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11月

怎么管理应用2019版

早期博文中 “iPhone 上怎么管理 App 分组最合理” 的阅读量还挺高的,正好近期整理了下手机里的应用,就再更新一版。相关背景是移动应用生态更加成熟,同时自己的使用习惯也有变化。以下是我的 iPhone 6 桌面

Dock 栏:奇妙清单、EverMemo、微信读书和 Castro。其中 EverMemo 是移动记事本,做一些快速记录,当 Evernote 的编辑器用。Castro 是第三方播客客户端,虽然 Jellow 上播客讨论有变多,但从百度指数看,播客依旧是一个小众事物。

第一页:系统自带和部分增强替代 App,其中 “附加程序” 文件夹放基本不用的系统应用。

第二页:常用 App,包括真正常用 + 计划常用 + 近期常用的,具体是网易云音乐、哔哩哔哩、京东、多抓鱼、豆瓣、微博国际版、微信、支付宝、知乎、简单搜索、WordPress、荔枝、Scanbot、印象笔记、流利说・英语和驾考宝典。

第三页:其他 App,八个文件夹 + 几个零散的,八个文件夹分别是 “财务”、“购物”、“出行”、“游戏”、“资讯”、“学习”、“娱乐” 和 “其他”,几个零散的是 Jellow、喜马拉雅、盒马等。八个文件夹中,“财务” 是银行、理财类,“购物” 是买买买相关,“出行” 是短中长期出门所需,“游戏” 是游戏类,“资讯” 是图文音视频类,“学习” 是学习新技能相关,“娱乐” 是社交音乐影视照片处理等,“其他” 是剩余的。

归类并不十分严格,整体不完全是按 “系统 + 常用 + 其他” 来划分的,比如第三页 Jellow、抖音等的使用时长就常常超过第二页的,再比如抖音划在 “资讯” 中,因为我是将其当做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来用的。没有绝对的 “分类”,有的是自己喜欢、习惯的 “分类”,最终的评判标准是找应用的速度相对快。BTW,平时找应用时也会下拉打开 SIRI 建议,推荐准确率还可以,同时也会用用搜索。

如何在手机和电脑间传文字、链接和图片

## 问题

有时候看到某篇文章,有了一些想法,想基于此写篇博客或作为草稿箱中某篇未完成文章的素材,由于手机上打字不是很方便,想将文章链接粘贴到电脑端操作。再有时候,画原型时,需要引用某张应用的截图,截完图后需要传到电脑上。还有时候,看到某条微博有推荐一个好的应用,想将链接复制到手机端打开直接下载。总的来说,都是一些手机和电脑间的轻同步问题,使用百度网盘、WPS 等同步类应用当然可以,但略重。

## 解决方案

之前试过一些剪切板类应用如 Clips、Pushbullet、Pasteasy 等,也试过发邮件到 Evernote 私有邮箱,甚至发到微博上再删除,时光荏苒,现在剩下的只有苹果和微信两种方案,相关背景是苹果系统不断升级,而微信逐渐渗透进生活工作每个角落。

1、苹果系统 “连续互通”

如果你是 iPhone 和 Mac 设备用户,可通过 “通用剪切板”,在 A 设备复制后直接到 B 设备上粘贴,或者通过 “Handoff(接力)”,留意 Mac 设备 Dock 栏(程序坞)左侧或 iPhone 应用切换界面,点击新出现的图标,或者使用 “AirDrop(隔空投送)” 解决问题。BTW,如果是 Windows 用户,貌似也有了相关功能,只是有多少人是 Windows 最新系统同时愿意注册 “Microsoft 帐户” 呢?

2、微信

在微信中将自己置顶,然后给自己发消息。其实微信很早就捕捉到了这个需求,搞了个 “文件传输助手”,但有两个问题:一是需要先登录微信电脑端,手机微信上才会出现 “文件传输助手”,而给自己发消息,可以先发消息再登录微信电脑端;二是至少早期,“文件传输助手” 不会保存历史传输记录,而给自己发消息,手机微信上始终存有记录。

BTW,在微信中长期将自己置顶,除了满足上面这个需求,还可以应对各种分享得权益的活动(如微信读书兑换书币、无限卡等)。再个,微信电脑端最近增加了类 “Handoff” 功能,手机微信正在浏览和浮窗的内容会在电脑端展示,对于这两块,新功能是更方便的。

那些比iPhone内置应用更好用的应用

早前看过一篇文章:“所有 iPhone 内置应用都有更好的替代品”,那在今天,9012 年的天朝,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清单呢?

