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0年10月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2020

## 背景

初秋的夜晚,坐班车回家的路上听完了枫言枫语第 23 期《是新闻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新闻》,事后想再聊下信息获取这个话题。

## 原则

为什么获取信息?或者学习,或者娱乐打发时间。如何获取信息?之前在《RSS 已死,内容永生》中写过:“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输出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同时很多时候,当输出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思考。

关于信息和我们的关系,一是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兴趣范围,兴趣广泛不是坏事,但容易博而不精;二是信息获取代替不了主动学习、思考,正如 @chaosBLNK 老师说的:“很多时候最后陪伴着你的只有你的独立思考,那些路过的外部信息只是帮助你去迭代和修正你的独立思考,它们也只能路过,你也是它们的路过”。

信息的获取包括主动和被动。主动如搜索,操作成本略高,但效率高,之前也在《Chrome 使用技巧之搜索》中分享过一些技巧。被动即将权利更多地交给平台,目前平台分发信息的主要方式包括订阅 / 关注分发(社交)和推荐分发(算法)。对于前者,建议精简订阅 / 关注关系,比如 “取关媒体以及定时取关话痨”,无需焦虑,@Deng Li 说过一个内容创作界不可能三角:“个人做到原创、优质、高产不可兼得”。至于后者,算法提高了效率,但容易让我们偏离目标,因此可以多对系统反馈,想看的喜欢收藏关注、三连推荐,不想看的点击不感兴趣。

## 方案

### 文字

1、书籍
高频,内容最为系统,虽然在个别领域略有滞后。推荐微信读书,由于背靠腾讯,资源足够丰富,个别没有的下单纸书,再就是好书值得反复看。

2、动态
高频,即刻和微博,其中即刻相当于精选版微博,而懂球帝和腾讯体育,前者英超,后者 LOL,当然知乎上的 LOL 赛评内容更优质。至于雪球,偶尔看看。

3、问答
高频,知乎。回顾这些年的知乎使用,经历了佩服到基本不用到回归高频使用的变化,现在的看法是知乎上的内容没那么系统但也没那么水,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主动学习的同时更多地知乎搜索,去定向获取内容辅助学习。

4、文章
偶尔看看某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5、RSS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一些独立博客。前段在即刻上看到有位比较佩服的同学提到 RSS 时较为得意,当即觉得原来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

6、Newsletter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几个信息源。

### 音频

1、播客
中间向。首先,为什么播客值得听,简单说当前做播客的人都比较优秀,不管什么主题,内容不会太差。其次,通勤路上听是极好的,那会儿很难看得进书,刷动态问答文章(非娱乐向)也累,而播客的信息密度没有文字(基本经过多次修改)高同时亲和度胜于文字。最后,听播客推荐小宇宙,有节目推荐也有讨论(虽然不多)。话说之前提到 podcast 时已改口 “个人电台”,没想到 2019 年竟然火了起来(可能依然小众),有点早期独立博客时代那味儿了,但同样,由于分发效率低下导致的激励不足和较高的制作成本,也会和博客一样,很难持续更新、出圈。

2、音乐
娱乐向。网易云音乐基本能满足需求(曲库方面),同时评论带来了信息增量,听歌时除了听也会创建并更新歌单。

### 视频

1、短视频
娱乐向。抖音,好玩的喜欢,有用的收藏。

2、长视频
中间向。基于在 B 站看课程的经历,个人认为通过视频学习还是比较容易分心的,或许需要和看书一样,不断划线批注以保证大脑在线。

## P.s.

上述方案反映的是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及获取这些内容相对高效的方式,并不普适,比如非美妆爱好者,不关注小红书等平台。大家在设计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案时可以 “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毕竟我们关注的是鱼(信息)本身,而不论载体和形式。最后,方案如何结果导向,效果不好,就再调整,事实上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创作者、内容平台在变化。

## 扩展阅读

1、书籍:闫泽华《内容算法》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我是这样做产品的

多年前看了 @纯银 老师的《我的产品设计流程》后计划写一篇,现在终于上线:

## 前期规划

1、用户价值

首先,具体化,“谁(who)在什么情况下(when&where)遇到了什么问题(what),怎么一步步解决的(how)”。场景在移动端尤其重要,何时何地影响用户心智。有段时间上班滴滴快车,想早点到避开电梯的早高峰,下班滴滴拼车,晚几分钟到家也没关系。其次,深层化,比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覆盖哪些层,价值越触及底层,越不容易被后来者取代。国庆前不背单词搞了次组队背单词活动,临时群组带来一种遇见同类一起打 BOSS 的体验。最后,宏观化,什么大需求里的中需求,中需求里的小需求,什么用户群的需求,在地球人中占比如何。

