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如何购物?

## 买什么

需求角度,个人觉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确定的需求,比如衣食日用品,另一部分是高级的、不确定的需求,我们需要不断尝试新事物,包括前几年说的消费升级,这方面知乎、小红书是重要信息获取渠道。另外,购物范围除了实物商品,还有虚拟商品,比如家政服务、App 会员。

## 怎么买

### 品牌

零售或者说这个世界的运行是客观的,一分钱一分货 / 服务,但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 4 消费时代》中提到随着社会发展,无品牌化、基本款化是趋势,如果认同该理念,那么推荐京东京造、网易严选、小米、优衣库,性价比高,同时除了官方渠道(京东、网易严选、小米商城 App),还可以关注下这些品牌在拼多多、抖音的官方店铺,有些东西有些时候会更便宜,但不必花太多时间。

### 渠道

线上首选京东自营,尤其贵的东西,需要考虑正品和售后,同时京东的选择成本、物流速度以及快递小哥送货上门的确定性都有优势。便宜的小东西看看拼多多(官方旗舰店优先),拼多多便宜的重要原因是物流慢,不管是发货速度还是快递速度。至于淘宝,自从 2021 年市场监管总局对其进行反垄断处罚后,商家可以到其他平台开店,相比拼多多的优势进一步降低,同时 App 本身的易用性也已经落后拼多多、京东。至于抖音,有些东西更便宜是商家为了占领这个新的流量渠道,抖音的用户群相比淘宝、京东更下沉。当然也不要忽略线下社区便利店,最近就发现元气森林气泡水 4.5 元一瓶,比元气森林淘宝、京东、拼多多的官方店都要便宜。

对于普通白领,日常消费,效率方面,拼多多、淘宝<京东、网易严选<叮咚买菜、盒马,价格方面,正好反过来,因此如果是临时需求,那么叮咚买菜是最合适的,当需求可以固定下来后,到京东下单是更合适的,相当于批发。不推荐社区团购,因为时间、试错成本较高。至于服饰这类非标品类,越来越觉得去线下购买更好,避免不合适导致的退换货,还可以逛逛。至于图书,“新书到微信读书和京东上买,二手书到多抓鱼上买” 依旧是当下最佳选择。

### 时间

整体可以采取如下方案:着急需要的立即下单,能稍微等等的加购物车在节假日下单,能再等等的 618、双 11 下单,每年上下半年各大购一次,尤其 3C 数码、图书等标品,618、双 11 相比其他时间真的便宜很多。

关于 618、双 11 的攻略,可以先通过官方、知乎等了解平台促销计划,然后按需购物。至于具体技巧:一是如果不想错过红包抽奖,设置待办提醒,定时去领就好,好处和坏处都是能领到几块钱;二是在京东下单时,如果不着急,延期收货,避开快递高峰期,货物完整性会更好。如果有支付优惠,先用银行卡优惠,数量有限,再用白条优惠;三是京东用户请到 “我的 – 客户服务” 里申请 “一键价格保护”,可重复申请,建议活动期间每天申请一次,ROI 比领红包抽奖可高多了。

### 决策

省时间的方式:一是重复购买,逐步明确自己喜欢什么,然后根据历史订单进行复购;二是提前计划,平时看好的东西先加购物车,然后其他时间该干嘛干嘛,减少冲动购物;三是排行榜,各大电商 App 近一两年推出的细分榜单功能值得使用,当然店铺内的销量排行也是重要参考;四是看测评,对于部分高价或低价但有直接竞品的商品,知乎搜索下怎么选,知乎的内容相比小红书决策性更强。

省钱的方式:一是顺势而为,平台推广新的产品功能,平台想推新品、清库存,商家刚入驻平台时,都会搞促销活动,基于自己的需求,该参加就参加;二是换位思考,对于用户,平台除了会在节假日、周年庆、618、双 11 搞活动,还会在我们购物的各个操作节点进行干预,比如针对首单、首次绑卡、加购物车迟迟不下单、下单后未及时支付等场景推送优惠券、红包,这些节点的权益该用就用。

## P.s.

最后再提下拼多多,如果是互联网从业者,强烈建议在拼多多上真正作为用户下几单。如果不是,那么少用拼多多,因为拼多多在通过各种小游戏、小手段(你运气最好重了最大的奖,优惠仅剩几分几秒过期等)引诱你去下单,消耗你的注意力。

