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微信

聊聊私域

## 概况

私域是什么?根据《中国零售业公私域运营手册暨实施指引》:“私域是一个品牌直接拥有的可重复地低成本甚至免费触达用户的场域”,说人话就是企业微信粉丝群。

以零售业务为例,根据 《新零售》:“零售是把最终付钱的人(消费者)和货(商品)连接在一起的场。这个场,可能是场景,可能是物理位置,也可能是一个呼叫中心,还可能是你去拜访陌生客户的行为”,那么微信这个场有什么特点呢?人接近于中国所有人,用黑话说,可以洗一遍。至于场,一是对于用户,能额外提供陪伴价值,这点和线下逛街类似,有时候明明可以线上买,之所以去线下是因为逛街带来快乐,购物只是其中一项价值;二是就购物而言,首先售前,商家可以基于线下门店建立本地化微信群进行相对精准的触达,同时微信消息是相对强触达的,对于群内用户可以持续运营促复购;其次售中,用户无需安装 App,可以通过小程序快速完成交易;最后售后,因为有运营人员在群里,可以相对快地解决问题。

最终要不要做私域,还可以看下自家产品中微信小程序的使用情况,如果交易额中来自小程序渠道的占比较高,那就需要考虑在订阅消息之外通过粉丝群和现有用户做一些沟通,正如通过推送和 App 用户沟通一样。至于从微信群升级到企业微信群,好处是后者是 B 端产品,能很好地应对公司人员的入离职等系列问题。

## 方案

这两三年也加入了不少私域群,有些品牌完全把私域运营等同于发广告,体验很差,至少和瑞幸一样来点优惠券,这样即使不用也不会反感进而退群。根据已加入的群来看,目前更多的像是一个面向存量用户在微信平台的广告位,小程序作为落地页承接后续交易,远到不了中国式 CRM 的说法。

我们之前也做过私域项目,现在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当时团队中负责这块的运营同学会定期发红包、主动拉外部赞助搞抽奖,有用户反馈买的东西不错,也会接个茬给予回应,遇到售后或产品问题,也会安排专人跟进,当然该发的广告并不会少,最终的结果是群里很热闹,群成员流失很少,留下就意味着销售机会。

社群运营还是要用户价值导向。为什么发内容?营造信息价值,促使用户从兴趣到信任,尤其那些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的品类,先让对方了解并喜欢你,之后的下单可能是分分钟的事,同时后期最好群成员能 UGC 内容,UGC 更真实、感染力更强同时也能降低内容生产成本。为什么搞活动、发优惠券?营造交易过程价值,影响用户决策。为什么互动?营造陪伴价值,让购物不止于购物。

关于购物,市场营销领域中有个 AIDA 模型(A 为 Attention,引起注意,I 为 Interest,诱发兴趣,D 为 Desire,刺激欲望,A 为 Action,促成购买)以及一些衍生模型,包括 4A、5A、AIPL 等,所有这些模型都是对人类购物行为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围绕其中的关键点去设计方案,影响用户,进而完成预期行为。

## 扩展阅读

1、文章:QuestMobile2022 消费品牌私域布局洞察麦当劳如何玩转社群
2、播客:聊聊私域运营怎么落地

那些比iPhone内置应用更好用的应用

早前看过一篇文章:“所有 iPhone 内置应用都有更好的替代品”,那在今天,9012 年的天朝,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清单呢?

