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信息

聊聊搜索

之前写过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其中有提到搜索但并未展开,在信息流、推荐算法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想强调下搜索的重要性同时分享点经验。

## 概况

首先,搜索引擎是最好的老师,依然记得当初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就能获得答案的 aha moment,@俞军老师 的那句 “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搜寻资料,实在已经改变世界” 也依然让人感动,当然现在搜索成了基础设施,各个内容平台都有。其次,搜索很重要,被动地刷即刻、知乎、抖音等容易流失注意力,甚至丧失自我,而搜索意味着我们是基于目标进行信息获取,是在解决问题,自然有成长。

## 思路

1、何时搜

有疑问就搜,不管什么问题,现在互联网上的内容已经很丰富。

2、去哪搜

移动时代,数据孤岛化,百度等传统搜索服务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开始不是最优选择,比如什么是更好的这类问题,知乎是更优选择,怎么做菜等程序性问题,抖音 B 站是更优选择,生活类问题小红书是更优选择。内容和商品一样,供给很重要,比如随着商品池的丰富,现在购物搜索优先京东,没有的再搜淘宝、拼多多,再比如随着文章数量的增加,开始直接搜索自己博客里的内容,方便查看和引用。就我而言,百度之外,比较爱用的搜索渠道包括即刻、知乎、微信读书和抖音等。

去年年底 @半佛仙人 发了篇文章 《小红书正在拿走搜索引擎的饭碗》,今年年初 Twitter 上也出现了关于 Google 和小红书搜索的讨论,@Dash 提到:“内容消费的用户行为数据是指展现、点击、点赞、互动、停留时长等等的数据,举个例子,对于站外内容,Google 只知道用户搜索后点了哪个结果,但是用户点了后是否满意,有没有点赞、评论、收藏或产生其他更进一步的行为都是不知道的,也就无从对搜索结果进一步优化”。不过据此判断搜索引擎的饭碗要换人也并不准确,还是要看场景,但部分品类关键词 UGC 内容平台的结果优于传统搜索是现状及趋势。

搜索的本质是连接内容,比如足球相关,现在都是去懂球帝看,因为球员球队数据够详细,很多信息百度百科没有,另外,看英超排名也是直接上懂球帝,因为数据更新速度超过百度。再比如 2020 年左右开始重度用回知乎,核心原因还是平台上的内容,当然推荐也带来了一部分 aha moment,推荐的精准化除了平台算法的提升外,个人更多的搜索、浏览、收藏操作也起了作用。我们要持续给系统反馈,方便系统推荐,因为搜索可能有遗漏,比如创作者没有按我们的关键词来创作内容。

搜索的本质还是解决问题,百度的 slogan 这些年从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百度一下,你就得到”-“有事搜一搜,没事看一看”-“百度一下,生活更好”,可以看到百度意识到了,只是部分领域百度已经很难赶上了。我们要做的则是根据不同产品的所长解决自己不同的问题,比如查英文单词,现在主用不背单词 App,它集成了柯林斯词典,同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收藏操作,方便后续记忆。

搜索的本质更是实现目标,比如查单词是为了了解意思,但最终可能是为了考试,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那样我们就需要一个综合学习计划,而这是垂直产品的长项,搜索引擎不好解决。

搜索的未来,不限形式不限渠道,不管图文、音频还是视频,公域还是私域(公司内网、工作群),中文世界还是英文世界。产品侧,有些团队已经进行了实践,比如即刻在 2022 年 8 月上线了 OCR 搜索,抖音搜索时也能发现结果中部分视频带 “提到 xx” 标签,B 站的搜索结果中部分视频会显示 “mm:ss 提到 xx”,点击可直接从该段开始播放。至于用户侧,我们也不应该给自己设限,只使用某一两款产品,应该覆盖全网,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找到答案。如果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可以各个产品都搜搜,可能会有惊喜,即使没有结果,后续也可以看下自己能否输出相关经验。

3、怎么搜

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这点一直没变,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适应技术,比如多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想想对方会怎么写。比如想买空调,先了解市占率,获知 “美的市占率超越格力成为新的空调一哥”、“2019 年美的再次启用华凌定义华凌为年轻化品牌” 后,知乎搜索 “美的 华凌 格力”,之后进一步搜 “华凌 N8HE1 美的风观”,看看大家如何决策的。当我们对事物理解更深时,更能找到答案。

关键词越小众、专业,搜索质量越高,像前面那样多个竞品词一起搜时结果往往不错。当搜索结果较少时,可以试试字母缩写和可能的错误拼写,另外试试英文,尤其是那些本就源自国外的内容,之前知乎搜 “Harold Mcgee on food and cooking” 时牵扯出一片好内容。当结果较多内容良莠不齐时,试试中文全称,因为有些作者对用词有要求,同时别忘了英文,有些作者有海外背景,习惯用英文。

## 技巧

1、通用
百度、Google,常用的包括包含完整关键词加双引号如 “xx”、搜索特定网站加 “site:xiaohongshu.com”、搜索特定文件类型加 “filetype:pdf” 等。当然百度比较方便,点击搜索结果页的 “搜索工具” 也能进行操作,但用得多的话还是记下。

