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信息管理

播客推荐

#音乐

##大内密谈
简介:最早听的播客之一,最喜欢的还是他们聊音乐的时候。
单期推荐:中国摇滚乐八卦指南、音乐地图之英伦流行、民谣路口系列、春夏秋冬系列。

#互联网

##疯投圈
简介:两个投资人聊投资
单期推荐:两个穿着严选拖鞋的人聊严选、茶饮行业会出现下一个星巴克吗、新零售可以解决生鲜行业难题吗

##创业内幕
简介:创业投资
单期推荐:喜马拉雅的绝地反击

##Checked
简介:数字生活
单期推荐:如何做播客、聊写作入门

#其他

##声东击西
简介:商业
单期推荐:中国比美国更创新吗?

##忽左忽右
简介:人文
单期推荐:费兰特和她的匿名写作、当二手书遇上经济学模型

##得意忘形
简介:人文
单期推荐:消费主义

##井户端会议
简介:两个上海男人闲话生活
单期推荐:细节的东京

##北槽
简介:成长,三个 90 后北大毕业生做的
单期推荐:一个记者的觉悟

#P.s.

1、推荐原则:个人比较常听的。节目总期数未达到 10 期、近 1-2 年未更新的均不在推荐之列。
2、使用场景:早几年前住得离公司比较远,上下班坐公交、地铁时听,现在是睡前或早上出门前听。
3、播客软件:Castro、Pocket Casts 都是不错的选择。
4、扩展阅读:播客推荐、信息介绍及单期节目推荐,也可以到即刻上关注「一起听播客」。

如何读书?

#为什么要读

近期有一个感悟: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认知所致,绝大部分差距都是认知的差距。而读书最重要的意义是完善认知,进而优化行为,相比微博、知乎、简书等,书的内容更系统,能更快地提升认知。

#如何读

1、读什么

社交媒体时代,推荐已不是问题,我一般在看到推荐后会实时或定期在豆瓣上将其标记为“想读”,同时备注上推荐来源,慢慢的,如果某本书有多个推荐来源,那无疑是值得一读的。至于当前读什么,根据兴趣来,最近对什么感兴趣,就围绕相应主题进行持续性阅读。

2、哪里读

首选是微信读书,豆瓣阅读等其他电子书平台辅助,没有的再选择纸质书,其中新书在京东下单,二手书在多抓鱼下单。关于电子书优先的原因,早前有写过一篇博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划线&想法在线化后可检索。

3、怎么读

阅读过程中主要是划重点、写想法和看其他人的想法,同时注重和已有认知体系的交互。不能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实际影响(或拓展或修正)的阅读都是无意义的,纯粹地获取对方的观点只是在消耗时间。能看懂是一回事,能发现作者观点的不完善之处是另一回事,自己能写出更好的内容来又是一回事,而我们需要往这方面去努力。实际中也会发现经常看过就忘记,或许是“没有自己体系”的缘故,此时就一个简单粗暴的原则:看两遍+。

关于环境,推荐MUJI香薰机,同时由于个人比较习惯坐在床上读书,一并推荐严选简易台灯

4、读完后

回到豆瓣,将该书标记为“已读”,写一句话点评,偏总结性的。至于博客,看情况,除非某本书非常好,否则还是希望看完多本后针对某个主题进行写作。还有就是,定期整理读书豆列。输出很重要,不论形式,不管多少。BTW,不好的书,定期在多抓鱼上卖掉。

阅读系列之电子书

#电子书优先

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优劣,但纸质书阅读时无法进行检索、读书笔记二次整理不便、社交化阅读的缺失以及携带的不便使得我逐渐转向电子书。

#应用选择

电子书平台,包括老牌的亚马逊 Kindle、多看阅读、豆瓣阅读和京东读书、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其中建议微信读书优先。

#选择理由

## 读什么

1、推荐
★★★☆☆(重要性三颗星),豆瓣阅读>微信读书>Kindle
说到推荐,第一,整体而言,读书环节更重要,而且由于读书不易,所以一个读书应用 “最重要的是鼓励用户把书看完”。第二,当前推荐书的渠道有很多,不限于读书应用内。第三,书友推荐比熟人推荐更靠谱,因为大家是因为兴趣而在一起的。