XinJieFM vol.29 聊聊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体验

## 为什么加入互联网大厂?
Sensen:机缘巧合,所在公司被大厂收购。
Dz:职业发展。

## 在大厂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Sensen:有梦想不断被放大的感觉。
Dz:工作方面有更大的机会,生活方面是比较舒服的。

## 对面试者的要求?
Sensen:对行业的认知、过往的经历、内在的思维方式、做事的驱动力。

## 面试大厂时怎么谈薪资?
Sensen:先拿到合理的职级,然后适当地争取,其中 + 30% 是 HR 可以把握的。

## 如何进行人才机制的建设?
Sensen:招聘第一,其次才是后续发展。

## 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Sensen:自信和友情。
Dz:心态变得淡定。

## 为什么离开?
Sensen:想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Dz:觉得是时候了。

## 如果能重来,还会怎么做?
Sensen:没有什么。
Dz:工作上可以更尽力一些。

## 心目中的理想大厂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Sensen:没有理想的公司,希望未来加入的组织有活力、社会价值。
Dz:业务角度持续发展,人才角度有优秀的人。

## 相关
1、心理防御机制:为了减轻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压力,使机体免受损失,个体就用投射作用、升华作用、文饰作用、自居作用、压抑作用等行为方式来应付挫折,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P.s.
1、录制信息:2022 年 4 月 16 日 @BJ
2、播客地址:XinJieFM vol.29

我的背包中都有哪些产品(EDC)?

## 数码

1、iPhone 12 mini
满意,感兴趣的同学一定要去线下店体验下,之前写过购买的决策过程

2、AirPods 2
满意,真的方便,之前也写过个人的主要使用场景

3、Anker A1261611 移动电源和数据线
符合预期,实际用得不多,就上下班偶尔没电时用用。

4、YOGA Pro 13s(含电源适配器、转接头)
符合预期,买的时候就是图轻便,如果待机时间再长点就更好了。

## 其他

1、得宝迷你欧式印花手帕纸
符合预期,欧式印花满足了自我实现层面的需求,如果软点就更好了。经常感冒的同学可以试试妮飘,真的超软。

2、京东京造日式超柔医用口罩
满意,真的超柔,不勒耳朵。

## P.s.

1、除了以上,日常携带的还有工牌、门禁卡等,不详述。另外,装这些产品的背包是 THULE Departer TDSB-113,使用结果满意,当然肩带再宽点就更好了。
2、关于 EDC,知乎上的回答看看就好,很多时候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同时最合适也只存在于理论层面,越到后面找到最合适的成本越高,基于自身需求,差不多就可以了,无需事事追究极致。

XinJieFM vol.28 聊聊职场心理学

## 为什么想聊职场心理学?
Sandy:一是从毕业到退休,职场的时间周期很长;
二是希望分享一些小的心理学技巧和方法。

## 印象深刻的职场心理学现象?
Sandy:第一任领导感知、调整自己的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前同事的受害者心理让自己活得很累,不确定时应该沟通一下。

## 心理学在向上向下管理中的体现?
Sandy:共情是基础,每个人都希望被听见、理解,多倾听并达成对方的目标。
每个人性格、行为方式都不一样,接受上司、团队成员的不完美。

## 如何判断职场 PUA?
Sandy:事情做错了时,是针对人做评价,还是针对事情。

## 如何面对职场情绪?
Sandy:不能因为别人的问题,这件事就不做了。如果影响到我们,说明我们被对方的负面情绪打败,此时我们更应该把事情做出结果。

## 如何处理关系?
Sandy: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坏情绪、感受、认知,接受别人,相信和任何人都能建立一致性的目标,然后做好分工,一步步达成目标。

## 如何达成目标?
Sandy:核心是更多的利他行为,同时技巧的掌握需要刻意练习。

## 相关
1、盖洛普 Q12 问卷:通过询问企业员工 12 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并帮助企业寻找最能干的部门经理和最差的部门经理。
2、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可以使用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一是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二是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客观刺激物;三是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3、泛化:在心理学心理咨询中所谓泛化指的是引起求助者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刺激事件不再是最初的事件,而是同最初刺激事件相类似、相关联的事件。
4、情绪 ABC 理论:激发事件 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 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 C 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 A 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 B(belief)。

## P.s.
1、录制信息:2021 年 11 月 24 日 @BJ
2、播客地址:XinJieFM vol.28

再说网络效应

## 概念

之前写过一篇介绍网络效应的文章,有些繁冗,前段听播客,@刘飞老师 讲得简单明了:规模效应利在供给侧,降低成本,网络效应利在消费侧,增加收益。

规模效应是随着规模扩大,单个产品成本降低(摊薄)。当然到了一定程度后,可能出现规模不经济的情况,成本因为管理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开始回升。叮咚买菜(前置仓)为什么难以推广到三四线城市,因为目标用户密度不够,这里面有用户时间成本相对低的因素存在,那里更适合美团优选(社区团购),用户到店自提,物流成本比配送到家有所减少,商品价格能低一些。

