需,微博、知乎、微信都不能满足,清单、读读日报和即刻是可以的,只是前两者已经不更新了。

至于分发,早前的门户是直接呈现编辑的选择结果,所有人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也决定它只能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阅读需求。RSS 阅读器、微博微信时代,用户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关注,但发现新内容的成本较高。今日头条倒是可以直接进行个性化推荐,但信息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同时久而久之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目前来看,一个新的信息分发应用应该是综合了前面这些分发方式的。

说到信息消费,首先,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多向的,既有专业方面的需求,又有娱乐方面的需求,专业方面,我们希望高质量的、高精准度的内容,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娱乐方面,我们希望新鲜的、有趣的内容,可以休息放松打发时间。在内容质量、兴趣程度、发现成本、及时获知四方面,今日头条做到了兴趣和成本,虽然内容略粗糙,视觉略丑陋,但还是火了。

其次,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在不断进化的,一般会向颗粒度更细、专业度更高的方向演变。移动应用刚兴起那会儿,网易新闻、ZAKER 凭借优美的设计,每天推 10-20 条精选新闻,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碎片化时间下的资讯阅读需求,但用户是在不断成长的,所以我们开始更多地转向可以选择关注者不感兴趣可以随时取关的微博,转向内容随阅读习惯变化而变化的今日头条。

最后,内容呈现层面,我们正常看到一个事情,会想去了解前因后果,会想去了解大家的看法,这方面,Yahoo News DigestTimeline 是很好的创新,同时功能层面,部分内容可选可复制,支持搜索、百科查询都是必要的。

15 年年后,市面上涌现出豌豆荚一览、读读日报、即刻等新的信息分发类应用。其中豌豆荚一览,官方介绍是 “你可以从 500 多个应用中添加你感兴趣的,并在一个页面浏览它们的最新内容”。虽然可以订阅某个应用的某个具体栏目,但信息颗粒度还是略大,同时发现新内容的成本较高,可以说这种类 RSS 阅读器模式已经没落。

至于读读日报,@黄继新 提到 “我们惊叹于人们对好内容的鉴别能力,以及人们把好内容推荐给更多人的热情”,但恰恰是这两点没有做好使得读读日报最终停更,一方面用户的鉴别能力有高下之分,如何找到懂行的人来制作高质量的日报?另一方面如何维持住这部分用户的热情,尤其在蜜月期过后,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连评论下都嫌麻烦,如何让我们不断更新读读日报?

至于即刻,官方介绍是 “轻松发现、关注你感兴趣的主题,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相比豌豆荚一览,即刻的内容颗粒度灵活很多,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好奇心日报佳文速递,也可以是有新的独角兽公司出现提醒,同时主题既可以针对事也可以是针对人。相比读读日报,即刻通过机器加人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质量和更新频率。相比微博知乎,即刻更专注于内容,更纯粹,没有关注者发的其他微博不爱看,关注者关注的问题不感兴趣等纠结问题。

对于即刻,暂时不想用个性化资讯应用来限定它,可以尝试满足用户更多需求,让我们少装一点应用,特别是那些低频长尾的。具体而言,对于纯内容型,比如好奇心日报、界面、澎湃、落网、小咖秀、一刻 talks 等,可以视情况推送精选内容、热门内容、具体栏目、某个作者的更新等主题;对于泛内容型,社区如微博知乎可以推社区热帖、电商如网易严选可以推每周上新、生活类如乐童音乐可以推热门演唱会精选;对于工具型,可以推其中跟通知强相关的,比如 24 节气提醒、周末也要上班提醒、下雨提醒等主题。

扩展阅读:
1、探索移动阅读
2、「即刻」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主题?

阅读系列之信息获取方案

不断获取信息,这样我们才会懂得更多,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信息获取方案呢?Dz 认为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兼具针对性和广阔性,高针对性,节约时间,高广阔性,不至于陷入信息茧房。早前写过 “关于 IT 阅读” 提到当时的信息获取来源,也写过 “阅读系列之常用应用” 讲自己常用的资讯应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以下是 Dz 当前设计的一个信息获取方案:

1、微博
满足对 #新鲜事# 的关注,推荐使用 Weico Pro 刷微博,尤其最近微博网页版不再按时间线顺序显示后。具体使用方面,一是关注基于兴趣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关系,关注个人基本不关注媒体,同时设置备注名称,并不定时取关;二是重要的微博收藏,同时减少长文阅读,长文多直接存入 Pocket;三是控制微博使用频率。
使用时间:上下班路上、排队吃饭、午休前、下班后。

