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归档:Sheldon

关于Sheldon

PM

小蚁摄像机值不值得买?

去年 5 月买路由器的时候顺带买了个小蚁摄像机。

适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观察宝宝睡觉姿势,是不是够可爱?
2、看看兔崽子在家干嘛,又去撕卫生纸了还是?
3、录制阳台上鸟儿一家的生活真鸟秀。
4、看门店,自己可以离开一会儿。

不过最终还是没用起来,因为我有出门关电源的习惯,而小蚁摄像机是需要插电源的。

Cuto:定期推荐优质壁纸

Cuto 是少数派推出的一款壁纸应用,推荐的原因是壁纸质量较高。

壁纸类似输入法、浏览器皮肤,手机 ROM 主题,美的不等于好的,相反很多美图作为壁纸过于亮眼,影响到了桌面图标的辨识。我的 iPhone 6 之前只用过 “浅绿海滩浪花” 和 “蓝色星空” 这两张壁纸,然而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各种不符合上述原则的壁纸,或许这就是用户的实际需求吧。

一般来说,我们选好一张壁纸后,一段时间内是不大会更换的,这意味着壁纸应用对运营有很强的需求,比如更新了一波壁纸后推送消息通知用户。关于壁纸来源,单纯购买可能成本难抵收益,单纯 UGC 存在一定法律风险,Cuto 从免费高清图片网站 Unplash 选取图片的做法值得借鉴,同时后期可以尝试和影视 ACG 等作品合作,甚至对部分壁纸采取付费,进而形成一个自供给系统。

一个专业壁纸应用,我希望它具备以下功能:1、排行榜,节省选择时间;2、预览,提高选择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锁定屏幕和主屏幕还不太一样,前者对图片的要求相对低一些;3、下载;4、分享,方便转发给好友;5、DIY,提供给壁纸爱好者 DIY 壁纸的机会。

Moment:了解自己每天花了多少时间在手机上

本周五中国好歌曲第 3 季正式开播,其中 @AR 的《刷刷刷刷》吐槽了大家沉迷手机的现状,你是否也已中枪?想知道自己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多少吗?如果是,那么 Moment 这款应用可以帮你搞定。

通过 Moment,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一目了然,轻度的显示为绿色,中度黄色,重度红色,同时当使用手机超过特定时长时,Moment 会给我们推送声音提醒。关于 Moment,唯一的担心是它对网络流量、手机电量的消耗程度。

Moment 官网:地址

京东白条:如何避开免息券而只用满减券?

事情:周末扫小白卡获得 3 期免息券 + 满 399 减 20、满 699 减 30、满 1000 减 50 优惠券,然后在京东下了一单,却只触发 3 期免息券。

原因:查到白条优惠券的使用说明:1、“在结算页选择 “在线支付”→“白条支付”,如订单符合优惠要求,则自动显示减免后的金额,白条优惠券不会在用户账户内显示;商城优惠券可同白条优惠券叠加使用,单笔订单仅可使用 1 张白条优惠券,退货、退款、取消订单后重新下单的用户不再享受优惠;特权券始终优先使用。”2、“白条优惠使用优先级:特权券>免息券>满减券>直降券>无券优惠,如账户内含有多张同一商品可用白条优惠则自动命中优先级较高优惠;同一优先级则先自动命中级别较高优惠,再自动命中较早领取优惠;领券享优惠活动优先级统一高于无需领券即享优惠活动。”

解决办法:利用取消 / 退款 / 退货券不予返还的规则,先下一单,然后取消订单,再重新下一单。

如何整理微信收藏?

