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微信读书

阅读系列之电子书

#电子书优先

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优劣,但纸质书阅读时无法进行检索、读书笔记二次整理不便、社交化阅读的缺失以及携带的不便使得我逐渐转向电子书。

#应用选择

电子书平台,包括老牌的亚马逊 Kindle、多看阅读、豆瓣阅读和京东读书、微信读书、网易蜗牛读书等,其中建议微信读书优先。

#选择理由

## 读什么

1、推荐
★★★☆☆(重要性三颗星),豆瓣阅读>微信读书>Kindle
说到推荐,第一,整体而言,读书环节更重要,而且由于读书不易,所以一个读书应用 “最重要的是鼓励用户把书看完”。第二,当前推荐书的渠道有很多,不限于读书应用内。第三,书友推荐比熟人推荐更靠谱,因为大家是因为兴趣而在一起的。

## 如何读

1、便捷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携带方面,手机优势明显,现在下班后或旅途中都是直接在 iPhone 上看微信读书或豆瓣阅读,Kindle Paperwhite 2 已经吃灰许久。操作方面,微信读书支持全文搜索,豆瓣阅读暂时不支持,Kindle 则在外面因为没有网络而无法搜索。

2、书库
★★★★☆,Kindle 领先。
书库当然是越丰富越好,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体而言,自己感兴趣的才是重要的,就如头条的前 slogan:“你关心的,才是头条”,对于我而言,豆瓣阅读就不错。平常在各个渠道看到推荐书,都会随手在豆瓣上将该书标记为想读,然后多次收到豆瓣提醒 “有 x 本你想读的图书 在豆瓣阅读上架”。

3、排版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排版是基础体验,这里真的要吐槽下 Kindle 手机版,白做了这么多年。

4、交流
★★★★★,微信读书>豆瓣阅读>Kindle
读书需要交流,笔记 / 想法 / 批注等在本质上和弹幕差不多,为我们提供了实时交流的可能,同时这些 UGC 也能逐渐形成产品的护城河,因为它在提高用户阅读体验的同时也拉开了和同类应用的差距。

## 读后感

1、书评
★★★★☆,微信读书领先
阅读书评也是读书的一部分,同时对于读书应用而言,书评反过来也对用户下单、阅读起了很大的作用。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书评

如作者在其公众号 “caoz 的梦呓” 上所言,本书 “基于公众号过去一年发布的内容,而校对和编辑是对方进行的,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修订。 部分与互联网行业无关的文章未收录,部分案例和一些可能容易引起争议的言论已删除。由于定稿时间的原因,最近两三个月的文章并未收录”。全书内容可以按照自我成长、产品技术、管理经营、创业投资归类,不管是未毕业的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产品经理还是研发,管理者还是创业者,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caoz 的文章特点是干货多,这与其一线研发、管理经验有关,同时内容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看他近十年前发的 “发现价值”、“真相在哪里” 等文章,依然非常有价值。当然,如果你期望看完本书后直接变成温拿,也是不现实的,要知道我可看了好几遍了,而且 caoz 自己也说 “我的职场表现一直是一塌糊涂” 以及 “谁会把自己吃饭的本事随便写出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对比,吸收、消化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在生活工作中运用。

