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PG之路

问题解决三部曲之思路

## 背景

前两天某同学问我老用户突然不来借款了,如何确定原因。当时的回答是可以通过访谈问卷客服、埋点数据以及和相关部门同事沟通集思广益找寻原因。今天突然想起这个问题,觉得答得不太好,扩展一下,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陌生的问题时,该怎么分析,怎么找到思路?

## 思路

日常遇到的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负向的,比如客诉,一类是相对正向的,只是和理想状态不符(值得我们花更多精力),比如交易量 KPI 没有达到。

当问题出现时,首先确认真实性,因为有可能是用户自己记错了,也可能产品的埋点出现问题导致统计有误,实际上交易量已达标。

其次拆解问题,如果是数据,具体哪块数据出了问题:“哪块” 可以从用户(多个维度,比如新老不同省市地区)、来源(iOS 还是安卓,官网应用宝还是其他渠道)、时间(从哪天开始出现变化)等方面细化;“数据” 可以从 “和差积商” 等方面拆分,比如交易收入 = 用户数 * 付费率 * 客单价 * 交易笔数、广告收入 = CPM*Ad load;至于 “问题”,增高不及预期还是数据下降。

当然,数据只是衡量事物状态的方式之一,通过数据量化是必要且极好的,但由于定义、收集、统计误差和滞后性的存在,有些东西是数据所不能反映的。对此,我们可以 “听其言”,比如查看用户反馈、开展问卷访谈,一方面是弥补数据对结果反映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协助找到问题背后的原因。

评估出可能的原因后,制定解决方案,小心求证。如果效果不好,更换其他假设,如果效果好,那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迭代优化。

## P.s.

这两天突然(可能也跟刚看完《策略产品经理实践》有关系)意识到大学时学的心理统计课程很重要,我们日常大都在面对、解决问题,那些方法论是可以在生活工作中运用的。当然,结构化思维也很重要,可以思考全面、避免遗漏。

## 扩展阅读

1、文章:聊聊问题解决之道结构化思维是什么

聊聊问题解决之道

## 背景

某一视角而言,生活就是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呢?有的,之前看《你的灯亮着吗》收获良多,现在该书内容基础上补充优化如下:

## 定义

1、谁遇到了问题,是不是问题

首先,搞清楚谁遇到了问题,同时 “确定服务对象,也就是解决问题是为了让谁满意”,很多时候除了问题遭遇者本人,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满意,比如同事转过来一个 TA 朋友遇到的产品 bug。

微观视角下,“问题的本质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但最好从各相关方视角分析一遍,因为每个相关方关注的点都不一样,甚至对于某些相关方,目前发生的根本不算问题。具体分析中,放低自我,避免先入为主,也就是所谓的做产品需要同理心。

其次,核实情况查明原因,《理解需求》中提过:“如果是 bug,请先核实真实性,之前就遇到过用户反馈身份验证失败,但实际是自己输错了密码,TA 以为自己输的是对的。如果是建议,需要进行逻辑分析和市场检验,我们可以按 “角色 – 场景 – 任务” 的方式去思考,即谁在什么情况下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一步步解决的,有可能放到具体场景中后会发现这是一个伪需求,无需满足。”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别把解决方案误当作问题的定义”,因为很多时候产品经理收到的需求并不是问题,而是运营、商务同学提出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只是基于解决方案去讨论,很可能失去提出更好尤其是更系统解决方案的机会。

2、谁是制造者,谁是解决者

问题的制造者多是我们自己,而且多是解决之前的问题时考虑不够全面导致的新的问题,当然谁制造的问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解决问题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至于解决者,工作中需要主动性,自己也可以是解决者,但某些情况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时 “一个人眼中的罪行在另外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美德”,解决者无法中立,只能平衡。

## 分析

1、要不要解决

从宏观视角看与目标的关联性,如果关联性较低,暂缓解决,因为还有更重要(有助于拉近与长短期目标间距离)的事情要做。有些问题重要,答案却未必重要,还有些问题不解决它反而更好。

