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手机技巧

聊聊笔记产品

## 现状

当前个人在用的笔记类产品包括:

– EverMemo:随时记录想法,“因为快速,同时 EverMemo 可以和 Evernote 绑定,能同步到 Evernote”。

– Scanbot:保存说明书等为 PDF 文档并自动同步至 Evernote,也是因为 Evernote 的 OCR 搜索效果非常好。

– 备忘录:“和 iPhone 同步迅速,很适合当草稿箱,iPhone 上记录,Mac 上编辑或粘贴到 Ulysses 继续”。

– 锤子便签:“手机中保留锤子便签的唯一原因就是排版好看,每次都是先粘贴,然后生成图片,再分享到朋友圈”。

Paper:“默认启动界面是一张白纸,很适合当临时记录站”,当然 Evernote Mac 版也支持点击菜单栏图标进行快速记录,但相比 Paper 还是差点意思。

– Ulysses:写作利器,现在文章基本上都是在 Ulysses 写完,最后导出到 Evernote 备份。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 Ulysses 的好,那就是在写作细节需求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个人经常使用的历史版本功能,就比 Evernote 好很多。

– Evernote:“第二大脑”,以上产品涉及的内容都会自动或手动同步至 Evernote。写这篇文章时已经使用 Evernote 10 年(重度使用 9 年,付费 4 年),笔记总数超 10000 条(大部分是通过印象笔记・悦读和印象笔记・剪藏收集的文章)。

当然严格地说,一是还应该包括如下想法记录工具:MindNode、XMind,整理思路,Microsoft Visio,整理业务、产品流程,WPS Office、Microsoft Office,写正式文档如 PRD 等;二是第二大脑 = Evernote + 百度网盘,倒不是说 Evernote 和百度网盘做得多好(特指好到付费后觉得特别值或特别愿意付费),而是综合来看是当前最好的,某种程度有点像现在的 iPhone,虽然还在用且可能会继续用下去,但它在屏幕、续航充电、部分摄影场景等方面已经明显落后于 “华 OV 米”。

## 选择

笔记产品的核心需求是随时随地的记录收集、极速搜索和整理分享。其中记录方面,支持各种场景各种设备,比如瞬时的一些想法,如果不及时记下来,可能会再也想不起来,比如文章收集,有些文章不保存下来,以后可能会没机会,尤其随着时间流逝,资讯网站、独立博客逐渐 404 化。

Evernote 在某些场景下并不是一个好产品,但其早期建立的开放平台吸引了很多第三方开发者,涌现出 EverMemo、Scanbot 等优秀应用,这些应用反过来增加了 Evernote 的竞争力。回想这些年引发过讨论的个人笔记类产品:Alternote,被誉为最美第三方 Evernote 客户端,放弃的原因是无法全量同步 Evernote 笔记,可能是因为我的笔记数量有点多。MWeb,惊艳过也使用过一阵,但接触 Ulysses 后不再考虑同类产品。Bear,从未真正深入使用过,因为没有胜过 Evernote 很多,不足以让我将数据迁移过来。至于新晋小花 Notion、Roam Research,观望状态,对于笔记类产品,服务稳定性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易用性等其他。

选择工具要看个人需求和资源情况。如果是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各品牌手机自带的记事本功能简单,也能备份到云端,足够使用。如果是长期写作,推荐 Ulysses,理由不再赘述。如果是写日记,暂时没有找到很好的且支持备份至 Evernote 的产品。如果是分享,锤子便签视觉美观,曾在微博流行一时,美篇对图文支持友好,曾看到高中老师在朋友圈分享过。如果是办公协作,石墨文档还不错,评论功能挺好用的。如果是企业 wiki,语雀可能还不错。