网络效应是随着用户增加,单个用户收益增加,比如电话、社交网络,为什么工作很难离开微信,因为大家都有微信,拉群方便。当然也存在反网络效应,比如微信好友超过一定数量后,会影响我们在朋友圈的表达频率,同时还会影响刷朋友圈的体验,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发的内容并非都是我们想看的。

互联网早期不涉及线下,更多的是信息流,只有比特,没有原子,供给端软件服务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随着 O2O、线上线下的融合,一方面反网络效应越来越强,比如滴滴的供给是有限且不稳定的,尤其上班、雨雪天气等打车高峰期时,其他用户更是我们强力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规模效应受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比如生鲜的损耗、外卖相比打车服务更强的供给区域性问题。

至于协同效应,是品类扩张时,和现有品类达到 1+1>2 的效果,其中可能既有供给侧成本的降低,也有消费侧收益的增加,核心是对已有资源的复用,比如阿里从淘宝到天猫、飞猪、闲鱼等,美团从团购到电影、酒旅、外卖、打车等对现有用户端流量的复用,企业可以充分商业化现有流量,而用户也不用下载多个 App。

至于病毒效应,是传播阶段概念,印象中起源于社交网络初期,基于六度空间理论,典型案例如校内网、微博、微信朋友圈里各种谣言的传播、刷屏事件。

至于单边、双边、多边市场,是市场角度概念。单边市场,如@caoz 所讲,“一群人才能玩起来”。双边市场如@yusen 所说,“一边供给越多,另一边的体验越好”,产品的发展犹如鸡生蛋蛋生鸡,相互依赖,典型如淘宝。至于三边市场则是双边市场的扩展,典型如美团优选,包含消费者、供应商、团长,也是各自影响。

## 如何做

鉴于网络效应的存在,不管什么产品,都需要考虑增加用户间的连接,从 “单机” 转向 “网络”,提高用户离开的成本,当然连接到对的人才会带来正向影响,比如我的豆瓣好友是一个一个关注的,微信读书也曾取关所有微信好友改为基于想法、书评等手动关注,结果是书影推荐(优先看好友的评论)更有参考价值。最近一个使用产品的惊喜时刻是在抖音视频下看到关注的其他博主的评论(系统做了置顶)。

以上所有效应都是用户增长过程中的规律总结,如何让目标用户不断地过来、留下、持续使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了解这些效应可以扩展思路,但我们更需要自下至上地思考如何优化现有一个个具体的产品流程。

## 扩展阅读

1、文章:浅谈互联网平台 4 大经济学效应双边市场下的互联网平台竞争
2、播客:No.17 平台的四个基本效应
3、图书:许小年《商业的本质与互联网》

2021年度总结

## 无限的游戏

这个词源自被 @王兴 带火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个人理解:一是不要只看短期收益,“看重结果,也注重经过”;二是有些时候需要一些超然的心态,尤其面对困难时,有情绪很正常,每个人都有 emo 时刻,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行动;三是提防 “优秀者的窘境”,不断听取意见获取更多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认知,变得更优秀是目标,而衡量优秀的标准是能解决更多更难的问题。

今年是特别的一年,经历了很多变化,当然在未来看,或许也只是普通的一年,只要自己好好生活、工作,勇于接受、面对甚至创造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进步的机会,当我们能做好自己时,就不会被环境所掣肘。

## 不择手段

之前写过一段产品原则:“解决问题第一:不管是运营的问题,还是研发的反馈,全力配合对方解决问题。为了高效地解决问题,请尝试各种方法,不择手段”。总会出现新问题,不要妄图以一种方法打天下,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

沟通本身是一个对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么说服对方,要么说服自己,而改变认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中还涉及情绪管理,我们很难控制情绪,也无需完全控制情绪,但如果不利于结果,就需要注意下。

## 得道者多助

尤其到一个新环境时,我们更加需要团结所能团结的力量,大多数时候,你给对方创造了价值,对方也会愿意给你带来价值,包括情绪价值,很多事都是相互的。当然这不是为了单纯的互惠,而是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则,高效的同时能多一些坦然。放大周期看,我们和周围每一个人的相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不珍惜当下,可能还没好好了解,对方就已经离职,可能还没好好道别,对方就已经离开。

没有完美的环境,如果有,那一定是了解不够或者带了滤镜。面对环境中不完美的部分时,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改变环境,从我做起,当然还要避免一种情况,即自己才是那个破坏大环境的人。