换个角度,人是不同时空需求的载体(集合),我们占据的 24 小时内家里、公司、通勤路上等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越多,就越有价值。用户价值是商业价值的基础,创造的用户价值越多,潜在收益越大。继续以不背单词为例,本来只是背单词,开始还很难坚持,但买了应用内的柯林斯词典后,当需要查单词时也会打开不背,不背单词也成了常用应用。

2、商业价值

绝大多数产品的终极目标是盈利,少数产品可能是影响力等其他。对于 C 端产品,初期能否盈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需求,用户持续活跃,随后通过各种方式变现,但随着行业的成熟,竞争存量化,发展窗口期也在缩短。相比而言,B 端产品较为简单,主要通过增值(付费)服务创收,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实际上付费也是对需求以及产品价值的最大认可,是最好的 PMF 认证。

3、市场

一是未来,包括潜在规模、行业趋势等。如果是用户直接付费,希望用户花的钱多多的,比如京东、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如果是第三方付费,收入与用户量、使用时长正相关,比如百度、抖音。也可以换个角度,产品是个大漏斗,从首页开始漏,从 75 亿人开始漏,最终多少人留下并贡献收入;二是现状,包括现有规模(含增速)、格局(产品、供需、上下游、护城河)、投融资热度等。

4、竞品

假如产品上线,why always you?一是你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你如何解决好问题(保证流程中各环节体验良好)同时供给端做好支持(成本、效率);二是为什么用你(相比竞品),竞品包括之前的解决方案,即使并非成形产品,同时某种角度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俞军 提出的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公式很好地概括了前面两点。

## 中期落地

一是方案设计,目标即高 DAU、高 GMV 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指标,实施中关注 ROI 以及产品的传播性,设计层面包括功能、流程交互、界面,效果评估层面包括可用、易用、爱用;二是项目管理,确保设计开发测试上线都在计划中,涉及需求评审、资源协调、进度把控等。

## 后期运营

产品上线后,一方面通过数据统计 & 用户意见收集评估效果并进行后续迭代,另一方面通过运营、商务等让用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

## 扩展阅读

1、问答:百度地图是否能成为本地生活入口
2、文章:对话俞军谈产品

如何进行竞品分析

## 概念

竞品分析即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分析,学习其优点,规避其不足,让自家产品变得更好。

## 原因

产品为用户服务,谁做得更好,用户更可能选择谁,同时用户的时间、财力有限,最终我们将面临零和战争。为了变得更好,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熟悉对手,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方式

### 谁是竞品

之前写过《谁是竞品》系列,这是从完整的产品角度谈的,实际上我们可能只负责产品的某部分工作比如会员,此时我们还可以将凡是有会员模块的产品当成竞品进行分析,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会员服务包括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电商(京东、美团外卖)、阅读(微信读书)等。

向相关方学习是比较直观的,难的是 @王诗沐 说的向所有人学习(以人为镜),这需要意识,更需要谦逊的心态。知名产品自有其做得好的地方,不知名的产品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都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的,因此产品经理不应该止于当前业务领域,最好是兴趣广泛,个别深入,同时乐于将其他领域的经验复用到当前产品中。

### 分析内容

1、做法

看看对方做了哪些功能(含策略),细节如何。如果对方是移动应用,可到应用商店下载试用,当然试用只能了解对方的现在,我们还需要了解对方的过去以了解产品的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产品决策背后的原因同样重要,这块可以关注产品更新日志(官方网站、蝉大师)和媒体报道(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36 氪、知乎)。

提到更新日志,有些产品长期是 “问题修复以及性能提升、优化用户体验” 或 “优化了一些体验细节”,同时很多日志也只是提提大的功能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竞品,这样才能了解到细节,最好的方式是持续重度使用并阶段性总结。

2、效果

看看对方做得怎么样。用户意见(客服、访谈、问卷)是言,数据统计是行,合在一起就是用户对产品的完整反馈,我们参考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迭代。

对于用户意见,知乎、即刻、微博等社区和微信、QQ 等社群是比较好的观察地方,之前研究支付宝时,就发现好几个高质量的知乎回答。当然用户意见只能反映某个或某部分用户在某些场景下的需求满足情况,一叶可以知秋,亦可以障目,个体到群体到全体用户还有距离,因为对方可能并非产品的目标用户,或者只是目标用户群体之一。至于数据统计,应用下载量(蝉大师)、日活月活(QuestMobile)、交易数据(财报、社区爆料)是相对容易关注到的点。