电子书购买地址:微信读书;纸质书购买地址:豆瓣

内容摘抄:
1. 这个世界的商业规则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是的,不只是科技进步,不只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是商业规则在发生变化。#15
2. 很多领域,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公司在做,过热,或者说,有些看不清的东西,炒作太多,但是你看未来市场增量是多少,而当前市场盘子是多大,如果有十倍、百倍空间,你进入这个领域,机遇就比去饱和行业或传统领域要大。#30
3. 我支持每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去追寻趋势红利、行业红利和平台红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别太高估自己,也别太低估自己。#61
4. 提出正确的问题,是找到答案最关键的因素。技术高手都知道,面对大部分问题,最难的是定位,定位到了,处理基本上都没什么难度。#74
5. 创业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快速迭代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自己。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其实往往是最难的一件事。#116
6.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的问题,行业的问题,就是创业的机会。用户的问题,就是你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是打工者,企业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124
7. 认清你的用户,想想你应该去取悦谁,去得到谁?不要以为,获得了数字上的用户就可以了。#132
8. 如果你一直用贪小便宜的方式获得用户,这些用户就肯定以贪小便宜的方式存在,当你没有小便宜的时候,他们分分钟就翻脸。#177
9. 以极大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社会运行效率为代价的满足需求,怎么可能规模化批量化地发展下去。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一半以上的 O2O 直接不用看了。#178
10. 在目前市场环境里,用户凭什么相信你?建立口碑和信用是个漫长的事情,而毁掉这一切可能只需要一两次的小事故。#180
11. 分析搜索指数,查阅百度知道,是寻找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事我再强调一次。#184
12. 其实比普通用户看远一点,也没那么难,要从未来思考,而不是现状。#P185
13. 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体验中,理解用户的不满,理解用户的挣扎,理解用户在使用中的困惑和障碍,然后优化产品,从而满足用户需求。#189
14. 偏离目标的细节毫无意义。#194
15. 致败细节,正好对应于如上的三条。第一,易被重视;第二,易于复制;第三,无底蕴,无内涵。#198
16. 对公司业务模式做流程分解,每个流程数据化,然后对每个流程的环节数据做分析,是好还是不好,是优于同行还是弱于同行,这时候你才知道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在哪个环节上。#P202
17. 游戏行业有一个特别残忍的真相就是,所谓赚钱的大作,往往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中国如此,外国其实也一样。#P210
18. KPI 切分为业绩维度,质量维度,反向维度。#234
19. 形成认同后,很多人就愿意用某个品牌,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寻求志同道合。#P248
20.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证明最有效的促销手段是什么?是让用户以为自己占了便宜。#P256

阅读系列之聊聊简书(二)

写上一篇文章的时候在思考一个问题,简书的产品目标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给用户带来的价值,同时总结了一个公式,总价值 = 单位内容价值 * 影响用户数 * 内容被利用率 * 内容数量。

#内容价值

首先定义下内容的范围,文章本身当然是,只是除了文章,评论和文章的组织也是。先说评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评论对文章主体或是一种解读,或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再说文章的组织,分类、排行、收藏夹、文集、标签 / 话题、专题 / 主题等都是对内容的组织,其中分类、文集、标签 / 话题属于线性组织,排行、收藏夹、专题 / 主题属于非线性组织。内容越多维度的结构化,越可以方便用户找到目标内容,同时方便平台为用户推荐内容。当然,结构化不是目的,最终还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当用户面临一个问题,可能百度知道、知乎一个回答就搞定,也可能简书的一篇文章才能解决,也可能某个作者的系列文章才能解决,还可能是好几个作者的同类文章一起看过后解决的。在所有的内容组织形式中,专题 / 主题是最接近用户实际需求的,看看 “即刻” 就知道了。

然后说下价值,内容的价值是相对的。从专业角度看,一篇文章的价值,0-100 分,肯定可以打出一个具体分数,但从读者角度,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积累不同,一篇绝对价值 50 分的文章对于某个人的价值可能胜于另外一篇绝对价值为 60 分的文章。因此,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将优质内容分发给合适的用户才能将内容价值最大化。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优质内容脱颖而出,二是如何让不同的用户看到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前者,基于用户的浏览表态评论投票等行为产生的排行、编辑推荐、用户推荐等都是方式,其中编辑推荐和用户推荐的质量强依赖编辑和用户的水平。对于后者,处理方式包括分类、搜索、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等,其中分类、搜索属于人找信息,关注下发、社交推荐和机器推荐属于信息找人,对用户来说后者操作成本更低,不过搜索始终会存在,因为关注和推荐无法知晓用户当下的需求。