## 未来

根据个人观察,真正长期高频记笔记的是少数人,要想有更大发展,需要迈入更广泛的记录存储服务领域。Evernote 曾经号称要做用户的 “第二大脑”,当时也有被这个口号触动到,只是人类大脑存储的是想法,想法在现实世界的载体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具体形式包括纯文本、Office 文档、PDF 文档、思维导图、JPG 图片、PNG 图片、PSD 文件、Sketch 文件、MP3 文件等以及未来将产生的新内容形式,而到现在为止,Evernote 仍然只支持存储其中一部分内容。

某种程度上,Evernote 团队近几年有些停滞不前,包括至今仍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印象笔记(Evernote 国内版)团队独立出来后给出的答案是在现有产品中增加清单、思维导图、桌面便签和 “超级笔记” 等功能,但一方面这些功能的体验比不上 Microsoft To Do、MindNode、Paper、Notion 等独立应用,另一方面让产品变得臃肿,影响了原有的记笔记体验。

产品都有边界,笔记产品的边界在于笔记只能承载部分内容形式,将完整的清单、思维导图等塞进笔记产品在概念层面就有点难理解。或许更好的方式是产品升级为 Everdrive(或 Evercloud),将清单、思维导图等功能独立出去,和 Evernote 并列为上层应用,同时 Everdrive 里的各种内容形式可以互相链接,支持全局搜索,相当于一个 “私人互联网”。这样之前遇到的死活找不到某个法规条文文档(早期没有存入 Evernote)的情形,未来能直接通过搜索找到。

前两天看到前 EverMemo 开发者 @少楠 Plidezus 老师的即刻动态:“昨天印象笔记新的超级笔记炸开锅,唱衰 notion 或者鄙视印象的都有。更新到测试版看了下,以为是王者归来,结果… 感觉是青铜残废。本来我还觉得这是一个有效的防止用户流失的妙招,结果却是让产品复杂 + 功能残缺的半成品…… 我曾是印象笔记的忠实用户,也基于他们的 api 开发过 evermemo。所以真不是无脑黑,而是看到这样堆叠功能,试图用一些交互来掩盖底层结构的老化,然后响亮的宣传,实在是觉得,让人有些失望吧。更别说莫名的协作体验了。那个曾经收购 clearly,skitch,以小公司之力建立起丰富的第三方 marketplace 的十三岁的大象,已经沉睡过去了了吧。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思维老了吧…”。

相信能代表很多老用户的看法,其他怎么说呢,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变化依旧很大,但记录存储的需求没有变,一些之前没有被很好地满足的细分场景下的需求正在被新产品满足,一些仍然还没有。

如何识别图片中的文字

## 问题

本身一直有一些场景需要图片转文字(OCR),同时近期准备拍短视频,部分素材源自纸质书籍,将需要经常识别文字,因此系统地整理下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1、Mac 端
常用的 iText 不错,一般直接截图识别。当然 iText 也支持主动选择图片识别,同时才发现还支持 “拖拽图片至菜单栏图标识字”,电脑端的交互方式基本覆盖。

2、网页端
常用的一个网站(由 PDFdo 提供服务,倒不用特别收藏,百度 “图片转文字” 搜索结果靠前),同时白描近期也推出了网页版

3、手机端
最近在用白描,一款有很多细节的产品,支持拍照识别。详细了解白描和白描取字的区别后,强烈建议开发者将 “白描取字” 更名为 “白描 Lite”。

怎么管理应用2019版

早期博文中 “iPhone 上怎么管理 App 分组最合理” 的阅读量还挺高的,正好近期整理了下手机里的应用,就再更新一版。相关背景是移动应用生态更加成熟,同时自己的使用习惯也有变化。以下是我的 iPhone 6 桌面

Dock 栏:奇妙清单、EverMemo、微信读书和 Castro。其中 EverMemo 是移动记事本,做一些快速记录,当 Evernote 的编辑器用。Castro 是第三方播客客户端,虽然 Jellow 上播客讨论有变多,但从百度指数看,播客依旧是一个小众事物。