### 后续动作

对方的做法,不管效果好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如果有,如何落地,是直接模仿,还是结合实际情况(需求、资源)微调?大多数产品的定位、发展阶段并不相同,直接模仿是下下策,同时这反映了产品经理的无能。2009 年种菜小游戏火爆 Facebook、校内、QQ 空间等 SNS 网站,七八年后却在支付宝、拼多多等应用中焕新重生。2017 年直播答题游戏鼻祖 HQ Trivia 上线,随后西瓜视频系利用答题拉新,微信读书利用答题促活并成为常驻功能,近期还跟付费会员权益挂上了钩,而 HQ Trivia 在今年 2 月一度关闭。或许这就是更极端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吧。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做一份出色的竞品分析

上海野生动物园一日游如何规划

十月三日和家里的大小朋友一起去了趟上海野生动物园,做个简单的复盘同时回答下上海野生动物园一日游该如何规划。

整个规划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去动物园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去看动物吗?动物园这么多项目,特色是什么(或许海狮表演馆值得关注),大小朋友最想看的是什么(或许只是人多的项目)?我们的时间、体力是否支持都看完,当看不完时我们优先考虑哪些项目?时间、体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保障,电动观光车、人力自行车和步行哪个更适合园区?计划确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吗?经验来源除了前期的百度还有哪些渠道,求助现场的工作人员如何?

## 吃

主要是午餐,建议带点面包、零食、水果和水(每人一瓶就好,自己拿)。园里没什么值得吃的,价格也略贵(烤肠 8 元一根,百事可乐 6 元一听),晚上回市区找个商场吃大餐更好。貌似动物园、海洋馆一类都最好自己解决午餐。

## 行

到园,地铁为佳,自驾游停车可能不太方便(动物园正门对面的坡地上停满了车)。地铁 16 号线野生动物园站下,然后黑车(2 人 15 元,普通周末预计能降到 5 元 / 人)直达动物园正门口,坐出租车也要提前确认价格,他们默认不打表的。节假日有地铁野生动物园站 – 动物园正门口的摆渡车(1 元 / 人),可提前电话确认。

园内,进门后领取一份导览图和一份园区运营时间表,方便随时调整行程。我们 10 点多到的,当时问了下工作人员被告知车入处需要排队 2 小时,遂放弃,因此如果可能,尽量在动物园 9 点开门时到,然后直接杀到车入区看猎豹狮熊虎狼(正大门内广场的动物迎宾看个人兴趣是否跳过)。当然,赶不到那么早看不到也没关系,猎豹在太阳广场的表演中会出场,其他除狼外步行区都能看到。

我们进门后不久往右走了,整个就在南边和中部逛了下,北边的马戏剧场、海狮剧场和车入区没去。12:00 的太阳广场动物展示看了,15:00 的百兽山剧场动物行为展示不愿排队没看,回程的路上看了亚洲象和老虎扑食。其中太阳广场强烈推荐,性价比高,很多动物都会出场表演一小段,建议提前 1h 排队,同时往正面有顶棚的观众席处排,坐在西边有些项目看不太清。百兽山剧场没看不确定表演有何差异,但性价比应该也不错,建议提前 1h15min 排队,当然这是十一的情况,平日未必。

## 游

之前查攻略时看到有同学提到动物们下午睡觉的问题,已确认熊猫、狮子都是这样,或者应该说下午没有工作(营业任务)的动物都在休息,和人类很像。

## 购

没什么值得购的,特定动物馆如熊猫馆内的商店出售一些类义乌产的小商品。

## 娱

主要是看动物,动物大都可以投喂,比如河马,排队付钱,给你三个小水果,河马张嘴,你扔水果,河马吃,重复三次,下一位小朋友。其他一些项目没必要在野生动物园玩,游船可去湿地公园、游乐场可去欢乐谷方特、露营可去森林公园,专业的地方做专业的事。

## P.s.

以上如不能满足需求,还可参考我到园前做的攻略汇总

如何通过驾照考试

5 个月,从夏天到秋天,终于拿下驾照,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教训)。

## 科目1

关于学习,用的驾考宝典,支持收藏、自动记录错题,同时部分考友的评论对理解、记忆知识点很有帮助。由于非会员只能收藏最多 50 道题,花 45 元买了会员,会员权益中免广告还行,技巧说明则鸡肋无趣(理解交通法规才是正道)。