## 通讯

1、电话
触宝电话和微信,前者可快速拨号,后者是新时代的电话,“电话” 的使用场景只剩下查看未接来电。

2、FaceTime 通话
微信,不解释。

3、短信
微信,不解释,“短信” 基本沦为验证码和营销短信接收桶,再就是偶尔回复下快递小哥。

4、通讯录
微信,生活中新朋友都是加微信,涉及电话也会添加到联系人备注,下次直接在微信中拨打电话。

## 日常

1、天气
彩云天气,可查看 3 公里内的天气,同时有降雨提醒,方便判断是不是早点下班。

2、日历
还是用系统自带的吧,毕竟可导入其他日历。Google 日历需要科学上网,Fantastical 不支持中文。

3、提醒事项
奇妙清单,稳定且跨平台。Clear 功能略简单,Any.do 上手性差。

4、备忘录
Evernote 为主,可通过各种方式记录,EverMemo 辅助,方便快速记录,虽然受限需手动同步。

5、语音备忘录
考虑统一存储和后期搜索基本不用,如果不介意这两点,推荐讯飞语记,识别率还不错。

6、邮件
如果是 Gmail,推荐 Newton Mail,如果是 QQ、网易邮箱,可使用官方应用。

7、股市
雪球,对公司的讨论质量高。

8、地图
百度地图,一直在用,百度地图网页版也是。

9、钱包
支付宝或微信,当然 Apple Pay 还是值得用的,因为速度更块(NFC 技术),尤其当交通卡用时。

## 娱乐

1、相机
无,系统相机打开速度最快,拍完后再用其他软件处理。

2、照片
无,存储方面推荐百度网盘,服务稳定,国内独此一家。

3、Safari 浏览器
简单搜索,专注于搜索,无广告,App 时代已经没有太多需求需要使用浏览器。

4、图书
微信读书,可边读边看其他人的读书笔记,真正做到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5、音乐
网易云音乐,可通过歌单相对高效地发现音乐,同时看看神评论。考虑曲库,QQ 音乐辅助。

6、播客
喜马拉雅,不再强推 Castro 是因为近期发现播放部分节目时,加载速度有点慢。

7、视频
目前而言,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都需要装下,因为版权分散。

以上。最后补充说明一下:一是有部分内置应用没提,它们或作为系统应用无可取代(如健康等),或对于普通用户完全够用(如计算器等);二是提到的应用,有些是替代,有些是增强,因为系统原因并不能做到完全替代。

聊聊微信之使用技巧

#有计划

## 少用微信
关闭 “新消息通知”(语音和视频通话提醒保留,微信打开时声音关闭振动保留),定时打开微信,睡前不看微信。@warfalcon 说得挺好,“真正重要的事情,别人一定会给你发邮件或打电话,只在微信上说,那一定是不重要可以再等等的消息,每几个小时或一天查看一次,不会影响你拯救地球”。

## 设置备忘
近期待处理的,将该聊天置顶,处理完毕后取消置顶。特别重要的设置提醒时间,选中某条消息长按即可设置。

## 置顶自己
一方面方便分享给自己,兑换微信读书币等福利,另一方面取代 “文件传输助手”,“文件传输助手” 不支持同步历史记录,至少早期是这样。

#防干扰

## 减少通知
1、群消息。首先是仅保留重要的群,话痨群果断退,其次是群聊统一开启 “消息免打扰”,特别重要的在某段时间内开启消息通知。
2、服务号。统一关闭 “接收文章推送”,特别重要的开启,如银行服务号,方便接收交易通知。
3、朋友圈。关闭 “朋友圈更新提醒”,这样发现页和朋友圈栏不会出现小红点提示。
4、在家时,处理完事情后(电脑上打字更方便),及时关闭微信 Mac 版。

## 减少信息
朋友圈中长按某人头像,可快速设置不看 TA 的朋友圈。

## 关闭功能
发现页仅保留 “朋友圈”、“搜一搜” 和 “小程序”。本来也想保留 “看一看”,无奈总是出现无脑提醒。

#其他

## 控制隐私
1、真实头像动漫化、艺术化,这样知道你的人仍然知道你,推荐 Prisma。
2、添加好友设置为需要验证。
3、朋友圈设置为 “最近半年” 可见。现实中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网络中也应该对应起来。

名词解释之网络效应

#定义

维基百科:“网络外部性,又称网络效应或需求方规模经济,指在经济学或商业中,消费者选用某项商品或服务,其所获得的效用与 “使用该商品或服务的其他用户人数” 具有相关性时,此商品或服务即被称为具有网络外部性。最常见的例子是电话或社交网络服务:采用某一种社交媒体的用户人数越多,每一位用户获得越高的使用价值”。

