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产品推荐之微信读书

## 概况

为什么是微信读书,因为微信读书是当前最好的读书 App。

关于读书,五年前做过相关 App 的测评,当时的结论是 “电子书优先同时微信读书优先”。现在看微信读书在当年稍稍落后的 “推荐”、“书库” 两块已有很大进步,前者随着书友的增加已经领先于其他家,考虑便捷性,整体和豆瓣读书齐平,“书库” 方面,微信读书也早已过关,“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自己感兴趣的才是重要的”,与此同时,微信读书支持订阅上架通知,后续也多次收到过通知。版权固然重要,但它只是基础,不是渠道 App 的核心竞争力,Kindle、Apple Music 之所以无法赢得国内市场是因为它们的综合体验不如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 & QQ 音乐。

## 设计

之前谈过 “一个读书应用最重要的是鼓励用户把书看完”(用户价值角度),现在来看依然如此,而微信读书在用户激励这块做得不错。

## 使用

1、连接豆瓣

豆瓣在书影推荐领域依然有优势,推荐 @搞即建的 开发的支持在豆瓣中显示微信读书可读状态的浏览器插件 “weReaDou”,唯一不足是存在部分显示 “在微信读书中可读” 但实际不可读的情况,个人理解相当于微信读书上架了库存为 0 的商品或没有将已售罄的商品及时下架,当然也不必过于沮丧,可以订阅上架通知。

2、充分搜索

之前在 《聊聊搜索》 中提过微信读书适合搜索 “所有书 & 某本书(within books)”,其实还有自己的笔记(划线 & 想法)。within 所有书,和在微信中搜索文章有点像,都是定向搜索,但书籍的内容更加系统且权威;within 某本书主要是看书过程中回顾查询;within 笔记,当做的笔记足够多时,可以看到某一主题在已有笔记(来自多本书)中的呈现,适合做问题研究。

3、共同阅读

建立书友关系,但不要将微信关系链直接导入微信读书,因为微信好友未必爱看书,同时对书的偏好未必一致,从 0 到 1 建立书友关系反而是最高效的。具体可以以文会友比如看到某个想法、书评,觉得不错,再看下作者的阅读记录,兴趣比较相似,就可以关注下,之前再持续调整。目前个人关注了大约 120 人,在推荐书和共同阅读(看笔记类似看弹幕)方面带来的体验增量非常不错。

4、听书助眠

微信读书内嵌了听书模块,语音朗读(TTS)的效果还可以,比早期版本有进步,当然也依然有进步空间。个人比较喜欢睡前倒计时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不过目前就发现这一本,如果大家有其他适合助眠的书,欢迎推荐。

5、获取福利

微信读书提供了多种福利,这里只提 ROI 高的:一是每周六开始的 “组队抽体验卡”,可以加入一些微信书友群(民间官方都有),然后周六早八点从微信读书小程序分享出来,小程序分享比 App 分享好的是卡片上有组队进度,方便后来者决策,同时还能设置接收组队成功通知;二是每周一开始的时长兑福利,完成阅读任务可兑体验卡或书币;三是每周二的 “翻一翻”,抽免费的电子书或书币,日历上设置好提醒,定期执行就行;四是每三周一次的 “读书小队”,达到一定阅读量可兑体验卡。BTW,获取福利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借助获取福利推动自己养成阅读习惯。

6、聪明付费

微信读书的商业化这些年变化很大,一开始是单本付费(通过书币买断某本书),后来转为会员制(付费会员除部分网文外随便看),目前是两者并存的状态,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会员卡分为体验卡(原免费无限卡)和付费会员卡(原付费无限卡)。付费会员是行业趋势,平台要考虑收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赠币从永不过期到有有效期同时非付费会员的权益越来越少。

关于个人付费,可以先用一段时间再看,至于微信读书年卡什么时候最便宜,目前有两种:一是非付费会员可以使用 700 天体验卡 + 73 元开通/续费年卡(因此前面的福利兑换建议选择体验卡);二是每年读书日、618 等节假日期间会有年卡特惠活动,148 元/年是遇到过的最低价,可以直接冲。

如何读书之阅读流

之前多次聊过如何读书,这次想专门分享下自己的阅读流:

## 前期

1、社交平台上看到好书推荐,视情况到豆瓣标记。
2、微信读书中看到 “朋友在读”,视情况加入书架。
3、基于问题选书,先看豆瓣、微信读书的评分和书评,看值不值得读。