推荐步骤:第一步,背题一遍,主要是学习,重要的、容易搞错的题收藏起来,该做笔记做笔记;第二步,随机答题一遍;第三步,答一遍收藏的题目和错题,不只是能选对而是掌握考察的知识点;第四步,做一次模拟题;第五步,考前回顾一遍错题和笔记。以上为事后总结,实际因为想一次过,随机答题进行了两遍。

关于考试,一是学得差不多就开始约考,真正约上还得一段时间;二是早点到考场,早排队早考;三是题目可能比你预想的简单。整个备考,我是 3 周 100 分,后来与其他同学交流,有 4 天、10 天搞定的,顿觉自己 ROI 有点低。

## 科目2

关于学习,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点,初期可以按 “死点位” 练习,中期尝试一些极端操作比如过早过晚打死方向盘等,后期再学些应考技巧比如坡道定点停车果断点,大不了扣 10 分。期间有时间就多练(毕竟程序性知识),让自己对每个项目都胸有成竹,练车本质上是个行为 – 反馈 – 再行为的过程,不练车时思考下为什么要那样操作,搞清理论(比如离合器原理)后实践能事半功倍。

关于应考,首先,训练场的环境比考场复杂,如果练得不错,考试问题不会太大,但需要适应考场,教练们也会在后几节课带学员进考场训练,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操作,比如训练场倒库时做过和白线差两指、零指距离停车,但在考场中决定选择一指。其次,考前可以花 80 元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本来我要模拟的,但最后一次训练那天恰好不提供服务。最后,考试当天保持正常的心态即可,大部分人都紧张,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紧张中通过考试的。

考试时,第一次没有调后视镜,看不到后轮,倒库直接压线,第二次机会险过,其中最后一项倒库提前打死了方向盘,好在慢慢调了过来。事后感想:一是@白凌镜教练 的视频确实详细,可对比确认自己的掌握情况;二是覆盖多种情况的练习很重要,就是因为之前练过极端情况下的倒库,所以才能救回来。

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教练,教练们风格不一,有的讲清楚要点同时温柔,有的 “很凶”,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系,毕竟长期面对菜鸟学员。教练们的方法论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接收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最好是博取众家之所长,因为教的同一门课,相当于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比如科目 2 踩离合的方式就综合了某两位教练的方法:脚掌快踩离合,松离合时慢往后移,至半联动脚后跟支地顶住离合稳住,特定时间特定车辆,松时以脚后跟为支点,脚掌旋转。

面对任何教练,有疑问都要问,网上的各种教程包括本文仅能供参考,每个地区考试项目、操作要求和驾校情况不完全一样,比如北京科目 3 的考试项目没有广东多、起步时不允许按喇叭、路上不允许挂五档等。再个,还要多交流,比如科目 2 有约周末练车,结果人很多,部分项目需要排队,比如科目 3 有约周一练车,结果因为有考试没能到驾校外实地训练,只在校内训练,效果打了折扣。

公交驾校对教练的安排是 8 个一组,学员第一次预约训练时选择了某组以后就自动归入该组,日常训练中 “随机分配” 教练,教练们一般周一四或周二五轮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种安排,但第一次科 3 考试结束后意识到其合理之处,首先,每个教练的关注点不完全相同,可能前一天 A 教练漏提了某个细节,第二天训练中 B 教练提到了。其次,正因为每个教练的方法论不完全相同,我们才有更多机会从多个视角理解开车这事,当然前期可以选择某种方法学到底,后期再融会贯通。

## 科目3

有些人说科 3 比科 2 简单,我第一个不同意,只能说各有难点,科 2 在于当时可能完全没摸过车,从零开始,科 3 在于考试是在驾校外,路上有红绿灯和正常行驶的社会车辆(机动、非机动车等),同时训练时长远小于科 2。

关于学习,两位教练对我说过不同的话:一位说要会学会考会用,一位批评我总想着怎么通过考试而不是开好车(不专注),脑子想得多,手脚跟不上。二者不矛盾,首先,开好车最重要,驾校里右转弯只看右边,但考场上右转弯左右都要看,因为可能有逆行,其次,应考技巧是对水平不到位的补充。理论之外讲点实用的:一是训练时间提前和教练确认,比如公交驾校周一二四五白天有考试,最好约其他时间,这样可以去校外实地训练,一次课可以跑 3 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实地训练尤其重要;二是推荐约晚上训练,环境相对复杂有助于提高水平,再个晚上的课时长短(实际一次课也能跑 3 圈),对应的训练次数更多,多练几次挺好。

