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信息管理

阅读系列之整理微信公众号

写这篇文章前共关注了 200 多个公众号,这还是在前段已经取关部分的情况下。公众号关注得太多,实际看的并不多,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影响优质内容的及时阅读,错过一些优惠活动等。整理的唯一标准是服务和内容,保留自己用得多看得多的。以下规则供参考:
1、推送心灵鸡汤、不优惠的优惠,低价值信息二手转发的,取关。
2、内容非微信独占,取关,因为不方便保存到 Pocket 和 Evernote,转而关注其微博或订阅 RSS。
3、信息发布过于频繁,每条信息都包含 5 条以上内容的,取关,稍微体面点的人都不会这么做。
4、头像难看的,自我介绍中包含分析师等三观不合内容的,取关。

经过整理,现在关注量已经降到 100 以下。最开始我都是先到该公众号的介绍页面点击右上角的 “···”,然后选择 “不再关注”,一个个取关,相当费劲。后来发现在微信对话列表页面某个公众号上左滑即出现 “取消关注” 按钮,在 “通讯录” 的公众号列表页面某个公众号上左滑也会出现 “不再关注” 按钮,顿时觉得自己之前…

阅读系列之常用应用

1、Weico Pro
当前阅读体验最好的微博客户端。个人使用习惯是待办的存入 Evernote(部分还要添加提醒),有价值且可能被删的也存入 Evernote,有价值或值得再看的文章链接存入 Pocket,不属于前面这些情况的有价值微博收藏。
@上班路上,午休前半小时,定期网页端整理收藏。

2、懂球帝
足球资讯应用
@上下班路上

3、Pocket
稍后读应用
@定期阅读

4、Reeder
RSS 阅读器
@定期睡前

5、微信公众号
年初时曾疯狂关注各种公众号,当时公众号也有点早期博客时代的感觉,现在仅保留内容优质且独发微信平台的。不能保存到 Pocket 和 Evernote,部分文章内容过长过深都是影响使用频率的原因。
@定期阅读,定期整理收藏

6、网易新闻
门户新闻客户端,主要看体育和科技,每天十来条的更新很符合移动端轻阅读的特点,不过因为内容较浅且非独占,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早期有段是天天看的。
@定期阅读

以上按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序。需要注意的是,漫无目的地阅读只会浪费时间且令自己陷于疲惫,阅读要有计划、有规律且尽量减少阅读次数。

关于IT阅读

目前的阅读组合:微博 @上下班路上,午饭后,下班后浏览器里基本开着;网易新闻体育、科技频道 @上下班路上;微信 @上下班路上。未来期待的改进:看《商业价值》,现在订了没看;看书,内容虽滞后但相对系统且读史更能理解现在。

接触互联网是上大学后才开始的,那会儿经常看 cnBeta、互联网的那点事、草根网,cnBeta 训练了我辨别软文的能力,后两者都是编辑推荐,质量相对还可以。然后也用 Google Reader/ 鲜果订阅了很多博客,不过总体而言看得少,因为信息过载严重。

工作后,主要的信息来源是微博,几乎不看新闻,因为微博足够,关注的人是一个比较高效的过滤器,二是认同新闻无用,有个美国教授做了一个实验,自己当被试,一年不看报纸,结果发现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

今年 10 月开始看网易新闻,意识到还是有必要看点新闻的,欠缺的信息获取容易让自己陷入思维怪圈。体育是培养其他兴趣,科技是因为相对客观、前沿,网易没有互联网频道,挺好的,现在的互联网新闻充斥了太多个人猜测和臆想,看了伤身,尤其对新人。

回顾过去,从书报纸杂志到四大门户、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从纸张到 Web、MP4、RSS 阅读器、App、Kindle;从书桌前到电脑前、地铁公交中、排队等候时;从花一整个下午时间用来阅读到各种碎片时间阅读;从传统长文阅读到博客短文阅读,微博 140 字阅读。可以看到,阅读发生了变化,但阅读会一直存在,因为是硬需求。

具体的网站,推荐知乎、极客公园、爱范儿、PingWest,不推荐虎嗅网,多噱头、36Kr,没有内容,可以直接关注这些网站的官方微博,这样兼有聚合和过滤作用。再个相比被动型、分散型阅读,更建议定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去百度、维基、微博、知乎搜索,同时以博客、微博、回答问题、朋友交流等形式输出,输出会加深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最后,阅读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做出一个好产品!

拓展阅读:
1、真相在哪里
2、产品经理获取最新信息的来源都有哪些?
3、碎片化时间与我的阅读习惯

整理收藏的微博有感

玩了两年多微博,收藏了很多自己当时觉得值得收藏的微博,这两天整理了下,从7300多减至5729条。详细如下:
300页以后:取消收藏410多条;
200-299页:465条;
100-199页:418条;
50-99页:156条;
1-49页:119条。

当然这是不完全的数据,因为第一之前就整理过部分收藏;第二取消收藏的很大一部分是作者删除了原微博;第三整理是从后往前(时间上)看的,所以错过了一些微博没看到。

说说取消收藏的:
1、专注。前期收藏的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微博,后期倒是好了一些,限于某几个方面。警示,不要什么都想要,当然这需要时间;
2、别被忽悠。讲大道理也是一种忽悠,比如潘石屹、张颐武等,还是太年轻,同时告诫自己不要去讲大道理。另外那些全球时尚之类的营销帐号不要关注,这就不用说了。

而对于保留下来的:
1、有些话,当时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没懂。一切只能说明当时理解得不够透彻;
2、一些人当时的观点、预测,有的应验了,有的没有,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当时的这些话,还挺好玩的。时间是最好的证明者。

P.s.
近期也会减少上微博的时间,本来是打算看一遍自己发的所有微博,但实在看不下去,太矫情,太碎片,没深度,没营养价值。然后GR也一样,虽然前几天整理了下,但估计也不怎么会去看,因为这么几年就没怎么看,而且整理后的这几天就没有看。要说时间花在哪?不能立即回答出来只能说明时间管理有问题。看了又有什么用?以为成长了,但那是虚幻

Google Reader整理有感

整理Google Reader,全部订阅缩减为313个。其实真的很久没看Google Reader了,上次大规模阅读还是10年7月。一晃一年半过去了,话说新浪微博也是那时候开始的。

订阅博客和微博的关注挺像,但感觉RSS订阅更侧重于内容,而微博更侧重于人,微博把人的距离拉近了。在整理的过程中,也发现,啊,原来我在微博上关注了很久的某人之前就订阅过他的博客,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另外可能某种程度也反映之前阅读不深。

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博客都不更新了,估计都玩微博了。虽然微博确实让我见了世面,学到很多,但是也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做事前绝不能看微博,否则心神被分散。再个微博属于浅阅读,对于个人知识系统性的加深并没有太大帮助。当然博客也只是相对微博好一些,最终还是要阅读书籍。

最后说下我整理的感想:
1、专注于自己所要的。原来我是什么摄影,设计,英语,资源下载等订阅了一大堆。没必要,实际也没看多少,所以这次删掉了很多,只关注很少的一些,不想再做全才了,精力有限。
2、媒体尽量不订阅。媒体大都是围着社会热点转的,迎合当前的,近期哪个电影要上映了,赶紧采访下导演或主角,明天哪个火了,赶紧写个评论。
3、博客名称有“专家”等词的,难听的,icon难看的,都取消订阅。
4、删掉了部分不再更新的,当然有些还保留着,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