微信是社交网络的典型案例,截至 2019 年第一季度,微信(含 WeChat)月活跃用户突破 11 亿,在国内日常通讯领域已是一家独大。当然网络效应也会存在负效应,比如微信联系人的增加,一开始对拉群聊天、增加朋友圈下的评论乐趣等是利好,但随着联系人越来越多以及人群泛化,就会开始影响朋友圈动态的发布频率,比如有时想发个比较情绪化的内容,但因为顾忌同事而放弃,虽然微信中可设置分组可见以及不让 TA 看,但终究不方便。

再说说这几年比较火的打车和外卖,曾鸣提到他同意 Tory Green 在《The Myth of the Uber Monopoly》里的观点,Uber 不具备 “需求端网络效应”,因此无法形成垄断,在国内外都受到竞争对手的阻击。Airbnb 的前产品总监 Jonathan Golden 提出,“Uber 是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它是全球网络效应和密度网络效应的结合体。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密度网络效应的平台业务。大多数客户只在国内市场使用这款打车 App。但是 Uber 的业务也触及了旅行,旅行一个独特的全球性业务类型。当你到了一个新城市时,你也是需要交通工具的,而 Uber 在这个市场的服务供应则可以立即满足你的出行需求”。

两者都没错,以我为例,目前只用滴滴,之前也装过曹操等应用,但都卸载了,一方面住的地方(北京五环外)附近曹操等的车比较少,另一方面回老家(三四五线城市)后只有滴滴提供服务。互联网产品已从早期的纯线上发展到了线上线下结合,涉及到线下就存在物理距离问题,这是 Uber、滴滴只有部分网络效应的本质原因。

对于外卖,Jonathan Golden 提出,“每一个市场都是独立于其它市场发展的,以 TaskRabbit(跑腿服务)或者 DoorDash(送餐服务)为例。在特定的市场中(如纽约),当供给量和需求量增加的时候,纽约这个市场上的供求双方的体验都会得到提升。但是在纽约地区产生的网络效应是无法促进和带动其它的市场的。纽约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对旧金山的供应方是没有价值的,纽约市场供应量的增加对旧金山的需求方给也是没什么价值的。这类平台型业务需要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打、去铺、去增加供应量”。

#如何建立

产品体验需要随着用户的增加而不断增加,这样后来者会难以跟随。产品体验不断增加是目标,网络效应是产品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之一,而社交是网络效应的典型案例,搞清这层关系也能理解支付宝 9.0 搞社交失败的原因。

网络效应的建立要结合产品自身特点来进行,其中用户角色和使用流程是关注重点。有两个例子可供参考,比如输入法,传统输入法的词库是本地的,随着个人词库不断增加,会越来越好用,但受益者仅仅是自己,而搜狗输入法的词库是联网的,意味着如果某个词输入得多,就会进入其他用户的候选词列表,进而大大提升输入效率。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后,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后面还是被 Google、腾讯、百度等跟随。

比如 caoz 说百度,“最早的搜索引擎,其实是单点启动产品。百度开始的时候没打什么推广,只要采集的数据够全、搜索结果够好,用户多点少点,彼此没影响,所以百度可以慢慢做,一点点优化,一个点一个点地提升市场占有率,现在说百度搜索质量不好的,很多人是真不知道 15 年前谷歌的中文搜索什么样。从贴吧开始,百度从单点产品变成单边产品,用户群有交流了,到了百度知道和百度百科,以及百度文库,从单边变成双边,积淀了一大批内容贡献者,再想和百度 PK,这就成了门槛”。

#扩展阅读

1、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区别
2、网络效应 “圣经”

断舍离之信息源

# 背景

随着时间推移,信息关注源已经分散化,目前主要包括即刻、微博、微信公众号等。2015 年年初有提到微信公众号经过整理关注量已经降到 100 以下,然而现在接近 1000。有些问题需要被重新思考,关注了那么多,有看多少,看了那么多,有学习到多少,学习是以输出来论的。

# 方案

阅读的目标是什么?长期,以自己是否有进步为准。曾经感觉到,刷了好多年微博,也都是自己精挑细选过的关注者,但没啥进步。短期,以每天能看完关注的内容为准,如果看不完,继续取关。

