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聊聊行为

## 背景

行业里有个说法:做产品要考虑人性,包括说有助于理解需求,有助于促使用户点赞评论传播。说来都是希望用户的行为按产品预期走,那行为是什么,行为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前段正好比较好奇,研究了下,包括重看 Richard J.Gerrig & Philip G.Zimbardo《心理学与生活》,最终结论如下:

## 基础

人是复杂的动物,行为由多种因素决定,整个是生理、心理和环境刺激的综合作用结果。生理基于大脑,心理包括个体和群体,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其中个体心理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动机(motivation),动机被用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关于动机,马斯洛认为动机形成需要(需求),同时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需要分为五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食物、水、氧气休息的需要,性欲表达的需要,消除紧张的需要)、安全需要(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融入他人中间的需要,学与他人建立关系的需要,爱与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信的需要,价值和能力感的需要,自尊和受别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潜力的需要,拥有意义深远的目标的需要)”。至于媒体上流行的人性的弱点、自私的基因、七情六欲、贪嗔痴、七宗罪等说法,其中归属于动机的部分,可以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基础进行归类,属于其他方面的再议。

马斯洛的理论系统但略抽象,对产品经理的具体工作往往难以产生直接帮助。对此,一方面可以自上至下思考,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另一方面自下至上,根据实际情况归纳总结,补充完善前述理论。下面以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的各种 UGC 内容为例聊聊用户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

## 案例

### 触发

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行为从何而起?一是感知层面,视听嗅味触,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渠道;二是认知层面,信息本身,或者有用,工具型强,比如年初的如何应对新冠,或者有趣,比如长期出现的星座、性格测试,但不管哪种,都要超出用户预期,这是触发的基础;三是记忆层面,重视场景,重视频繁出现,比如那些朗朗上口的广告:过年收礼只收脑白金、怕上火喝王老吉。

关于行为,B.J.Fogg 提出模型:行为(行动)= 动机(意愿)+ 能力 + 触发。不管通过什么方式,产品确实要主动和用户接触,移动应用这块,据说“今日头条早期的日活用户中,有接近 40% 是通过推送拉起的”,很多交易类产品热衷于发优惠券,也是因为有多次和用户接触的机会,发券时推送一次,券快过期时,可以进行二次、三次推送。很少有用户会反感你给他们东西,哪怕他们不太需要。

### 动机

心理的基础是生理,脱离生理谈认知和行为是有缺失的。David T. Courtwright 在《上瘾五百年》中提到烟、酒、咖啡等成瘾物质,烟中的尼古丁、咖啡中的咖啡因属于兴奋剂,酒精属于镇静剂,这些都会导致大脑多巴胺浓度增加,引起欣快状态,不过据此认为人就是为了追求多巴胺、内啡肽等,也将陷入片面。前两天刷抖音时还看到一个视频:身为烟民的爸爸因为烟头烫到了女儿而戒烟。

社交网络时代,用户创造内容部分是记录,为了自己,人都有探索、表达自我的需求,部分是分享,为了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同。用户展示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当前的状态,本质是告诉朋友、告诉世界 “我是谁”。其中 P 图、美颜是希望呈现 “理想的我”,微信读书时长、各种应用的年度总结也是期望呈现好的形象,当然如果操作过头,可能有炫耀或作秀之嫌;再比如凌晨三点钟分享网易云音乐的歌曲,歌好听、有共鸣是一方面,同时也是想看看谁和我一样的品味,谁懂我的情绪。

人们想要的东西不光来自内部,也可以源于外部(诱因):一是物质激励(生理、利),比如微博抽奖、朋友圈集赞领取免费菜品;二是精神激励(心理、名),比如获得点赞,即刻曾在其内测版产品 “Jellow” 中删掉过点赞功能,但一段时间后又加了回来,或许证明点赞(like)对于创作者的影响,用户想要更多更即时的满足。

外部诱因可以理解为操作性条件作用中的强化物,强化物很重要的一点是获得用户认可,比如早期微博抽奖中奖品是 iPhone 的活动转发量高,因为 iPhone 是硬通货,年轻人基本不会排斥,但如果目标用户是三四线城市的老年人,或许粮油米面是比较好的选择,银行、运营商搞活动就经常送这个。

### 决策

一是有限理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世界中,用户往往需要在有限时间内做出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结果并非完全理性(收益>成本),其中的一些点是可以利用的。比如 Daniel Kahneman 和 Amos Tversky 的前景理论中提到的对收益和损失的判断,因此,积分、优惠券、红包等快过期时适合给用户发通知,临近年底,我已经收到了支付宝的积分过期提醒。