2、懂球帝
满足对 #足球资讯# 的关注,当然现在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新闻数量开始变多,深度分析略少,同时不支持直接将文章存入 Pocket 和 Evernote。
使用时间:起床后、排队吃饭、午休前。

3、微信
满足对 #长文# 的关注,包括公众号和单聊、群聊、朋友圈中朋友转发的文章,推荐质量还可以。具体使用方面,一是控制关注数量,将必看的几个订阅号置顶,如果非独家且更新频率不高,那么尽量在知乎、简书等其他平台关注,因为微信不支持直接将文章存入 Pocket 和 Evernote;二是重要的收藏,并定期在微信 PC 或 Mac 端进行整理。
使用时间:定期

4、知乎
满足对 #问题# 和 #话题 #的关注,感兴趣的问题、专栏和人关注,优质答案收藏,其中专栏如果更新过于频繁,取关,再个现在关注的人略多,已经有点影响首页信息流质量,迫切需要备注功能,以便考虑取关。
使用时间:关注通知,同时需要时定向阅读。

5、简书
满足对 #专业# 的关注,简书很难得地聚集了一批产品经理在上面写产品分析文章,也因此简书的搜索更需要优化一下,支持按时间段筛选,按阅读次数等排序。
使用时间:需要时定向阅读

6、Reeder
满足对 #博客# 的关注,仍然有人在写博客,而且内容质量较高。推荐使用 Reeder 跟踪博客更新,一般遇到不错的博客,先在 Web 端使用 Feedly 订阅,然后移动端使用 Feedly 帐户登录 Reeder 阅读。
使用时间:定期

7、电台
刚开始是因为大内密谈开始听电台,推荐使用 Castro 收听节目,至于节目推荐单以后单说。
使用时间:上下班路上、睡前。

8、视频
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
使用时间:较少

9、杂志
早前订阅过一段时间的《商业价值》,原因在于内容质量较高且渠道独家。
使用时间:较少

10、读书
书的内容相对系统,即使略滞后,了解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当下,载体包括实体书,微信读书、多看、豆瓣阅读等应用以及 Kindle 等电子阅读器,其中特别推荐微信读书,激励机制做得很好。
使用时间:下班后、周末、旅途中。

11、Pocket
满足稍后读需求,主要是现在时间碎片化,长文经常来不及看完,同时阅读渠道分散,需要一个总的暂存地方。推荐在 Chrome 上安装 Save to Pocket 扩展,遇到待看的文章直接存入 Pocket,重要的添加标签,而整理 Pocket 时重要的存入 Evernote,不重要的删除。要说待改进之处,一是加强中文文章推荐能力,同时考虑满足用户阅读资讯时的交流需求;二是和 Evernote 一样,支持在百度、Google 的搜索结果页同时显示 Pocket 内搜索结果。
使用时间:定期

12、Evernote
满足存储需求,作为第二大脑,推荐在 Chrome 上安装悦读和剪藏扩展。

13、其他
推荐的一个应用:即刻,满足微博、知乎等之外的信息获取需求。

手机摄影,这些应用你可以试试。

综合:
美图秀秀、Snapseed、Camera+、Aviary、Enlight

滤镜:
综合滤镜的 Instagram、Path、Priime、VSCO、Oggl
黑白滤镜的 BLACK

技术:
双重曝光的 Fused
延时摄影的 Hyperlapse
生成 3D 照片的 Fyuse
生成动态抓拍视频的 Clipstro

编辑:
拼图的 Layout from Instagram
九格图的 9Cut
+ 相框的 VOUN
+ 文字的黄油相机
+ 贴纸的 LINE Camera、FORK
+ 水印的水印相机
+ 标签的 nice

特效:
美颜的 Facetune、美颜相机、Relook
特效自拍的 B612、SNOW、Faceu
制作漫画人物的魔漫相机
制作卡通头像的脸萌
制作电影大片的足记
点亮色彩的 Color Splash
专业马赛克的 PhotoViva、Repix
水彩画化的 Waterlogue
油画化的 Prisma

生产力:
添加标注的 Pinpoint、圈点、小 Q 画笔
智能拼接截图的 Piiic
分享截图的 OneShot
查看拍摄信息的 PhotosPro
讲述摄影知识的 The Great Photo App

其他:
专注美食场景的食色
视频处理的美拍、VUE

以上。如果只能保留 5 款,就我自己,我会选择 Instagram、Nice、小 Q 画笔、Piiic、美图秀秀(排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