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微信输入法

聊聊用过的输入法

## 手机

iPhone 上也尝试过第三方输入法,但没有一个解决了卡顿问题(跟当时所用设备比较老也有关),于是改用 iPhone 原生输入法,直到 微信输入法 出现,从公测一直用到现在,基本不卡,虽然偶有打不开键盘的问题,但相比带来的收益,可接受。

## 电脑

PC 上最早用的搜狗,第一款互联网输入法,其大幅提高了打字速度,后来搜狗越来越卡(电脑也比较老),改用 QQ 拼音,期间 QQ 拼音附带的截图和剪切板是个人很爱用的两个功能,直到 2023 年微信输入法 Windows 版上线。微信输入法在候选词这块还是稍弱的,但和移动端的同步非常好用,同时随着各家 IM 自带截图、生产力软件在线化后自带备份功能,QQ 拼音也没有那么高的迁移成本了。

Mac 上最早用的百度输入法,后来发现候选词的准确率着实有点差,相比当时自己在其他平台的输入体验,于是改用搜狗,一直到微信输入法 macOS 正式版上线。

## P.s.

关于输入法,一是设置值得研究下,然后按需调整;二是输入的快与慢是相对的,比如虽然习惯在电脑端回微信,因为打字快,但在地铁中 Ulysses 上写文章也挺好;三是输入的需求一直都在,所以永远可以有创新,而且输入是第一步(浏览器搜索框是相对的第二三步),这也是边写边译、优化表达、问 AI、数字计算器等功能的基础,要是哪天微信输入法支持查快递、打车、叫外卖,也别惊讶。

浅聊AI工具

## 概况

AI 是什么,AI 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最近的这一次 AI 风潮是 2022 年 ChatGPT 等产品带来的,正如 《我想击碎你们对于 AI 不切实际的幻想》 中提到的,本次特指可生成式 AI,其本质是一组数学公式拟合人类语言规律。与此同时,需求是什么,前段看到一句话,所有工具都值得再用 AI 做一遍,虽然这只能反映说话者的无知和虚伪,但我们确实可以根据这个思路去找趁手的 AI 工具。

## 推荐

1、豆包

搜索类,字节跳动出品,部分替代百度,有事没事语音搜索一下,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相比百度,在知识类搜索这块,LUI(Language User Interface)的效率高于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相比文小言和 Kimi 智能助手,豆包的语音识别率更高且支持修改搜索词(发布这篇文章时 Kimi 也已支持),也是这点让 Kimi 沦为替补,虽然很喜欢 Kimi 和论文一样标注信息来源的结果呈现。

关于如何成为一名语音搜索用户,很多年前手机百度就在推语音搜索,但那时并没有用起来,因为结果主要还是以链接的形式呈现,体验提升不明显。之后的文心一言也没用起来,没有找到使用场景,或者说产品对用户的引导不够。搜索、聊天机器人类产品很大,需要落地于一个一个案例,解决用户的具体问题才会有留存。

说回豆包,它还有电脑端和 浏览器插件(“常驻在浏览器侧边栏,回答问题、总结翻译网页、论文、视频,还能帮你快速写邮件”),不过个人用得不多。

2、微信输入法问 AI

搜索类,“微信输入法 推出的功能,基于腾讯自研的混元大模型,用户可以在输入栏直接提问,获取答案”,具体操作:移动端,输入内容,然后点 “问 AI” 选项,如果没出现该选项,可以点 “×” 关闭候选词,然后点左侧的微信输入法图标 “P” 找到 “问 AI”;电脑端,任意地方输入内容后敲 “=” 可直接获取 AI 回答,适合想了解所输内容指什么时。

3、微信读书 AI 大纲和 AI 问书

内容总结、搜索类,其中 AI 大纲,看一本书前先看看 AI 总结的大纲,AI 问书,在原有全文搜索功能的基础上看看 “AI 问书” 的结果。

4、问问小宇宙

搜索类,搜索播客内容时可以试试,目前只有网页版,体验一般,希望尽早集成到 App 中。至于听播客前想先看内容总结,豆包插件可以解决。

5、哔哩哔哩 AI 视频总结

内容总结类,看视频时帮我们总结,新时代的 “课代表”,具体触发方式包括:网页端,点击视频右下方的 “AI 视频总结” 按钮,另外,豆包插件也能总结;移动端,在视频评论区 “@AI 视频小助理@有趣的程序员 总结一下”。

## P.s.

关于 AI 是多大的机会,需要回归到给多少人解决了多少问题这个点,相信调研、体验过后自己就可以判断这一波生成式 AI 真是大机会还是我们希望它是大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