二是社会性,John Donne 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用户的心理会受到其他人的影响,典型现象包括从众,想起 2016 年中午饭后一堆同事聚在公司楼下打王者荣耀、2018 年在朋友圈风靡一时的养蛙游戏,还有这两年抖音的拍同款二次创作,流行的东西,大家都会聊一聊,流行的事情,大家都会模仿做一做;互惠,比如亲友群里的拼多多砍价链接、朋友圈里的邀请助力春节买火车票回家等。

## P.s.

人是复杂的,了解以上并不能完全预测、影响用户在具体场景下的表现,但如果我们懂得心理学、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等多一些,理解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多一些,那么总归是能提高预期行为的概率的,而这些行为或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扩展阅读

1、问答:动机是如何驱动消费者行为的
2、文章:我们是否真的明白被什么所激励
3、书籍:Adam Alter《欲罢不能》Uri Gneezy & John List《隐性动机》Nir Eyal & Ryan Hoover《上瘾》Jonah Berger《疯传》

Chrome使用技巧之扩展程序推荐2020

整理了下 Chrome 扩展程序,有增有减,增是有了新需求,减是有些需求没了,有些开发者不再提供服务(后续找了新的解决方案)。

1、基础
Adblock Plus:拦截广告
crxMouse Chrome™ 手势:激活鼠标手势,提高操作效率。
LastPass: Free Password Manager:管理网站密码,减轻记忆负担。
利器・灵感生成器 New Tab:获取灵感,虽然内容已不再更新。

2、内容
Save to Pocket:保存文章稍后读,虽然大都不会再读。
印象笔记・悦读:无需稍后读的有价值文章直接存入 Evernote,保存文章的体验优于 Web Clipper。
Evernote Web Clipper:辅助悦读,悦读有时不能复制到文章的全部内容,再就是保存 PDF 文档。
weReaDou:在豆瓣中显示某本书在微信读书中是否可读
为什么你们就是不能加个空格呢:发布文章前调整排版

3、其他
Axure RP Extension for Chrome:查看 Axure RP 生成的 HTML 文件
购物党自动比价工具:查询商品近期价格走势
捕捉网页截图 – FireShot:网页截图

聊聊学习方法

## 前言

翻看记录,才发现本文起笔于四月,当时想聊下学习方法,确实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刻意思考过这块,只是本能地学完了一些新知识,为了未来学东西效率更高,系统地整理下方法论挺好。

## 他法

经典教材《心理学与生活》推荐 PQ4R 学习法:“预习(Preview,浏览以便对每章的内容有基本的把握)、提问(Questions,阅读每一部分时都要提问)、阅读(Read,仔细阅读课文的内容直到你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思考(Reflect,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努力将这些材料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复述(Recite,在阅读和思考每节后,试着尽可能详细地回忆课本的内容)、复习(Review,在阅读完整个章节后,复习关键点。如果你还不能回忆出重点,或者还不能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再重复前面的过程)(Thomas&Robinson,1972)”。

Scott Young 在《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到整体性学习策略:“知识的学习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学习任何知识(概念、定义、公式、问题、观念、理论等)都需要联系。你创造的联系越多,它们就会记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PQ4R 学习法虽然科学,但还是略复杂、抽象,操作门槛较高,而整体性学习法,看完全书后也没记住什么,或许是因为只看过一遍,理解得还不够深。

## 已法

### 读书

学习分两个阶段:学和用,以用致学,学以致用。就读书而言,读完后要实践,改变自己的认知之余,还要辐射到行为,否则意义不大,毕竟知道不等于理解,理解不等于做到。陆游也在晚年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理论学习过程或可总结为三个层次:一是表层,搞懂字面意思,对应微信读书中的操作是划线;二是深层,深层次理解作者的意思,清楚前因后果,对应的操作是画思维导图;三是联结,与已有知识联系结合,对应的操作是写想法(做笔记)、写书评、线下交流等。输出越多势必想得越多而且不大可能完全拾人牙慧,同时面对不同背景的对象,势必要更多地总结、类比等以深入浅出,而这都要求我们理解理论本身,同时有更多的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学车

知识分两类:一是陈述性知识(理论、纸上谈兵,比如科目 1&4);二是程序性知识(技能、真刀真枪,比如科目 2&3)。

关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记忆是重要环节。根据《心理学与生活》:短时记忆只有 7±2,因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同时进入长时记忆才记得久,因此需要加工,“如果加工涉及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越多越深,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通俗来讲,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前者即知其所以然,对于驾考试题,考虑两点:一是目标,某网友说:“一切都是从安全出发,考虑安全问题,题就错不了”;二是手段,比如为什么高速公路的标志设计为绿牌,因为没有信号灯一路畅通,同时 “绿色通道” 当然速度高,虽然事实未必如此,但猜测合理,而且轻松记住了内容。