第一页:系统自带和部分增强替代 App,其中 “附加程序” 文件夹放基本不用的系统应用。

第二页:常用 App,包括真正常用 + 计划常用 + 近期常用的,具体是网易云音乐、哔哩哔哩、京东、多抓鱼、豆瓣、微博国际版、微信、支付宝、知乎、简单搜索、WordPress、荔枝、Scanbot、印象笔记、流利说・英语和驾考宝典。

第三页:其他 App,八个文件夹 + 几个零散的,八个文件夹分别是 “财务”、“购物”、“出行”、“游戏”、“资讯”、“学习”、“娱乐” 和 “其他”,几个零散的是 Jellow、喜马拉雅、盒马等。八个文件夹中,“财务” 是银行、理财类,“购物” 是买买买相关,“出行” 是短中长期出门所需,“游戏” 是游戏类,“资讯” 是图文音视频类,“学习” 是学习新技能相关,“娱乐” 是社交音乐影视照片处理等,“其他” 是剩余的。

归类并不十分严格,整体不完全是按 “系统 + 常用 + 其他” 来划分的,比如第三页 Jellow、抖音等的使用时长就常常超过第二页的,再比如抖音划在 “资讯” 中,因为我是将其当做一个看世界的窗口来用的。没有绝对的 “分类”,有的是自己喜欢、习惯的 “分类”,最终的评判标准是找应用的速度相对快。BTW,平时找应用时也会下拉打开 SIRI 建议,推荐准确率还可以,同时也会用用搜索。

那些比iPhone内置应用更好用的应用

早前看过一篇文章:“所有 iPhone 内置应用都有更好的替代品”,那在今天,9012 年的天朝,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清单呢?

## 通讯

1、电话
触宝电话和微信,前者可快速拨号,后者是新时代的电话,“电话” 的使用场景只剩下查看未接来电。

2、FaceTime 通话
微信,不解释。

3、短信
微信,不解释,“短信” 基本沦为验证码和营销短信接收桶,再就是偶尔回复下快递小哥。

4、通讯录
微信,生活中新朋友都是加微信,涉及电话也会添加到联系人备注,下次直接在微信中拨打电话。

## 日常

1、天气
彩云天气,可查看 3 公里内的天气,同时有降雨提醒,方便判断是不是早点下班。

2、日历
还是用系统自带的吧,毕竟可导入其他日历。Google 日历需要科学上网,Fantastical 不支持中文。

3、提醒事项
奇妙清单,稳定且跨平台。Clear 功能略简单,Any.do 上手性差。

4、备忘录
Evernote 为主,可通过各种方式记录,EverMemo 辅助,方便快速记录,虽然受限需手动同步。

5、语音备忘录
考虑统一存储和后期搜索基本不用,如果不介意这两点,推荐讯飞语记,识别率还不错。

6、邮件
如果是 Gmail,推荐 Newton Mail,如果是 QQ、网易邮箱,可使用官方应用。

7、股市
雪球,对公司的讨论质量高。

8、地图
百度地图,一直在用,百度地图网页版也是。

9、钱包
支付宝或微信,当然 Apple Pay 还是值得用的,因为速度更块(NFC 技术),尤其当交通卡用时。

## 娱乐

1、相机
无,系统相机打开速度最快,拍完后再用其他软件处理。

2、照片
无,存储方面推荐百度网盘,服务稳定,国内独此一家。

3、Safari 浏览器
简单搜索,专注于搜索,无广告,App 时代已经没有太多需求需要使用浏览器。

4、图书
微信读书,可边读边看其他人的读书笔记,真正做到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读书”。

5、音乐
网易云音乐,可通过歌单相对高效地发现音乐,同时看看神评论。考虑曲库,QQ 音乐辅助。

6、播客
喜马拉雅,不再强推 Castro 是因为近期发现播放部分节目时,加载速度有点慢。

7、视频
目前而言,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都需要装下,因为版权分散。

以上。最后补充说明一下:一是有部分内置应用没提,它们或作为系统应用无可取代(如健康等),或对于普通用户完全够用(如计算器等);二是提到的应用,有些是替代,有些是增强,因为系统原因并不能做到完全替代。