## 如何读

1、便捷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携带方面,手机优势明显,现在下班后或旅途中都是直接在 iPhone 上看微信读书或豆瓣阅读,Kindle Paperwhite 2 已经吃灰许久。操作方面,微信读书支持全文搜索,豆瓣阅读暂时不支持,Kindle 则在外面因为没有网络而无法搜索。

2、书库
★★★★☆,Kindle 领先。
书库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自己感兴趣的才是重要的,就如头条的前 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对于我而言,豆瓣阅读就不错。平常在各个渠道看到推荐书,都会随手在豆瓣上将该书标记为想读,然后多次收到豆瓣提醒 “有 x 本你想读的图书 在豆瓣阅读上架”。

3、排版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排版是基础体验,这里真的要吐槽下 Kindle 手机版,白做了这么多年。

4、交流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读书需要交流,笔记 / 想法 / 批注等在本质上和弹幕差不多,为我们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可能,同时这些 UGC 也能逐渐形成产品的护城河,因为它在提高用户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拉开了和同类应用的差距。

## 读后感

1、书评
★★★★☆,微信读书领先
阅读书评也是读书的一部分,同时对于读书应用而言,书评反过来也对用户下单、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书评

如作者在其公众号 “caoz 的梦呓” 上所言,本书 “基于公众号过去一年发布的内容,而校对和编辑是对方进行的,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修订。 部分与互联网行业无关的文章未收录,部分案例和一些可能容易引起争议的言论已删除。由于定稿时间的原因,最近两三个月的文章并未收录”。全书内容可以按照自我成长、产品技术、管理经营、创业投资归类,不管是未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产品经理还是研发,管理者还是创业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caoz 的文章特点是干货多,这与其一线研发、管理经验有关,同时内容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看他近十年前发的 “发现价值”、“真相在哪里” 等文章,依然非常有价值。当然,如果你期望看完本书后直接变成温拿,也是不现实的,要知道我可看了好几遍了,而且 caoz 自己也说 “我的职场表现一直是一塌糊涂” 以及 “谁会把自己吃饭的本事随便写出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对比,吸收、消化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在生活工作中运用。

电子书购买地址:微信读书;纸质书购买地址:豆瓣

内容摘抄:
1. 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的,不只是科技进步,不只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是商业规则在发生变化。#15
2. 很多领域,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公司在做,过热,或者说,有些看不清的东西,炒作太多,但是你看未来市场增量是多少,而当前市场盘子是多大,如果有十倍、百倍空间,你进入这个领域,机遇就比去饱和行业或传统领域要大。#30
3. 我支持每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去追寻趋势红利、行业红利和平台红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太高估自己,也别太低估自己。#61
4.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找到答案最关键的因素。技术高手都知道,面对大部分问题,最难的是定位,定位到了,处理基本上都没什么难度。#74
5. 创业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快速迭代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自己。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其实往往是最难的一件事。#116
6.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的问题,行业的问题,就是创业的机会。用户的问题,就是你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是打工者,企业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124
7. 认清你的用户,想想你应该去取悦谁,去得到谁?不要以为,获得了数字上的用户就可以了。#132
8. 如果你一直用贪小便宜的方式获得用户,这些用户就肯定以贪小便宜的方式存在,当你没有小便宜的时候,他们分分钟就翻脸。#177
9. 以极大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社会运行效率为代价的满足需求,怎么可能规模化批量化地发展下去。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一半以上的 O2O 直接不用看了。#178
10. 在目前市场环境里,用户凭什么相信你?建立口碑和信用是个漫长的事情,而毁掉这一切可能只需要一两次的小事故。#180
11. 分析搜索指数,查阅百度知道,是寻找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事我再强调一次。#184
12. 其实比普通用户看远一点,也没那么难,要从未来思考,而不是现状。#P185
13. 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体验中,理解用户的不满,理解用户的挣扎,理解用户在使用中的困惑和障碍,然后优化产品,从而满足用户需求。#189
14. 偏离目标的细节毫无意义。#194
15. 致败细节,正好对应于如上的三条。第一,易被重视;第二,易于复制;第三,无底蕴,无内涵。#198
16. 对公司业务模式做流程分解,每个流程数据化,然后对每个流程的环节数据做分析,是好还是不好,是优于同行还是弱于同行,这时候你才知道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在哪个环节上。#P202
17. 游戏行业有一个特别残忍的真相就是,所谓赚钱的大作,往往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中国如此,外国其实也一样。#P210
18. KPI 切分为业绩维度,质量维度,反向维度。#234
19. 形成认同后,很多人就愿意用某个品牌,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寻求志同道合。#P248
20.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证明最有效的促销手段是什么?是让用户以为自己占了便宜。#P256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二)