机械记忆即知其然。低阶,死记硬背,重复重复再重复,完全仰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中阶,组块、联想,比如编顺口溜,假 1 吊 2 撤 3 醉 5 逃终身,比如谐音,离啥哟指代离合器行车制动(脚刹)加速踏板(油门)。高阶,大部分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多少有些联系,比如进行一二三级分类,比如将相似的信息归在一起。BTW,驾考宝典也有未涉及的信息(不多),那些没提到的需自行搜索获取。

关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一是了解操作步骤(怎么做,属于陈述性知识);二是反复练习。根据个人经验,看视频、问问题、总结方法等不能弥补练习的不足,最后拼的是肌肉记忆,是动作自动化,只需要分配很少的脑细胞给驾驶任务即可。

具体到科目 2,《如何通过驾照考试》中提过:“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点,初期可以按死点位练习,中期尝试一些极端操作比如过早过晚打死方向盘等,后期再学些应考技巧比如坡道定点停车果断点,大不了扣 10 分。期间有时间就多练,让自己对每个项目都胸有成竹,练车本质上是个行为 – 反馈 – 再行为的过程,不练车时思考下为什么要那样操作,搞清理论后实践能事半功倍(带点夸张)。”

不管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及时复习很重要,因为遗忘是先快后慢,同时复习后重新掌握原有知识所需时间远少于首次学习所花时间。

## P.s.

一是知识的载体包括文字、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特定知识有优劣,选择合适的载体效率更高,比如学习交警手势,视频>图片>音频>文字;二是学习方法只是手段,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方法,而是确定目标以及花时间去学习,同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哪种方法最有效,哪种就是 “最好的方法”。

## 扩展阅读

1、问答:何为知识成功的要诀——毅力
2、视频:玩家角度教你高效学习

播客推荐2020

## 互联网

### 枫言枫语
简介:Just Focus 作者 @Justin 的播客
单期推荐:第 23 期 是新闻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新闻

### 三五环
简介:《从点子到产品》作者 @刘飞 的播客
单期推荐:第 21 期 跟 kyth 聊聊小宇宙、即刻和产品经理

### 海螺电台
简介:一位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共同做的播客
单期推荐:第 17 期 我的 RSS 订阅就像是我的个人图书馆

## 生活

### 足不出户流利英文
简介:聊英语学习,虽然内容是一两年前的,但好的内容就是这样历久弥新,后来无意中发现作者还是 B 站知名 UP 主
单期推荐:如何提高口语、如何提高英文听力

### 这刺聊点啥
简介:热刺球迷聊热刺,听出了早年《曼联时间》的味道,果然,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具体哪支队伍相对次要。他们前段翻译了纪录片《孤注一掷:托特纳姆热刺》,同推荐,故事性不比很多电影电视剧差。
单期推荐:S2E3 喜新念旧、S2E4 迷影至下

## P.s.

1、播客软件:更换为小宇宙,因 Castro 的节目播放、缓存速度等基础功能退化而迁移,因小宇宙的节目推荐、搜索、统计功能而留下。
2、使用方式:一是不再纠结于具体的节目,而是根据兴趣选择性地收听;二是节目的信息量视单期主题、嘉宾而疏密不一,但总的来说不如书籍系统,建议听完后输出感想,否则也只是听听而已;三是好节目会反复听。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2020

## 背景

初秋的夜晚,坐班车回家的路上听完了枫言枫语第 23 期《是新闻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新闻》,事后想再聊下信息获取这个话题。

## 原则

为什么获取信息?或者学习,或者娱乐打发时间。如何获取信息?之前在《RSS 已死,内容永生》中写过:“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输出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同时很多时候,当输出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思考。

关于信息和我们的关系,一是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兴趣范围,兴趣广泛不是坏事,但容易博而不精;二是信息获取代替不了主动学习、思考,正如 @chaosBLNK 老师说的:“很多时候最后陪伴着你的只有你的独立思考,那些路过的外部信息只是帮助你去迭代和修正你的独立思考,它们也只能路过,你也是它们的路过”。

信息的获取包括主动和被动。主动如搜索,操作成本略高,但效率高,之前也在《Chrome 使用技巧之搜索》中分享过一些技巧。被动即将权利更多地交给平台,目前平台分发信息的主要方式包括订阅 / 关注分发(社交)和推荐分发(算法)。对于前者,建议精简订阅 / 关注关系,比如 “取关媒体以及定时取关话痨”,无需焦虑,@Deng Li 说过一个内容创作界不可能三角:“个人做到原创、优质、高产不可兼得”。至于后者,算法提高了效率,但容易让我们偏离目标,因此可以多对系统反馈,想看的喜欢收藏关注、三连推荐,不想看的点击不感兴趣。