## 中期

1、带着问题进行主题阅读,遇到疑难返回去看书评、其他作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
2、带着答案阅读,看和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一样的以及为什么不一样。
3、带着目标阅读,比如写一篇文章、录一期播客或视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4、微信读书 “读时划线、看写想法”,纸质书划线、写想法。
5、手动摘录书友好的想法到 flomo,纸书好的内容白描 OCR 后存入 flomo。

## 后期

1、微信读书点评,视情况更新微信读书书单(纸书略过这步)。
2、豆瓣评分 + 短评,视情况更新豆瓣豆列。
3、再看下微信读书、豆瓣的书评,同时看有无同主题的其他书籍。
4、如果特别感兴趣,搜索即刻、知乎等社交平台上该书的相关动态。
5、隔天再看一遍微信读书中自己做的笔记。
6、视情况百度该书的思维导图,再了解下全书概况。
7、基于输出,重读某些章节和自己做的笔记。
8、将阅读所得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再谈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 背景

之前更多地从执行层面聊了下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现在有些新想法,想再聊聊需求的优先级判断这个话题。

## 理由

为什么要判断需求的优先级,因为这个世界多数时候是二八法则的,某一两个关键行为取得最多的效果。回头来看,当年京东金融做得最聪明的是和京东商城强绑定,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支付,再比如京东金融 “银行 +” 理财(底层是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被央行监管是后话)做得最聪明的是拉来中小银行打造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因为收益是理财产品的第一价值。与此同时,资源(时间、人力、物力等)是有限的,我们要想更高效地产出成果,势必要做选择。

## 方案

按用户价值从低到高,需求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达到基础水准,所谓必要、痛点、雪中送炭;二是多多益善,所谓进阶、爽点、锦上添花,同时达到某个水准后要考虑再提高的 ROI,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他们对价值差的感知如何,这个群体的商业价值如何,商业价值简单说,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以上是纯产品视角,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我们会知道产品工作不止于产品本身,还需要考虑组织,我们不是在真空里做业务,组织内的关系也很重要,很多时候需要先确认好内部各方的收益再开始项目。有个面试常见问题,当团队(领导、运营、研发等)和你意见不一致时如何处理,考察的就是我们对组织的认知和沟通能力,关系处理不好,工作取得进展会比较困难。

需求的优先级总的来说还是看 ROI,只是是更大范围更多角色的 ROI,在此之上,有些时候如果方案价值够高,成本高点也没关系,要敢于投入,但更多时候要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并举,成绩是赢取信任、信心最好的方式。再个,如果不确定做什么,能确定不做什么也行。总之,提前规划、循序渐进,多一些思考,看能否最多的思考,最少的决策和行动,达到最大的效果。

聊聊用户激励

## 概况

为什么激励,绝大多数产品的目标是用户持续地来使用,具体到内容型产品是内容的贡献、消费和互动,交易型产品部分指标是 DAU 和 GMV,但归根结底都是预期的用户行为,而激励是企业期望影响用户行为,往我们预期的行为靠近。

## 方案

要不要激励,首先,解决好用户的问题是基础或者说是首要激励,不要在没有满足用户需求前搞会员积分什么的,那些是次要激励。微信为什么没有会员积分,因为满足好通讯、社交、内容获取等需求就是最好的激励,拼多多为什么没搞购物返积分,因为低价购物就是最好的激励,因此有人说 “优秀的用户运营是给产品增加适合的用户激励体系,顶尖的用户运营是把产品做成对用户最好的激励”。

其次,如果产品能提供独家价值,也不用搞会员积分,比如交管 12123、个人所得税,再比如微信,因为强网络效应在日常沟通领域具有排他性,相比而言,支付宝作为支付、理财、生活工具,存在长期的竞争对手(这也是大部分产品面临的处境),因此除了基础的功能迭代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增加吸引力、体验差。

常见的激励方案包括会员体系、PBL(积分勋章排行榜)、营销活动(促销活动优惠券)、游戏(抽奖任务系统)等。从效果层面上看,积分、排行榜、促销活动、优惠券、抽奖是短期激励,勋章是阶段性鼓励,会员体系、任务系统是长期引导。每种方案企业都要付出成本,相当于花钱买用户的行为,同时期望形成习惯。