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简书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同时总结了一个公式,总价值 = 单位内容价值 * 影响用户数 * 内容被利用率 * 内容数量。

#内容价值

首先定义下内容的范围,文章本身当然是,只是除了文章,评论和文章的组织也是。先说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评论对文章主体或是一种解读,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再说文章的组织,分类、排行、收藏夹、文集、标签 / 话题、专题 / 主题等都是对内容的组织,其中分类、文集、标签 / 话题属于线性组织,排行、收藏夹、专题 / 主题属于非线性组织。内容越多维度的结构化,越可以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同时方便平台为用户推荐内容。当然,结构化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当用户面临一个问题,可能百度知道、知乎一个回答就搞定,也可能简书的一篇文章才能解决,也可能某个作者的系列文章才能解决,还可能是好几个作者的同类文章一起看过后解决的。在所有的内容组织形式中,专题 / 主题是最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看看 “即刻” 就知道了。

然后说下价值,内容的价值是相对的。从专业角度看,一篇文章的价值,0-100 分,肯定可以打出一个具体分数,但从读者角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积累不同,一篇绝对价值 50 分的文章对于某个人的价值可能胜于另外一篇绝对价值为 60 分的文章。因此,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将优质内容分发给合适的用户才能将内容价值最大化。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二是如何让不同的用户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前者,基于用户的浏览表态评论投票等行为产生的排行、编辑推荐、用户推荐等都是方式,其中编辑推荐和用户推荐的质量强依赖编辑和用户的水平。对于后者,处理方式包括分类、搜索、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等,其中分类、搜索属于人找信息,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属于信息找人,对用户来说后者操作成本更低,不过搜索始终会存在,因为关注和推荐无法知晓用户当下的需求。

作为内容平台,核心是内容,人是作为内容的创造者、推荐者而存在的,所以对内容的关注应该优于对人的关注,简书可以关注文集令人惊艳。之前在使用微博、知乎专栏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关注者、专栏频繁聊其他方面的内容,而我对那些话题 / 主题并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会纠结是否要取关。简书的文集实质上是一种主题性写作,内容范围固定,同时由于作者是同一个,所以内容质量相对稳定。知乎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对专栏设计了如下规则:” 申请专栏的内容方向:专栏需要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我们更欢迎专业方向的分享,部分方向暂时不接受申请。专栏绑定的话题即代表专栏的写作方向,请不要绑定过于宽泛的话题。”

简书中另外一个可以关注的是专题,相比文集,专题可以跨作者,用户能够添加简书平台上所有文章到专题中,只是专题的质量强依赖专题维护者,而专题维护者的动力、专题的曝光机制都是我比较担心的。或许专题这种产品形式比较适合机构账号,适合个人账号的是知乎收藏夹那种,因为动力持续,或者是知乎专栏那种,因为群体成员间有相互促进作用,更能坚持写下去。

内容的价值除了相对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的内容不太会因为时间而褪色,一些 Evernote 中收藏的十来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收获。作为内容平台,需要避免优质内容随时间线永久沉下去,而是有各种机制可以使优质内容不断浮起来。简友圈是一个思路,如果简书能支持用户将文章、评论、文集、专题等转发 / 分享到简友圈这个阅读交流圈子,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对该条转发 / 分享进行点赞、评论和二次转发 / 分享,应该会有效果。

#影响用户数

或者说内容曝光量,就来源而言,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内部。外部来源包括搜索引擎、SNS 和 IM,这个强依赖于内容质量和分享方式的便捷度、美观度,简书做得不错,既可以分享文章,也可以分享文章中所选内容,还可以分享评论,基本覆盖了所有分享场景。至于内部来源,主要包括编辑推荐、社交推荐、机器推荐、搜索、关注下发、私信和推送等。

这里重点说下社交推荐和推送,前者对应简书的简友圈,目前简友圈会下发关注者的喜欢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导致消息数量过多,给用户很大的阅读压力;二是作为被推荐者,光被告知好而没有原因说明是不够的。至于推送,简书做得比较巧妙的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作者、文集、专题,当其更新时获得推送。这种对消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方式在 “微信”、“即刻” 中都有体现,即特别感兴趣的推到通知栏,一般感兴趣的推到你的 Timeline,你可以打开应用查看。