## 方案

### 文字

1、书籍
高频,内容最为系统,虽然在个别领域略有滞后。推荐微信读书,由于背靠腾讯,资源足够丰富,个别没有的下单纸书,再就是好书值得反复看。

2、动态
高频,即刻和微博,其中即刻相当于精选版微博,而懂球帝和腾讯体育,前者英超,后者 LOL,当然知乎上的 LOL 赛评内容更优质。至于雪球,偶尔看看。

3、问答
高频,知乎。回顾这些年的知乎使用,经历了佩服到基本不用到回归高频使用的变化,现在的看法是知乎上的内容没那么系统但也没那么水,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主动学习的同时更多地知乎搜索,去定向获取内容辅助学习。

4、文章
偶尔看看某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5、RSS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一些独立博客。前段在即刻上看到有位比较佩服的同学提到 RSS 时较为得意,当即觉得原来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

6、Newsletter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几个信息源。

### 音频

1、播客
中间向。首先,为什么播客值得听,简单说当前做播客的人都比较优秀,不管什么主题,内容不会太差。其次,通勤路上听是极好的,那会儿很难看得进书,刷动态问答文章(非娱乐向)也累,而播客的信息密度没有文字(基本经过多次修改)高同时亲和度胜于文字。最后,听播客推荐小宇宙,有节目推荐也有讨论(虽然不多)。话说之前提到 podcast 时已改口 “个人电台”,没想到 2019 年竟然火了起来(可能依然小众),有点早期独立博客时代那味儿了,但同样,由于分发效率低下导致的激励不足和较高的制作成本,也会和博客一样,很难持续更新、出圈。

2、音乐
娱乐向。网易云音乐基本能满足需求(曲库方面),同时评论带来了信息增量,听歌时除了听也会创建并更新歌单。

### 视频

1、短视频
娱乐向。抖音,好玩的喜欢,有用的收藏。

2、长视频
中间向。基于在 B 站看课程的经历,个人认为通过视频学习还是比较容易分心的,或许需要和看书一样,不断划线批注以保证大脑在线。

## P.s.

上述方案反映的是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及获取这些内容相对高效的方式,并不普适,比如非美妆爱好者,不关注小红书等平台。大家在设计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案时可以 “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毕竟我们关注的是鱼(信息)本身,而不论载体和形式。最后,方案如何结果导向,效果不好,就再调整,事实上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创作者、内容平台在变化。

## 扩展阅读

1、书籍:闫泽华《内容算法》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我是这样做产品的

多年前看了 @纯银 老师的《我的产品设计流程》后计划写一篇,现在终于上线:

## 前期规划

1、用户价值

首先,具体化,“谁(who)在什么情况下(when&where)遇到了什么问题(what),怎么一步步解决的(how)”。场景在移动端尤其重要,何时何地影响用户心智。有段时间上班滴滴快车,想早点到避开电梯的早高峰,下班滴滴拼车,晚几分钟到家也没关系。其次,深层化,比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覆盖哪些层,价值越触及底层,越不容易被后来者取代。国庆前不背单词搞了次组队背单词活动,临时群组带来一种遇见同类一起打 BOSS 的体验。最后,宏观化,什么大需求里的中需求,中需求里的小需求,什么用户群的需求,在地球人中占比如何。

换个角度,人是不同时空需求的载体(集合),我们占据的 24 小时内家里、公司、通勤路上等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越多,就越有价值。用户价值是商业价值的基础,创造的用户价值越多,潜在收益越大。继续以不背单词为例,本来只是背单词,开始还很难坚持,但买了应用内的柯林斯词典后,当需要查单词时也会打开不背,不背单词也成了常用应用。

2、商业价值

绝大多数产品的终极目标是盈利,少数产品可能是影响力等其他。对于 C 端产品,初期能否盈利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满足需求,用户持续活跃,随后通过各种方式变现,但随着行业的成熟,竞争存量化,发展窗口期也在缩短。相比而言,B 端产品较为简单,主要通过增值(付费)服务创收,一手交货一手交钱。实际上付费也是对需求以及产品价值的最大认可,是最好的 PMF 认证。

3、市场

一是未来,包括潜在规模、行业趋势等。如果是用户直接付费,希望用户花的钱多多的,比如京东、滴滴出行、美团外卖。如果是第三方付费,收入与用户量、使用时长正相关,比如百度、抖音。也可以换个角度,产品是个大漏斗,从首页开始漏,从 75 亿人开始漏,最终多少人留下并贡献收入;二是现状,包括现有规模(含增速)、格局(产品、供需、上下游、护城河)、投融资热度等。

4、竞品

假如产品上线,why always you?一是你有什么用,换句话说,你如何解决好问题(保证流程中各环节体验良好)同时供给端做好支持(成本、效率);二是为什么用你(相比竞品),竞品包括之前的解决方案,即使并非成形产品,同时某种角度而言,真正的竞争对手是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俞军 提出的 “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 公式很好地概括了前面两点。