对信息关注源的评估原则:首先是质量,鸡汤、情绪(不提供解决方案)等低价值内容取关。其次是频率,更新频率过高的取关,有价值的内容很难高产。再个,各个平台还有自己的特点:
1、即刻:内容相对生活化,聊宠物话题的,取关。
2、微博:内容相对社会化,转发社会热点蹭流量的,取关。
3、微信:内容相对长文化,转载过多的订阅号,或取关或关闭 “接收文章推送”。
4、雪球:发布非关注行业、公司内容过多的,取关。
5、知乎:赞或收藏视频内容的,取关。

你是我的五百分之一

#目标

当前联系人:600+,目标:400 以内。删除一轮后发现离目标差很远,重新思考原则、目标,以及反向思考为什么保留,最终联系人到达 500 以内,同时 500 也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上限。

#原则

1、没有印象的
没有印象的首先删除,微信总体上还是熟人社交网络。

2、没怎么联系、互动过的
既不联系,也不互动,干嘛加微信,当然有意思的人保留。

3、没有意思的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意思,具体见仁见智。在我这边,长得美、有个性是加分项。不怎么发朋友圈,朋友圈没啥内容是减分项。不怎么发朋友圈,能理解有些同学就是不喜欢发,但我认为大家应该适度地展示自我,同时我也想了解。朋友圈没啥内容,主要指缺乏生活气息,比如频繁转载新闻、发广告等。

#P.s.

1、本文实际标题:断舍离之微信联系人
2、有个邓巴数理论:我们能维持稳定社会关系的人数上限是 150 人。你怎么看?

如何整理微信收藏?

1、非文章类,添加标签方便后期索引或者删除。
如果一开始就确定,直接在列表中左滑,快速进行标签、删除操作。

2、文章类,主要写博客或存入 Pocket、Evernote。
如果看到后激发我的一些想法,或进行深入研究,或开启一篇新博客,或作为草稿箱中某篇博客的内容补充,那就将文章链接传送到 PC 或 Mac,然后在 PC 或 Mac 上操作。如果没有,那就按正常流程:内容不行的,删除收藏;内容不错,但准备以后看的,存入 Pocket;内容不错,有保存价值的,存入 Evernote;内容不错,值得再看一遍的存入 Pocket。由于目前微信中不能直接将文章存入 Evernote(印象笔记没有问题),所以也是先存入 Pocket,后期再通过 Pocket 存入 Evernote。

具体操作步骤:先 “复制链接”,然后打开 Pocket,在弹出的添加提示栏中点击“添加” 按钮将文章添加到 Pocket,然后回微信删掉该收藏。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到 Pocket 时要点到 “添加” 按钮,点在按钮之外只会关闭提示栏。

最后推荐在 iPad mini 或 iPad 中整理,屏幕大阅读长文确实更舒服。

P.s. 目前微信收藏朋友圈中带链接的消息时要注意,长按转发内容,收藏的仅仅是转发内容,长按链接或点开链接收藏,收藏的仅仅是链接。同时只要收藏了转发内容就收藏不了链接,只要收藏了链接就收藏不了转发内容。

2015,移动产品该如何突围?

4 月份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移动应用陷入死亡潮,400 万应用僵尸超八成,周期仅 10 个月。之后有段时间就比较悲观,觉得做移动应用没什么前途,但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一是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能很好地满足某类用户的需求,就能成为他们平常玩得多的十来个应用之一,同时中国人口基数大,占比很小的一个群体绝对数值也是巨大的;二是部分需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虽然不是天天用,但特定场景下,你一般都会用某些应用,比如旅游订酒店机票时用携程去哪儿,租房时用 58 赶集,我们能说携程 58 没有前途吗?三是仍然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好,比如 @布布徐 说的健身房数字化问题,同时社会在变化,新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现在主流视频网站都已支持弹幕,这是之前大家所未预料到的。回到移动应用死亡潮这个话题,死亡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死亡之因