#内容利用率

关于内容利用率,我们可以认为评论行为高于赞赏、喜欢,而赞赏、喜欢又高于纯浏览。作为评论者,写出优质评论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激励,除了及时提醒作者回复外,还应该支持点赞和回复,同时提供优质评论置顶机制,还可以将喜欢、赞赏的用户头像罗列出来,营造一种热烈的互动氛围,促进用户进行表态、交流。对于阅读者,除了内容质量,评论质量,还需要将排版、收藏、分享等功能做好,让用户可以很顺畅地进行内容消费。

#数量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要静下来,要思考,要整理,那么写作者们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有记录的需求,有表达的需求,有被肯定的需求,有交流的需求,有建立影响力的需求,具体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是因为在简书上看到一些好的产品分析文章,挺有收获,觉得简书挺有氛围,所以也想发几篇,然后交流的需求大于被肯定的需求,同时被肯定的需求中精神方面的肯定又大于物质方面的肯定,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作为内容社区,生产者永远是少数,然后是一部分互动者 / 传播者 / 组织者,最后大部分是消费者。针对生产者,如何营造良好的写作、交流氛围,如何降低写作成本,如何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写作者持续产出,这都是课题。当然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互动没有浏览,生产者的动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没有人看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一)

2016 年下半年开始比较频繁地使用简书,遇到一些问题,这里详细聊聊。

1、搜索不给力

使用简书,更多的时候是针对某个主题比如 “会员体系设计” 进行研究,但搜索结果质量一般,现在搜索后都不知道该看哪篇。

建议:搜索结果页在筛选之外增加排序功能,比如按喜欢数排序,同时支持搜索某个用户的所有文章和用户收藏的文章。搜索是为了定向寻找内容,最理想的情况是给出一个结果,同时这个结果完美地解决了用户的问题,当然这个很难做到,而当我们暂时做不到时,可以提供更细致的筛选、排序等功能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包括在文章详情页提供相关文章推荐等也都是处理方式。

2、收藏不好用

接上面的场景,当看到好的会员体系分析文章时想要收藏,但简书并没有归类功能,收藏的内容多了,后期找起来不方便。

建议:学习知乎的收藏夹功能。首先,严格来说知乎的收藏夹不是对收藏内容的分类,而是类标签的一个东西,但是又比标签更容易理解。分类与分类之间是互斥的关系,一个东西只能属于某一个分类,而实际我们可以发现 “你可以将同一条答案放入多个不同的收藏夹里”。这也是符合用户体验的,因为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科学的分类。

当然知乎收藏夹的妙处不仅在此,还在于收藏夹可私密可公开,如果公开可被其他用户关注,这无疑增加了一种稳定的内容分发方式。因为用户收藏好内容的动力是强烈且持续的,随机看了一些知乎用户个人主页的赞同数和收藏数之比,挺高,有些都能达到 1:1。

3、收藏喜欢傻傻分不清楚

每次看到一篇好文章想要收藏或来不及看完想先 mark 一下时,不知道该选择 “喜欢” 还是 “收藏”,现在简书手机端收藏不方便,需要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按钮才出现 “收藏” 选项,而点击 “喜欢” 很方便,同时 “喜欢的文章” 和“收藏的文章”一样,存在于 “我的” 标签栏中,但实际喜欢和收藏是有区别的呀,总之目前我很纠结。

建议:将文章详情页工具栏中的 “喜欢” 改为 “收藏”,同时删除“我的” 标签栏中 “喜欢的文章”,本身文章详情页底部就有“喜欢” 按钮,也更合适,同时个人主页中也有“喜欢的文章”。关于收藏和喜欢的区别,让我们回归阅读场景,作为读者,我们看一篇文章,如果非常有价值或者来不及看完,我们会收藏,而当我们对内容表示欣赏或对作者的辛苦写作表示支持时,我们会喜欢或点赞,喜欢的不一定会收藏,但收藏的大都是喜欢的。同时,收藏偏私密,喜欢更偏向于一种表态,不太会介意被其他用户看到。再个,收藏过的内容需要展现给用户,而喜欢过的可以不用。