激励物可以简单分为物质和精神,需要注意物质激励的局限性,不管是之前的悟空问答、趣头条、百家号,还是最近的 “B 站 UP 主发起停更潮”,可以看到物质激励难以保证内容质量同时难以持续,不管对用户还是平台,对用户是其影响范围和持续影响力,长久的行为习惯养成一定是超出物质激励的,而对平台,补贴成本较高。另外,如果是交易型产品,补贴策略的设计比较复杂。至于精神激励,比搭建激励系统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足够多对的人看到并给予正反馈。

市面上用户激励做得比较好的产品,微信读书和拼多多一定名列其中。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耗脑力反天性的事,但微信读书提供了想法(读书笔记)、书摘分享、读某本书到一定进度时鼓励提示、阅读时长(数据统计)、读书小队(组队读书)、每日一答(类冲顶大会)、勋章、读书排行榜、翻一翻(抽奖)等激励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至于拼多多,现有用户规模足以说明一切,但它的成功不止于低价购物,交易过程中的优惠玩法、社交(一群人团购商品也是一种社交)、游戏(当时下沉市场人群没玩过种菜等 SNS 小游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它影响了整个电商行业的产品设计,看看淘宝、京东、美团的互动游戏、百亿补贴模块就知道了。

行业在不断变化比如 AI 又来了,现有产品也可能会老去,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比如用户层次丰富的需要,尤其是偏精神层面的那些包括追求美好生活、自我价值,再比如用户在与众不同和群体认同间横跳、在理性和感性间徘徊的特点,抓住这些不变去与时俱进地设计产品、激励方案,洞察出你的用户缺什么、喜欢什么,然后给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同程旅行的机票盲盒,抽奖的同时满足了发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的需要,至于为什么被触动,同程大概率在这些平台做了投放,最终制造助推了流行。BTW,盲猜同程团队是从 POP MART 获得的灵感。

## 扩展阅读

1、问答:互联网产品常见的用户激励机制
2、文章:如何搭建各种用户激励体系复盘机票盲盒

电商系列之我们在直播间买什么

结合个人购物经历从消费端谈谈直播电商中消费者在买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下单,从完全感性到完全理性做个粗糙的分类:

一是实物打赏,买的不是东西,而是对主播的支持,包括部分快手达人以及抖音的罗永浩、疯狂小杨哥、东方甄选董宇辉 YOYO、张兰等,这些人都是有魅力的,但怎么说呢,去年下了单尹烨推荐的华大益生菌,收货后很久才拆,拆后到现在也没吃完,这都快一年了。

二是激情购物,买的是参与感,这也是抖音部分品类退货率达 60%(网传)的主要原因,本身并不是很需要这个东西,但因为主播的话术、直播间的氛围下单了,事后冷静下来决定退货。之前在张兰直播间下了单卫龙卤蛋,虽然后来因为迟迟没有发货取消了订单,但改从京东买了,结果味道着实一般,不如网易严选的。

三是低价团购,下单的核心原因是选品 + 低价,即相信其物美价廉,不管是之前淘宝的薇娅、李佳琦,还是抖音的那些头部主播,因为喜欢、信任他们,同时想价格低点优惠点,才剁手。当然低价不是绝对低价,是相对低价,是性价比。

四是正常买货,典型的是各品牌的官方直播间,直播的好处是有线下才有的实际体验呈现、实时讲解,能解答一些商品详情页没能解答的疑问,但目前更适合买低价非标品,高价标品如 3C 家电等还是推荐京东自营,品质、物流、售后都更有保障。

不管是哪种电商,用户的购物需求一直以来没有太多变化,衡量标准包括多快好省、交易效用 & 获得效用(交易过程 & 结果价值)等,用户的购物流程也没有太多变化,衡量标准包括 AIDA、4A、5A、AIPL 等模型。

再聊增长

之前写过 《聊聊增长》,现在有些新认知,想再聊聊增长这个话题。

增长的第一步是用户触达(拉新),渠道包括:
线下媒体:地推、楼宇电梯、地铁公交、高铁机场
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
线上网站: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
线上 App:厂商预装、应用商店
线上小程序:私域、门店
其他:异业合作