聊聊微信之使用技巧

#有计划

## 少用微信
关闭 “新消息通知”(语音和视频通话提醒保留,微信打开时声音关闭振动保留),定时打开微信,睡前不看微信。@warfalcon 说得挺好,“真正重要的事情,别人一定会给你发邮件或打电话,只在微信上说,那一定是不重要可以再等等的消息,每几个小时或一天查看一次,不会影响你拯救地球”。

## 设置备忘
近期待处理的,将该聊天置顶,处理完毕后取消置顶。特别重要的设置提醒时间,选中某条消息长按即可设置。

## 置顶自己
一方面方便分享给自己,兑换微信读书币等福利,另一方面取代 “文件传输助手”,“文件传输助手” 不支持同步历史记录,至少早期是这样。

#防干扰

## 减少通知
1、群消息。首先是仅保留重要的群,话痨群果断退,其次是群聊统一开启 “消息免打扰”,特别重要的在某段时间内开启消息通知。
2、服务号。统一关闭 “接收文章推送”,特别重要的开启,如银行服务号,方便接收交易通知。
3、朋友圈。关闭 “朋友圈更新提醒”,这样发现页和朋友圈栏不会出现小红点提示。
4、在家时,处理完事情后(电脑上打字更方便),及时关闭微信 Mac 版。

## 减少信息
朋友圈中长按某人头像,可快速设置不看 TA 的朋友圈。

## 关闭功能
发现页仅保留 “朋友圈”、“搜一搜” 和 “小程序”。本来也想保留 “看一看”,无奈总是出现无脑提醒。

#其他

## 控制隐私
1、真实头像动漫化、艺术化,这样知道你的人仍然知道你,推荐 Prisma。
2、添加好友设置为需要验证。
3、朋友圈设置为 “最近半年” 可见。现实中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网络中也应该对应起来。

我在用的购物应用

## 购物

1、综合购物
京东为主,针对标品,因为正品(好)和送货速度(快),同时选择有限也让决策变得简单。京东崛起后,亚马逊、当当、1 号店就没必要用了。淘宝天猫辅助,针对非标品、长尾商品。

2、生鲜超市
如果是线上,盒马每日优鲜7FRESH,其中盒马胜在自有商品,同时速度最快,当然商品价格是略高于京东的。每日优鲜胜在选品,比如近期买西瓜,每日优鲜的西瓜大小最合适(适合独居者),然后为了用满减券,就又买了点网红食品。相较而言,7FRESH 略显平庸。如果是线下,物美超市购物结束后通过多点自助结账。

3、生活家居
网易严选优衣库,因为简约的风格和在线的品质,在有优衣库天猫店的情况下依然下载官方应用则是因为信任。

4、图书
新书到微信读书和京东上买,二手书到多抓鱼上买。选择微信读书是因为可以看其他用户的读书笔记(类弹幕),选择多抓鱼是因为书的质量不错。

## 吃喝

1、外卖
如果吃连锁,美团外卖饿了么,主要看想吃的店在谁家,当然美团外卖的会员不限区域是个优势。早前是用到家美食会和百度外卖,可惜前者挂了,后者被收购了。如果吃个性化,回家吃饭,但需要有合口味的家厨以及稳定的营业时间。

2、到店
大众点评,一直在用点评找饭馆、看推荐菜,美团用得少。前段传出点评将被合并到美团应用中,其实做好数据双向同步就行,爱用点评的老用户继续用点评,新用户用美团,互不影响。

## 玩乐

1、电影
淘票票@支付宝,习惯使用支付宝,没有太多需求需要下载独立应用。

2、演出
大麦,主要还是看哪有票卖。

3、活动
活动行,因为活动主办方在用。

我在用的出行应用

## 地图

1、地图
百度地图,最早就是用的百度地图,随着收藏的地点越来越多,星星也越来越多,都是自己的过去,已经不太可能切换到其他地图应用了。

## 短途

1、单车
骑得少,不过还是留着摩拜单车,因为当时更看好摩拜,参加了充值满赠活动,钱包里还有余额。共享单车的未来应该会像共享充电宝一样,看到谁家就用谁,因为都免押金,体验也没有太大差异。