作为内容平台,核心是内容,人是作为内容的创造者、推荐者而存在的,所以对内容的关注应该优于对人的关注,简书可以关注文集令人惊艳。之前在使用微博、知乎专栏的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部分关注者、专栏频繁聊其他方面的内容,而我对那些话题 / 主题并不感兴趣,所以经常会纠结是否要取关。简书的文集实质上是一种主题性写作,内容范围固定,同时由于作者是同一个,所以内容质量相对稳定。知乎应该也注意到了这点,所以对专栏设计了如下规则:” 申请专栏的内容方向:专栏需要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我们更欢迎专业方向的分享,部分方向暂时不接受申请。专栏绑定的话题即代表专栏的写作方向,请不要绑定过于宽泛的话题。”

简书中另外一个可以关注的是专题,相比文集,专题可以跨作者,用户能够添加简书平台上所有文章到专题中,只是专题的质量强依赖专题维护者,而专题维护者的动力、专题的曝光机制都是我比较担心的。或许专题这种产品形式比较适合机构账号,适合个人账号的是知乎收藏夹那种,因为动力持续,或者是知乎专栏那种,因为群体成员间有相互促进作用,更能坚持写下去。

内容的价值除了相对性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的内容不太会因为时间而褪色,一些 Evernote 中收藏的十来年前的文章,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收获。作为内容平台,需要避免优质内容随时间线永久沉下去,而是有各种机制可以使优质内容不断浮起来。简友圈是一个思路,如果简书能支持用户将文章、评论、文集、专题等转发 / 分享到简友圈这个阅读交流圈子,同时其他用户可以对该条转发 / 分享进行点赞、评论和二次转发 / 分享,应该会有效果。

#影响用户数

或者说内容曝光量,就来源而言,既包括外部也包括内部。外部来源包括搜索引擎、SNS 和 IM,这个强依赖于内容质量和分享方式的便捷度、美观度,简书做得不错,既可以分享文章,也可以分享文章中所选内容,还可以分享评论,基本覆盖了所有分享场景。至于内部来源,主要包括编辑推荐、社交推荐、机器推荐、搜索、关注下发、私信和推送等。

这里重点说下社交推荐和推送,前者对应简书的简友圈,目前简友圈会下发关注者的喜欢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导致消息数量过多,给用户很大的阅读压力;二是作为被推荐者,光被告知好而没有原因说明是不够的。至于推送,简书做得比较巧妙的是将选择权交给了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作者、文集、专题,当其更新时获得推送。这种对消息进行分层处理的方式在 “微信”、“即刻” 中都有体现,即特别感兴趣的推到通知栏,一般感兴趣的推到你的 Timeline,你可以打开应用查看。

#内容利用率

关于内容利用率,我们可以认为评论行为高于赞赏、喜欢,而赞赏、喜欢又高于纯浏览。作为评论者,写出优质评论也是不容易的,所以也需要激励,除了及时提醒作者回复外,还应该支持点赞和回复,同时提供优质评论置顶机制,还可以将喜欢、赞赏的用户头像罗列出来,营造一种热烈的互动氛围,促进用户进行表态、交流。对于阅读者,除了内容质量,评论质量,还需要将排版、收藏、分享等功能做好,让用户可以很顺畅地进行内容消费。

#数量

写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因为要静下来,要思考,要整理,那么写作者们为什么还要写文章?因为有记录的需求,有表达的需求,有被肯定的需求,有交流的需求,有建立影响力的需求,具体因人而异。就我而言,是因为在简书上看到一些好的产品分析文章,挺有收获,觉得简书挺有氛围,所以也想发几篇,然后交流的需求大于被肯定的需求,同时被肯定的需求中精神方面的肯定又大于物质方面的肯定,所以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作为内容社区,生产者永远是少数,然后是一部分互动者 / 传播者 / 组织者,最后大部分是消费者。针对生产者,如何营造良好的写作、交流氛围,如何降低写作成本,如何设计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写作者持续产出,这都是课题。当然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互动没有浏览,生产者的动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内容的价值在于传播,没有人看的内容是没有价值的。