播客推荐2021

## 来都来了
简介:两位女白领的播客,有料且真诚。
单期推荐:面对 untested love

## 乱翻书
简介:有一定深度的互联网行业播客,听听行业八卦。
单期推荐:快手还需找回叙事自信

## 泡腾 VC
简介:两位 VC 聊互联网投资,从投资者视角看互联网。
单期推荐:揭秘斗鱼虎牙合并背后的故事

## 贤者时间
简介:两个小女生的日常,有种日剧既视感(同理不宜多听)
单期推荐:我们努力过着的小小人生

## XinJieFM
简介:本人的播客,今年更换了设备,音质有较大提升。
单期推荐:聊聊职场心理学

## P.s.
1、如果通勤时间在 40 分钟以上,可以试试戴无线耳机听播客,路途会变得短暂。
2、往年推荐:播客推荐 2020播客推荐 2019

如何减肥?

1、动机

为什么要减?做一个肥宅有什么问题吗,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找对象会有些困难,事实上瘦点就是会更帅更美,能给自己带来更多自信(当然自信的获取渠道不只这一种)。就个人而言,直接的导火索是 5 月份去优衣库买 T 恤,试衣服的时候,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真的是 “不堪入目”,终于要成为自己所讨厌的中年人了吗,于是决定减肥。

2、实操

@东哥 说:“管住嘴,迈开腿”,“迈开腿” 有点困难,一是没时间,二是锻炼效果在 30 分钟后,成本有点较高,所以就只能选择 “管住嘴” 了。

曾经在前同事的带领下不吃主食,瘦过一段时间。于是回北京后重拾旧法,午餐便利店买两个包子和一瓶橙汁,晚餐一碗粥和一份菜,中午因为吃完就午休,晚上则可能是年纪大了,吃多吃少一个样,睡前也不饿。结果 1-2 个月瘦了 5 斤,3-4 个月瘦了 10 斤,5-6 个月维持在 5-10 斤之间。其实没有特别坚持,只是少吃了点,大家也可以尝试吃七八分饱。再就是买个体重秤,经常看一看,是提醒也是鼓励。体重这东西,早晨起床后会轻一点,上完厕所后会轻一点,穿上衣服后会重一点,同时体重的变化是反复的,不会一直降,而是螺旋式、上下波动式地下降,最终趋于稳定。

减肥是一个过程,不需要时时刻刻少吃(比如聚餐时该吃吃),体重不会因为大吃一顿就反弹,也不会因为少吃一两顿就能稳定瘦下来。另外,相比于减肥,个人更愿意说保持身材、保持状态。

聊聊投资之买基金

## 目标

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作为我,两方面:一是理财,二是玩(学习),买基金是一个了解新事物的过程,不炒股是因为不想那么累,也没那么多时间研究公司。

关于收益预期,@王很帅 同学有过一个灵魂发问:巴菲特的长期收益才 20%,你凭什么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比人家牛?所以我的目标是 10%;关于玩,主要是验证自己的一些想法,同时也是对心态的考验,投资两件事:估值和面对波动,我想面对波动,所以不只会定投,更会择时,会尝试一些主动型基金。

## 思路

1、均衡持有

很早就知道应该货基、债基、股基均衡持有,但就是有一些妄念,12 月底的这波下跌导致持仓中只有 3 支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买的债基,总之后续无论如何(暂且这么想)将可投资资金的 20% 分配给债券基金。

2、定投指数

关注的大佬们大多建议普通人定投指数基金,获取一定收益的同时降低时间成本,根据 @不明真相的群众 的推荐,国内选择沪深 300,国外选择纳斯达克 100。

3、看行业

主要考虑政策层面向好的行业,比如新能源、碳中和、半导体等。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一是宏观政策,二是路面上电动汽车越来越多,打车时会和不同司机聊,长期看好。不过下单还要看时机,中秋期间路过上饶经济开发区,看到一个大型整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立马就下单了,当时还在朋友圈推过招商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013195),“理由有三:一是在大的政策走向之余,可以了解下北京新能源汽车排号到了哪一年,留意下打车打到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变化,观察下亲戚朋友小区里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变化;二是跟踪指数带来更多确定性;三是该基金经理的代表作是招商中证白酒指数(161725),这是他才发的新基金,入手成本低”。

结果之后跌了 5%-10%,虽然过后又涨了回来,但如果我在跌了之后下单呢,岂不赚得更多?另外,最新情况是年底这波跌到了负收益,估值和面对波动太难了。

4、看基金

买不买另说,热门基金总归要关注下的,比如招商中证白酒、中欧医疗,相关信息获取渠道包括京东金融 “实盘江湖” 里的 “买卖 TOP”(数据来自前 500 名牛人的操作)。当看到近 1 个月买入人数最多和卖出人数最多的基金有很大的重合率时,不禁感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分歧和共识真有意思。