2、公交
坐得少,去其他城市多用支付宝微信乘车码

3、出租车
滴滴出行,现在住在五环外,也就滴滴有车,如果在杭州可以考虑曹操出行,如果在上海可以考虑美团出行。打车应用最重要的是有车,然后才是其他。至于专车,前段首汽约车搞活动时充了值,现在有些后悔,因为还是贵。早前往返机场都用易到,体验真的不错,可惜易到自己没落了。

4、地铁
在北京,Apple Pay 交通卡比亿通行方便。如果去其他城市,看哪家支持,都支持的情况下,支付宝的优先级>微信支付>城市地铁官方应用。

## 长途

1、大巴
常熟汽车客运集团微信公众号,苏州回常熟专用。巴士管家,上海、南京回常熟专用。由于汽车票并没有 12306 这样的统一售票平台,谁支持就用谁。

2、火车
高铁管家,购票细节体验好。

3、飞机
航班管家,购票细节体验好,同时支持航空公司官方出票。航旅纵横,中航信旗下应用,航班动态推送比航班管家稍快一点。

## 住宿

1、酒店
亚朵,中端酒店,选择亚朵官方应用而非携程等是因为会员权益。至于民宿,尝试过一次,进出小区有些不方便,不再考虑。

## P.s.

1、旅行相关场景,携程旅行辅助。
2、之前写过一篇 “2018 五一深广行之应用”,更有场景感。

iPhone电池二次更换记

#背景

服役近 4 年的 iPhone 6 近来越来越卡顿,同时电池也越来越不够用。在即刻上看到 Apple 零售店年底前换电池半价(214 元)。经电话 Apple 客服,电池最大容量 80% 以下(设置 – 电池 – 电池健康)就建议更换,同时了解到电池是易耗品,最终的决定是更换。

#原因

岁月流逝,手机已接近类日用品,家里一堆旧手机,所以最初的想法是租赁,获取物品的使用权就好,但没有找到可信赖的平台,同时性价比也不够高。

其次的想法是下单 iPhone XS,但知乎上爆出 iPhone XS 存在 “手机信号不佳” 的问题。不考虑安卓不只是因为使用习惯,而是 iPhone 在软硬件上都维持了超高的水准,至今仍有些应用是 iOS 独占。

现在看来,iPhone 6 还是比较经典的一款机型,有 Touch ID 且屏幕更大,指纹操作是一个跨时代的功能,极大地减少了操作成本。iPhone 6s 的 3D Touch 没有体验过,但感觉上是锦上添花,iPhone X 的 Face ID 也是。

#步骤

1、准备

关于门店预约,相比上次,通过下载“Apple 支持” 应用进行预约更快,同时不再需要带银行卡,付款已支持支付宝,微信还不支持。

预约完成后看到苹果的通知邮件:“预约时所用的姓名必须与身份证件上的姓名一致”以及 “请务必携带购买凭证前往。销售收据必须清晰可辨,且由 Apple 或 Apple 授权经销商出具,并清楚注明了你的设备信息和购买日期”,心存疑问。因为“Apple 支持” 提交预约信息时直接读取的 Apple ID 的姓名,非本人中文名且不支持修改,同时没有找到购机发票。电话 Apple 客服确认无法解答,然后电话的 Apple 零售店客服(拨打电话,按 1 再按 5,可以确保一定有人接),确认身份证号一致就行,同时有苹果购机的电子发票邮件也 OK。因此,最终只要带身份证和手机。

关于数据备份,相比上次,有了如下变化:一是通讯录备份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微信已基本等于通讯录。二是聊天记录,微信 Mac 版已经支持 WiFi 下直接 “备份聊天记录到电脑”。