每个渠道都有其特点,楼宇电梯广告有本地属性,适合盒马、叮咚买菜等线下属性较重的产品,电视要看节目受众,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适合国民型产品,即满足的需求是大众刚需,再比如 2017 年左右开始的互联网应用综艺赞助潮,抖音赞助《中国有嘻哈》和《明星大侦探》、拼多多赞助《极限挑战》和《中国新歌声》、小红书赞助《偶像练习生》和《创造 101》,都对节目进行了选择,还是那句话,“目标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每个渠道也都有红利期,比如厂商预装,曾经困惑为什么晚上线的搜狐新闻 App 用户量高于 “有态度” 的网易新闻 App,直到后来在 《我不是产品经理》 中看到:“通过竞标进入中国电信的预算名单,把搜狐新闻客户端装进了当时中国电信定制的绝大多数安卓智能手机里,超过 1 亿台的手机预装早期是不用钱或者用很少的钱的,用钱的平均价格也很低,安装 0.4 元 / 台,激活 1.5 元 / 个,搜狐新闻客户端也在 2013 年年初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用户量过亿、DAU 过千万的新闻客户端”,再次意识到增长不是单纯的产品工作,当然现在预装市场又是另一番行情了。

以上是我们在外部平台打广告,流量能留下多少要看自己的本事,官网、App、小程序作为服务承接方要接得住流量,背后考验的是产品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满足程度。我们还可以在站内打广告,比如搞运营活动,然后通过邮件、短信、App 推送、微信消息触达现有用户,促活跃促交易(看完一条动态、下单并完成一次支付等都算交易),再比如设计一些功能和活动进行 裂变,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通过社交分享(含口碑传播)触达站外用户。

聊聊私域

## 概况

私域是什么?根据《中国零售业公私域运营手册暨实施指引》:“私域是一个品牌直接拥有的可重复地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说人话就是企业微信粉丝群。

以零售业务为例,根据 《新零售》:“零售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呼叫中心,还可能是你去拜访陌生客户的行为”,那么微信这个场有什么特点呢?人接近于中国所有人,用黑话说,可以洗一遍。至于场,一是对于用户,能额外提供陪伴价值,这点和线下逛街类似,有时候明明可以线上买,之所以去线下是因为逛街带来快乐,购物只是其中一项价值;二是就购物而言,首先售前,商家可以基于线下门店建立本地化微信群进行相对精准的触达,同时微信消息是相对强触达的,对于群内用户可以持续运营促复购;其次售中,用户无需安装 App,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完成交易;最后售后,因为有运营人员在群里,可以相对快地解决问题。

最终要不要做私域,还可以看下自家产品中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情况,如果交易额中来自小程序渠道的占比较高,那就需要考虑在订阅消息之外通过粉丝群和现有用户做一些沟通,正如通过推送和 App 用户沟通一样。至于从微信群升级到企业微信群,好处是后者是 B 端产品,能很好地应对公司人员的入离职等系列问题。

## 方案

这两三年也加入了不少私域群,有些品牌完全把私域运营等同于发广告,体验很差,至少和瑞幸一样来点优惠券,这样即使不用也不会反感进而退群。根据已加入的群来看,目前更多的像是一个面向存量用户在微信平台的广告位,小程序作为落地页承接后续交易,远到不了中国式 CRM 的说法。

我们之前也做过私域项目,现在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当时团队中负责这块的运营同学会定期发红包、主动拉外部赞助搞抽奖,有用户反馈买的东西不错,也会接个茬给予回应,遇到售后或产品问题,也会安排专人跟进,当然该发的广告并不会少,最终的结果是群里很热闹,群成员流失很少,留下就意味着销售机会。

社群运营还是要用户价值导向。为什么发内容?营造信息价值,促使用户从兴趣到信任,尤其那些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的品类,先让对方了解并喜欢你,之后的下单可能是分分钟的事,同时后期最好群成员能 UGC 内容,UGC 更真实、感染力更强同时也能降低内容生产成本。为什么搞活动、发优惠券?营造交易过程价值,影响用户决策。为什么互动?营造陪伴价值,让购物不止于购物。

关于购物,市场营销领域中有个 AIDA 模型(A 为 Attention,引起注意,I 为 Interest,诱发兴趣,D 为 Desire,刺激欲望,A 为 Action,促成购买)以及一些衍生模型,包括 4A、5A、AIPL 等,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对人类购物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点去设计方案,影响用户,进而完成预期行为。