## 中期落地

一是方案设计,目标即高 DAU、高 GMV 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指标,实施中关注 ROI 以及产品的传播性,设计层面包括功能、流程交互、界面,效果评估层面包括可用、易用、爱用;二是项目管理,确保设计开发测试上线都在计划中,涉及需求评审、资源协调、进度把控等。

## 后期运营

产品上线后,一方面通过数据统计 & 用户意见收集评估效果并进行后续迭代,另一方面通过运营、商务等让用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

## 扩展阅读

1、问答:百度地图是否能成为本地生活入口
2、文章:对话俞军谈产品

如何进行竞品分析

## 概念

竞品分析即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分析,学习其优点,规避其不足,让自家产品变得更好。

## 原因

产品为用户服务,谁做得更好,用户更可能选择谁,同时用户的时间、财力有限,最终我们将面临零和战争。为了变得更好,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另一方面是熟悉对手,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方式

### 谁是竞品

之前写过《谁是竞品》系列,这是从完整的产品角度谈的,实际上我们可能只负责产品的某部分工作比如会员,此时我们还可以将凡是有会员模块的产品当成竞品进行分析,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会员服务包括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电商(京东、美团外卖)、阅读(微信读书)等。

向相关方学习是比较直观的,难的是 @王诗沐 说的向所有人学习(以人为镜),这需要意识,更需要谦逊的心态。知名产品自有其做得好的地方,不知名的产品也未必没有可取之处,都是能给我们提供思路的,因此产品经理不应该止于当前业务领域,最好是兴趣广泛,个别深入,同时乐于将其他领域的经验复用到当前产品中。

### 分析内容

1、做法

看看对方做了哪些功能(含策略),细节如何。如果对方是移动应用,可到应用商店下载试用,当然试用只能了解对方的现在,我们还需要了解对方的过去以了解产品的演变过程,不同阶段产品决策背后的原因同样重要,这块可以关注产品更新日志(官方网站、蝉大师)和媒体报道(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36 氪、知乎)。

提到更新日志,有些产品长期是 “问题修复以及性能提升、优化用户体验” 或 “优化了一些体验细节”,同时很多日志也只是提提大的功能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竞品,这样才能了解到细节,最好的方式是持续重度使用并阶段性总结。

2、效果

看看对方做得怎么样。用户意见(客服、访谈、问卷)是言,数据统计是行,合在一起就是用户对产品的完整反馈,我们参考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迭代。

对于用户意见,知乎、即刻、微博等社区和微信、QQ 等社群是比较好的观察地方,之前研究支付宝时,就发现好几个高质量的知乎回答。当然用户意见只能反映某个或某部分用户在某些场景下的需求满足情况,一叶可以知秋,亦可以障目,个体到群体到全体用户还有距离,因为对方可能并非产品的目标用户,或者只是目标用户群体之一。至于数据统计,应用下载量(蝉大师)、日活月活(QuestMobile)、交易数据(财报、社区爆料)是相对容易关注到的点。

### 后续动作

对方的做法,不管效果好坏,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如果有,如何落地,是直接模仿,还是结合实际情况(需求、资源)微调?大多数产品的定位、发展阶段并不相同,直接模仿是下下策,同时这反映了产品经理的无能。2009 年种菜小游戏火爆 Facebook、校内、QQ 空间等 SNS 网站,七八年后却在支付宝、拼多多等应用中焕新重生。2017 年直播答题游戏鼻祖 HQ Trivia 上线,随后西瓜视频系利用答题拉新,微信读书利用答题促活并成为常驻功能,近期还跟付费会员权益挂上了钩,而 HQ Trivia 在今年 2 月一度关闭。或许这就是更极端的 “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吧。

## 扩展阅读

1、问答:如何做一份出色的竞品分析

上海野生动物园一日游如何规划

十月三日和家里的大小朋友一起去了趟上海野生动物园,做个简单的复盘同时回答下上海野生动物园一日游该如何规划。

整个规划要考虑很多问题,比如去动物园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去看动物吗?动物园这么多项目,特色是什么(或许海狮表演馆值得关注),大小朋友最想看的是什么(或许只是人多的项目)?我们的时间、体力是否支持都看完,当看不完时我们优先考虑哪些项目?时间、体力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保障,电动观光车、人力自行车和步行哪个更适合园区?计划确定后,一定要严格执行吗?经验来源除了前期的百度还有哪些渠道,求助现场的工作人员如何?