## 通讯

1、电话
触宝电话和微信,前者可快速拨号,后者是新时代的电话,“电话” 的使用场景只剩下查看未接来电。

2、FaceTime 通话
微信,不解释。

3、短信
微信,不解释,“短信” 基本沦为验证码和营销短信接收桶,再就是偶尔回复下快递小哥。

4、通讯录
微信,生活中新朋友都是加微信,涉及电话也会添加到联系人备注,下次直接在微信中拨打电话。

## 日常

1、天气
彩云天气,可查看 3 公里内的天气,同时有降雨提醒,方便判断是不是早点下班。

2、日历
还是用系统自带的吧,毕竟可导入其他日历。Google 日历需要科学上网,Fantastical 不支持中文。

3、提醒事项
奇妙清单,稳定且跨平台。Clear 功能略简单,Any.do 上手性差。

4、备忘录
Evernote 为主,可通过各种方式记录,EverMemo 辅助,方便快速记录,虽然受限需手动同步。

5、语音备忘录
考虑统一存储和后期搜索基本不用,如果不介意这两点,推荐讯飞语记,识别率还不错。

6、邮件
如果是 Gmail,推荐 Newton Mail,如果是 QQ、网易邮箱,可使用官方应用。

7、股市
雪球,对公司的讨论质量高。

8、地图
百度地图,一直在用,百度地图网页版也是。

9、钱包
支付宝或微信,当然 Apple Pay 还是值得用的,因为速度更块(NFC 技术),尤其当交通卡用时。

## 娱乐

1、相机
无,系统相机打开速度最快,拍完后再用其他软件处理。

2、照片
无,存储方面推荐百度网盘,服务稳定,国内独此一家。

3、Safari 浏览器
简单搜索,专注于搜索,无广告,App 时代已经没有太多需求需要使用浏览器。

4、图书
微信读书,可边读边看其他人的读书笔记,真正做到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5、音乐
网易云音乐,可通过歌单相对高效地发现音乐,同时看看神评论。考虑曲库,QQ 音乐辅助。

6、播客
喜马拉雅,不再强推 Castro 是因为近期发现播放部分节目时,加载速度有点慢。

7、视频
目前而言,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都需要装下,因为版权分散。

以上。最后补充说明一下:一是有部分内置应用没提,它们或作为系统应用无可取代(如健康等),或对于普通用户完全够用(如计算器等);二是提到的应用,有些是替代,有些是增强,因为系统原因并不能做到完全替代。

理解需求

## 特点

1、层次化

抖音是我的常用应用之一,它满足我的什么需求呢?第一层,看短视频;第二层,各种有意思的内容,比如 360 游戏客服小姐姐,声音好听,段子有趣,比如难搞哦小姐姐,笑起来真好看,一直说难搞哦也挺好玩,再比如油百万小姐姐,看看滑稽戏,听听英语;第三层,有时是休息放松,有时是打发时间;第四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应了一定的生理和自我实现需求。再扯远点,如果某天发现自己和某位小姐姐是老乡,特意关注小姐姐的直播,对应了归属与爱的需求,然后直播时送礼物,小姐姐当众说谢谢,对应了自尊的需求。

深入理解需求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需求,同时如果我们能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就更能建立产品竞争力,不容易被其他产品超越。抖音、快手火爆以来,其他内容平台的活跃度受到了影响,其中今日头条和映客是比较明显的,微博和喜马拉雅是本可以发展得更好的,同时,书影音和游戏类产品的使用时长也受到了影响,因为都是娱乐方式,这块 Questmobile 的 2018 年年度报告有说明。至于如何深入理解需求,连问五个具体是什么或为什么是很好的方式。

2、场景化

需求最终会落实到个体,统计数据也是基于一个个用户的使用累积起来的。很明显的一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玩抖音,我只看视频,关注的那些博主拍视频,其中有的是表达自我,有的是跟风从众,还有的是专职工作。相对不那么明显的是,同一个人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也会不一样,比如有些人平常不怎么玩抖音,但在车站、机场也会玩玩,因为这会儿往往比较无聊。近期传出 “抖音将登陆国内 80% 高铁列车城市,在高铁电视上播放非遗、旅行、美食、萌宠类短视频内容”,先不说好不好,但抖音是抓住了旅途场景的特点的。

3、模糊化

需求来源有很多,包括我们的观察、用户的反馈等,很多时候需求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比如经典案例:“用户只会告诉你需要一辆快和舒适的马车,不会告诉你需要一辆汽车”,福特的意思是用户非专业人士,产品设计者应结合用户意见提出更专业的解决方案。“获得的信息是 want,我们要找的是 need”、“用户诉求不等于需求” 等说法也都在告诉我们,要找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到用户的动机。BTW,福特这句话是针对一般情况说的,在其他情况(场景)下,汽车未必是最好甚至未必是好的解决方案,比如有些同学去布拉格旅游,想坐马车,体验一下当地的传统文化,再拍拍照片、抖音,你如果跟 TA 说,“不,你需要一辆汽车”,结果可想而知。

## 应对

1、全面与否

收集需求时,首先,问清楚,包括前因后果,同时区分好事实和观点,事实确认一遍,观点待议;其次,问完整,避免有遗漏,获取的信息越全面,决策越明智;再次,收集完还要思考,因为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冰山一角,如果只解决这表面的问题,就是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真实与否

对于需求,如果是 bug,请先核实真实性,之前就遇到过用户反馈身份验证失败,但实际是自己输错了密码,TA 以为自己输的是对的。如果是建议,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和市场检验,我们可以按 “角色 – 场景 – 任务” 的方式去思考,即谁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一步步解决的,有可能放到具体场景中后会发现这是一个伪需求,无需满足。当然,判断未必都靠谱,因此假设之余还要求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重要与否

确定是真需求后,就要开始考虑需求的优先级,结合产品目标,是雪中送碳还是锦上添花?是新增功能,还是优化已有功能,还是修复 bug,影响多少用户?需求方有没有提解决方案,方案的正向、负向影响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方案完成后,在后续需求评审会上,研发测试同学还会结合技术实现、资源情况等再排一次优先级,但需求本身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即使工作量大点,研发测试同学也是会去做的,有时候他们说不好实现实际是对需求不认可,这点要留意。

## 扩展阅读

1、书籍:王诗沐《幕后产品》刘飞《产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