## 扩展阅读

1、文章:QuestMobile2022 消费品牌私域布局洞察麦当劳如何玩转社群
2、播客:聊聊私域运营怎么落地

聊聊裂变

## 定义

最初指生物领域的细胞分裂,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成指数级增长,在互联网领域指通过社交分享触达用户并快速获客的营销方式,因与细胞分裂类似而得名。

## 目标

最终还是产品目标,包括目标用户的获取、活跃和变现。

## 方案

第一层,将分享融入产品使用流程,比如即刻的动态分享、微信读书的书摘 & 读完 & 点评分享、京东的商品链接 & 物流信息分享、美团购买景点门票时邀请好友填写身份信息、《流量池》 中提到的星巴克礼品卡赠送等,至于用户为什么主动分享,因为有解决问题的需要,同时需要的底层可以追溯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用户使用产品除了功能,还涉及运营组织的活动,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各种趣味测试和年度听歌报告,它也会吸引用户去更多地使用网易云音乐。

第二层,在现有功能上嫁接分享流程,然后通过激发驱力或给予物质 & 精神激励促使用户进行分享,比如早期线下饭馆的集赞送小菜、线上 App 的邀请有礼(新用户注册下单)、拼多多的免费领商品(砍一刀)、携程旅行 & 智行火车票的助力抢票、淘宝联盟 & 京粉的商品分销、滴滴出行 & 美团外卖的下单后抢红包等。当然物质激励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曾经因为不想打扰到别人,专门组了个 “周末外卖红包分享群”,于外卖平台无法起到拉新作用了。

第三层,改造现有功能,比如网易云音乐的 “一起听”、B 站的 “一起看”、拼多多的拼单(拼团)、石墨文档的协作编辑等,这个多数时候涉及改造传统业务流程,使之变成一个联机产品(多人游戏)。当然有些时候也未必,比如微信读书的读书小队(组队读书赢取奖励)、不背单词的组队打卡挑战(组队背单词赢取奖励)等。

第四层,新增其他功能,比如支付宝的集五福、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互动游戏,其中涉及需要好友协助完成的任务。

需要注意的,一是部分裂变方案不具普适性,比如社区产品,社区需要吸引同频的人,逐步扩张,再比如本地化属性较重的产品,供给同样可能跟不上;二是裂变只能吸引一部分目标用户,总有人不愿意分享,因此要和其他或旧或新的增长方案一起为产品目标服务,同时好的裂变一定是触动了人心的;三是如 《我在一线做用户增长》 提到的:“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用户更高频地使用核心产品功能”,我们要尽量让裂变与核心产品功能的使用结合起来,否则很容易出现用户一窝蜂地来然后又一窝蜂地走,没有带走一片云彩,但带走了我们的营销费用;四是要有传播意识,比如一些购物中心的 “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 xx” 路牌、海底捞的生日歌、瑞幸咖啡的杯套、蜜雪冰城的雪王等。

聊聊搜索

之前写过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其中有提到搜索但并未展开,在信息流、推荐算法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想强调下搜索的重要性同时分享点经验。

## 概况

首先,搜索引擎是最好的老师,依然记得当初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就能获得答案的 aha moment,@俞军老师 的那句 “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搜寻资料,实在已经改变世界” 也依然让人感动,当然现在搜索成了基础设施,各个内容平台都有。其次,搜索很重要,被动地刷即刻、知乎、抖音等容易流失注意力,甚至丧失自我,而搜索意味着我们是基于目标进行信息获取,是在解决问题,自然有成长。

## 思路

1、何时搜

有疑问就搜,不管什么问题,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已经很丰富。

2、去哪搜

移动时代,数据孤岛化,百度等传统搜索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开始不是最优选择,比如什么是更好的这类问题,知乎是更优选择,怎么做菜等程序性问题,抖音 B 站是更优选择,生活类问题小红书是更优选择。内容和商品一样,供给很重要,比如随着商品池的丰富,现在购物搜索优先京东,没有的再搜淘宝、拼多多,再比如随着文章数量的增加,开始直接搜索自己博客里的内容,方便查看和引用。就我而言,百度之外,比较爱用的搜索渠道包括即刻、知乎、微信读书和抖音等。

