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下厨房

如何准备一次家宴

之前写过 《如何做饭》,这次聊聊如何准备一次家宴。

## 目标

让大家(包括自己)开心且有收获,《华与华使用说明书》 中提到:“客户体验阶段:来之前,让客户有所期待。来之中,要有惊喜。惊喜创造体验。走之后,让客户感觉这段体验值得回忆,让他们乐于谈论”,换到家宴场景,同样值得参考。

## 思路

1、怎么做

食物背后的原理可以看看 《食物的秘密》《烹》 等纪录片,老祖宗讲究色香味俱全的原因也是因为人类的感觉主要包括视听嗅味触,味觉又包括酸甜苦咸鲜。因此,食材方面,青、红辣椒是推荐项,带来色彩的同时提供辣味(痛觉),当然不要放太多,“食物中辣椒素的浓度稍低一些,味觉感受器才会比痛觉感受器更活跃”;调料层面,盐除了提供咸味也会对甜味有促进作用,酱油则提供鲜味。

2、给谁做

首先,确定对方的需求,可以直接问,包括:一是有没有忌口,比如是否吃辣等,照顾对方的饮食习惯,甚至看下能否做点有对方家乡味道的菜;二是有没有特别想吃的菜,当下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不要延迟满足,就要即刻享受;其次,考虑边际效应递减,最好是对方没怎么吃过的菜,当然熟悉的菜也可以有创新,比如西红柿炒鸡蛋放辣椒,这样对方即使吃不惯也会忘不掉,我们就是要对方记住。

3、在饭外

一是饭前,饿了什么都好吃,所以约午饭,同时到了后先聊聊天,再个,菜做好后,温馨提示不保证味道,适当降低下预期;二是饭时,注意搭配,前菜来点爽口的凉菜(叮咚、美团买菜上有卖),主菜荤素结合、有菜有汤,饮料来点时下的新品。另外,也可以点一两道自己吃过的觉得不错的外卖做补充或者请对方做一道菜,我们一般对自己有参与的活动评价更高;三是饭后,来点时令水果。

前面讲的是吃饭,但正如产品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用户的完整旅程一样,一切从邀请阶段就开始了,包括找个合适的时间发邀请、当天去门口迎接、饭后交流下近况以及对未来的一些想法(多听对方讲)、结束后送到小区门口等。

## P.s.

网上流行一句话:“家宴是招待朋友的最高礼仪”,所以吃饭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前练习,充分准备,去做就好。好朋友是不会介意你做饭难吃的。

如何做饭

## 背景

前段国庆回家,晚饭是我爸做的,整体可圈可点,正好我最近也在做饭,虽然没俩月,也说不上多好吃,但还是想针对如何做饭这个话题纸上谈谈兵,也算是一个阶段性总结。

## 思考

在真正做之前,对于做饭这事,我是有些疑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菜在熟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有的菜好吃,有的菜一般,好吃在哪。

关于发生了什么,看完《Cooked》后,我的理解是发生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反应,也是这些反应形成的味道。再个相比于西餐,中餐对火候的把控要求更高,过犹不及,这块需要经验的积累。

关于好吃在哪,我们经常会说一道菜色香味俱全。色彩方面,可以放点辣椒、撒点葱花什么的。香味方面,除食材本身的清香外,对于带点土味、腥味的,需要用香料(葱姜蒜等)去除。味道方面,酸甜苦咸鲜,各有各的味道,我们需要想办法制造,同时味道不纯粹是食物吃在嘴里的感觉,还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总有些菜于你而言是特别的,属于记忆的味道。

## 原则

第一是美味。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但至少要做到自己觉得还可以,不然没必要做。“色香味” 中 “色” 不考虑(虽然实际上百搭的青椒、蒜和辣椒酱起到了增色效果)。“香”,一般会放点蒜(煮熟后不会有什么味道,同时苦于剥蒜的同学可以试试独头蒜),葱储存不便,姜处理不便,均不考虑。“味”,一方面根据食材特点,或清炒,或加点辣椒酱提味,另一方面只做自己想吃的菜,这样即使味道不佳,含着泪也能吃完。

第二是营养健康。理想的情况是荤素搭配、有菜有汤,现实是荤通过猪肉、鸡蛋保证,汤暂时不做,餐后偶尔吃点水果。其中猪肉视食材添加,鸡蛋这块会经常做点煎鸡蛋、炒鸡蛋,因为基础且简便。

第三是便捷。时间方面,不会每天都做,毕竟琐碎而且时间成本摆在那,虽不能说 “做饭 2 小时吃饭 5 分钟”,但也没差多少。内容方面,自己想吃的菜轮流做,这也是自己做饭的最大价值,但只做简单的家常菜,复杂的不做。食材方面,盒马为主,其中自有品牌日日鲜、优选、盒算优先,盒马的食材质量还可以,配送速度也很稳定。分量方面,一次做多点,做一次吃两顿 +。时长控制在 45 分钟左右,因为电饭煲煮好饭也差不多是 45 分钟,如果时间再长,就超过我的心理阈限了。洗碗方面,第一顿吃完就洗,后几顿的盘子保鲜膜包起来下次一起洗。碗,不需要,电饭煲就是碗。

## 总结

做饭也是一个理论加实践的过程:一是看下厨房的菜谱、哔哩哔哩的视频、知乎的问答,学习要点,同时平时吃到特别好吃的菜,琢磨琢磨,做下逆向分析;二是每次做完后及时记录不足,下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