1、非文章类,添加标签方便后期索引或者删除。
如果一开始就确定,直接在列表中左滑,快速进行标签、删除操作。

2、文章类,主要写博客或存入 Pocket、Evernote。
如果看到后激发我的一些想法,或进行深入研究,或开启一篇新博客,或作为草稿箱中某篇博客的内容补充,那就将文章链接传送到 PC 或 Mac,然后在 PC 或 Mac 上操作。如果没有,那就按正常流程:内容不行的,删除收藏;内容不错,但准备以后看的,存入 Pocket;内容不错,有保存价值的,存入 Evernote;内容不错,值得再看一遍的存入 Pocket。由于目前微信中不能直接将文章存入 Evernote(印象笔记没有问题),所以也是先存入 Pocket,后期再通过 Pocket 存入 Evernote。

具体操作步骤:先 “复制链接”,然后打开 Pocket,在弹出的添加提示栏中点击“添加” 按钮将文章添加到 Pocket,然后回微信删掉该收藏。需要注意的是,添加到 Pocket 时要点到 “添加” 按钮,点在按钮之外只会关闭提示栏。

最后推荐在 iPad mini 或 iPad 中整理,屏幕大阅读长文确实更舒服。

P.s. 目前微信收藏朋友圈中带链接的消息时要注意,长按转发内容,收藏的仅仅是转发内容,长按链接或点开链接收藏,收藏的仅仅是链接。同时只要收藏了转发内容就收藏不了链接,只要收藏了链接就收藏不了转发内容。

办什么信用卡好?

话不多说,直接讲结果:

1、基本组合
交行标准卡,日常生活刷,最红星期五活动给力。
中信i白金,网上交易刷,双倍积分,同时买机票专用,因为延误险。
中行长城环球通卡,低额度,绑定PayPal、Kindle什么的,线下小店刷以及类似山东航空下单机票需要报安全码的场景。

2、特定场景
还京东白条:中信、光大或民生信用卡,因为可以直接还白条。
苹果在线商店:招行信用卡,因为分12期买iPhone、MacBook免手续费,还可以体验一下招行的便捷服务。

3、玩卡推荐
招行全币种,颜值高,而且免年费,没有负担。
中信百度金融联名卡银联版,百度钱包专用。
其他如广发DIY、民生in卡等可尝试。

上面基本涵盖了个人消费场景,同时信用卡也覆盖了主流银行。当前信用卡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是部分范围内还有红利。就个人而言,按需办卡,同时好好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玩卡。优惠资讯可以通过关注各家银行、我爱卡等公众号获取,有合适的羊毛就薅,但不需要做到使用Excel表格统计那么专业。

至于年费,大部分信用卡会收,但一般有首年免年费同时刷5、6次免次年年费的政策。对于我们而言,最简单的应对方案是专卡专用,比如逛物美就刷交行标准卡,亚马逊买Kindle电子书就刷中行长城卡,这样很轻松就能达到免年费标准,实在不行,就连续充6次20元话费。

至于还款,推荐使用支付宝、微信,管理多张卡的还款比较方便。

扩展阅读:
1、国内主流信用卡以及借记卡配置推荐
2、信用卡申请全攻略:2013年2014年上半年展望2014年下半年回顾
3、公众号:@蓝翼说,相对普适,这是其最值得阅读的文章;@大玩家,相对面向中高产阶级。
4、网站:什么值得买

2015,移动产品该如何突围?

4 月份看到一篇文章提到移动应用陷入死亡潮,400 万应用僵尸超八成,周期仅 10 个月。之后有段时间就比较悲观,觉得做移动应用没什么前途,但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是错的:一是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能很好地满足某类用户的需求,就能成为他们平常玩得多的十来个应用之一,同时中国人口基数大,占比很小的一个群体绝对数值也是巨大的;二是部分需求具有很强的场景性,虽然不是天天用,但特定场景下,你一般都会用某些应用,比如旅游订酒店机票时用携程去哪儿,租房时用 58 赶集,我们能说携程 58 没有前途吗?三是仍然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好,比如 @布布徐 说的健身房数字化问题,同时社会在变化,新的需求也在不断产生,现在主流视频网站都已支持弹幕,这是之前大家所未预料到的。回到移动应用死亡潮这个话题,死亡原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一、死亡之因

移动端流量无疑是超过 PC 端的,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用户比 PC 互联网用户更多,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因其便捷性渗透到了 PC 没有渗透到的地方,父辈们也开始玩微信看网易新闻什么的;另一方面存量用户上网时长在增加,公交地铁中,吃饭等位时,大家越来越多地在玩手机。Moment 的统计显示每天我玩手机的时间在 300 分钟左右,可是现在日常使用的应用的确越来越少。