去年年底 @半佛仙人 发了篇文章 《小红书正在拿走搜索引擎的饭碗》,今年年初 Twitter 上也出现了关于 Google 和小红书搜索的讨论,@Dash 提到:“内容消费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指展现、点击、点赞、互动、停留时长等等的数据,举个例子,对于站外内容,Google 只知道用户搜索后点了哪个结果,但是用户点了后是否满意,有没有点赞、评论、收藏或产生其他更进一步的行为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无从对搜索结果进一步优化”。不过据此判断搜索引擎的饭碗要换人也并不准确,还是要看场景,但部分品类关键词 UGC 内容平台的结果优于传统搜索是现状及趋势。

搜索的本质是连接内容,比如足球相关,现在都是去懂球帝看,因为球员球队数据够详细,很多信息百度百科没有,另外,看英超排名也是直接上懂球帝,因为数据更新速度超过百度。再比如 2020 年左右开始重度用回知乎,核心原因还是平台上的内容,当然推荐也带来了一部分 aha moment,推荐的精准化除了平台算法的提升外,个人更多的搜索、浏览、收藏操作也起了作用。我们要持续给系统反馈,方便系统推荐,因为搜索可能有遗漏,比如创作者没有按我们的关键词来创作内容。

搜索的本质还是解决问题,百度的 slogan 这些年从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得到”-“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百度一下,生活更好”,可以看到百度意识到了,只是部分领域百度已经很难赶上了。我们要做的则是根据不同产品的所长解决自己不同的问题,比如查英文单词,现在主用不背单词 App,它集成了柯林斯词典,同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收藏操作,方便后续记忆。

搜索的本质更是实现目标,比如查单词是为了了解意思,但最终可能是为了考试,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那样我们就需要一个综合学习计划,而这是垂直产品的长项,搜索引擎不好解决。

搜索的未来,不限形式不限渠道,不管图文、音频还是视频,公域还是私域(公司内网、工作群),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产品侧,有些团队已经进行了实践,比如即刻在 2022 年 8 月上线了 OCR 搜索,抖音搜索时也能发现结果中部分视频带 “提到 xx” 标签,B 站的搜索结果中部分视频会显示 “mm:ss 提到 xx”,点击可直接从该段开始播放。至于用户侧,我们也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只使用某一两款产品,应该覆盖全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找到答案。如果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可以各个产品都搜搜,可能会有惊喜,即使没有结果,后续也可以看下自己能否输出相关经验。

3、怎么搜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点一直没变,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适应技术,比如多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想想对方会怎么写。比如想买空调,先了解市占率,获知 “美的市占率超越格力成为新的空调一哥”、“2019 年美的再次启用华凌定义华凌为年轻化品牌” 后,知乎搜索 “美的 华凌 格力”,之后进一步搜 “华凌 N8HE1 美的风观”,看看大家如何决策的。当我们对事物理解更深时,更能找到答案。

关键词越小众、专业,搜索质量越高,像前面那样多个竞品词一起搜时结果往往不错。当搜索结果较少时,可以试试字母缩写和可能的错误拼写,另外试试英文,尤其是那些本就源自国外的内容,之前知乎搜 “Harold Mcgee on food and cooking” 时牵扯出一片好内容。当结果较多内容良莠不齐时,试试中文全称,因为有些作者对用词有要求,同时别忘了英文,有些作者有海外背景,习惯用英文。

## 技巧

1、通用
百度、Google,常用的包括包含完整关键词加双引号如 “xx”、搜索特定网站加 “site:xiaohongshu.com”、搜索特定文件类型加 “filetype:pdf” 等。当然百度比较方便,点击搜索结果页的 “搜索工具” 也能进行操作,但用得多的话还是记下。

2、垂直
即刻,精选版微博,感兴趣的长尾词。
微博,实时信息。
小红书,生活经验版百度,穿搭、旅行等。
知乎,精选版百度,互联网、数码等。
懂球帝,足球。
微信,文章(公众号)。
豆瓣,图书(discover books)、影视剧。
微信读书,所有书&某本书(within books)。
网易云音乐,歌曲(含识曲),Shazam 替补。
小宇宙,播客,感兴趣的长尾词。
抖音,视频版百度,程序性知识。
哔哩哔哩,足球比赛集锦。
不背单词,英文单词。
京东,商品,淘宝&闲鱼、拼多多替补。
百度指数,事物热度。
百度地图,地点、公交、路线。
大众点评,饭馆、商场。
flomo,想法。
Ulysses,文章(含草稿)。
dengbiao.me,已发布的文章。
Pocket,稍后读的文章。
Evernote,已收藏的文章。