## 吃

主要是午餐,建议带点面包、零食、水果和水(每人一瓶就好,自己拿)。园里没什么值得吃的,价格也略贵(烤肠 8 元一根,百事可乐 6 元一听),晚上回市区找个商场吃大餐更好。貌似动物园、海洋馆一类都最好自己解决午餐。

## 行

到园,地铁为佳,自驾游停车可能不太方便(动物园正门对面的坡地上停满了车)。地铁 16 号线野生动物园站下,然后黑车(2 人 15 元,普通周末预计能降到 5 元 / 人)直达动物园正门口,坐出租车也要提前确认价格,他们默认不打表的。节假日有地铁野生动物园站 – 动物园正门口的摆渡车(1 元 / 人),可提前电话确认。

园内,进门后领取一份导览图和一份园区运营时间表,方便随时调整行程。我们 10 点多到的,当时问了下工作人员被告知车入处需要排队 2 小时,遂放弃,因此如果可能,尽量在动物园 9 点开门时到,然后直接杀到车入区看猎豹狮熊虎狼(正大门内广场的动物迎宾看个人兴趣是否跳过)。当然,赶不到那么早看不到也没关系,猎豹在太阳广场的表演中会出场,其他除狼外步行区都能看到。

我们进门后不久往右走了,整个就在南边和中部逛了下,北边的马戏剧场、海狮剧场和车入区没去。12:00 的太阳广场动物展示看了,15:00 的百兽山剧场动物行为展示不愿排队没看,回程的路上看了亚洲象和老虎扑食。其中太阳广场强烈推荐,性价比高,很多动物都会出场表演一小段,建议提前 1h 排队,同时往正面有顶棚的观众席处排,坐在西边有些项目看不太清。百兽山剧场没看不确定表演有何差异,但性价比应该也不错,建议提前 1h15min 排队,当然这是十一的情况,平日未必。

## 游

之前查攻略时看到有同学提到动物们下午睡觉的问题,已确认熊猫、狮子都是这样,或者应该说下午没有工作(营业任务)的动物都在休息,和人类很像。

## 购

没什么值得购的,特定动物馆如熊猫馆内的商店出售一些类义乌产的小商品。

## 娱

主要是看动物,动物大都可以投喂,比如河马,排队付钱,给你三个小水果,河马张嘴,你扔水果,河马吃,重复三次,下一位小朋友。其他一些项目没必要在野生动物园玩,游船可去湿地公园、游乐场可去欢乐谷方特、露营可去森林公园,专业的地方做专业的事。

## P.s.

以上如不能满足需求,还可参考我到园前做的攻略汇总

如何通过驾照考试

5 个月,从夏天到秋天,终于拿下驾照,分享下自己的经验(教训)。

## 科目1

关于学习,用的驾考宝典,支持收藏、自动记录错题,同时部分考友的评论对理解、记忆知识点很有帮助。由于非会员只能收藏最多 50 道题,花 45 元买了会员,会员权益中免广告还行,技巧说明则鸡肋无趣(理解交通法规才是正道)。

推荐步骤:第一步,背题一遍,主要是学习,重要的、容易搞错的题收藏起来,该做笔记做笔记;第二步,随机答题一遍;第三步,答一遍收藏的题目和错题,不只是能选对而是掌握考察的知识点;第四步,做一次模拟题;第五步,考前回顾一遍错题和笔记。以上为事后总结,实际因为想一次过,随机答题进行了两遍。

关于考试,一是学得差不多就开始约考,真正约上还得一段时间;二是早点到考场,早排队早考;三是题目可能比你预想的简单。整个备考,我是 3 周 100 分,后来与其他同学交流,有 4 天、10 天搞定的,顿觉自己 ROI 有点低。

## 科目2

关于学习,注意操作中的关键点,初期可以按 “死点位” 练习,中期尝试一些极端操作比如过早过晚打死方向盘等,后期再学些应考技巧比如坡道定点停车果断点,大不了扣 10 分。期间有时间就多练(毕竟程序性知识),让自己对每个项目都胸有成竹,练车本质上是个行为 – 反馈 – 再行为的过程,不练车时思考下为什么要那样操作,搞清理论(比如离合器原理)后实践能事半功倍。

关于应考,首先,训练场的环境比考场复杂,如果练得不错,考试问题不会太大,但需要适应考场,教练们也会在后几节课带学员进考场训练,此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操作,比如训练场倒库时做过和白线差两指、零指距离停车,但在考场中决定选择一指。其次,考前可以花 80 元进行一次模拟测试,本来我要模拟的,但最后一次训练那天恰好不提供服务。最后,考试当天保持正常的心态即可,大部分人都紧张,大部分人也都是在紧张中通过考试的。

考试时,第一次没有调后视镜,看不到后轮,倒库直接压线,第二次机会险过,其中最后一项倒库提前打死了方向盘,好在慢慢调了过来。事后感想:一是@白凌镜教练 的视频确实详细,可对比确认自己的掌握情况;二是覆盖多种情况的练习很重要,就是因为之前练过极端情况下的倒库,所以才能救回来。