想想那些曾经用过但现在基本不用的应用,比如 Next Day,做得不错,但就是用得很少,也尝试过将其放在主屏,但还是用不起来,而魔漫相机、脸萌、足记等,玩过两次后就不想再玩了。至于打车类应用,现在只保留 Uber 和滴滴,早期打出租车那会儿快的用得比滴滴还多,双方合并后开始转用滴滴,五一后上下班开始坐顺风车,起初用 51 天天,但是 6 月滴滴推出顺风车后,51 天天车主接单时间明显变长,成功率下降,6 月底开始转用滴滴顺风车,一直用到 9 月。10 月底开始用 Uber,正好那段 Uber 活动比较多,使用之后感觉服务质量、便捷程度、价格都胜于滴滴,所以现在出行 Uber 优先,没有时才考虑滴滴。代驾方面,暂时没有机会体验,不过以后会优先选择滴滴,然后才考虑 e 代驾,不想装那么多应用。再说充话费,早期用中国联通手机营业厅查套餐余量充话费,但现在查余量用中国联通微信公众号,充话费看京东、百度、微信、支付宝谁家搞活动,没有活动就用京东,可以打白条。再说信用卡还款,早期用招行手机客户端,现在查账单或者支付宝本身支持,或者查看邮件,还款只在支付宝,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多张卡的还款管理问题。

总结起来,部分产品非刚需想不起来用,部分产品生命周期有限不想再用,部分体验差的被体验好的取代,功能单一的被功能全面的取代,还有部分被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应用取代。移动端多个应用间切换的不便,也加剧了移动应用市场的马太效应。

二、如何应对

1、提高用户体验

产品为解决用户问题而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细节问题,如何让用户用得顺畅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自己所提供服务的边界,对于那些没有覆盖到的区域,如何保证其用户体验良好,同时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如何向用户任务链的上下游拓展,满足用户更大范围的需求,毕竟当前用户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是,应用太多,希望尽量少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用户需要综合解决方案,像携程从机票、酒店到火车票、汽车票、门票等,猫眼电影从电影票团购到在线选座、预售、影评社区、电影周边等,滴滴从出租车到专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当然体验还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我自己,网易云音乐和豆瓣 FM 都在用,携程和高铁管家 / 航班管家主要使用后者,滴滴和 Uber 优先 Uber,百度外卖和到家美食会基本只用到家,淘宝京东和 1 号店,较少淘宝主要京东,超市类购物需求上 1 号店。

2、借势超级应用

5 月腾讯公布的 2015 年业绩报告显示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品牌微信号 800 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自家微信公众号可能比自家应用离用户还近,用户打开公众号的操作成本比打开应用更低,所以一些热门的简单的需求,可以让用户通过微信公众号就能解决,长尾的复杂的再引导用户下载自家应用解决,比如中国联通等。再个,微信服务号的消息到达率和打开率可能已经超过短信、应用推送和营销邮件,因为 “必须点进去,红色的提醒数字才会消失”,我们可以考虑和自身业务进行结合,比如微信系、银行类、购物类、京东白条、JobDeer(已停止营运)等公众号所在做的,至少可以定期给用户发点福利什么的。除了微信,我们也要考虑自家服务与微博、百度、UC 浏览器、支付宝等应用间的连接性,还是那句话,用户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3、多个平台协同

Web、iOS、安卓、微信、微博、手机浏览器,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些任务在 Web 端操作更方便,比如长文编辑,所以懂球帝应该开发一个 Web 版长文编辑器;有些任务在手机应用中进行更方便,比如登录、小额支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站主推扫码登录,腾讯理财通早期甚至只支持扫码支付;有些任务微信更方便,比如还京东白条。多平台协同这块,知乎做得不错,从 Weico Pro、百度中点某个知乎链接进入手机版知乎,可以阅读问题,同时也可以点页面中的 “打开应用” 唤起知乎,进入问题 / 回答详情页,完成关注等后续操作,同时尽管在微信中不能直接唤起知乎(由于微信的限制),也给了用户解决方案引导提示。

百度钱包如何弯道超车?