2、何时解决

问题的影响范围多大、程度多深,解决方案的 ROI 如何,《如何判断需求的优先级》中提过:“要做的有很多,每件事都有收益,也都有成本(含机会成本),就当前而言,要不要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收益层面,现实中面临的往往是两难甚至多难选择,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正向收益和负向收益等,如何平衡。成本层面,时间、人力等,如何支持。”

## 解决

1、自己解决

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如果问题抽象难以下手,可以考虑操作性定义化、分解细化,查尔斯・F・凯特说:“问题表述清楚了,就解决了一半”。再个,思考方案时结构化思维,比如要提高产品的 DAU,从用户生命周期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拉新用户、促活老用户、召回流失用户,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可以考虑如何满足更多需求,滴滴就从出租车做到了各种车。

认知层面,每种方案都有正负向影响,即可能带来新问题,但只要大问题在变小,复杂问题在变简单,就没问题。执行层面,很多时候,解决当前主要的问题即可,同时基于现有资源,部分问题可能需要退而求其次考虑临时方案。曾经收到运营提的提数需求,如果设计开发上线新的运营管理后台模块,开发测试资源不支持,因此协商后选择短期内:运营发提数邮件,研发协助手动提数。

对于结果,第一步,保证逻辑;第二步,超越逻辑,保证优雅。换句话说,服务对象觉得满意才是真的满意。早前滴滴爆出乘客安全问题,虽然滴滴在安全方面已经胜过出租车,但用户认为滴滴需要负责,那滴滴就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不管是进一步提高司机准入门槛、与公安机关合作还是让乘客更直观地感知到滴滴的安全措施。

2、他人解决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比如工作中遇到对方响应问题消极,该发邮件抄送双方领导还得发。

## 扩展阅读

1、文章:如何解决问题
2、书籍:《决策思维》

我是谁之衣食住行篇

如果对 “我是谁” 感兴趣,以下问题可供思考,不过没有 “答案”,或者说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答案背后的原因。

## 衣
1、喜欢买衣服吗?哪些类型?哪些品牌?哪种颜色?
2、在哪儿买衣服比较多?
3、旧衣服一般如何处理?
4、日常是怎样的穿搭风格?
5、衣服是自己洗还是?

## 食
1、喜欢吃吗?中餐还是西餐?如果是中餐,什么菜系?
2、一日三餐,你最看重哪一餐?早餐喜欢吃什么?
3、喜欢吃辣吗?有忌口吗?
4、最喜欢吃的三道菜?
5、咸甜之争(西红柿炒鸡蛋、豆腐脑、粽子等)中,你选咸还是甜?
6、出去吃、叫外卖、还是自己做饭多?自己最拿手的三道菜?
7、最喜欢吃的三种水果?

## 住
1、最想在哪个城市生活?
2、想买什么样的房子?
3、喜欢什么样的装修风格?
4、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三样家居用品?
5、目前占据家中空间前三的物品?

## 行
1、近 1 年使用哪种交通工具最多?
2、节假日出门多吗?都是去干什么?
3、最想去玩的地方 TOP3?
4、喜欢一个人旅行还是两个人结伴,还是组团游?
5、长途旅行时的行李清单?钱不太够时,吃住行游购娱如何取舍?

以上。如对问题设计有想法,请留言。

理解笑话

## 为什么

笑话之所以好笑,一方面是出乎自己的意料,某种程度上会有点尴尬,另一方面,快乐总是建立在别人的 “痛苦” 之上,其中别人受伤是主要,比如《康熙来了》中小 s “欺负” 陈汉典、《吐槽大会》上嘉宾们相互吐槽、表演者自嘲自黑等。再个,别人可能会受伤也算,比如 @王晶 说的表演者攻击规范

我们的生活需要笑,想想前几年微博上各种冷笑话(连相对不那么好笑的笑话都能流行)和段子手,这几年综艺节目中搞笑成分(包括搞笑艺人、后期特效)不断增加,还有应用商店里糗事百科、皮皮虾等应用,需求之强,可见一斑。

## 怎么做

笑话的结构包括两部分:铺垫制造预期,再解读制造意外,好比走着走着路,突然踏空,让大家猝不及防。如果没有明显的铺垫或再解读,那铺垫和再解读在听众、观众心中。简单来说,笑话是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时适度伤人的事物。