4、发现让人压力山大

发现中很多内容都是不感兴趣的,但还是显示在那里,给人很大的压力。

建议:采用顶部标签栏的形式,类似网易云音乐的首页,默认显示定制热门,可切换显示专题、排行等。简书主要是长文,简书的用户群也应该是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一群人,关注的内容就够看一段时间的,发现中还有那么多无关信息,这样只会降低发现标签栏的点击率,甚至简书的打开率。因为当面对的压力过大时,大部分用户会选择逃避。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微信最新 6.5.2 版订阅号不再显示公众号未读信息条数,而统一用红点表示的原因。

5、写的文章没人看

辛苦写了篇文章发布到简书,结果阅读量个位数,失落。

建议:在文章详情页增加相关文章推荐,同时为了提高推荐准确率,在用户发布文章时提供可选的打标签功能。当然阅读量低有很多原因,包括所写内容较小众,只是再小众的内容也是有人感兴趣的,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内容分发上。对于内容分发,简书已做的包括推荐、排行、搜索、关注、专题等,其中相对特别的是专题功能,不过一些专题内容范围较大,而如果专题的信息颗粒度不是足够小,那么和门户的财经、科技等分类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P.s. 简书在 1 月 5 日发布了新版网站,部分内容可能略有过时。

阅读系列之聊聊即刻

大概是在今年夏天下载的即刻,之前看 @纯银 在微博上提到过好几次,使用之后,发现确实有些特别,也对信息分发类应用有了一些想法。这里想从流转流程和相关应用的角度来聊下。

信息流转整个流程包括生产、分发和消费。说到信息生产,当前即刻并没有直接涉及原始信息生产,但有对信息进行包装,这也是有价值的,比如 “支付宝” 这个主题,就很好地满足了我对支付宝产品动态的关注需求。当然严格说来,评论也是信息生产的一部分,很多时候,评论不只是内容的补充,好的评论甚至比内容本体更有意思。这块的重点在于氛围营造,营造得好,就会和网易新闻、cnBeta、懂球帝、网易云音乐、Bilibili 一样,营造得不好,评论就会水化。

说到信息分发,前期需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和聚合,不过滤很容易引起信息过载,RSS 阅读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尤其当订阅了一些资讯网站时,内容不断被推过来,压力山大。由于信息一直在爆炸式的增长,单纯靠编辑过滤是不现实的,社会化过滤的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与用户兴趣相投的人,他们的推荐比往往比朋友更靠谱,而机器过滤的问题在于如何保证过滤效果。

至于聚合,现状是,内容分散在各个地方,单纯某一平台已经无法覆盖主要内容。比如前段业界的两个热门事件,Fenng 期权门和阿里月饼门,看到的几篇高质量评论来自微博(含头条文章)、知乎(含专栏)、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作为用户的我们,只是想八卦一下,只是想了解一下大家的看法,而这样一个初需,微博、知乎、微信都不能满足,清单、读读日报和即刻是可以的,只是前两者已经不更新了。

至于分发,早前的门户是直接呈现编辑的选择结果,所有人看到的内容是一样的,这也决定它只能满足特定用户群的阅读需求。RSS 阅读器、微博微信时代,用户开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关注,但发现新内容的成本较高。今日头条倒是可以直接进行个性化推荐,但信息的质量没有得到保证,同时久而久之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目前来看,一个新的信息分发应用应该是综合了前面这些分发方式的。

说到信息消费,首先,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多向的,既有专业方面的需求,又有娱乐方面的需求,专业方面,我们希望高质量的、高精准度的内容,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娱乐方面,我们希望新鲜的、有趣的内容,可以休息放松打发时间。在内容质量、兴趣程度、发现成本、及时获知四方面,今日头条做到了兴趣和成本,虽然内容略粗糙,视觉略丑陋,但还是火了。

其次,用户对内容的需求是在不断进化的,一般会向颗粒度更细、专业度更高的方向演变。移动应用刚兴起那会儿,网易新闻、ZAKER 凭借优美的设计,每天推 10-20 条精选新闻,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碎片化时间下的资讯阅读需求,但用户是在不断成长的,所以我们开始更多地转向可以选择关注者不感兴趣可以随时取关的微博,转向内容随阅读习惯变化而变化的今日头条。

最后,内容呈现层面,我们正常看到一个事情,会想去了解前因后果,会想去了解大家的看法,这方面,Yahoo News DigestTimeline 是很好的创新,同时功能层面,部分内容可选可复制,支持搜索、百科查询都是必要的。