5、看人

一是基金经理,首选 @朱少醒,主要基于@庖丁解基 的这条知乎回答以及 15 年就只管理 3 支基金,够专注。其次,@张坤、@蔡嵩松 等网红基金经理也会关注,也会考虑买点,但多少不一定,毕竟基金经理赚的是管理费而非投资收益,换句话说投资者不一定能赚到钱,但基金经理一定能。

二是牛人,首选雪球 CEO@不明真相的群众,雪球上可以搜到他的 “人民币全球投资” 基金组合,很早就关注了,也看过他的书,跟着买放心。其次,可以在京东金融 “实盘江湖” 里订阅一些牛人,看看他们的交易记录,开阔视野。

## 下单

前两天和 @王很帅 聊天时给他看了下个人持仓记录,竟然有 11 支基金,当聊到是不是应该少买点时,他说是的。这里面有两点:一是如果看好某支基金,为什么不持续加仓,而是新买其他基金呢?二是本金集中很重要,10% 的收益率,1 万的本金收益是 1000 元,10 万是 1 万,100 万是 10 万,当本金不多时,尤其要注意二八分配。

如果暂时没什么想法,那就等等,等待也是投资的一部分,此时可以做点学习研究,完善自己的方法论,想清楚为什么买以及何时买?这样不至于有好的机会时发现没钱了,也不至于跌也痛苦涨也痛苦(因为买少了)。等待时,钱可以放招行的朝朝宝或各平台的货币基金里。关于基金的购买渠道,本人是在京东金融,除了情感因素,还因为经常有优惠券,可以抵点手续费,虽然没多少。

## 统计

收益率 TOP 3
1. 工银医疗,2019 年买的,赚钱的原因是运气,因为买和卖的操作依据已经想不起来了,同时只买了 300 块。
2. 农银新能源,九成是运气,赶上了风口,一成归因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当回老家看到好几个地方出现电动汽车时决定下单,50% 的时候撤离。
3. 景顺长城沪深 300,17 年根据 @方丈 的推荐买的,今年又下单了几次,当然由于持有了好几年,实际年化收益率没那么高,另外,离手时才是赚到。

收益 TOP 3
1. 景顺长城沪深 300,已更换为富荣沪深 300。
2. 农银新能源,已清仓。
3. 易方达纳斯达克 100,已更换为广发纳斯达克 100。

收益率倒数 TOP 3
1. 景顺长城新兴成长,买在了高点,持有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负收益。
2. 中欧医疗健康,−5%,年底刚买的,估值回归得没想象中快。
3. 华夏能源革新,同样买在了高点。

## 扩展阅读

1、问答:我是从沪深 300 开始基金投资的知乎收藏夹之投资理财
2、播客:孟岩对话方三文

我的2021年度书影音报告

## 书

1、《爱情笔记》,在一段故事中理解复杂的人类心理,尤其还是阿兰・德波顿的小说处女作。

## 影

1、短视频
回想了下,刷了那么多时间的抖音,收获了什么,脑海中沉淀了什么,貌似没有,只是除了美女、搞笑视频,增加了些泛知识视频。

2、长视频
电影:看得比较少。
电视剧:没什么印象深刻的,现在能坚持看完的就是好剧。
动画:《少年歌行:风花雪月篇》,已经忘了这两季的内容,就当给自己。
综艺:《主厨的荣耀》,了解另一个行业,有吐槽有故事。
纪录片:看得比较少。

3、直播
英超和 LPL,以后还是要控制下时间,毕竟看似置身事内,实则自己并不在场,在场上很重要。

## 音

1、音乐
歌曲:告五人《爱在夏天》,给 “下班后地铁上的自己”。
歌手:棱镜,给 “旅途中的自己”。

2、播客
播客:丸籽、Nicole《来都来了》,“两个生活在欲望都市中的女生,用最简单的方式说最真诚的话”。

## 其他

1、商品
Airpods 2,出门必备,听了很多期播客,一方面通勤路变得短暂,另一方面共鸣的阈限变高。#用了就回不去系列

2、应用
小宇宙,听见 “小众” 的世界。

## P.s.

时间过得一如既往,书看得少了,剧倒没少看,歌没少听。书是理论,看完后没有结束,需要将感悟实践,电视剧是别人的理念,歌曲更多的是情绪,都是虚幻,过犹不及,最终要回归现实,面对并解决日常中遇到的问题,做好一件一件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