2、垂直
即刻,精选版微博,感兴趣的长尾词。
微博,实时信息。
小红书,生活经验版百度,穿搭、旅行等。
知乎,精选版百度,互联网、数码等。
懂球帝,足球。
微信,文章(公众号)。
豆瓣,图书(discover books)、影视剧。
微信读书,所有书&某本书(within books)。
网易云音乐,歌曲(含识曲),Shazam 替补。
小宇宙,播客,感兴趣的长尾词。
抖音,视频版百度,程序性知识。
哔哩哔哩,足球比赛集锦。
不背单词,英文单词。
京东,商品,淘宝&闲鱼、拼多多替补。
百度指数,事物热度。
百度地图,地点、公交、路线。
大众点评,饭馆、商场。
flomo,想法。
Ulysses,文章(含草稿)。
dengbiao.me,已发布的文章。
Pocket,稍后读的文章。
Evernote,已收藏的文章。

3、效率
电脑端划词操作:PopClip,任何时候,只需两步直接搜索。
电脑端浏览器:Chrome 地址栏直接搜索特定网站。

聊聊信息获取方案2020

## 背景

初秋的夜晚,坐班车回家的路上听完了枫言枫语第 23 期《是新闻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新闻》,事后想再聊下信息获取这个话题。

## 原则

为什么获取信息?或者学习,或者娱乐打发时间。如何获取信息?之前在《RSS 已死,内容永生》中写过:“关于信息管理,按 OKR 的思想,目标第一,实施层面,学习、思考、分享、实践缺一不可,其中学习部分建议:一是输出为先,形式包括微博、博客、播客、vlog 等;二是主动输入相对系统的内容,比如读书”。输出是一种短期目标导向,同时很多时候,当输出时,我们才真正开始思考。

关于信息和我们的关系,一是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兴趣范围,兴趣广泛不是坏事,但容易博而不精;二是信息获取代替不了主动学习、思考,正如 @chaosBLNK 老师说的:“很多时候最后陪伴着你的只有你的独立思考,那些路过的外部信息只是帮助你去迭代和修正你的独立思考,它们也只能路过,你也是它们的路过”。

信息的获取包括主动和被动。主动如搜索,操作成本略高,但效率高,之前也在《Chrome 使用技巧之搜索》中分享过一些技巧。被动即将权利更多地交给平台,目前平台分发信息的主要方式包括订阅 / 关注分发(社交)和推荐分发(算法)。对于前者,建议精简订阅 / 关注关系,比如 “取关媒体以及定时取关话痨”,无需焦虑,@Deng Li 说过一个内容创作界不可能三角:“个人做到原创、优质、高产不可兼得”。至于后者,算法提高了效率,但容易让我们偏离目标,因此可以多对系统反馈,想看的喜欢收藏关注、三连推荐,不想看的点击不感兴趣。

## 方案

### 文字

1、书籍
高频,内容最为系统,虽然在个别领域略有滞后。推荐微信读书,由于背靠腾讯,资源足够丰富,个别没有的下单纸书,再就是好书值得反复看。

2、动态
高频,即刻和微博,其中即刻相当于精选版微博,而懂球帝和腾讯体育,前者英超,后者 LOL,当然知乎上的 LOL 赛评内容更优质。至于雪球,偶尔看看。

3、问答
高频,知乎。回顾这些年的知乎使用,经历了佩服到基本不用到回归高频使用的变化,现在的看法是知乎上的内容没那么系统但也没那么水,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主动学习的同时更多地知乎搜索,去定向获取内容辅助学习。

4、文章
偶尔看看某几个微信公众号的文章。

5、RSS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一些独立博客。前段在即刻上看到有位比较佩服的同学提到 RSS 时较为得意,当即觉得原来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局限。

6、Newsletter
基本不看,但订阅了几个信息源。

### 音频

1、播客
中间向。首先,为什么播客值得听,简单说当前做播客的人都比较优秀,不管什么主题,内容不会太差。其次,通勤路上听是极好的,那会儿很难看得进书,刷动态问答文章(非娱乐向)也累,而播客的信息密度没有文字(基本经过多次修改)高同时亲和度胜于文字。最后,听播客推荐小宇宙,有节目推荐也有讨论(虽然不多)。话说之前提到 podcast 时已改口 “个人电台”,没想到 2019 年竟然火了起来(可能依然小众),有点早期独立博客时代那味儿了,但同样,由于分发效率低下导致的激励不足和较高的制作成本,也会和博客一样,很难持续更新、出圈。

2、音乐
娱乐向。网易云音乐基本能满足需求(曲库方面),同时评论带来了信息增量,听歌时除了听也会创建并更新歌单。

### 视频

1、短视频
娱乐向。抖音,好玩的喜欢,有用的收藏。

2、长视频
中间向。基于在 B 站看课程的经历,个人认为通过视频学习还是比较容易分心的,或许需要和看书一样,不断划线批注以保证大脑在线。

## P.s.

上述方案反映的是个人感兴趣的内容以及获取这些内容相对高效的方式,并不普适,比如非美妆爱好者,不关注小红书等平台。大家在设计自己的信息获取方案时可以 “全面撒网,重点捕鱼”,毕竟我们关注的是鱼(信息)本身,而不论载体和形式。最后,方案如何结果导向,效果不好,就再调整,事实上方案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创作者、内容平台在变化。

## 扩展阅读

1、书籍:闫泽华《内容算法》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