15 年年后,市面上涌现出豌豆荚一览、读读日报、即刻等新的信息分发类应用。其中豌豆荚一览,官方介绍是 “你可以从 500 多个应用中添加你感兴趣的,并在一个页面浏览它们的最新内容”。虽然可以订阅某个应用的某个具体栏目,但信息颗粒度还是略大,同时发现新内容的成本较高,可以说这种类 RSS 阅读器模式已经没落。

至于读读日报,@黄继新 提到 “我们惊叹于人们对好内容的鉴别能力,以及人们把好内容推荐给更多人的热情”,但恰恰是这两点没有做好使得读读日报最终停更,一方面用户的鉴别能力有高下之分,如何找到懂行的人来制作高质量的日报?另一方面如何维持住这部分用户的热情,尤其在蜜月期过后,毕竟很多时候我们连评论下都嫌麻烦,如何让我们不断更新读读日报?

至于即刻,官方介绍是 “轻松发现、关注你感兴趣的主题,第一时间收到更新提醒”。相比豌豆荚一览,即刻的内容颗粒度灵活很多,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以是好奇心日报佳文速递,也可以是有新的独角兽公司出现提醒,同时主题既可以针对事也可以是针对人。相比读读日报,即刻通过机器加人工,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质量和更新频率。相比微博知乎,即刻更专注于内容,更纯粹,没有关注者发的其他微博不爱看,关注者关注的问题不感兴趣等纠结问题。

对于即刻,暂时不想用个性化资讯应用来限定它,可以尝试满足用户更多需求,让我们少装一点应用,特别是那些低频长尾的。具体而言,对于纯内容型,比如好奇心日报、界面、澎湃、落网、小咖秀、一刻 talks 等,可以视情况推送精选内容、热门内容、具体栏目、某个作者的更新等主题;对于泛内容型,社区如微博知乎可以推社区热帖、电商如网易严选可以推每周上新、生活类如乐童音乐可以推热门演唱会精选;对于工具型,可以推其中跟通知强相关的,比如 24 节气提醒、周末也要上班提醒、下雨提醒等主题。

扩展阅读:
1、探索移动阅读
2、「即刻」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主题?

阅读系列之信息获取方案

不断获取信息,这样我们才会懂得更多,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信息获取方案呢?Dz 认为一个好的方案应该兼具针对性和广阔性,高针对性,节约时间,高广阔性,不至于陷入信息茧房。早前写过 “关于 IT 阅读” 提到当时的信息获取来源,也写过 “阅读系列之常用应用” 讲自己常用的资讯应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以下是 Dz 当前设计的一个信息获取方案:

1、微博
满足对 #新鲜事# 的关注,推荐使用 Weico Pro 刷微博,尤其最近微博网页版不再按时间线顺序显示后。具体使用方面,一是关注基于兴趣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关系,关注个人基本不关注媒体,同时设置备注名称,并不定时取关;二是重要的微博收藏,同时减少长文阅读,长文多直接存入 Pocket;三是控制微博使用频率。
使用时间:上下班路上、排队吃饭、午休前、下班后。

2、懂球帝
满足对 #足球资讯# 的关注,当然现在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新闻数量开始变多,深度分析略少,同时不支持直接将文章存入 Pocket 和 Evernote。
使用时间:起床后、排队吃饭、午休前。

3、微信
满足对 #长文# 的关注,包括公众号和单聊、群聊、朋友圈中朋友转发的文章,推荐质量还可以。具体使用方面,一是控制关注数量,将必看的几个订阅号置顶,如果非独家且更新频率不高,那么尽量在知乎、简书等其他平台关注,因为微信不支持直接将文章存入 Pocket 和 Evernote;二是重要的收藏,并定期在微信 PC 或 Mac 端进行整理。
使用时间:定期

4、知乎
满足对 #问题# 和 #话题 #的关注,感兴趣的问题、专栏和人关注,优质答案收藏,其中专栏如果更新过于频繁,取关,再个现在关注的人略多,已经有点影响首页信息流质量,迫切需要备注功能,以便考虑取关。
使用时间:关注通知,同时需要时定向阅读。