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教练,教练们风格不一,有的讲清楚要点同时温柔,有的 “很凶”,可能跟工作性质有关系,毕竟长期面对菜鸟学员。教练们的方法论也不完全相同,我们接收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最好是博取众家之所长,因为教的同一门课,相当于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比如科目 2 踩离合的方式就综合了某两位教练的方法:脚掌快踩离合,松离合时慢往后移,至半联动脚后跟支地顶住离合稳住,特定时间特定车辆,松时以脚后跟为支点,脚掌旋转。

面对任何教练,有疑问都要问,网上的各种教程包括本文仅能供参考,每个地区考试项目、操作要求和驾校情况不完全一样,比如北京科目 3 的考试项目没有广东多、起步时不允许按喇叭、路上不允许挂五档等。再个,还要多交流,比如科目 2 有约周末练车,结果人很多,部分项目需要排队,比如科目 3 有约周一练车,结果因为有考试没能到驾校外实地训练,只在校内训练,效果打了折扣。

公交驾校对教练的安排是 8 个一组,学员第一次预约训练时选择了某组以后就自动归入该组,日常训练中 “随机分配” 教练,教练们一般周一四或周二五轮休。开始不是很理解这种安排,但第一次科 3 考试结束后意识到其合理之处,首先,每个教练的关注点不完全相同,可能前一天 A 教练漏提了某个细节,第二天训练中 B 教练提到了。其次,正因为每个教练的方法论不完全相同,我们才有更多机会从多个视角理解开车这事,当然前期可以选择某种方法学到底,后期再融会贯通。

## 科目3

有些人说科 3 比科 2 简单,我第一个不同意,只能说各有难点,科 2 在于当时可能完全没摸过车,从零开始,科 3 在于考试是在驾校外,路上有红绿灯和正常行驶的社会车辆(机动、非机动车等),同时训练时长远小于科 2。

关于学习,两位教练对我说过不同的话:一位说要会学会考会用,一位批评我总想着怎么通过考试而不是开好车(不专注),脑子想得多,手脚跟不上。二者不矛盾,首先,开好车最重要,驾校里右转弯只看右边,但考场上右转弯左右都要看,因为可能有逆行,其次,应考技巧是对水平不到位的补充。理论之外讲点实用的:一是训练时间提前和教练确认,比如公交驾校周一二四五白天有考试,最好约其他时间,这样可以去校外实地训练,一次课可以跑 3 圈,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实地训练尤其重要;二是推荐约晚上训练,环境相对复杂有助于提高水平,再个晚上的课时长短(实际一次课也能跑 3 圈),对应的训练次数更多,多练几次挺好。

关于应考,一是约考提前看天气,避开下雨天,同时尽量选择下午场,路上车相对少,考试当天提前点到,或许教练还能带你实地跑一圈(提前确认);二是考前排队录身份证时排在中间,排在前面刚开始出发的车比较集中,排在后面等待的时间略长同时考官也可能会比较疲惫,当然这招不是每次都有效,因为有时是 “随机叫号”;三是考试递身份证给考官时打招呼客气点(说您好、双手递身份证、人像面朝对方、结束后说谢谢等)。以上都是小技巧,最终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多次挂科。

第一次挂,一是连续变换两条车道直接挂掉(科 4 题目中有涉及),之前没注意训练时间导致只在 1 位教练的带领下实地训练过,训练时车斜跨中右两条车道停放,起步后需去左车道,然而考试后期车都停放在右车道,起步后需去中间车道;二是遇红灯停车熄火(后续改为先踩死离合再踩刹车后再没停车熄火),重新起步时未回空档(操作变形回得不彻底),因为练习得不够,当然根本原因是总想着如何快速通过考试,以为看视频、问问题能弥补训练的不足,殊不知最后拼的是肌肉记忆。

第二次挂,一是掉头前基于路况提前减档,后面忘了打转向灯,之前都是先打灯再减档,操作不熟练;二是遇红灯停车后,再起步时紧张导致多次熄火,临时停车起步练得不够,平时也就勉强过,考试时稍微遇点情况,就操作不当了。事后感想:一是考试容易紧张的同学尽量在训练中做到熟练,这样考试时即使动作略有变形也不影响(熟练后,紧张之余信心也起来了,同时当将注意力放到车和路的反馈上时,就没有多余精力紧张了);二是最好专门练下突遇红灯或前面车辆临时拥堵的情况,教练的建议是起步时一定慢慢来,考官不会催你,也不用管后面的车。

第三次挂,一是转弯时起步连续熄火,松离合应该再慢点,有注意但忽略了车辆之间的差异,同样的速度有些车就容易熄火。教练告知不同车的结合点会有高低差异,但核心是慢松,松至车身抖动(听声音,“开车时要去感受车的反馈”),停顿稳住,再松刹车;二是前车上坡停了,在其后停车,再起步时不会操作了(坡道定点项目,科 2 的重要性再次体现)。事后感想:一是停车起步太重要了,教练也反馈这是科 3 的挂科主灾区;二是和前面的考试车辆保持适当距离(通过踩松油门、离合控车控制车速,减少不必要的停车)…… 后续又挂了一次才通过。