关于应考,一是约考提前看天气,避开下雨天,同时尽量选择下午场,路上车相对少,考试当天提前点到,或许教练还能带你实地跑一圈(提前确认);二是考前排队录身份证时排在中间,排在前面刚开始出发的车比较集中,排在后面等待的时间略长同时考官也可能会比较疲惫,当然这招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有时是 “随机叫号”;三是考试递身份证给考官时打招呼客气点(说您好、双手递身份证、人像面朝对方、结束后说谢谢等)。以上都是小技巧,最终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多次挂科。

第一次挂,一是连续变换两条车道直接挂掉(科 4 题目中有涉及),之前没注意训练时间导致只在 1 位教练的带领下实地训练过,训练时车斜跨中右两条车道停放,起步后需去左车道,然而考试后期车都停放在右车道,起步后需去中间车道;二是遇红灯停车熄火(后续改为先踩死离合再踩刹车后再没停车熄火),重新起步时未回空档(操作变形回得不彻底),因为练习得不够,当然根本原因是总想着如何快速通过考试,以为看视频、问问题能弥补训练的不足,殊不知最后拼的是肌肉记忆。

第二次挂,一是掉头前基于路况提前减档,后面忘了打转向灯,之前都是先打灯再减档,操作不熟练;二是遇红灯停车后,再起步时紧张导致多次熄火,临时停车起步练得不够,平时也就勉强过,考试时稍微遇点情况,就操作不当了。事后感想:一是考试容易紧张的同学尽量在训练中做到熟练,这样考试时即使动作略有变形也不影响(熟练后,紧张之余信心也起来了,同时当将注意力放到车和路的反馈上时,就没有多余精力紧张了);二是最好专门练下突遇红灯或前面车辆临时拥堵的情况,教练的建议是起步时一定慢慢来,考官不会催你,也不用管后面的车。

第三次挂,一是转弯时起步连续熄火,松离合应该再慢点,有注意但忽略了车辆之间的差异,同样的速度有些车就容易熄火。教练告知不同车的结合点会有高低差异,但核心是慢松,松至车身抖动(听声音,“开车时要去感受车的反馈”),停顿稳住,再松刹车;二是前车上坡停了,在其后停车,再起步时不会操作了(坡道定点项目,科 2 的重要性再次体现)。事后感想:一是停车起步太重要了,教练也反馈这是科 3 的挂科主灾区;二是和前面的考试车辆保持适当距离(通过踩松油门、离合控车控制车速,减少不必要的停车)…… 后续又挂了一次才通过。

科 3 写得有点多,因为挂得多,希望挂得有价值。科 3 核心是实践,重在做操作而非扯理论,事实上看到很多同学包括女同学顺利通过(彼时笔者更加难过)。当将挂科信息发朋友圈后,大家也多乐得不行,有同学甚至建议我别分享了,细想有一定道理,因此温馨提示科 3 这块的内容有风险,阅读需谨慎。最后送个保底锦囊:如果预期最多挂一次,可额外购买训练课程,多练两次再考。

## 科目4

严格说是科 3 理论考试,在训练之余学习,部分题目和科 1 重合,再把握礼让他人的原则,剩下就没多少题了。最终错了 2 道,都不知道错的原因,也没有出现在学习笔记中,因此感觉还是不能大意,再就是需要做一次模拟题,否则都搞不懂规则 —— 科 4 只有 50 道题,错了电脑会直接弹窗反馈错误,然后自己还要继续做下一道,还是容易让人紧张的,尤其当你在第十七八道连续答错时。

## FAQ

1、何时学习

越早越好,小型汽车要求 18 周岁以上,大学学很合适,方便自驾游,也拓展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 滴滴专车司机,部分对开车略有恐惧的同学也可以把学车当成一次自我挑战。至于成本,大学时的时间成本相对低,费用也大概率是最低的。

2、要学多久

最快 45 天左右。科目 1,两周准备,提前 1 周预约考试,时间算两周;科目 2&3,北京交管局要求科 1 通过满 10 日(从收到交管局科 1 考试通过短信开始算)方可预约科 2 考试,科 1 通过满 30 日方可预约科 3 考试,再考虑预约时间,算六周;科目 4,可在科 3 通过后确认是否连考,连考多安排在第二天,通过后当天拿本。时间仅供参考,专注于练好车第一位,否则可能会像我一样翻车,科 3 挂一次晚 20 天再考。

3、其他建议

一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多和教练、同学、客服交流,向所有人学习;二是附上 B 站学习视频科目 1&42&3 学习笔记,供参考;三是如果本文助你顺利通过驾考,请留下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