关于制造意外,一是夸张荒诞,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创造 101》中小七赖美云模仿其他学员;二是打破规范,说些出格的话、做些出格的表情或动作;三是换个角度,“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事物”,具体在语言文字方面,可以根据音(谐音)形义(歧义 / 双关)制造意外,比如知乎上的 “小刘怕什么?小刘怕忙。为什么?因为别人会说他小刘忙;小王剪了个中分,变成了小全;小刘:你会学鸽子说话吗?小王:在路上了”。在情节逻辑方面,需要观察力和联想力,比如 “小明:老板,您这包子怎么涨价啦?老板:因为猪肉涨价了。小明:可这是素包子呀!老板:我爱吃猪肉;再比如小明:爸爸,什么叫年龄歧视呀?爸爸:你还小,说了你也不懂。小明撇了撇嘴:说我小,那为什么每次犯错误的时候,你们都说,你都这么大了……”。

如果想笑话更好笑一些,一是要具体,比如《今晚 80 后脱口秀》中王自健段子的主角通常是蛋蛋、王建国、叶导等;二是紧跟时代,比如 “前一两年是你家有矿啊,这俩月就是你家有猪场啊”;三是贴近场合气氛,比如 “stand-up comedy” 相对更好笑一些;四是符合受众认知,比如有些老外的笑话就不太能 get 到点,再比如限于特定圈子的 “云栖大会上程序员呼兰吐槽产品经理”。总之,离受众越近越好笑。当然,笑话是沟通的一部分,沟通目标第一,大笑之余能达到沟通目标是最好的。

之前看过两遍刘淼的《笑话方法论》,效果相当不明显,现在看来,学习的过程中少了实践,少了持续的思考。或许应该每次遇到好笑的笑话,想想为什么好笑,同时自己是不是可以 “拿过来” 讲讲。

## 扩展阅读

1、书籍:格雷格・迪安《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
2、视频: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去哪了
3、问答:有哪些没专业知识就 get 不到的笑点

我所喜欢的人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一个人的哪三个特质你特欣赏,这里想扩展下,聊聊我所喜欢的人的三个关键词。

## 直接

无关性格,而是沟通风格。直接会更高效,节省时间,时间是我们的终极成本所在,不直接的结果是让人去猜,而让人猜是危险的行为。

如果是正面的赞美、应允等,表达出来,好事应该说出来;如果是负面的批评、拒绝等,在照顾我感情的前提下把想法表达出来,即方式可以灵活些,或者委婉式(也不要太委婉,万一没看出来就尴尬了),或者玩笑式,或者请人转告等。

再比如有些同学会在微信上问 “在吗”,减分,直接说事情,把问题描述清楚,看到后我会处理。如果特别重要,打电话,我会优先处理电话,然后处理微信。还有些同学会不回微信消息,不回朋友圈、微博的评论,减分,如果是不太好回,可以回个笑脸、哈哈什么的,表明有收到讯息。

## 有才

不是说要多有才华,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闪光点,不然我凭什么喜欢你,同时,这个闪光点是在不断增强的,因为作为旁观者,我在成长,被耀眼到的边际效应将随时间递减。当然,才华也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在。

如何实现,理论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践,吃一堑长一智。至于天赋,需要仰仗天赋的情况是少数,绝大多数情况下发动努力技能即可。C罗天赋不如梅西,但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持续的刻苦训练让他在金球奖上连追 3 个,而另一些球员则遗憾地浪费了自己的天赋,比如董方卓、马切达、莫里森。

## 个性

个性即与众不同,首先,这个不同不止于外表,还有内在;其次,不是刻意的不同,那很不真实;再次,不是明显不好的不同比如过马路习惯性闯红灯。

之所以应该个性一点,是因为不一样这个世界才有意思,同时我也不认为我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和主流一致。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要想不被同化,需要的是坚定于某个点的信念和力量。多读书,慢慢会有自己的想法,多学习新技能,恃才方可傲物,有所求必有所慌,无所欲则无所惧。

以上。BTW,我所喜欢的人的关键词,也是我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