移动端流量无疑是超过 PC 端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比 PC 互联网用户更多,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因其便捷性渗透到了 PC 没有渗透到的地方,父辈们也开始玩微信看网易新闻什么的;另一方面存量用户上网时长在增加,公交地铁中,吃饭等位时,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玩手机。Moment 的统计显示每天我玩手机的时间在 300 分钟左右,可是现在日常使用的应用的确越来越少。

想想那些曾经用过但现在基本不用的应用,比如 Next Day,做得不错,但就是用得很少,也尝试过将其放在主屏,但还是用不起来,而魔漫相机、脸萌、足记等,玩过两次后就不想再玩了。至于打车类应用,现在只保留 Uber 和滴滴,早期打出租车那会儿快的用得比滴滴还多,双方合并后开始转用滴滴,五一后上下班开始坐顺风车,起初用 51 天天,但是 6 月滴滴推出顺风车后,51 天天车主接单时间明显变长,成功率下降,6 月底开始转用滴滴顺风车,一直用到 9 月。10 月底开始用 Uber,正好那段 Uber 活动比较多,使用之后感觉服务质量、便捷程度、价格都胜于滴滴,所以现在出行 Uber 优先,没有时才考虑滴滴。代驾方面,暂时没有机会体验,不过以后会优先选择滴滴,然后才考虑 e 代驾,不想装那么多应用。再说充话费,早期用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查套餐余量充话费,但现在查余量用中国联通微信公众号,充话费看京东、百度、微信、支付宝谁家搞活动,没有活动就用京东,可以打白条。再说信用卡还款,早期用招行手机客户端,现在查账单或者支付宝本身支持,或者查看邮件,还款只在支付宝,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多张卡的还款管理问题。

总结起来,部分产品非刚需想不起来用,部分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不想再用,部分体验差的被体验好的取代,功能单一的被功能全面的取代,还有部分被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应用取代。移动端多个应用间切换的不便,也加剧了移动应用市场的马太效应。

二、如何应对

1、提高用户体验

产品为解决用户问题而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如何让用户用得顺畅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边界,对于那些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如何保证其用户体验良好,同时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如何向用户任务链的上下游拓展,满足用户更大范围的需求,毕竟当前用户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应用太多,希望尽量少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用户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像携程从机票、酒店到火车票、汽车票、门票等,猫眼电影从电影票团购到在线选座、预售、影评社区、电影周边等,滴滴从出租车到专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体验还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我自己,网易云音乐和豆瓣 FM 都在用,携程和高铁管家 / 航班管家主要使用后者,滴滴和 Uber 优先 Uber,百度外卖和到家美食会基本只用到家,淘宝京东和 1 号店,较少淘宝主要京东,超市类购物需求上 1 号店。

2、借势超级应用

5 月腾讯公布的 2015 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品牌微信号 800 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自家微信公众号可能比自家应用离用户还近,用户打开公众号的操作成本比打开应用更低,所以一些热门的简单的需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解决,长尾的复杂的再引导用户下载自家应用解决,比如中国联通等。再个,微信服务号的消息到达率和打开率可能已经超过短信、应用推送和营销邮件,因为 “必须点进去,红色的提醒数字才会消失”,我们可以考虑和自身业务进行结合,比如微信系、银行类、购物类、京东白条、JobDeer(已停止营运)等公众号所在做的,至少可以定期给用户发点福利什么的。除了微信,我们也要考虑自家服务与微博、百度、UC 浏览器、支付宝等应用间的连接性,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3、多个平台协同

Web、iOS、安卓、微信、微博、手机浏览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些任务在 Web 端操作更方便,比如长文编辑,所以懂球帝应该开发一个 Web 版长文编辑器;有些任务在手机应用中进行更方便,比如登录、小额支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主推扫码登录,腾讯理财通早期甚至只支持扫码支付;有些任务微信更方便,比如还京东白条。多平台协同这块,知乎做得不错,从 Weico Pro、百度中点某个知乎链接进入手机版知乎,可以阅读问题,同时也可以点页面中的 “打开应用” 唤起知乎,进入问题 / 回答详情页,完成关注等后续操作,同时尽管在微信中不能直接唤起知乎(由于微信的限制),也给了用户解决方案引导提示。