就我自己,3500 + 的照片备份到百度网盘花了 3.5h+,iPhone 通过 iTunes 备份 到电脑本地花了 1h+,供参考。

2、到店

周六上午的华贸购物中心 Apple 零售店人不多,换电池期间在店里玩了会手机,当准备取货时,被告知换完电池后手机无法开机,所以给换了部新手机。额,还会这样。资料已全部丢失,幸好真的备份了,不过还是漏了视频,备份这事真的要按清单来操作,同时也再次提醒自己尽量使用云端化服务,这块以后单起一篇。

#P.s.

1、前段体验了一次京东自营的维修服务,当时 249 元换的 iPhone 6s 屏幕,预约上门,全程录像,耗时半小时左右,体验不比 Apple 零售店差。
2、至于最初的卡顿问题,本来准备换完电池后再看看,比如尝试重置系统啥的,现在也不需要了。晚上到家按照苹果的帮助恢复手机至备份前,结束。

2018五一深广行之应用

五一去深圳广州逛了下,这里回顾下所使用的应用。

 

1、准备

记事本:“Evernote”
准备旅行计划。

待办事项:“奇妙清单”
记录待办事项。

机票:“航班管家”
因为体验好,不论交互还是视觉,当然实际还是在航空公司官方旗舰店买的票。

住宿:“榛果民宿”
国内的 Airbnb,Airbnb 的筛选功能不好用,而榛果出来没多久,民宿数量有限。选择民宿的主要原因是想尝试非标准化的住宿体验,但没有完全达到预期,下次应该会住酒店,至于应用应该会选择酒店官方应用或携程,强烈推荐携程网页版之地图模式,筛选酒店真心方便。

查天气:“简单搜索”
百度官方出品的轻量无广告版手机百度,百度也就剩查信息的场景了。

选座:“航旅纵横 Pro”
航旅纵横由中国航信开发,信息更一手,一般用它值机、接收航班动态。

聊天、社交:“微信”
不解释。

资讯:“微博国际版”+“即刻”
微博官方出品的轻量无广告非智能排序版微博。至于即刻,最近比较沉迷,影响的是微博、懂球帝、知乎、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时长。

 

2、北京 – 深圳

打车:“滴滴出行”
住的地方没有机场大巴,地铁时间来不及,只能打车,提前一天叫了辆滴滴顺风车,相对便宜。

记事本:“EverMemo”
轻量记事本,支持和 Evernote 绑定,美中不足的是需要手动同步。

看书:“微信读书”
之前有本书没看完,微信读书的优势是排版和共读,尤其是后者,这是读书应用的护城河所在。

看视频:“腾讯视频”
提前下好了一集《创造 101》,在飞机上轻松度过两小时。平常主要用爱奇艺且是爱奇艺会员,但视频应用就这样,内容第一,比如白夜追凶、这就是街舞用优酷,创造 101 用腾讯视频。

 

3、深圳

找地点查路线:“百度地图”
一直用的百度地图,而且现在因为收藏了很多地点,每次打开看到一堆星星,很有感觉。高德地图也装了,作为百度地图信息不准确时的备选,但基本没用过。

找饭馆点菜:“大众点评”
习惯了通过点评决策而非临时决定。

听歌:“网易云音乐”
网易云音乐让音乐播放器不再只是工具,评论和歌单让 QQ 音乐成了第二选择。

看英超:“新英体育”
假期第一天晚上有曼联和枪手的比赛,之前因为赛事版权独家在新英买了会员,但赛事版权是不可持续的,明年就去 PPTV 买会员了。

线下支付:“支付宝”+“微信”
习惯了支付宝优先,但有些场景只支持微信,比如华美术馆、无人便利店 EasyGo 等。BTW,后来在广州还遇到有家点评上不错的肠粉店只支持现金。