3、效率
电脑端划词操作:PopClip,任何时候,只需两步直接搜索。
电脑端浏览器:Chrome 地址栏直接搜索特定网站。

聊聊思维方式之决策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做还是不做,这个涉及判断和决策。根据 《心理学与生活》:“判断是一个过程,你通过它形成看法、得出结论,以及对事件和人做出评论性评估。决策是在备选项之间做出选择,选择某些结果而拒绝另外一些选项”。同时,正如科学家们所发现的,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下面就以购物这事说说其中的非理性。

## 收益评估

### 收益&好处

1、稀缺效应 Scarcity Effect​
人们将稀缺物品的价值提高,将丰盈物品的价值降低。​害怕错过(fomo)使我们更容易受到诱惑、产生冲动进而做出轻率的决定。​比如商品的限时抢购活动。

2、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思考快与慢》:“同一信息的不同表达方式常常会激发人们不同的情感。‘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是 90%’的说法要比‘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是 10%’更令人安心。同样,说凉菜‘90% 不含脂肪’要比说‘10% 含有脂肪’更具吸引力”。比如商品详情页的内容多从正面来组织。

3、前景理论 Prospect Theory
由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提出,@春径春泥 将该理论归纳为 5 句话:
① 确定效应:面对确定性收益时,人不喜欢冒险。
② 反射效应:面对确定性损失时,人喜欢冒险。
③ 损失厌恶(规避):人对损失的心理感受要远远大于收益。《错误的行为》:“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比如 618 双 11 不买总感觉亏了,尤其是那么多优惠券,优惠券是个好工具,被用掉达成交易,过期也换来了活跃。
④ 迷恋(放大)小概率事件:面对小概率事件,人和确定效应 & 反射效应的表现相反,面对收益时激进比如买彩票,面对损失时保守比如买保险。
⑤ 参照依赖:人对收益和损失的衡定是基于参照物确定的。比如线下商品的建议零售价和现价、拼多多的单买价和拼单价、京东的京东价和预估到手价。

4、交易效用 Transaction Utility
交易过程的价值,《错误的行为》:“效用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获得效用,即买到了商品和服务之后获得的满足感,另一个是交易效用,是跟交易价格相关的。交易效用又跟消费者心目中期待的公平价格和实际交易价格之差有关。如果消费者觉得交易价格比他心目中的公平价格更高,即使他买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东西,也会觉得很不爽”。这样电商平台全年搞促销、促销活动常态化就好理解了。

### 损失&坏处

1、负面偏差 Negativity Bias​
相比于正面、中性信息,人们对负面信息更敏感,负面信息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从进化的角度,这有利于人类的生存。​比如优惠券快过期时有明显的提醒标识。

2、禀赋效应 Endowment Effect
《错误的行为》:“人们往往不愿意放弃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在决策中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即对避害的考虑大于趋利”。比如在京东 App 的结算页点击返回,当订单中有使用快到期的优惠券时,会弹窗提示 x 元优惠券 y 后过期,忍痛离开还是继续使用。

3、宜家效应 IKEA Effect​
《怪诞行为学》:“我们在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就越深”,进而高估该事物的价值。比如根据之前的项目经验,付费券包的优惠券核销率最高,当然有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因素在,但也有宜家效应在。

## 成本评估

1、金钱成本 Monetary Cost
正常价格评估外,《错误的行为》:“心理账户理论注意到,消费者会把其支出分为不同的账户,比如花在买衣服上的钱、出去旅游的钱,或是买菜的钱”。想起《文案的基本修养》中的一段话:“让脑白金成为脑白金的那个策略 idea 说出来其实很简单 —— 把保健品当礼品卖”。

2、时间成本 Time Cost
我们容易忽略时间(含精力)成本。不过并非意识不到,如果某个产品能持续提高我们的购物效率,最终还是能感知到的。说一个个人化的感受,拼多多真的是一个各种营销手段浪费你的时间但商品推荐还精准价格还有优势的神奇产品,当然有些商品其他平台有拼多多不一定有同时履约体验比不上自建物流的京东。

3、沉没成本 Sunk Cost
过去决策产生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我们容易在意沉没成本,虽然忽略沉没成本是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必须要做的。比如买了会员就长期用某个产品,包括叮咚买菜、美团外卖等。

4、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某项决策可能损失的收益,典型案例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森林中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迹稀少的那一条”,自然会错过另一条路上的风景。说起来我们容易忽略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