我看支付宝9.0

支付宝 9.0 版刚出来,由于界面上和大众点评、微信比较接近,遭到很多人的吐槽,那么支付宝这次改版的合理性和前景如何?让我们来看下这次最大的两个改动:

“商家”:常见的吃饭场景:首先考虑去哪儿吃,然后点评上看看商户评价,或者将商户发送到微信群中,讨论下,确定后如果行程重要就预订下,到商户那去或地铁或公交或滴滴打车,吃完饭结账,如果有团购,就团个券,如果关注微信号转发有优惠,就关注,总之怎么优惠怎么来,之后可能会点评下。整个流程中,对大多数人而言,选餐馆、出行、优惠是强需求,点评通过商家点评到优惠,美团通过优惠到商家点评已经占据领先优势,PK 点评美团非一时之功,同时这个事情也偏离了钱包的定位。或许这也是支付宝 9.0 将应用名称从 “支付宝钱包” 改为 “支付宝” 的原因,它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电子钱包。

“朋友”:可以看到支付宝希望加强关系链,这是否有必要呢?我认为是有的。目前支付宝在转账、AA 收款、红包等的体验上都弱于微信。比如转账,现在微信用户量大,很可能收款方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所以微信直接找到对方转账即可,而支付宝还要问对方支付宝帐号或手机号,输手机号还可能出现多个账户,转账过后还有确认和感谢的需求。再比如聚会后的 AA 收款,如果对方没有支付宝或手机没电或者暂时借记卡没钱,收款流程就会中断,而微信的 AA 收款支持事后支付。再比如红包,15 年春节支付宝红包被微信屏蔽的事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微信的拼手气群红包也火得不行,微信胜就胜在关系链。所以支付宝需要强化这块,“朋友”的功能设计没有太大问题,只是一些细节有待优化,这么高百分比地复制微信不太合适,也不必要。

支付宝 9.0 版效果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家不是乱改。BTW,蚂蚁金服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的两篇采访(12)值得一看。

第三方微信客户端Redesign

这两天用了下 Alternote,真是美哭了,相比,Evernote 官方客户端就是渣渣。想到 UI 中国前段推出过一个 “做爱用的微信客户端” 的活动,就想对微信做个重新设计,回归移动通讯和社交,目标用户是像我这样的成熟用户。导航模式方面依然保持底部四个 Tab 的设计:

消息:包括聊天消息和公众号消息,其中公众号消息中 “订阅号” 仍然折叠,折叠的原因是阅读压力大,用过 RSS 阅读器的都懂的,同时订阅号推送的文章支持保存到 Pocket 等稍后读应用,Evernote 等笔记本应用。再个,首页的搜索搜索对象仅限好友、微信群、公众号、聊天记录、朋友圈、收藏和功能,排除本地生活和公众平台文章,而且强化搜索功能,搜索 “套餐余量” 能直接定位到 “中国联通”。

通讯录:非狭义的通讯录,而是沟通对象,这里将好友和公众号分开。现在好友中的 “新朋友” 隐藏,当有新朋友时才出现,“群聊” 删除、“标签管理” 放入 “设置”-“通用” 中,其他不变。公众号支持分组展示,当前的按拼音首字母排序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再个,通讯录中的搜索搜索对象仅限好友和公众号,非全局。

朋友圈 :直接显示朋友圈,删除现在 “发现” 标签栏中其他模块,“扫一扫” 首页导航栏右侧 “+” 中有,“摇一摇” 目前使用场景有限,实用性不大,“漂流瓶” 和 “附近的人” 不是我们的菜,“购物” 和 “游戏” 纯粹是微信商业化部署。

个人中心:将 “卡包” 放入 “钱包”,现实生活中就是如此,将 “表情” 放入 “设置”-“通用” 中,仅保留个人信息、相册、收藏、钱包和设置。

P.s.
1、Redesign 基于微信 iOS 6.2,产品原型图:地址
2、UI 中国那个活动中个人最欣赏的作品是 “Wechat Redesign”,看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