5、简书
满足对 #专业# 的关注,简书很难得地聚集了一批产品经理在上面写产品分析文章,也因此简书的搜索更需要优化一下,支持按时间段筛选,按阅读次数等排序。
使用时间:需要时定向阅读

6、Reeder
满足对 #博客# 的关注,仍然有人在写博客,而且内容质量较高。推荐使用 Reeder 跟踪博客更新,一般遇到不错的博客,先在 Web 端使用 Feedly 订阅,然后移动端使用 Feedly 帐户登录 Reeder 阅读。
使用时间:定期

7、电台
刚开始是因为大内密谈开始听电台,推荐使用 Castro 收听节目,至于节目推荐单以后单说。
使用时间:上下班路上、睡前。

8、视频
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
使用时间:较少

9、杂志
早前订阅过一段时间的《商业价值》,原因在于内容质量较高且渠道独家。
使用时间:较少

10、读书
书的内容相对系统,即使略滞后,了解历史也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当下,载体包括实体书,微信读书、多看、豆瓣阅读等应用以及 Kindle 等电子阅读器,其中特别推荐微信读书,激励机制做得很好。
使用时间:下班后、周末、旅途中。

11、Pocket
满足稍后读需求,主要是现在时间碎片化,长文经常来不及看完,同时阅读渠道分散,需要一个总的暂存地方。推荐在 Chrome 上安装 Save to Pocket 扩展,遇到待看的文章直接存入 Pocket,重要的添加标签,而整理 Pocket 时重要的存入 Evernote,不重要的删除。要说待改进之处,一是加强中文文章推荐能力,同时考虑满足用户阅读资讯时的交流需求;二是和 Evernote 一样,支持在百度、Google 的搜索结果页同时显示 Pocket 内搜索结果。
使用时间:定期

12、Evernote
满足存储需求,作为第二大脑,推荐在 Chrome 上安装悦读和剪藏扩展。

13、其他
推荐的一个应用:即刻,满足微博、知乎等之外的信息获取需求。

如何整理微信收藏?

1、非文章类,添加标签方便后期索引或者删除。
如果一开始就确定,直接在列表中左滑,快速进行标签、删除操作。

2、文章类,主要写博客或存入 Pocket、Evernote。
如果看到后激发我的一些想法,或进行深入研究,或开启一篇新博客,或作为草稿箱中某篇博客的内容补充,那就将文章链接传送到 PC 或 Mac,然后在 PC 或 Mac 上操作。如果没有,那就按正常流程:内容不行的,删除收藏;内容不错,但准备以后看的,存入 Pocket;内容不错,有保存价值的,存入 Evernote;内容不错,值得再看一遍的存入 Pocket。由于目前微信中不能直接将文章存入 Evernote(印象笔记没有问题),所以也是先存入 Pocket,后期再通过 Pocket 存入 Evernote。

具体操作步骤:先 “复制链接”,然后打开 Pocket,在弹出的添加提示栏中点击“添加” 按钮将文章添加到 Pocket,然后回微信删掉该收藏。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到 Pocket 时要点到 “添加” 按钮,点在按钮之外只会关闭提示栏。

最后推荐在 iPad mini 或 iPad 中整理,屏幕大阅读长文确实更舒服。

P.s. 目前微信收藏朋友圈中带链接的消息时要注意,长按转发内容,收藏的仅仅是转发内容,长按链接或点开链接收藏,收藏的仅仅是链接。同时只要收藏了转发内容就收藏不了链接,只要收藏了链接就收藏不了转发内容。

推荐几个微信公众号

科技侧
移动观察(mobileweb):移动互联网相关,干货较多。
开吧(hlkaiba):科技公司八卦,有理有据。
小道消息(WebNotes):个人博客类,@Fenng 出品。
道哥的黑板报(taosay):个人博客类,@aullik5 出品。
MacTalk(sagacity-mac):个人博客类,@池建强 出品。
appsolution(appsolution):应用推荐
最美应用(nice-app):应用推荐
Pinapps(Pinapps):应用推荐

生活侧
吃很重要(wehavetoeat):美食
大玩家(seniorplayer):信用卡知识
理财实验室(MoneyLab):理财科普
招商银行信用卡(cmb4008205555):账单、还款、交易提醒
招商银行(cmbchina-95555):交易提醒
中国联通(ChinaUnicom800010…):查套餐余量

最后,建议复制括号中的内容到微信中搜索,避免关注到李鬼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