刚从物美回来,支付宝支付 8 折,不禁思考一个问题:百度钱包如何超越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1、提升支付体验

一方面部分基础功能如网页端的扫码付款尽快完成,好几次转用支付宝就是因为扫码更方便,网页端的支付密码容易忘记,安全风险也更高;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每个支付场景的特点,完善用户任务链上下游的体验,比如转账目前微信领先,因为很可能收款方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手机充值微信领先,因为可以通过手机营业厅(因为政策原因已暂停)或运营商公众号查余额;信用卡还款支付宝领先,因为部分银行账单金额(和银行合作)直接可查。除了现有的支付场景,还需要不断挖掘新的支付场景,比如微信 2014 年年初推出的微信红包,直接引爆微信支付,直到现在微信群中大家还会时不时地玩玩。要做到这点,需要对线下支付场景中用户的痛苦有更多的理解。

2、完善支付场景

这样大家才能接触得到,现在的情况是很多非互联网行业,甚至部分行业内的人都没听过百度钱包。关于支付场景,转账、扫码支付等钱包基础性场景是必做的;手机充值、信用卡还款、游戏点卡等纯线上业务是当做的,进入成本相对低;水电煤缴费、演出票等对线下资源要求较高的服务或合作或投资。高频强需求服务如外卖、打车、电影票等或自营或投资,外卖,走中高端路线的到家待接入;打车,滴滴出租车给微信支付带来大量流水,现在滴滴又进入更高频的顺风车和通勤班车领域,建议百度拿下 51 用车自营,同时投资通勤班车服务提供商;电影票,糯米电影当初应该继续独立并社区化的,如同猫眼电影那样;低频强需求但交易金额较大的服务如基金买卖、股票交易等或合作或投资。再个,市场已经接近成熟的如线上购物,或合作或投资;新兴领域如洗衣按摩美甲等 O2O 服务,或合作或投资。最后,携程、高铁管家、航班管家等行业领先交易类应用,尽快接入。

3、联合新兴势力

对于当下流行的各类出行、O2O 应用,合作减免等活动搞起,新兴应用的使用者都是愿意尝新的人,也更容易成为百度钱包的用户。比如许鲜,已下近 10 单消费近 300 元,之前却并没有太多吃水果的习惯,这些交易额都应该争取,酷的、流行的东西也更容易大众化。

我看支付宝9.0

支付宝 9.0 版刚出来,由于界面上和大众点评、微信比较接近,遭到很多人的吐槽,那么支付宝这次改版的合理性和前景如何?让我们来看下这次最大的两个改动:

“商家”:常见的吃饭场景:首先考虑去哪儿吃,然后点评上看看商户评价,或者将商户发送到微信群中,讨论下,确定后如果行程重要就预订下,到商户那去或地铁或公交或滴滴打车,吃完饭结账,如果有团购,就团个券,如果关注微信号转发有优惠,就关注,总之怎么优惠怎么来,之后可能会点评下。整个流程中,对大多数人而言,选餐馆、出行、优惠是强需求,点评通过商家点评到优惠,美团通过优惠到商家点评已经占据领先优势,PK 点评美团非一时之功,同时这个事情也偏离了钱包的定位。或许这也是支付宝 9.0 将应用名称从 “支付宝钱包” 改为 “支付宝” 的原因,它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电子钱包。

“朋友”:可以看到支付宝希望加强关系链,这是否有必要呢?我认为是有的。目前支付宝在转账、AA 收款、红包等的体验上都弱于微信。比如转账,现在微信用户量大,很可能收款方就是自己的微信好友,所以微信直接找到对方转账即可,而支付宝还要问对方支付宝帐号或手机号,输手机号还可能出现多个账户,转账过后还有确认和感谢的需求。再比如聚会后的 AA 收款,如果对方没有支付宝或手机没电或者暂时借记卡没钱,收款流程就会中断,而微信的 AA 收款支持事后支付。再比如红包,15 年春节支付宝红包被微信屏蔽的事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微信的拼手气群红包也火得不行,微信胜就胜在关系链。所以支付宝需要强化这块,“朋友”的功能设计没有太大问题,只是一些细节有待优化,这么高百分比地复制微信不太合适,也不必要。

支付宝 9.0 版效果如何,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人家不是乱改。BTW,蚂蚁金服支付事业群总裁樊治铭的两篇采访(12)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