P 图:“Instagram”
习惯了没啥问题的照片直接 po 原图,稍差的 Instagram 加下滤镜,方向不对的美图秀秀编辑下。移动时代 P 图效率优先。

无人便利店:“EasyGo” 小程序
很巧的是那天晚上 EasyGo 刚入驻小区,我是第一名顾客,无人便利店的优势是在小区里面而且 24 小时营业,挑战仍然是如何赢利。

 

4、深圳 – 广州

火车票:“高铁管家”
因为体验好,但现在高铁管家为了盈利保险推得有点狠,下单时需要主动取消勾选保险,不排除以后使用美团订票。

看书:“豆瓣阅读”
因为要看的这本书豆瓣阅读独家,但图书和视频不一样,版权没那么贵,最重要的还是做好体验,让用户能把书看完。

 

5、广州

地铁票:“广州地铁”
注册后绑定支付宝免密支付,扫码进出站后自动扣费,当时真心惊喜,因为深圳地铁啥都没有(当然快了),连支付宝微信买票都不支持,当时为节省时间还办了张深圳通。

公交票:“微信乘车码” 小程序
体验了下微信乘车码,很方便,当然希望城市的公交支付宝微信都能支持。

 

6、广州 – 北京

选座:“南方航空”
因为南方航空限制了第三方应用手机值机,所以临时下载的南航,其实航空公司都可以这么做的。

打车:“滴滴出行”
凌晨到达北京,提前约了滴滴专车,因为想快点回家而且想体验一下滴滴专车接机,还不错,易到算是可以删了。

 

P.s.
说点其他印象深刻的,一是在深圳广州看到很多人骑摩拜 ofo,感慨需求确实存在,就看如何精细化运营使得能够尽早盈利。二是在广州早上看到的美团外卖骑手开晨会,晚上在时尚天河商业广场看到的全民 K 歌自助店,感慨线上应用对线下的渗透。

应用推荐之简单搜索

# 简介

简单搜索是一款搜索应用,由百度官方出品,简洁且快速。至于为何推出该应用,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在手机百度因为商业化压力等臃肿不堪的情况下对夸克浏览器(背后是神马搜索)的一种应对。

# 对比

1、手机百度
手机百度使用起来有两个问题,一是启动速度超慢,这个可能跟启动页的广告图以及首页的信息流有关。二是低质量的信息流很浪费时间,本来要搜索的,结果看资讯去了。相比而言,简单搜索搜索结果页无广告,毕竟自家孩子,这也是其他应用所赶不上的,同时无广告图无信息流。
2、Ai Search
Ai Search 的初衷是提高搜索效率,但形势发生了变化,比如当初推荐 Ai Search 时提到的 “设置一个视频标签涵盖百度、AcFun、Bilibili 后,可查看 “四重奏” 在全网的搜索结果” 已经因为视频正版化的严格推进而失效。再说操作成本,没有输入联想功能是硬伤,虽然不太想承认,但 Ai Search 已经不适宜再更新。
3、夸克浏览器
单纯就手机浏览器而言,主要使用场景已经缩小为搜索,因为大部分需求我们已经习惯通过具体 App 满足。当然从产品战略和交互层面考虑,除了搜索,还是可以兼顾资讯获取场景的。夸克有一个产品细节是我一直不太能接受的,即以气泡的形式显示搜索历史记录,没有想明白这个功能解决了什么问题。前段简单搜索还特意学习了这个功能,233,幸好支持主动关闭。

#P.s.

1、知道简单搜索是通过 @纯银 的微博下其他用户的回复,而非少数派等媒体,同时看了下简单搜索的 App Store 排名,差夸克浏览器很多。
2、现在的搜索方案是简单搜索 + 其他应用内搜索(微博知乎微信、豆瓣、网易云音乐爱奇艺、京东淘宝、点评美团等)+Spotlight 搜索手机内已安装应用。
3、刚看到 Ai Search 开发者 @i_Todd 的微博:“下个月会发布 Ai Search 2,全新设计,全新特性,更简约又更强大”,期待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