科 3 写得有点多,因为挂得多,希望挂得有价值。科 3 核心是实践,重在做操作而非扯理论,事实上看到很多同学包括女同学顺利通过(彼时笔者更加难过)。当将挂科信息发朋友圈后,大家也多乐得不行,有同学甚至建议我别分享了,细想有一定道理,因此温馨提示科 3 这块的内容有风险,阅读需谨慎。最后送个保底锦囊:如果预期最多挂一次,可额外购买训练课程,多练两次再考。

## 科目4

严格说是科 3 理论考试,在训练之余学习,部分题目和科 1 重合,再把握礼让他人的原则,剩下就没多少题了。最终错了 2 道,都不知道错的原因,也没有出现在学习笔记中,因此感觉还是不能大意,再就是需要做一次模拟题,否则都搞不懂规则 —— 科 4 只有 50 道题,错了电脑会直接弹窗反馈错误,然后自己还要继续做下一道,还是容易让人紧张的,尤其当你在第十七八道连续答错时。

## FAQ

1、何时学习

越早越好,小型汽车要求 18 周岁以上,大学学很合适,方便自驾游,也拓展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 滴滴专车司机,部分对开车略有恐惧的同学也可以把学车当成一次自我挑战。至于成本,大学时的时间成本相对低,费用也大概率是最低的。

2、要学多久

最快 45 天左右。科目 1,两周准备,提前 1 周预约考试,时间算两周;科目 2&3,北京交管局要求科 1 通过满 10 日(从收到交管局科 1 考试通过短信开始算)方可预约科 2 考试,科 1 通过满 30 日方可预约科 3 考试,再考虑预约时间,算六周;科目 4,可在科 3 通过后确认是否连考,连考多安排在第二天,通过后当天拿本。时间仅供参考,专注于练好车第一位,否则可能会像我一样翻车,科 3 挂一次晚 20 天再考。

3、其他建议

一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多和教练、同学、客服交流,向所有人学习;二是附上 B 站学习视频科目 1&42&3 学习笔记,供参考;三是如果本文助你顺利通过驾考,请留下评论,谢谢。

Chrome使用技巧之搜索

## 概况

Chrome 浏览器的多功能地址栏 Omnibox 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设计,支持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好处是操作效率更高,尤其是对那些我们常用的搜索而言。设置方面,Chrome 会根据我们的搜索记录自动添加一些搜索引擎进来,同时也支持手动添加。以京东为例,搜索引擎栏输入 “京东”,关键字栏输入 “j”,网址格式栏输入 “https://search.jd.com/Search?keyword=% s”(不排除京东未来更改搜索网址格式),后续在地址栏输入 “j”,然后点击 “tab” 键自动激活京东搜索。

## 设置

1、默认搜索

综合:百度,同时保留 Google 备用。

2、其他搜索

百科:百度百科(ba),首先搞清楚是什么,然后再说为什么、怎么做。

图书:豆瓣读书(b),读书是一件性价比特别高的事情,收获的是作者多年的经验,付出的只有几十块钱(成为微信读书会员价格更低)和一些时间。

影视:豆瓣电影(m),电影电视剧综艺等属于消费(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需要适当控制,当我们看视频时,可以想两个问题,一是自己到底在看什么,是故事还是其他,推荐学点“视听语言”了解影视创作技巧避免只是浅层消费;二是看完后的感想是什么,推荐写豆瓣短评及时记录。

问题:知乎(z),找答案(某种程度也是保持好奇心必备),当做精选版百度来用,要是搜索结果能够按照点赞数排序就更好了。

视频教程:B 站(bi),部分程序化知识会直接使用 B 站搜索,随着 B 站内容的不断泛化,逐渐丰富,相信在未来会成为常用搜索。

实时信息:微博(w),涉及实时信息时使用。

长文:微信(we),通过搜狗微信搜索搜索微信公众号文章。

商品:京东(j),淘宝使用较少,网易严选商品有限,就没添加。

生产力:少数派(s),搜索应用、软件使用技巧,比如写作本文时就搜了 “Omnibox”。

自己的文章:Rethink(d,http://dengbiao.me/?s=% s),随着发布的内容(数量)变多,使用次数也开始变多,方便引用内容。

## P.s.

近期感觉百度越来越难用了。虽然现在搜索主用百度,但结果页看到知乎链接大都会点下,有时会直接知乎搜索。书影,直接豆瓣搜索。音,需求较少。偶尔的实时信息,微博搜索。再偶尔的特定内容,B 站搜。不知道大家的百度体验如何,搜索习惯演化到了哪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